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大败笔是传位建文?败给朱棣迟早的事,任用贤臣简直笑话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建文一朝的统治就此终结,建文帝不知下落。明朝正式进入了朱棣时期。而朱元璋可能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就是传位给建文帝,因为实在不知道他有什么才能可以继承皇位,任用贤臣说实话真没看出来,败给朱棣是迟早的事情。

朱元璋最大败笔是传位建文?败给朱棣迟早的事,任用贤臣简直笑话

朱元璋当初传位给朱允炆,确实因为嫡长子继承制,还有他爹是先太子朱标的原因,要是论他的才能和资质,说实话是没办法跟他这些叔叔比了。燕王朱棣善战,确实在领兵打仗方面,在众皇子中很是出众。宁王善谋,很出色的一个皇子。而他去世的太子爹朱标,更是治国理政的好苗子,既没有朱元璋那样的刻薄寡恩,宅心仁厚,又善恶分明,结交能臣、忠臣。

朱元璋最大败笔是传位建文?败给朱棣迟早的事,任用贤臣简直笑话

可是再看看这个侄子朱允炆,确实和他父亲一样,是个理想的儒家学者,仁厚老实。可是除了这一点好像并没有什么可以拿的出手的东西。确实他受到了皇爷爷的特别喜欢,但是削藩这一项政策,就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很多人说因为他削藩过于急躁,确实没错,可是从另一方面想,不是因为他任用的臣子有问题吗?

朱元璋最大败笔是传位建文?败给朱棣迟早的事,任用贤臣简直笑话

也就是说他的知人善任的眼光不好,而且决断力也极易受到影响。咱们不否认他在位期间确实革除洪武年间杀戮过重的一些法度,可是任用的人才当中并没有我们看到的武将。很多人说是因为朱重八没给他留,可是看看耿炳文、徐达一家,还有云南的沐王府,其实都是给他留的将军,可惜了他不会用,而且也不善于笼络人心。

朱元璋最大败笔是传位建文?败给朱棣迟早的事,任用贤臣简直笑话

在他的身边,全部都是儒臣,这些臣子高谈阔论可以,但是一旦涉及到朝堂大事,往往表现出来的是能躲则躲,不过也有些铮铮铁骨类型的,但是他们在某一方面性格上的缺陷,才是最终失败的根源,根本不能堪当大用。其中最典型的其实就是齐泰和黄子澄,他们两个人确实对待建文非常忠诚,也非常的尽心尽力,但这俩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他们可以说正是纸上谈兵的代表。

朱元璋最大败笔是传位建文?败给朱棣迟早的事,任用贤臣简直笑话

而且这两位还是朱允炆的老师,极为受到信任。于是削藩从这里开始,变成了建文帝最终下落不明的原因。历史上那么多的削藩失败的经历都没有给他们一个警醒,七王之乱、安史之乱(藩镇),都是地方做大的先例,而且明初刚刚创立的制度,确实没必要此时就成为心腹大患,说白了就是朱允炆自己的能力不够,知道自己镇压不住这些皇叔们,只想要除之而后快。

朱元璋最大败笔是传位建文?败给朱棣迟早的事,任用贤臣简直笑话

他只是对于这件事情有一定的敏感度,但是并未找到好的对策就急于下手,这才是最大的愚蠢。听信了齐泰黄子澄这些文人的话,却一个武将都未曾参考,这是笨蛋行为。行军打仗什么最重要,不正是武将的部署和策略吗?但到最后用了个李景隆,还是把耿炳文专门撤了下去,换成了他,简直就是猪脑子。最后让拥兵百万的中央朝廷,干不过只有几万、十几万兵力的藩王,真是笑话。

朱元璋最大败笔是传位建文?败给朱棣迟早的事,任用贤臣简直笑话

说到底,朱允炆是个好人,不然也不会在双方交战中有,不要伤害朱棣的命令,但绝对不是个好君王,听信了这些不会打仗的文臣的意见,去攻打一个久经沙场的武将,这不是送人头去?这帮大臣们会出削藩的意见,却不会稳定军心,寻找真正的解决之法,才让建文帝最后落得了这样的下场。什么任用贤臣、政见卓著,都是笑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