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真的這麼厲害嗎?死後曹操都哭了?

兔牙傳說


郭嘉(170—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陳壽在《三國志》中專門為他立傳,記載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蹟。二十七歲到曹操那裡當參謀,三十八歲就死了。

赤壁之戰時,曹操說這個人如果還活著,就不會使我處於這種困難境地。三足鼎立之前,曹操大營的許多好主意都是他出的。

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但可惜的是,郭嘉在38歲那年不幸病逝。

郭嘉在曹操集團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是無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將曹操的戎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為前後兩部分。郭嘉生前,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後剿滅呂布、袁紹及其餘部的戰鬥中,郭嘉居功至偉。郭嘉死後,曹操除在西北與馬騰、韓遂等草寇型軍閥的戰爭中取得一些戰績外,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境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更留下一個天下三分的無奈結局。對此,曹操本人亦深有體會,不然他不會在赤壁戰敗後的退卻路上,發出一連串哀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惜哉奉孝!痛哉奉孝!哀哉奉孝!”

官渡之戰前,袁紹勢力地跨青、冀、並、幽四州,是曹操北方最強大的對手。曹操雖把漢獻帝迎到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但他的力量卻遠不如袁紹。公元199年,袁紹率精兵十萬,勁騎萬匹,南渡黃河。曹操能用於迎擊袁紹的兵力不過兩三萬人,深感寡不敵眾,力不從心。正是郭嘉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和決心。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了北方,統一了整個黃河流域以北的地區。

再比如,打不打呂布,當時議論紛紛。那時袁紹佔領整個河北和豫北,曹操在許昌,呂布在徐州。郭嘉建議先打呂布,說袁紹這個人多端寡要,見事遲,得計遲,不要怕,袁紹一定不會打許昌。於是曹操就去打呂布,把呂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呂布,呂布跟袁紹聯合起來同時攻擊,曹操就危險了。郭嘉這個計策很成功。

然後又去打袁紹。袁紹渡了黃河,在鄭州與洛陽之間曹操打勝了。接著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的問題。郭嘉說不要打,我們回師,裝作打劉表,把軍隊擺到許昌、信陽之間,他們一定要亂的。果然,曹操的軍隊一挪動,幾個月,兩兄弟就打起來了。袁尚把哥哥包圍在山東平原(德州),哥哥眼看要亡黨、亡國,就派了一個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這裡來求救。曹操去救,乘勢奪取了安陽,消滅了袁尚的部隊,袁尚本人跑到遼東去了,然後再去消滅袁譚。這個計策也是郭嘉出的。就在這個時候,郭嘉得病,三十八歲就死了。這個人很有名。

郭嘉少年時就有遠大的志向,“不與俗接”,而結交俊傑英豪。所以雖然一般老百姓不知道他,但有膽有識的人都認為他是奇才。郭嘉21歲的時候,在朋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在當時北方軍閥中勢力最大,他佔有廣闊的地域,兵多將廣,再加上門生故吏遍天下,霸業似可成就。但郭嘉和袁紹共事後,發現袁紹原來是一位“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的無能之輩,郭嘉認為與這樣的人“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毅然離開了袁紹。

郭嘉是在袁紹最風光的時候離開他的,這非但要有極大的勇氣,更要有超常的眼光。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公元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叫戲志才的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將郭嘉接入自己的營帳,共論天下大事。郭嘉一番明晰透徹的分析,令曹操大為歎服:“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離開曹營後,也大喜過望地認為曹操“真吾主也”。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的首席參謀——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竭忠效力。



Genswell


郭嘉字奉孝,是中國古代十大謀土之一。其才智在三國時應是首屈一指的,世有“鬼才”之稱。歷史中對郭嘉的描述不多,但就是那不多的描述也難掩其英雄本色。晉朝的陳壽在其所撰《三國志》中曾為他作傳,我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有關於他的精彩描寫。《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的基礎上進行發揮而創造出來的。兩書中關於他的性情、才智、謀略的記錄相互補充,從而讓我們更好地瞭解到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郭嘉。而且對於曹操來說,更是國士無雙,莫逆知己。

曹操與郭嘉兩個人相互之間是非常賞識的。郭嘉跟隨曹操十一年,君臣相得,親密無間。他們第一次見面時曹操就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而郭嘉也由衷地感慨道:“(曹操)真吾主也”。兩人相見恨晚,此種情形恍如劉邦遇張良於陳留,劉備對孔明於隆中。他們之間有主臣之情,也有兄弟之誼。曹操十分信任郭嘉,凡郭嘉說的話,他無一不聽。他走到哪都把郭嘉帶在身邊,他可以把荀彧、荀攸、程昱、蔣濟、李典等人都分派出去,唯獨離不開郭嘉。從建安元年至建安十二年,曹操有很多時候反對其他謀士的意見,但對郭嘉可謂是言聽計從。郭說不能斬來使,操便不斬;郭說劉備殺不得,操就善待劉備;郭說應先取呂布後圖袁紹,“操然其言,遂議東征呂布”;郭說應“疾往擊之”,操就“從其言;郭說引兵東征必能勝劉備而不用擔心袁紹,曹操“遂起大軍二十萬,分兵五路下徐州”;曹操徵烏桓時眾臣皆勸曹操儘早回師許都,只有郭嘉一個人認為應繼續北上,曹操就力排眾議北取柳城;直到最後的“遺計定遼東”,曹操對郭嘉一直都是深信不疑。謀臣猛將幾百人中而能得曹操如此賞識與信任者,只郭奉孝一人而已。郭嘉抱病易州,“太祖問疾者交錯”。在聞知嘉之死訊後,曹操大哭:“奉孝死,乃天喪吾也。”郭嘉之死也的確是曹操軍事戰略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奉孝死後不到一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就遭遇了赤壁之戰的大潰敗。而赤壁一戰,“實在是分裂與統一的關鍵”,初步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至少對孫權只能是“望江興嘆”了。也難怪曹操戰敗後憤然感嘆:“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並“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戰奉孝!惜哉奉孝!”在經歷重創後首先想到的是一個死去的人,

