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与李嬷嬷不睦,为什么是茜雪被撵走?

这是一个悖论。说要撵人的是宝玉,而宝玉一向怜惜年轻的女孩子。他在醉中说的是撵李嬷嬷,没说要撵茜雪,而且被袭人阻止了。难道第二天酒醉,他反而会迁怒于无辜受辱的茜雪?

宝玉与李嬷嬷不睦,为什么是茜雪被撵走?

不是宝玉,会不会是王夫人?不分青红皂白,冤枉无辜,倒像是王夫人的风格。可是,宝玉要撵李嬷嬷,是要去“回贾母”,这时宝玉屋里奴仆的人事权,还是在贾母手中。王夫人怎能越俎代庖?

另一方面,王夫人对宝玉最大的担心,是他被女孩子们“勾引”坏了。如果知道茜雪激怒宝玉,王夫人应该对茜雪放心才对吧?好容易发现一个“不勾引”宝玉的女孩子,怎么还会轻易把她撵出去?

宝玉与李嬷嬷不睦,为什么是茜雪被撵走?

不是王夫人,难道是贾母?贾母睿智而老练,精明又公允,况且与宝玉住得这样近,一摔茶碗就能听到。虽然当时被遮掩过去,事后也会追究。在几年以后,迎春乳母聚赌,贾母就当众说出“大约这些奶子们, 一个个仗着奶过哥儿姐儿,原比别人有些体面,他们就生事,比别人更可恶”的话来,未必没有宝玉乳母留下的恶劣印象。

宝玉与李嬷嬷不睦,为什么是茜雪被撵走?

但恶劣印象是李嬷嬷的,要撵也是撵李嬷嬷,为什么会撵走无辜被辱的茜雪?

李嬷嬷的确是被撵走了。只不过不像撵金钏、撵晴雯、撵司棋那样惨烈。在枫露茶事件之后,李嬷嬷就不再出现。下一次第十九回,丫头们都知道“李嬷嬷已是告老解事出去的了, 如今管他们不着”。

宝玉与李嬷嬷不睦,为什么是茜雪被撵走?

以李嬷嬷的好占便宜、不知进退,显然不会有“告老解事”的自觉性。所谓的“告老解事”,不过是贾母顾全她面子、给的一个名誉的提法。换言之,李嬷嬷是被迫退休。

这是贾母与李嬷嬷之间的一个默契。李嬷嬷无可奈何地接受,但是心里并不愿意,所以才有屡次到宝玉屋里闹事的后文。她一定耿耿于怀自己的被“撵”,但是为了面子,为了自己和贾母双方的面子,又不能承认自己是被“撵”的。

宝玉与李嬷嬷不睦,为什么是茜雪被撵走?

这种心理错位,很容易表现在替别人鸣冤上,尤其是像自己一样,没有犯错(自认为没有犯错)、却离开了宝玉身边的人。所以,李嬷嬷说一句“为茶撵茜雪”,是替同病相怜者(她以为的)报屈鸣冤,未必符合事实。

也就是说,茜雪离开(这是真的,后来鸳鸯也说过“去了的茜雪”),并不是被撵。

不是被撵,是怎样离开的?

宝玉与李嬷嬷不睦,为什么是茜雪被撵走?

在枫露茶事件中,茜雪毫无过错。没有过错,却被泼了一裙子茶水,还被宝玉当场训斥。事后袭人劝解,打发宝玉睡觉,没有人理会茜雪。

如果换了袭人,哪怕当众挨了窝心脚,也有唾面自干的雅量。如果换了晴雯,哪怕惊动了贾母,也不会忍气吞声。如果换了麝月,多半会不怒不闹,却条分缕析,分辩对错,说得宝玉心服口服。

宝玉与李嬷嬷不睦,为什么是茜雪被撵走?

茜雪既没有麝月的口才,也没有晴雯的志气,更没有袭人的忍耐。但她一样有自己的自尊。无辜而被责受辱,是她无法忍耐的。

茜雪应该是自己求去。就像晴雯和宝玉拌嘴,宝玉猜测的“你也大了,打发你出去好不好”。主动求去,也是一个办法。

宝玉与李嬷嬷不睦,为什么是茜雪被撵走?

求去,也可能不离开贾府,而是像金钏儿被撵一样,还在贾府里生活,只是失去了在内宅服侍的职位与工资。也可能离开贾府,像袭人的母兄商量的那样,想办法替女孩子赎身。

枫露茶事件,是宝玉少有的亏待女孩子。但平心而论,茜雪求去,有点反应过激。只有茜雪反应过激,才会在多年之后,平静地看待往事,甚至在宝玉遇难时送去温暖,照应“狱神庙茜雪慰宝玉”的批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