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记中淮阴侯列传之后还有一个韩信卢绾列传?

欣竹_木小木幸福么么哒


淮阴侯列传那个韩信,是天才将军,多多益善那个
韩信卢绾列传那个韩信,是韩王的后代,是一个小人物罢了
这根本就是两个人


《淮阴侯列传》,只是单独阐述韩大将军的人生仕途,描写他的一生经历,太史公单独客观地分析这个历史性人物!他的优缺点,如何斗智用武,以及最后如何又被擒住斩于未央宫等.而《韩信卢绾列传》不是单述一个人,而是讲这以‘韩信卢绾’为代表的刘帮功臣的反叛命运,以讲述这些功臣在天下未定之前与天下稍平之后情况作对比,笔者客观地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其实这两篇都提到了韩信主人公,如果韩信没有反叛而是张良那么后篇就可能是《子房卢绾列传》了,太史公是为了表达两个主题就像3+3=6 3*2=6


浮游天地间


两个人都叫韩信,是不同的人。一个是韩王信,一个是淮阴侯韩信。

1、韩王信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王之一,他的姓名也叫做韩信,被封为韩王。由于此人与著名军事家淮阴侯韩信同名同姓且同时代,后人为了区分二人,称淮阴侯为“韩信”,而称此人为“韩王信”。韩王信本是韩国宗室后裔,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期间,长期跟随刘邦作战,因而被封为韩王。其最初封地在颍川。然而,刘邦认为颍川北靠近巩县、洛阳,南逼近宛县、叶县,东边则是重镇淮阳,战略位置太过重要,于是改封其到太原以北地区,使其抵抗匈奴,建都晋阳。结果,韩王信又上书表示为了更好抵御匈奴,请求建都马邑,刘邦同意。然而,在匈奴的进攻之下,韩王信私通并转投匈奴,结果最终被汉将柴武斩杀。

2、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锅盔饼子


这是因为楚汉争霸时有两个韩信,一个是淮阴侯韩信,一个是韩王韩信。


淮阴侯韩信,大家应该非常熟悉,“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些故事的主角就是他。

韩信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定三秦、灭魏破代、东进灭赵和齐,大汉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的。

不过,韩信为人恃才傲物又优柔寡断。他在灭掉齐国后,便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虽然刘邦表面上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早已对他产生疑心。

齐国人蒯通曾劝说韩信叛汉自立,认为他功高震主,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后,必定会对他进行清算。但韩信感念于刘邦对他的重用之恩,不忍叛汉自立。

韩信既恃才傲物,不将君主的颜面放在心上,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又优柔挂断,不肯采纳齐人的建议,叛汉自立早做准备。

韩信的性格缺陷最终使他被吕后与萧何合谋害死。


为了与淮阴侯韩信区分开,一般将韩王韩信称为韩王信。

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庶孙,一直生活在韩国的故地。秦末乱世时,韩王信追随张良投靠了刘邦。

韩王信虽然智谋不及淮阴侯韩信,但也是一员猛将,一连平定了故国的十几座城池。刘邦为了拉拢他,就将他封为韩王。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西汉建立后,刘邦对韩王信也产生了疑虑。认为他的封地颍川地理位置太好,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韩王信不得不将都城迁到马邑。马邑的地理位置远不如颍川优越,经常受到匈奴人的侵略。为此,韩王信几次向匈奴人求和。

虽然汉朝多次支援过韩王信,但对他数次派出使者与匈奴人议和产生疑心。韩王信只号弄假成真,打算和匈奴人一起攻打汉朝。

白豋之围后,韩王信联合匈奴人一起攻打汉朝。刘邦派出柴武御敌,柴武曾写信劝韩王信归顺汉朝,但韩王信清楚自己已难逃一死,便没有答应。

汉朝和韩王信两军交战,韩王信最终不敌柴荣,被斩杀。


可以看出,两个韩信不仅名字相同,命运也有相似之处。


风雪赫连城


淮阴侯韩信和后面韩信卢绾列传里面的韩信不是同一个人,后面那个韩信其实是韩王信 。

韩王韩信是原来韩襄王的庶出孙子,身高八尺五寸。到了项梁拥立楚王的后代楚怀王的时候,燕国、齐国、赵国、魏国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国王,只有韩没有立下后嗣,所以才立了韩国诸公子中的横阳君韩成为韩王,想以此来占据平定原韩国的土地。