也可見其對郭嘉的信任達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曹操哭典韋在相當一部分程度是作秀,而他哭奉孝卻是內在情感的真實流露。試想,損兵折將數十萬並痛失江南而且還在逃命途中,若非出自真心,誰會有心情有心思去作秀呢?他哭典韋是在其戰死之所,而哭奉孝是在長江邊上,離他病死之地相隔幹裡之遠。

“郭嘉為曹操平定北方,出謀贊劃,立功卓著。其英年早逝,曹操十分哀痛。小說中描寫曹操曾三哭郭嘉,把曹操痛惜的內心世界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一次哭郭嘉,曹操說:“奉孝死,乃天喪吾也!“諸君年齒,皆孤等輩,惟奉孝最少,吾欲託以後事。不期中年天折,使吾心腸崩裂矣"原來託孤之重,寄託在郭嘉身上了。封建帝王所倚重的託孤之臣都是心腹之人、肱股之臣。第二次哭郭嘉,是在公孫康誘殺袁熙、袁尚後,將首級送給了曹操。曹操感嘆:不出奉孝之料!遂拿出郭嘉臨死所封之書給諸人看,上面寫道: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併,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併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事後果然不出郭嘉所料,眾皆踴躍稱善。操引眾官復設祭於郭嘉靈前”。第三次哭郭嘉是赤壁敗北,使曹操在悲痛中思念起曾為他在重大決策上出謀贊劃的郭嘉,他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戰奉孝!”

其實,按照小說《三國演義》的敘述,曹操應有“四哭”郭嘉。第一次應是郭嘉臥病車中之時,曹操視之而泣日:“因我欲平沙漠,使公遠涉艱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此時曹操因行軍困難,前驅不易,後退不甘,正猶豫不決,情緒低落,忽又見身邊最信賴最得力的謀士身染重疾,憂上加憂,豈能不哭。

郭嘉是十分了解曹操的,他幾乎知道曹操的每一個心思,所以他才能幾次三番適時地解救曹操於難堪之中。曹操自然也是非常瞭解郭嘉的,他也知道郭嘉對自己的瞭解,因此才會有“唯奉孝為能知孤意”的感慨。

在《三國志》中,曹操曾對左右說:“惟奉孝為能知孤意。”只這一句在實質上就否決了他身邊其他所謂的賢能之士。郭嘉死後,曹操作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在曹操眾多的文臣武將中,死後能得曹操作表的,也不過郭嘉一人而已。而且“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的追賞亦無人能及。曾幾度捨命救出曹操,最終也是為保護曹操而稀裡糊塗丟掉性命的典韋也不過是多賺了曹操幾滴眼淚而已。程昱是什麼都沒撈著,荀或更是被曹操賜死的。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表贈郭嘉為貞侯,並將他的兒子收在自己府中撫養。能將他的兒子當做自己的兒子來對待,可見他們關係之密切,感情之深厚。小說的作者對郭嘉也十分敬佩,為他的不幸早亡而惋惜,併為他作悼詩: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樑傾。

郭嘉機智聰穎,思維敏捷,身在曹營十一年,他為曹操運籌劃策,出過很多好主意,可以說是言必有中,條條到位。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優秀的謀略家所應有的高深的智謀、驚人的果敢和膽略,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的細膩柔腸和真情率性。郭嘉與曹操的關係,恰如我們所熟知的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不同的是,劉備盤踞蜀中而諸葛亮終是“兩朝開濟老臣心”,曹操盡佔江北而郭嘉卻是英年早逝宏圖未展。誠然,遇上曹操是他的幸運,因為曹操對他的賞識和信賴可以讓他盡情地展示自己;遇上郭嘉也是曹操的幸運,因為在他的幫助下曹操才得以統一北方地區。失去郭嘉是曹操的巨大損失,同時也是歷史的一大損失,因為如果有他在,曹操就能完成南北統一,東漢之後就不會有三國紛爭。然而,歷史只有一個,歷史更沒有“如果”,我們平心靜氣地來看這段歷史,就會發現,郭嘉以自己十一年的謀士生涯左右了曹操的事業,以自己三十八歲的年輕生命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歷史365


我說一下郭嘉生平:

郭嘉出生於潁川,少年時就很有見識,預見到東漢末年將天下大亂,便在自己弱冠之年,選擇了隱居,結交天下豪傑,不與世俗之人交往,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郭嘉的存在。 在二十一歲的時候,郭嘉去見“四世三公”的袁紹,他對袁紹身邊謀士郭圖和辛評說:“明智的人都能夠謹慎周全的衡量他的主人,凡事都有周全的謀劃,從而可以揚名於世。我看袁公只是想效仿周公禮賢下士,但是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喜歡思考很多方面,但是抓不住重點;喜歡謀劃事情,但是不能決斷;想要和這樣的人同心同德,挽救國家危難,成就霸業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說完之後,郭嘉就離開了袁紹,一直在家賦閒了六年之久。

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為張繡擊敗,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曹操正擔心自己的實力,不足以與袁紹爭雄的時候。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郭嘉一連舉出了十個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有理有據,不僅振奮了曹軍士氣,同時也為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確立了自己在曹操的智囊團裡的核心地位。

如果說諸葛的厲害之處在於政治,在軍事上顯得有些遜色的話,那麼郭嘉便是是政治與軍事上的天才。從年輕時變隱居結交名士,到棄袁投曹,到之後的每條建議,每個謀劃,都顯得那麼深謀遠慮。郭嘉每次獻策,都直指問題本身,本提出個人的獨到見解,使得問題從另一個方面有了更好的解決辦法,如計殺二袁。

所以說郭嘉是曹操最喜愛也是最得力的謀士,其深具通曉事理,足智多謀的資質。應該說,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彷彿孫吳”。其中因為有郭嘉為其運籌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話來說。便是:“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是曹操身旁最重要的謀士。所以赤壁之戰曹操就很傷心.





