寶玉與李嬤嬤不睦,為什麼是茜雪被攆走?

這是一個悖論。說要攆人的是寶玉,而寶玉一向憐惜年輕的女孩子。他在醉中說的是攆李嬤嬤,沒說要攆茜雪,而且被襲人阻止了。難道第二天酒醉,他反而會遷怒於無辜受辱的茜雪?

寶玉與李嬤嬤不睦,為什麼是茜雪被攆走?

不是寶玉,會不會是王夫人?不分青紅皂白,冤枉無辜,倒像是王夫人的風格。可是,寶玉要攆李嬤嬤,是要去“回賈母”,這時寶玉屋裡奴僕的人事權,還是在賈母手中。王夫人怎能越俎代庖?

另一方面,王夫人對寶玉最大的擔心,是他被女孩子們“勾引”壞了。如果知道茜雪激怒寶玉,王夫人應該對茜雪放心才對吧?好容易發現一個“不勾引”寶玉的女孩子,怎麼還會輕易把她攆出去?

寶玉與李嬤嬤不睦,為什麼是茜雪被攆走?

不是王夫人,難道是賈母?賈母睿智而老練,精明又公允,況且與寶玉住得這樣近,一摔茶碗就能聽到。雖然當時被遮掩過去,事後也會追究。在幾年以後,迎春乳母聚賭,賈母就當眾說出“大約這些奶子們, 一個個仗著奶過哥兒姐兒,原比別人有些體面,他們就生事,比別人更可惡”的話來,未必沒有寶玉乳母留下的惡劣印象。

寶玉與李嬤嬤不睦,為什麼是茜雪被攆走?

但惡劣印象是李嬤嬤的,要攆也是攆李嬤嬤,為什麼會攆走無辜被辱的茜雪?

李嬤嬤的確是被攆走了。只不過不像攆金釧、攆晴雯、攆司棋那樣慘烈。在楓露茶事件之後,李嬤嬤就不再出現。下一次第十九回,丫頭們都知道“李嬤嬤已是告老解事出去的了, 如今管他們不著”。

寶玉與李嬤嬤不睦,為什麼是茜雪被攆走?

以李嬤嬤的好佔便宜、不知進退,顯然不會有“告老解事”的自覺性。所謂的“告老解事”,不過是賈母顧全她面子、給的一個名譽的提法。換言之,李嬤嬤是被迫退休。

這是賈母與李嬤嬤之間的一個默契。李嬤嬤無可奈何地接受,但是心裡並不願意,所以才有屢次到寶玉屋裡鬧事的後文。她一定耿耿於懷自己的被“攆”,但是為了面子,為了自己和賈母雙方的面子,又不能承認自己是被“攆”的。

寶玉與李嬤嬤不睦,為什麼是茜雪被攆走?

這種心理錯位,很容易表現在替別人鳴冤上,尤其是像自己一樣,沒有犯錯(自認為沒有犯錯)、卻離開了寶玉身邊的人。所以,李嬤嬤說一句“為茶攆茜雪”,是替同病相憐者(她以為的)報屈鳴冤,未必符合事實。

也就是說,茜雪離開(這是真的,後來鴛鴦也說過“去了的茜雪”),並不是被攆。

不是被攆,是怎樣離開的?

寶玉與李嬤嬤不睦,為什麼是茜雪被攆走?

在楓露茶事件中,茜雪毫無過錯。沒有過錯,卻被潑了一裙子茶水,還被寶玉當場訓斥。事後襲人勸解,打發寶玉睡覺,沒有人理會茜雪。

如果換了襲人,哪怕當眾捱了窩心腳,也有唾面自乾的雅量。如果換了晴雯,哪怕驚動了賈母,也不會忍氣吞聲。如果換了麝月,多半會不怒不鬧,卻條分縷析,分辯對錯,說得寶玉心服口服。

寶玉與李嬤嬤不睦,為什麼是茜雪被攆走?

茜雪既沒有麝月的口才,也沒有晴雯的志氣,更沒有襲人的忍耐。但她一樣有自己的自尊。無辜而被責受辱,是她無法忍耐的。

茜雪應該是自己求去。就像晴雯和寶玉拌嘴,寶玉猜測的“你也大了,打發你出去好不好”。主動求去,也是一個辦法。

寶玉與李嬤嬤不睦,為什麼是茜雪被攆走?

求去,也可能不離開賈府,而是像金釧兒被攆一樣,還在賈府裡生活,只是失去了在內宅服侍的職位與工資。也可能離開賈府,像襲人的母兄商量的那樣,想辦法替女孩子贖身。

楓露茶事件,是寶玉少有的虧待女孩子。但平心而論,茜雪求去,有點反應過激。只有茜雪反應過激,才會在多年之後,平靜地看待往事,甚至在寶玉遇難時送去溫暖,照應“獄神廟茜雪慰寶玉”的批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