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真的这么厉害吗?死后曹操都哭了?

兔牙传说


郭嘉(170—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陈寿在《三国志》中专门为他立传,记载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二十七岁到曹操那里当参谋,三十八岁就死了。

赤壁之战时,曹操说这个人如果还活着,就不会使我处于这种困难境地。三足鼎立之前,曹操大营的许多好主意都是他出的。

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但可惜的是,郭嘉在38岁那年不幸病逝。

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郭嘉生前,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及其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一连串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惜哉奉孝!痛哉奉孝!哀哉奉孝!”

官渡之战前,袁绍势力地跨青、冀、并、幽四州,是曹操北方最强大的对手。曹操虽把汉献帝迎到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但他的力量却远不如袁绍。公元199年,袁绍率精兵十万,劲骑万匹,南渡黄河。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兵力不过两三万人,深感寡不敌众,力不从心。正是郭嘉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和决心。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了北方,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区。

再比如,打不打吕布,当时议论纷纷。那时袁绍占领整个河北和豫北,曹操在许昌,吕布在徐州。郭嘉建议先打吕布,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把吕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吕布,吕布跟袁绍联合起来同时攻击,曹操就危险了。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

然后又去打袁绍。袁绍渡了黄河,在郑州与洛阳之间曹操打胜了。接着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问题。郭嘉说不要打,我们回师,装作打刘表,把军队摆到许昌、信阳之间,他们一定要乱的。果然,曹操的军队一挪动,几个月,两兄弟就打起来了。袁尚把哥哥包围在山东平原(德州),哥哥眼看要亡党、亡国,就派了一个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这里来求救。曹操去救,乘势夺取了安阳,消灭了袁尚的部队,袁尚本人跑到辽东去了,然后再去消灭袁谭。这个计策也是郭嘉出的。就在这个时候,郭嘉得病,三十八岁就死了。这个人很有名。

郭嘉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俗接”,而结交俊杰英豪。所以虽然一般老百姓不知道他,但有胆有识的人都认为他是奇才。郭嘉21岁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在当时北方军阀中势力最大,他占有广阔的地域,兵多将广,再加上门生故吏遍天下,霸业似可成就。但郭嘉和袁绍共事后,发现袁绍原来是一位“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的无能之辈,郭嘉认为与这样的人“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毅然离开了袁绍。

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公元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叫戏志才的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共论天下大事。郭嘉一番明晰透彻的分析,令曹操大为叹服:“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离开曹营后,也大喜过望地认为曹操“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的首席参谋——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竭忠效力。



Genswell


郭嘉字奉孝,是中国古代十大谋土之一。其才智在三国时应是首屈一指的,世有“鬼才”之称。历史中对郭嘉的描述不多,但就是那不多的描述也难掩其英雄本色。晋朝的陈寿在其所撰《三国志》中曾为他作传,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关于他的精彩描写。《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而创造出来的。两书中关于他的性情、才智、谋略的记录相互补充,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郭嘉。而且对于曹操来说,更是国士无双,莫逆知己。

曹操与郭嘉两个人相互之间是非常赏识的。郭嘉跟随曹操十一年,君臣相得,亲密无间。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曹操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郭嘉也由衷地感慨道:“(曹操)真吾主也”。两人相见恨晚,此种情形恍如刘邦遇张良于陈留,刘备对孔明于隆中。他们之间有主臣之情,也有兄弟之谊。曹操十分信任郭嘉,凡郭嘉说的话,他无一不听。他走到哪都把郭嘉带在身边,他可以把荀彧、荀攸、程昱、蒋济、李典等人都分派出去,唯独离不开郭嘉。从建安元年至建安十二年,曹操有很多时候反对其他谋士的意见,但对郭嘉可谓是言听计从。郭说不能斩来使,操便不斩;郭说刘备杀不得,操就善待刘备;郭说应先取吕布后图袁绍,“操然其言,遂议东征吕布”;郭说应“疾往击之”,操就“从其言;郭说引兵东征必能胜刘备而不用担心袁绍,曹操“遂起大军二十万,分兵五路下徐州”;曹操征乌桓时众臣皆劝曹操尽早回师许都,只有郭嘉一个人认为应继续北上,曹操就力排众议北取柳城;直到最后的“遗计定辽东”,曹操对郭嘉一直都是深信不疑。谋臣猛将几百人中而能得曹操如此赏识与信任者,只郭奉孝一人而已。郭嘉抱病易州,“太祖问疾者交错”。在闻知嘉之死讯后,曹操大哭:“奉孝死,乃天丧吾也。”郭嘉之死也的确是曹操军事战略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奉孝死后不到一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就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溃败。而赤壁一战,“实在是分裂与统一的关键”,初步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至少对孙权只能是“望江兴叹”了。也难怪曹操战败后愤然感叹:“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并“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战奉孝!惜哉奉孝!”在经历重创后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死去的人,

也可见其对郭嘉的信任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曹操哭典韦在相当一部分程度是作秀,而他哭奉孝却是内在情感的真实流露。试想,损兵折将数十万并痛失江南而且还在逃命途中,若非出自真心,谁会有心情有心思去作秀呢?他哭典韦是在其战死之所,而哭奉孝是在长江边上,离他病死之地相隔干里之远。

“郭嘉为曹操平定北方,出谋赞划,立功卓著。其英年早逝,曹操十分哀痛。小说中描写曹操曾三哭郭嘉,把曹操痛惜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次哭郭嘉,曹操说:“奉孝死,乃天丧吾也!“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天折,使吾心肠崩裂矣"原来托孤之重,寄托在郭嘉身上了。封建帝王所倚重的托孤之臣都是心腹之人、肱股之臣。第二次哭郭嘉,是在公孙康诱杀袁熙、袁尚后,将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感叹:不出奉孝之料!遂拿出郭嘉临死所封之书给诸人看,上面写道: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事后果然不出郭嘉所料,众皆踊跃称善。操引众官复设祭于郭嘉灵前”。第三次哭郭嘉是赤壁败北,使曹操在悲痛中思念起曾为他在重大决策上出谋赞划的郭嘉,他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战奉孝!”