格物且致知


個人觀點。其實並沒有那麼厲害,他是曹老闆手下的五大謀士之一,曹操稱“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是自己的"奇佐,但是荀彧被稱“吾之子房”,是更加重要的且為曹老闆奠定了北方的統一。

一,選擇明主

郭嘉一開始出世是跟著四世三公的袁老闆手裡,後來發現,袁老闆其實就是優柔寡斷,鼠目寸光

的傢伙,於是對辛評,郭圖說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三國志.郭嘉傳》

便辭官走了。可以看出來郭嘉的眼光獨到。曹老闆手下戲志才死的早,荀彧推薦了郭嘉,兩人見面互相談論一番,都覺得對方不一般,便讓郭嘉做了司空軍祭酒,祭酒也沒有什麼用處(就是可以隨意進言,提供建議)

二,討伐呂布

荀彧說:“不先取呂布,河北亦未易圖也”。曹老闆就是聽了荀彧的建議,開始討伐呂布,呂布佔據徐州,憑藉著地理優勢,讓曹老闆也打了許久,先是攻破彭城,後圍剿下邳,將士們身心疲憊,士卒勞累,打算想要暫時放棄攻打,這是,郭嘉和荀彧聯合獻計,注意,是聯合獻計,並不是郭嘉自己的功勞。

三,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才是相當重要的戰役,但是全程不見郭嘉的影子,史書上也沒有記載郭嘉在官渡之戰中獻過任何計策,就提出來了十勝十敗,而其他的謀士卻展現的淋漓盡致,各顯神威。當曹老闆心裡面打退堂鼓的時候,左右搖擺不定,是荀彧給他一封書信,讓曹老闆吃了個定心丸,當曹老闆想要用人時,荀攸、賈詡讓他堅定下來,對老朋友許攸不在懷疑,走出了最為致勝的關鍵一步,為北方統一奠定了基礎。

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熒?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曹老闆的三哭

曹老闆其實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他求賢若渴,對自己的手下是賞罰分明,唯才是舉,例如關羽,趙雲,他非常珍惜人才,尊重他們。第一哭,是因為郭嘉的水土不服,臥倒在床上,曹操對待郭嘉十分的愛惜,流淚說道“

因我欲舉沙漠,使公遠涉艱辛,以致染病,吾心何安?曹老闆這樣做,可以看出來他禮賢下士,拉攏了許許多多的人心,讓更多的人看到曹老闆的良苦用心,對下屬的關心。第二哭,是因為郭嘉去死了,他是真的特別愛惜人才,而且曹老闆和郭嘉更像是知己,不像君臣,跟著曹老闆身邊的郭嘉年紀比較小,對郭嘉也是關愛有佳,失去了他,曹老闆更多的是惋惜和悲痛,士為知己者死。第三哭,是曹老闆赤壁之戰失敗後的感慨,可能是下不了臺,找的藉口,來展現自己的失誤不是他的過錯,而是沒有了郭嘉,也可能是真的想自己的郭嘉了。

總結

郭嘉呢,他是對人心的把控,和大局大勢預測非常準確,順著曹老闆的心思,看透大格局,提供好的意見,分析局勢,深得曹老闆的喜歡,但是在別的方面,也不是他擅長的領域,和別人也沒法比較,郭嘉理解曹老闆的內心,千金易得,知己難求。


獨白L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郭嘉 字奉孝,穎川人 。生於公元170,死於公元207年,年僅37歲。其一生事蹟深受當代偉人毛主席推崇。

郭嘉素有“鬼才”之稱。從公元196年開始,一直專心輔佐曹操,助曹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立下了不世之功。郭嘉特別擅長對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使其許多未卜先知的推算如神話一般的準確 ,確實不可思議。比如對袁紹的著名的《十勝十敗論》,為曹操最終打敗袁紹奠定了基調。“青梅煮酒論英雄”後,對劉備的預言“一日放縱,便成為數世的禍患”,使曹操後悔不已。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圍困數月,就是堅守不戰。曹操已經準備放棄了要撤軍,還是郭嘉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之”論點,力勸曹操急攻,最後攻克,擒殺了呂布絕了後患。還有預測孫策會被刺客伏擊致死,又都應驗。後來在徵袁紹的兩個兒子,還有烏桓等戰役中更是算無遺策,大放異彩。助曹一統北方居功至偉。

曹操一生謀士眾多,唯有郭嘉最瞭解曹操本人,關係也是最為親密。兩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每次行軍打仗,曹操都會把郭嘉帶在身旁,每逢軍國大事,郭嘉從沒有讓曹操失望過,以至於曹操打算平定天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都託付給年輕的郭嘉輔佐自己的兒子。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聽聞郭嘉之死,曹操痛哭不已“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以後每每想起來都會哭一會,實在是郭嘉對曹操太重要了。有郭嘉在,司馬懿夾著尾巴做人,寧殘也不出來做曹操的官。後來郭嘉臨死前還特意囑咐曹操嚴防司馬懿,有異心早殺之已絕後患。只可惜曹操有了惜才之心不忍,以至於為以後的曹魏亡國留下了禍根。

最後聊一點題外話。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從此出山,時間上是公元207年,這一年恰好郭嘉病逝。後世傳“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不是沒有原因的。真的是巧合嗎?歡迎感興趣的朋友踴躍留言,一起討論討論。


史客不輕鬆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人物。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加盟曹操之前,曹操打仗其實是很悲催的,首先討董卓遇到徐榮,被打得落花流水,幸虧曹洪讓馬曹操才逃得性命。後來曹操老父親在徐州被害,曹操攻打陶謙為父報仇,吃了敗仗而歸,然後整頓人馬第二次攻打徐州,打了一半,被劉備擋住了,根據地兗州卻被呂布佔了,只好回師,在濮陽與呂布大戰,大敗虧輸。

