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宁乡:“密印”千年一脉承

“密印”千年一脉承 ▌洪孟春

原创: 美丽新宁乡 美丽新宁乡 今天

湖南宁乡:“密印”千年一脉承

感谢蔡石姣老师提供图片!


密印寺,是我国佛教南禅五大宗之一沩仰宗的起源地,位于湖南省宁乡县沩山毗卢峰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开山祖师为灵佑禅师。唐文宗元和末年(公元820年),灵佑来到沩山结庐为庵,传经说法。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经时任潭州观察使、后任唐朝宰相的裴休奏请朝廷,唐宣宗李忱御笔亲书“密印禅寺”门额,乃立寺。


所谓“密印”,取自佛教中的“密传心印”,其出处还可追溯更远,应源自古印度密教:“口诵真言(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印,即可成佛”。无论从“密印”这个词的出处来分析,还是从“密印禅寺”四个字的书法来考量,都可以看出,唐宣宗李忱是个文化人,也是个有心人。


湖南宁乡:“密印”千年一脉承


说李皇帝有心,是我揣测在他御笔亲题“密印禅寺”之前,一定沉思良久,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弦中之意,就事论事。为寺院题门额,当然应与弘扬佛法有关,“密印”二字,既有出处,更有讲究,一定能给天下百姓留下这样的印象:当今皇上崇尚佛法,而且造诣颇深,很在行。二是弦外之音,借事说事。李皇帝借佛教言朝政,是想倡导君臣之间、朝野之间“密传心印”,上下一心。抑或警告那些不轨之人,不要对朝庭生异心。


在当时,湖南之地,天高皇帝远,甚至尚有南蛮之嫌,老百姓信菩萨胜过信皇上。李皇帝当然有自知之明,他御笔亲书寺名,也想籍此教化一方百姓,并郑重昭示“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一块寺院的门额,彰显出汉字的多种功能,也彰显出汉文化的巨大魅力。


“密传心印”本是佛教语言,也是弘扬佛法或参禅悟道的重要途径。“印”者,“悟”也,即觉悟、顿悟、彻悟,这是佛教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湖南宁乡:“密印”千年一脉承


佛教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多相通、甚至相同之处的。就拿“密传心印”来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很多类似的版本,比如先贤们创造的很多诗句、成语和俗话:“心有灵犀一点通”,“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心心相印”“心领神会”“心知肚明”“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等等,其要义就是:一方不用明说,对方就明白了;不但明白了,而且那样做了。这与佛教中的“密传心印”是一脉相承的。


佛教虽产自异国,属泊来品。但也源于现实,源于芸芸众生。何况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已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相辅相承。谁又能说得清楚是中国文化影响了佛教,还是佛教影响了中国文化呢?所以,唐宣宗李忱题写“密印禅寺”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也是活学活用,而且妙不可言。


其实,“密传心印”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含蓄”性格的典型体现。含蓄的好处是:迂回而不直白,看上去是本意,细一想还有寓意,正所谓听话听音。这样可避免尴尬,甚至还可规避风险。至于如何规避风险,我不说,大家也懂的。既然有这些好处,国人自然就好这一口。


湖南宁乡:“密印”千年一脉承


中国文化中“密传心印”的含蓄性格体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各种人际关系之间,尤其在上下级之间流行更甚,而且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比如唐宣宗与裴休。就在唐宣宗亲题“密印禅寺”之后,皇子得恶疾,看尽天下名医均不奏效。有高僧说:“皇子染疾,是因为大富大贵无法消受,如果出家修行,或可逢凶化吉。”李皇帝怎么会舍得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当和尚呢?他问高僧:“难道就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高僧说:“办法是有,除非有人代皇子出家。”李皇帝扫视群臣,朝堂里鸦雀无声。他也无可奈何,在这种问题上,皇上权力再大,也不可能像小朋友玩游戏一样点兵点将。身为宰相的裴休,当然知道皇上的心思,更理解皇上的难处,于是请奏,愿意送自己的儿子代皇子出家。唐宣宗欣然准奏,少不了讲几句“裴爱卿为朕分忧”的表扬话。裴休把儿子裴文德送到了密印寺,灵佑禅师为其取法名“法海”。这个“法海”,就是国人至今耳熟能详的《白蛇传》里的法海和尚。


又比如宋太祖与开国功臣。一天晚朝结束后,宋太祖赵匡胤把石守信、高怀德等开国将领留下来喝酒,喝到酒酣耳热之际,赵皇帝说:“哥们儿,若不是你们出力,我是当不上皇帝的,可是,做皇帝也难啊,不瞒大家伙,开国以来,我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湖南宁乡:“密印”千年一脉承


石守信等人听了大惑不解。赵皇帝接着说:“这都不懂吗?我这个皇帝位置,谁不想坐一坐呢?”石守信等人听出了话中之音,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哪一个还敢有异心?”赵皇帝说:“我知道你们没异心,可是你们的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指不定哪一天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当皇帝,只怕也身不由己啊。”石守信等将领这下听明白了。第二天,他们都上表声称自己有病,请求辞去军职。宋太祖欣然同意。这一出“杯酒释兵权”,无疑是典型的“密传心印”。


这些都是史书上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密传心印”依然存在很大的市场。


凡是领导,大都喜欢有眼色的下属。所谓有眼色,是指善于察颜观色,正确领会领导的意图,并积极主动的抓好落实。这种“密传心印”,能用到正道,当然是好事,说明上级与下级思想同心,行动同步,既有很强的领悟力,也有很强的执行力,是干事成事的节奏。


湖南宁乡:“密印”千年一脉承


怕就怕在“密传心印”误入岐途。成天不误正业,琢磨领导的心思,揣摩领导的喜好,领导贪财,则红包奉上;领导好色,则以身相许;领导喜游,则车马相随。这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密传心印”,只能是害人害己,贻害无穷。那些被打的“老虎”,被拍的“苍蝇”,莫不如此。


佛法是惩恶扬善的。不论唐宣宗当初题写“密印禅寺”时到底是何寓意,但善男信女们当不忘“密传心印”的初衷。参禅悟道也好,养性修身也好,执政为民也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乐人之所乐,终归是“密传心印”的大境界。


湖南宁乡:“密印”千年一脉承


作者洪孟春,湖南宁乡人,70后,毕业于西安陆军学院,曾在大西北铁马金戈12年,在雪域高原行走3年,现就职于长沙市某区政府。有诗文散见于各类报刊和年选。出版散文集《高原之上》、诗集《时光证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