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可爱的小村庄,回不去的故乡

最近,梦里总回到我的村子,生我养我的那个小村子。我们一家人搬出村子,住进城市已经十几年了。可是,我的村子,在我的脑海里仍然是那么清晰。

我那可爱的小村庄,回不去的故乡

一、我的村子,它像一口大锅

从空中鸟瞰这个村子,你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不规则的“品”字。“品”字的每一个“口”里都住着一百口子人,三个“口”就是这个村子的全部小分队了。赶上村妇们做饭的时段,袅袅升起的炊烟使得这三个“口”看起来像是三口正在煮东西的敞口八印锅。

把镜头拉近一点儿,每一个“口”字又凹进去一个较小的“口”字。那是村子里的三个大沙坑,也是整个村里的地势至低点了。

沙子,是村子里最干净的物件了,村民们却拿它铺自家的鸡圈。早晨起来,女人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背着粪箕子踱到沙坑里,为母鸡们挖回干净新鲜的沙子。这样的功课,女人们每天都要做的,横竖沙子是可以随便挖的,在整洁的环境里母鸡才愿意安心下蛋。

每个女人又有着自己的常挖点,几乎是每家一坑。张家这边挖,李家那边挖,久而久之大坑中又现出了无数的小坑,整个沙坑就有点儿千疮百孔的感觉了。

我那可爱的小村庄,回不去的故乡

二、沙坑是孩子们的乐园

在晴好的春秋日,沙坑是孩子的乐园。放学后,孩子们顾不得回家就直奔沙坑而去,把书包随手往坑沿儿上一扔,就一头扎进坑里去了。

男孩子自动分成两队,利用坑里高低起伏的地势打起了伏击战。女孩子们则仨一群,俩一伙地羝着头,掏个洞做房子,挖个坑做锅,有模有样地过起了家家。有时,男孩子也会不小心误闯进了女孩子的地盘,匆忙中踩踏了她们的房子,砸烂了她们的锅。女孩子们就会学着自己母亲的样子,一只手撂着腰,一只手指点着骂惹祸的男孩子。男孩子当然也不甘示弱了,一阵对马之后,仍旧各玩各的。

直玩到太阳归西,迟暮时分,娘的饭做好了,沙坑四周便飘起此起彼伏的喊声。孩子们伴着娘的叫声,拎着书包各找各妈,各回各家。

有时,也有粗心的孩子拿错了书包,直要写作业时才发现,只好让娘领着挨家寻找,免不了听一路的唠叨。

更有甚者,一蹦一跳地回家去了,忘记了拎书包,晚饭后拽着娘的衣角回来找,借着月光沿着坑沿儿摸索,不一会便用脚踢到了,伸手一摸,书包潮潮的,原来是被露水露湿了。回去的路做娘的就会一边用袖子蹭书包,一遍责骂孩子“缺心少肺”、“死随你爹那货”。

三、寂寞冷清的冬日,烤地瓜是最爱

冬日的沙坑是寂寞冷清的。天气太冷,谁也没有勇气出来跳沙坑了。即使是有一两个憋不住的孩子偷偷的跑出去,围着沙坑转几圈,因为没有玩伴,过一会也就无趣的转回家去了。

放了学,孩子们都涌到厨屋里,帮着娘烧火做饭去了。烧火是冬天里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了。这不单单是因为厨屋是家里最暖和的地方,更是因为帮娘烧火还可以趁机解馋呢!

烧火的孩子可以把芋头放在底火里,火烧完了,扒开锅灰,香喷啧的芋头三两下就被贪吃的孩子吞进肚了。这是烧火人的特权,做娘的把这当做劳动的报酬。

我那可爱的小村庄,回不去的故乡

家里姊妹多的,烧火要实行轮流制的。也有个别蛮缠的孩子,不守制度,要给姊妹争夺烧火棍儿,几个孩子闹成一团。这时候就要由做娘的出面呵斥一番才能平息。蛮缠的孩子摄于娘的权威收了疯,不再争夺烧火权,然而到了芋头出土的时刻,蛮缠的总也要抢去人家一半的劳动果实。蛮缠的到底是把弱势的姊妹欺负了。

不过,也有的孩子愿意拱手相让烧火棍儿。因为自己烤芋头的技术不是很好,有时是外熟里不熟,吃在嘴里还脆蹦蹦的呢!吃着拗口也只能扔掉,好好的芋头就这样糟蹋了。有时,又或者把芋头烧过了,糊掉厚厚的一层,只剩下里面的一小部分可以吃。如此几次,笨拙的孩子便垂头丧气了。下次再轮到自己也就让给别人,等芋头熟了之后分得一点也就很知足了。

热乎乎地烧罢火,热乎乎地啃了芋头,热乎乎地吃过晚饭,孩子们就钻进被窝了。很冷的时候,孩子是不用写作业的。沙坑就这样被冷落了。

四、那些年,我们打过的雪仗


我那可爱的小村庄,回不去的故乡


然而,冬天里的沙坑也有热闹的时候。那便是在雪后。早晨醒来,发现世界已变白,孩子们又是欣喜又是懊恼。起了床,喝碗热汤就到了上学的时间了。只能在上学的路上抓几把雪,团团扔进伙伴的脖子里而已。

好不容易捱到了放学,孩子们撒欢似的奔向沙坑,还没有下坑就已经进入了状态了。下了坑,大家秩序就井然了。男孩子一伍,女孩子一伍,打起了对抗赛。

打雪仗我们是认真的。手套是断然舍不得戴的,弄湿了,第二天上学就只能冻着手了。所以,孩子们不单单是光着手,连脑子也除下来。空手抓起大把的雪,用力捏成团,做成子弹。

实诚的孩子,实诚的雪疙瘩,砸在身上是很疼的。不一会儿女孩子败下阵来,堆雪人去了,男孩子重新分队,继续鏖战。

只打到天黑,手通红,孩子们收拾东西,回家取暖了。

如今我的小村庄,早已经变了样,记忆中的沙坑早被填平,盖上了房子。

村子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因为它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