幸虧老同學袁紹也看呂布很不順眼,出兵趕跑了呂布,曹操才又有了棲身之地。曹操那時候是百事不順呀,老同學袁紹寫信把他挖苦了一番,曹操氣得也準備投靠袁紹算了。那時候的曹操連一州之地都沒站穩,袁紹已經是北方霸主,袁術據有江東,曹操在全國只是一個小諸侯而已,連呂布都打不過。

這時候曹操請求荀彧給推薦一個人才,以拯救自己,荀彧推薦了郭嘉。曹操與郭嘉談完,大喜,相見恨晚,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曹操得到郭嘉以後,事業一直處於上升期。郭嘉在曹操逐袁術、敗張繡、滅呂布、破袁紹、擊劉備,北征烏桓等戰爭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進一步加快了曹操的穩定中原,建立北方根據地的腳步,他從不注重功名和金錢,曹操曾經封賞他很多土地,黃金,他都不怎麼看重,曹操對其深為敬佩,他立志一生幫助曹操奪得天下,他在曹操軍中的價值可以跟劉備手下的諸葛亮相併論。然而,天生奇才的郭嘉卻在北征烏桓勝利的回軍途中病逝,享年37歲。

郭嘉死後,操往祭之,大哭曰:“奉孝死,乃天喪吾也!”回顧眾官曰:“諸君年齒,皆孤等輩,惟奉孝最少,吾欲託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這是曹操第二次為郭嘉而哭,為失去像郭嘉這樣的英才,曹操委實非常惋惜和悲痛。

關注我,我們共同交流,探討,研究,更多精彩歷史!

歡迎下方留言!


玲美莉


導語:

郭嘉強在對時局和各路諸侯性格及君臣關係的判斷和深知曹操的憂慮,相當於曹操帳下的情報的主管。

時局及諸侯性格的判斷

郭嘉對時局的有著非常準確的判斷。例如曹操征討呂布時,曹操雖然三仗打敗了呂布,但是呂布逃回城中固守。當時曹操大軍已經非常的疲憊,曹操有心想要退軍。但是郭嘉對當時呂布有勇無謀的性格及陳宮動作遲緩進行了準確的分析和判斷,並同荀攸一起勸說曹操這次一定要打敗呂布,如果撤軍將失去一次好的機會。曹操聽取了二人意見不僅打敗了呂布還活捉了呂布。



知君心、解君憂

說郭嘉知君心、解君憂一點都不為過。官渡之戰前曹操得到情報,聽聞孫策想要渡江突襲許昌,曹操等人聽後非常的憂慮。而郭嘉則向曹操說明孫策剛剛兼併了江東,被孫策所誅殺的都是英雄豪傑,而且被殺的豪傑大多都有誓死效忠為主報仇的人。孫策自恃勇猛而不防備,雖然有大軍在手,但是孫策個人喜歡獨來獨往。一旦有為主報仇的人行刺於他,那麼孫策必然會死在這些刺客的手中。然而事實證明,孫策兵臨長江還沒有渡江時,就被徐貢的門客暗殺了。

征討袁譚、袁尚時曹操接連獲得勝利,在曹操想要乘勝追擊時,郭嘉及時的勸阻曹操乘勝追擊。郭嘉說袁譚、袁尚手下有謀士相助,現在乘勝追擊必然會讓二人聯合起來抵抗,如果暫緩攻擊他們之間則會互相爭權發生爭鬥,等到二人反目以後再攻擊時可以一舉平定北方。事實同樣證實了郭嘉的說法。

總結:郭嘉對各路諸侯性格及行事的預判沒有失算過,正是這樣的預判然曹操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戰爭。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三國中的郭嘉在一定程度上勝過諸葛亮,你說他厲不厲害。

郭嘉與諸葛亮在三國出場時都曾經做出過預言,郭嘉做的是曹操與袁紹之戰的十勝十敗之說,後來曹操應驗了他的預言,打敗袁紹統一中原。而諸葛亮做出的預言並沒有兌現,諸葛亮在出山時做了如下文章: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但是最後劉備只擁有了益州,荊州還是被東吳奪了去。在郭嘉死後,他給曹操留下了一計原文如下: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併,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併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 其勢然也。郭嘉讓曹操不要貿然出兵,而是緩緩圖之,最後曹操輕鬆統一北方。諸葛亮在死後也留下了一計,就是讓馬岱斬殺魏延,因為諸葛亮知道他死後魏延必反,但是他這最後一技對蜀已沒大用。可見郭嘉的本領。

在行事作風上,郭嘉喜歡冒險,出奇制勝,諸葛亮是穩中求變,步步為營。郭嘉的這種做法在關鍵時刻能起到決勝的作用。

郭嘉在曹操剛起步的時候就跟隨他了,在初期曹操的謀士也有很多,包括李儒,賈詡,等等。但是面對他們,郭嘉神態盎然,絲毫沒有畏懼之意。郭嘉生平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曹操從一個起義之士帶到了丞相。他也是最懂曹操這個人的人。


一起來追劇o


壹零壹肆來回答。

要說郭嘉厲害嗎?答案是肯定的,郭嘉厲害。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

郭嘉為曹操效力只有十一年,儘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績。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

郭嘉是軍事天才,“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而且神機妙算,出奇制勝。比方說,曹操三戰呂布,士卒疲倦,準備撤軍。郭嘉力主再戰,而且斷定再戰必勝,結果呂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譚、袁尚,連戰連克,諸將主張再戰,郭嘉主張撤軍,結果袁譚、袁尚兄弟禍起蕭牆,曹操漁翁得利。曹操戰袁紹,有人擔心孫策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來不了;曹操徵烏丸,有人擔心劉表趁機偷襲許縣,郭嘉說不會來。結果呢?和郭嘉預料的完全一樣。

因此,可以看出郭嘉是很厲害的。史書上稱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歡迎轉發,留言!