项梁在定陶战败而死,韩成投奔楚怀王。沛公带军队进攻阳城时,命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韩国原有地盘,得到韩信,任命他为韩国将军,带领他的军队随从沛公进入武关。 沛公被立为汉王,韩信随从沛公进入汉中,就说服汉王道:“项羽把自己的部下都封在中原附近地区,只把您封到这偏远的地方,这是一种贬职的表示啊!您部下士兵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都踮起脚尖,急切地盼望返回故乡,趁着他们锐气强盛向东进发,就可以争夺天下。 ”

汉王回军平定三秦时,就答应将要韩信为韩王,先任命他为韩太尉,带兵去攻取韩国旧地。 项羽所封的诸侯王都到各自的封地去,韩王韩成因没跟随项羽征战,没有战功,不派他到封地去,改封他为列侯。 等到听说汉王派韩信攻取韩地,就命令自己游历吴地时的吴县县令郑昌做韩王以抗拒汉军。 汉高祖二年(前205),韩信平定了韩国的十几座城池。汉王到达河南,韩信在阳城猛攻韩王郑昌。 郑昌投降,汉王就立韩信为韩王,常带领韩地军队跟随汉王。汉高祖三年,汉王撤出荥阳,韩王韩信和周苛等人守卫荥阳。等到楚军攻破荥阳,韩信投降了楚军,不久得以逃出,又投归汉王,汉王再次立他为韩王,最终跟从汉王击败项羽,平定了天下。 汉高祖五年春天,汉高祖就和韩信剖符为信,正式封他为王。


山下的梨树开了


《韩信卢绾列传》里的那个韩信和淮阴侯韩信不是同一个人,只是同名而已。

此韩信为了和彼韩信相区别,一般称他为韩王信。他是战国时韩襄王的庶孙,在韩国宗室中地位较低。

刘邦率以军走南阳-武关一线入关中的路上,经过韩国故地,此韩信投靠到刘邦旗下。项羽灭秦、分封天下后,此韩信跟随刘邦去了关中,并劝说刘邦反攻三秦,和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后重用彼韩信,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拿下关中后,许诺将来封此韩信为韩王,让他带领一支人马,去攻取韩国故地。此韩信在韩国故都阳城击败了项羽封的韩王郑昌,韩国故地都归顺刘邦,此韩信立了一功。

刘邦击败项羽后,兑现了当年的诺言,正式立此韩信为韩王,这以后此韩信就被称为韩王信!

可是没过多久,刘邦变卦了,把韩王信的封国改到了山西北部,让他防御匈奴。都城为马邑。

在马邑,韩王信为了防止匈奴攻击自己,偷偷地和匈奴单于义和。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韩王信害怕被刘邦杀掉,里外里联合匈奴造反。

在和刘邦的多年交战中,韩王信还游说陈豨一同造反。

汉高祖十一年春,韩王信再一次联合匈奴南下,在与汉军的交战中,兵败被杀。


caniforget999


《韩信卢绾列传》,记述的是汉初的两个异姓诸侯王,韩王信和燕王卢绾。汉初共有七家异姓王,两个叫韩信,这个名字在当时也算个爆款了,史学界为区别对待,通常将韩国的韩王称为韩王信。

刘邦在打天下初期,不得不大搞统一战线,分封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燕王卢绾。

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称为汉初三大名将,靠的是军功封王。张耳本是赵王歇的臣子,被项羽封为常山王,被赵国打败后投奔刘邦,跟着韩信一起灭了赵国,被封为赵王。吴芮则是攻打下一块地盘,带着资产投奔,就顺势被封王了。这五个人都属于军功封王。

韩王信和燕王卢绾虽也有军功,但一个是靠着血缘封王,一个是靠着和刘邦关系好封王,且两个人都投奔了匈奴。所以被归入同一篇列传。


怀念夏天


因为同时代有两个韩信,一个是淮阴侯韩信,一个是韩王信。两个人除了名字相同之外,下场也都不是很好,淮阴侯韩信被吕后诛杀于未央宫,韩王信则被迫投奔匈奴。


文谈旧事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看过《史记》,如果看过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

韩信卢绾列传中的韩信,不是淮阴侯韩信,而是当时的韩王信,也叫韩信。他是韩国王族的后人,“ 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

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人,所以司马迁一个称为淮阴侯,一个称为韩王信,以此区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