壹零壹肆


  

郭嘉在三國時期的眾多謀士之中稱得上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此人年紀輕輕就在曹魏陣營中一鳴驚人,成為曹操最為倚重的謀臣之一,在為曹操效命的十一年間,他可謂算無遺策,對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地區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得曹操的重用和信任。同時,郭嘉又因為自己品行方面的問題受到曹魏部分重臣的詬病,甚至多次向曹操進行舉報。但是在曹操有意無意的庇護下,郭嘉並沒有受到處罰。在其去世後的一年,曹操還對他念念不忘,併發出“哀哉、痛哉、惜哉”的感嘆,可見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生於建寧三年(公元 170年)。其早年經歷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後來在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傅子》一書中簡單記載了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郭嘉少年時期就胸懷遠大的理想,弱冠之年正逢天下將亂,於是郭嘉隱姓埋名,秘密結交一些英雄人物而不與平庸之人交往,因此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瞭解郭嘉,僅有很少一些人覺得郭嘉是個奇才,而大多數人覺得青少年時期的郭嘉是個問題青年。《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注引《彧別傳》中稱之為“有負俗之譏”,也就是與傳統格格不入而受到譏議和指責,儘管在史料中並沒有明確記載郭嘉究竟幹過什麼出格的事情,但在遵循傳統並人才輩出的潁川地區,他屬於一個另類人物。然而,就在郭嘉依舊我行我素、逍遙自在之際,漢末帝國的大地卻因為董卓的擅權而變得混亂不堪。距離東漢京城洛陽不遠的潁川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初平元年(公元 190年),袁紹與關東地區各路地方割據勢力組成聯軍對抗董卓(這也就是後來文藝作品中俗稱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潁川郡所屬的豫州刺史孔伷也加入了聯軍的隊伍,潁川也成為聯軍的主要基地之一。潁川郡太守李旻在戰鬥中被俘並慘遭殺害,董卓則對潁川地區進行了瘋狂的搶掠和殺戮。直到董卓強行將東漢朝廷的都城西遷至長安之後,潁川地區的形勢才稍有好轉。不過,經過這次浩劫之後,長期蟄伏於陽翟的郭嘉終於按捺不住一顆建功立業的雄心,毅然離開故土,加入到漢末轟轟烈烈的群雄爭霸的亂局之中。

大致在初平二年(公元 191年),郭嘉北上冀州,投奔到了剛剛奪取冀州地區控制權的漢末世家大族子弟、當時公認的群雄領袖——袁紹的帳下。不過,此次的經歷時間很短,郭嘉很快就離開了袁紹陣營。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郭嘉發現袁紹此人儘管聲名顯赫,但絕非自己可以終身效命的對象。為此郭嘉還專門找到自己在袁紹陣營的同鄉好友辛評和郭圖說道:“明智的人都會去尋找一個可以讓自己的建議和主張都得到採納和實施的主公,這樣才會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而袁紹則完全不是我們這些人所能託付終身的。袁紹此人僅僅學會了周公禮賢下士之風的皮毛,卻不懂得如何用人的道理。其人思慮多端卻缺乏要領、喜歡謀劃卻沒有決斷。想要和這樣的人一起拯救天下並建立王霸之業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郭嘉這段對袁紹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把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的性格弱點都看得一清二楚。郭嘉斷定袁紹難成大業,最後毅然離開了當時最有政治影響力的袁紹集團。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郭嘉的這一選擇無疑是正確的。袁紹最後的失敗與郭嘉所指出的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的性格弱點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同時說明了郭嘉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預見性。

  

離開袁紹之後,郭嘉並沒有急匆匆地改換門庭去投靠其他的割據勢力,而是悄無聲息地回到了潁川老家,默默注視著漢末局勢的變化。或許此時在郭嘉的心中已經存有了一份甘為閒雲野鶴,雲遊四方的隱逸之情。不過,漢末複雜的形勢註定了這位“少有遠量”的年輕人不會一直被埋沒。數年之後,郭嘉心目中理想的“成霸王之業”的人就在他面前出現了。這個人就是後來的中原霸主、曹魏帝國的創建者——曹操。

  

經過數年的努力,曹操集團終於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漢末中原地區不可忽視的一支割據勢力。曹操除了不斷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之外,同時還非常注重招攬人才。短短數年間,曹操集團已經基本形成了汝潁人士和譙沛人士文武兩大人才群體。而在汝潁人士群體中最為曹操倚重的則是郭嘉的同鄉荀彧。之前荀彧已經向曹操推薦了潁川人戲志才並深得曹操的重用,然而不久之後戲志才不幸病故,這讓曹操非常傷心。曹操不禁親自寫信給荀彧,要求荀彧向自己推薦潁川地區的賢才。此時,荀彧便向曹操推薦了年僅二十七歲的郭嘉。經過與郭嘉交談之後,曹操意識到郭嘉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一個能夠輔佐自己實現大業的重要謀士,而郭嘉也把曹操看做自己的真命天子。從此,郭嘉正式成為曹操集團的一員。

 

郭嘉之所以一見面就會被曹操所器重,《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注引《彧別傳》中說“智策”是最根本的原因。荀彧之所以推薦郭嘉、曹操之所以器重郭嘉,看中的都是郭嘉的“智策”。郭嘉選擇曹操,看中的則是曹操與之前袁紹截然不同的“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的志向和能力。他認定自己在曹操的陣營裡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所以才會發出“真吾主也”的感嘆。而郭嘉與曹操的組合,對於曹操集團未來在中原地區的發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郭嘉投靠曹操之時,正值新興的曹操集團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曹操集團不僅已經擊潰盤踞陳留多年的張邈集團從而奪取了兗州作為第一塊根據地,同時通過迎接漢獻帝而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優勢。在中原地區成為僅次於袁紹集團的第二大政治、軍事集團。隨著曹操集團的壯大,一些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也將曹操集團作為依附的對象,從而進一步壯大了曹操集團的實力。不過在此期間,劉備集團的依附卻使曹操集團內部產生了較大的意見分歧。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分歧,是與劉備集團的起步和發展過程密不可分的。

  

劉備,出身於一個沒落的皇室貴族家庭,早年以販賣草鞋為生,是個地地道道的草根一族,在漢末複雜的社會條件下,劉備通過自己的個人努力逐漸成為漢末政治舞臺上的一顆新星。此人曾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呂布等中原割據勢力,並竭力在中原地區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儘管多次遭遇挫折導致發展遲滯不前,但在中原地區卻享有較高的民望,曹操集團的部分謀士認為劉備為人有英雄之志,不會真心實意投靠曹操,遲早會成為一個勁敵。甚至有部分謀士向曹操建議儘早殺掉劉備以絕後患。曹操為此向郭嘉諮詢意見,郭嘉的分析讓曹操非常滿意。郭嘉認為:

  

提出殺掉劉備的這些謀士並沒有錯,但是將軍舉兵抗暴,為的是讓天下重獲太平。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將軍才真心實意招攬天下英豪。如今劉備具有英雄之名,因為走投無路才前來投奔,如果將軍將其殺死,這必定會讓將軍揹負謀害賢才的惡名,一旦如此那些尚在觀望或者打算前來投靠的人才將心懷顧慮並改變心意去投靠其他人,到時候將軍又將能指望和誰一起去平定天下呢?因為除去劉備一個人而失去天下的期望,這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聽完郭嘉的分析,曹操非常贊同,立即下令撥給劉備一些軍隊和糧草,同時讓劉備所駐紮在徐州小沛一帶,與盤踞徐州的呂布集團對抗,從而減少了自己在東部地區的軍事壓力。

郭嘉之所以建議曹操不要殺掉窮途末路的劉備,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此時曹操集團正處於發展、壯大的關鍵時期,還要大量人才的加入。雖然劉備充滿政治野心,但是在當時聲望極高,得到很多士人的擁護。殺掉他,無疑對曹操集團吸引人才的加入非常不利。除此之外,接納劉備對於抵禦徐州的呂布集團比較有利。而曹操的想法其實與郭嘉是非常一致的。這樣一來,郭嘉的首次獻策就與曹操達成了默契,這無論對郭嘉抑或曹操而言,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隨著中原地區局勢的進一步發展,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之間已經勢如水火,勢必會爆發一場確定中原地區霸主地位的戰略大決戰。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曹操決定搶在這場戰略決戰之前消滅徐州的呂布集團,消除來自東南方向的威脅。於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曹操以主力在徐州與呂布展開決戰。

  

戰役開始之後,曹操大軍進展順利,先後佔據徐州大部地區並最終將呂布集團的主力圍困在下邳地區。不過,在爭奪下邳的戰鬥中進展不順,多次攻城受挫,曹軍也因久攻不下而備感疲憊,士氣下降。面對如此情況,曹操打算放棄攻城撤軍。此時,郭嘉與荀攸一起向曹操建議加快進攻的速度,力爭儘快消滅呂布集團。郭嘉與荀攸認為:

  

呂布有勇無謀,之前已經三戰皆負,其銳氣早已喪失。大軍作戰以將帥的勇氣和信心最為重要,將帥意志衰落則全軍頓失鬥志,在這種關鍵時刻千萬不能放棄。呂布的謀士陳宮雖然頗有計謀但反應稍遲,如果趁著呂布軍隊的銳氣尚未恢復而陳宮也未拿定主意的時候一鼓作氣猛攻下邳,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郭嘉和荀攸的這個建議,對於曹操下定決心消滅呂布集團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後,曹操終於攻破下邳,生擒呂布,不僅消滅了徐州呂布集團,也為曹操以後同袁紹集團的戰略決戰解除了後顧之憂。

  

建安四年(公元 199年),盤踞在淮南地區的割據勢力——袁術集團意欲與袁紹集團合流共同對抗曹操,曹操打算派兵進行攔截。此時早就想離開曹操的劉備主動請纓。曹操未能識破劉備的計謀,同意了劉備的請求。等劉備離開之後,聞訊趕來的郭嘉立即建議曹操收回成命將劉備召回,郭嘉認為劉備一旦離開許昌就一定會起兵反叛。但是為時已晚。事情的發展就像郭嘉預料的那樣,劉備離開後,並沒有去討伐袁術,而是在不久之後藉故殺掉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反叛曹操。如果曹操能夠聽從郭嘉等人的主張,就不會在今後出現劉備這個對手,三國的歷史也許會重新改寫。

 

  

曹操集團在中原地區的迅猛發展,對中原地區原本的霸主——袁紹集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雙方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戰略決戰變得不可避免。但就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袁紹集團無疑佔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曹操集團內部很多人對於這場決戰感到非常憂慮,就連曹操本人也顯得信心不足。曹操曾經說過:袁紹佔據著冀州、青州、幽州、幷州等廣闊地區,不但實力強勁且多次挑起衝突。自己曾經多次打算起兵征討,卻覺得勝負難以預料。

  

就在曹操集團上下瀰漫著一股憂慮、彷徨甚至是失敗的情緒之時,郭嘉卻堅定地認為:一旦與袁紹集團進行戰略決戰,曹操集團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為此,郭嘉還專門向曹操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便是著名的“十勝十敗論”。

 

郭嘉從政治、軍事、道義、用人、用兵、決策、個人品行等十個方面,對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進行了比較和分析。雖然其中難免有些對曹操的過譽之辭,但總體上非常符合這兩大集團的實際情況,體現了一個優秀謀士所具備的戰略眼光和預見能力。郭嘉提出這個看法在建安二年(公元 197年)左右,當時曹操集團的力量還遠非袁紹集團的對手,因此包括曹操本人在內,對戰勝袁紹集團產生悲觀情緒是很正常的。而僅僅輔佐曹操一年多時間的郭嘉就能從十個方面對雙方進行比較和分析,並最終得出曹操集團定能戰勝袁紹集團的結論,無疑對曹操樹立信心是有著極大幫助的。因此在三年之後,曹操才能夠排除所有質疑,堅定不移地與袁紹集團展開官渡之戰。

  

從建安四年(公元 199年)開始,曹操與袁紹在中原地區已成對峙之勢,這時遠在江東地區的孫策集團打算趁著曹軍主力北移之際對許昌展開奇襲,這給正全力備戰的曹操帶來了恐慌。這時又是郭嘉站出來對孫策集團的動向進行了一個客觀而冷靜的分析。郭嘉認為:

  

孫策剛剛兼併了江東地區,在此期間誅殺了大量當地的英雄豪傑,導致江東地區的政局非常動盪,這個時候孫策又貿然決定進攻許昌,雖然表面上擁有百萬之眾,但實際上好比一人獨自行走在中原。孫策為人輕佻,好勇鬥狠,缺乏足夠的自我防護意識,這些弱點都會成為其致命傷。假如有刺客暗中埋伏進行刺殺,僅需一人就可以解決孫策。依我所見,江東地區的局勢如此混亂,還沒等到孫策出發就已經死於匹夫之手了。

  

後來,事態的發展與郭嘉的預測不謀而合。孫策還沒有渡過長江就被刺客謀殺,死於非命。儘管這是一種神奇的巧合,但是從郭嘉的話中,可以體會到郭嘉對於孫策集團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以及孫策個人性格缺陷的分析都非常準確。從這段記載中又可以看出,作為曹操集團的主要謀士,郭嘉不但對曹操集團當前所面對的對手瞭如指掌,而且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對手也作了充分分析和研究。

  

發生在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的官渡之戰終於以曹操集團的全面勝利而宣告結束。建安七年(公元 202年)袁紹病死,袁紹集團的勢力越發走向衰落,曹操集團成功取代袁紹集團成為漢末中原地區的霸主,並開始著手對袁紹集團的殘餘勢力進行圍殲。在這場長達七年統一中國北方地區的戰爭中,郭嘉再一次成為曹操集團的主要謀士並在戰爭的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建安七年(公元 202年)九月,曹操親率大軍渡過黃河向袁紹殘餘勢力佔據的重鎮黎陽發動進攻,正式拉開了統一中國北方地區的序幕。經過近半年時間的苦戰,曹操終於佔據黎陽,打開了通往袁紹殘餘勢力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鄴城的門戶。建安八年(公元 203年)四月,曹軍向鄴城發動猛攻。鎮守鄴城的袁紹二子袁譚和袁尚殊死抵抗,戰事陷入膠著狀態,曹軍傷亡很大,但將士們士氣不減,很多將領提出不惜重大傷亡也要拿下鄴城的建議。此時的郭嘉卻公開對這種意見表示反對。郭嘉向曹操建議:

  

袁紹生前最為喜愛的就是袁譚和袁尚這兩個兒子,還因此在確定自己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直到病死都沒有確定究竟由誰來繼承自己的地位,這就造成了袁譚和袁尚為爭權而產生內訌,再加上郭圖、逢紀這些謀臣從中煽動、挑唆,兩人之間的矛盾已經空前激烈。如今大軍圍攻鄴城,袁譚和袁尚為了自保,不得不暫時放下分歧共同對敵。在這種情況下采用急攻的方式只會增加士兵的傷亡,如果放緩或暫停進攻,外部的壓力一旦減弱,袁譚和袁尚這兄弟倆之間的矛盾就會隨之凸顯出來。為今之計不如擺出因久攻不下而不得不轉移目標南下去進攻荊州地區劉表的架勢,暗中嚴密監視鄴城等地區兩袁之間的情況,一旦兩人之間內訌再起、相互削弱,大軍再突然發動進攻,這樣就可以一舉將其殲滅。

  

對於袁紹集團的內部矛盾,曾經在袁紹手下效力的郭嘉是十分了解的。這種矛盾也是導致袁紹集團官渡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郭嘉充分利用了這個矛盾,建議曹操通過佯裝撤軍的方法造成一種假象,誘使袁紹集團內部原有的複雜矛盾再次爆發。隨後,曹操立即派遣大軍退至西平縣,作出一副即將南下進攻荊州的假象,袁譚和袁尚對此深信不疑,很快便爆發衝突。不久之後,袁譚與袁尚的部屬開始相互進攻,袁譚被袁尚打敗,逃至平原縣,並派謀士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眼見時機已到,隨即派兵佯裝援助袁譚並順勢拿下鄴城。後來郭嘉又隨同曹操一起在南皮地區擊敗袁譚並平定了冀州地區。到建安十一年(公元 206年)三月為止,曹操先後消滅袁譚、袁尚、高幹等袁紹殘餘勢力的有生力量,佔領了冀州、幷州、青州及幽州等地,基本統一了黃河北部地區。郭嘉也因為謀劃有功被封為洧陽亭侯。在奪取了冀州、幷州、青州及幽州四州之後,郭嘉又提醒曹操廣攬四州人才並大膽任用,這對四州地區的穩定和以後的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袁紹殘餘勢力在被擊敗之後,只能倉皇向邊遠的烏丸控制區逃竄。面對這一現象,曹操提出了北征烏丸的戰略構想。烏丸地處邊境,不但路途遙遠,而且道路曲折,無論大軍移動還是糧草供應都困難重重,而且還有腹背受敵的危險。因此,當曹操提出北征烏丸的戰略構想時,立即遭到手下大多數人的反對。大多數將領認為此時的袁尚已經無法構成威脅,烏丸人又貪財忘義,不講朋友交情,就算袁紹生前對烏丸人多有籠絡,但他們也不可能被袁尚所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貿然遠征烏丸無疑會激起烏丸的強烈抵抗,加上一直有傳聞說已逃往荊州多年的劉備還向劉表建議趁著曹軍主力遠征的機會偷襲許昌,到時候曹軍遠在北方無法進行增援,許昌等地將難以抵擋劉表的進攻。

  

對於將領們的這些意見,郭嘉明確表示反對。郭嘉不但堅定支持曹操北征烏丸的戰略構想,同時進一步指出:儘管我軍已經威震華夏,但烏丸地理位置偏遠,他們一定不會增加防禦力量。如果利用這個有利時機發動奇襲,就一定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同時,袁紹生前對烏丸人有恩,四州的局勢也尚未穩定,如果在這個時候不能斬草除根徹底消滅袁紹的殘餘勢力,那麼袁尚就極有可能憑藉烏丸的資助死灰復燃、東山再起,到那時無論是青州還是冀州的局勢都將發生突變,因此,北征烏丸是徹底消除隱患的最佳選擇。郭嘉同時認為,荊州割據勢力的首腦劉表只不過是一個清談客而已,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這樣的梟雄,一旦重用劉備又無法完全控制,但不給劉備重任又擔心劉備從此根本不會聽自己的話。這種矛盾勢必會影響劉表最終的決策,到頭來終將淪為紙上談兵而毫無實際動作。儘管由於大軍主力遠征造成許昌等地兵力空虛,但劉表最終是不會真聽從劉備的話發兵進攻許昌的。

  

郭嘉的意見更加堅定了曹操遠征烏丸的決心。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月,曹操從鄴城出發,開始了北征烏丸的艱難征程。當大軍到達易縣之後,郭嘉又建議曹操改變行軍方式以達到進攻的突然性。郭嘉指出:兵貴神速,目前大軍輾轉千里偷襲敵軍,軍用物資太多會嚴重影響行軍速度,同時也難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不如下令留下軍用物資,讓將士們輕裝前進,加快行軍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敵軍發動進攻。

  

曹操採納了郭嘉的意見,立即命令大軍日夜兼程,輕裝前進,秘密從盧龍塞出兵,直取烏丸單于的老巢。烏丸人果然措手不及,倉促間甚至顧不上任何戰術,只能盲目進行防禦,結果被曹軍殺得大敗,烏丸單于蹋頓及幾個出名的烏丸頭領均死於亂戰之中,袁尚等人只得再次倉皇逃走。

  

北征烏丸的勝利,對於曹操集團而言意義非常重大。這次戰爭是曹操統一北方戰爭進程中的重要一戰,既消滅了袁紹集團的殘餘力量,同時又戰勝了烏丸,消除了他們百年以來對於北方地區的騷擾。另外,隨著幷州烏丸部落遷入內地,曹操集團手中具有了一支以騎兵為主的戰略機動力量。而在這場戰爭的戰略制定與具體實施過程中,郭嘉不但堅定了曹操的決心,還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戰術,使得戰爭很快獲得了勝利。

郭嘉在協助曹操實現統一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系列戰役中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能力也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評價。但是,在此期間,曹操集團內部也出現了對郭嘉種種詬病的聲音,原因是郭嘉的個人品行受到了曹操手下部分人士的指責,這種指責也傳到了曹操的耳中。

  

  

郭嘉在戰場上的算無遺策深得曹操的器重,但是他在品行上的“不治行檢”卻受到時人的詬病。《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中就提到,曹操手下的重臣陳群曾經因為郭嘉的“不治行檢”而多次在曹操面前投訴他。行檢,指的是品行。“負俗之譏”與“不治行檢”,指的都是郭嘉行為上的不檢點。這是郭嘉性格上一個巨大的缺陷。不過,曹操採用“唯才是舉”的方針,對於郭嘉這種品行不端的另類也能夠大膽任用,這使得郭嘉對於曹操非常感謝。郭嘉與曹操的關係,就像同時代的另一對君臣--劉備與諸葛亮一樣“猶魚之有水”。郭嘉竭盡全力輔佐曹操,而曹操對郭嘉亦是信任有加。他自己就曾經說過:“只有郭嘉才真正明瞭我的用意。”可見他對郭嘉的賞識。他對郭嘉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甚至動過“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的念頭。但是這一切美好的願望卻因郭嘉的病逝而落空。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郭嘉在隨曹操北征烏丸途中染病,不久就病逝。一個算無遺策的傳奇也從此在後漢時代消失了。郭嘉病逝後,曹操無限哀傷。直到一年之後赤壁之戰失敗,他還想起了郭嘉這位算無遺策的謀士,認為如果郭嘉在世,自己就不會遭受如此慘痛的失敗。他還發出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感嘆,對於郭嘉的離去感到萬分的惋惜。對於後漢三國時期這位著名的謀士,曹操曾經在給郭嘉當年的舉薦人荀彧的兩封信中寫道:

  

郭嘉沒有活到四十歲,他和我在一起東征西討僅有短短十一年的時間,所有的艱難困苦他都與我共同經歷。同時郭嘉此人通達事理,對於世間萬物看得非常透徹,我很想將自己身後的事業託付給他,卻不曾想突然之間永遠地失去了他,這真是讓人悲痛欲絕……追念痛惜郭嘉,他總是難以讓人忘記。他對政治局勢和軍事方面的見解均遠遠超越其他人。

  

而《三國志》作者陳壽則認為:郭嘉才策謀略,堪稱世之奇士。

  

縱觀郭嘉短短三十八年的經歷,這兩者的評價都是恰如其分的。作為後漢三國時期曹操集團的謀士,郭嘉對於曹操集團的發展、壯大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智略謀劃往往出人意料,而事實的發展也總能證明他的意見和判斷是完全正確的,這說明郭嘉所具備的與眾不同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面對複雜的形勢與局面,總能作出正確的選擇。雖然郭嘉有“負俗之譏”、“不治行檢”的缺點,但也只能說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吧,這無損於他成為後漢三國時期最出色的謀士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