其实,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叙述,曹操应有“四哭”郭嘉。第一次应是郭嘉卧病车中之时,曹操视之而泣日:“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此时曹操因行军困难,前驱不易,后退不甘,正犹豫不决,情绪低落,忽又见身边最信赖最得力的谋士身染重疾,忧上加忧,岂能不哭。

郭嘉是十分了解曹操的,他几乎知道曹操的每一个心思,所以他才能几次三番适时地解救曹操于难堪之中。曹操自然也是非常了解郭嘉的,他也知道郭嘉对自己的了解,因此才会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的感慨。

在《三国志》中,曹操曾对左右说:“惟奉孝为能知孤意。”只这一句在实质上就否决了他身边其他所谓的贤能之士。郭嘉死后,曹操作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在曹操众多的文臣武将中,死后能得曹操作表的,也不过郭嘉一人而已。而且“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的追赏亦无人能及。曾几度舍命救出曹操,最终也是为保护曹操而稀里糊涂丢掉性命的典韦也不过是多赚了曹操几滴眼泪而已。程昱是什么都没捞着,荀或更是被曹操赐死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表赠郭嘉为贞侯,并将他的儿子收在自己府中抚养。能将他的儿子当做自己的儿子来对待,可见他们关系之密切,感情之深厚。小说的作者对郭嘉也十分敬佩,为他的不幸早亡而惋惜,并为他作悼诗: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郭嘉机智聪颖,思维敏捷,身在曹营十一年,他为曹操运筹划策,出过很多好主意,可以说是言必有中,条条到位。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所应有的高深的智谋、惊人的果敢和胆略,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细腻柔肠和真情率性。郭嘉与曹操的关系,恰如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不同的是,刘备盘踞蜀中而诸葛亮终是“两朝开济老臣心”,曹操尽占江北而郭嘉却是英年早逝宏图未展。诚然,遇上曹操是他的幸运,因为曹操对他的赏识和信赖可以让他尽情地展示自己;遇上郭嘉也是曹操的幸运,因为在他的帮助下曹操才得以统一北方地区。失去郭嘉是曹操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历史的一大损失,因为如果有他在,曹操就能完成南北统一,东汉之后就不会有三国纷争。然而,历史只有一个,历史更没有“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来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郭嘉以自己十一年的谋士生涯左右了曹操的事业,以自己三十八岁的年轻生命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历史365


我说一下郭嘉生平: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就很有见识,预见到东汉末年将天下大乱,便在自己弱冠之年,选择了隐居,结交天下豪杰,不与世俗之人交往,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郭嘉的存在。 在二十一岁的时候,郭嘉去见“四世三公”的袁绍,他对袁绍身边谋士郭图和辛评说:“明智的人都能够谨慎周全的衡量他的主人,凡事都有周全的谋划,从而可以扬名于世。我看袁公只是想效仿周公礼贤下士,但是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喜欢思考很多方面,但是抓不住重点;喜欢谋划事情,但是不能决断;想要和这样的人同心同德,挽救国家危难,成就霸业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说完之后,郭嘉就离开了袁绍,一直在家赋闲了六年之久。

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为张绣击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曹操正担心自己的实力,不足以与袁绍争雄的时候。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郭嘉一连举出了十个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有理有据,不仅振奋了曹军士气,同时也为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确立了自己在曹操的智囊团里的核心地位。

如果说诸葛的厉害之处在于政治,在军事上显得有些逊色的话,那么郭嘉便是是政治与军事上的天才。从年轻时变隐居结交名士,到弃袁投曹,到之后的每条建议,每个谋划,都显得那么深谋远虑。郭嘉每次献策,都直指问题本身,本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使得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如计杀二袁。

所以说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其深具通晓事理,足智多谋的资质。应该说,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孙吴”。其中因为有郭嘉为其运筹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话来说。便是:“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是曹操身旁最重要的谋士。所以赤壁之战曹操就很伤心.





格物且致知


个人观点。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他是曹老板手下的五大谋士之一,曹操称“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是自己的"奇佐,但是荀彧被称“吾之子房”,是更加重要的且为曹老板奠定了北方的统一。

一,选择明主

郭嘉一开始出世是跟着四世三公的袁老板手里,后来发现,袁老板其实就是优柔寡断,鼠目寸光

的家伙,于是对辛评,郭图说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三国志.郭嘉传》

便辞官走了。可以看出来郭嘉的眼光独到。曹老板手下戏志才死的早,荀彧推荐了郭嘉,两人见面互相谈论一番,都觉得对方不一般,便让郭嘉做了司空军祭酒,祭酒也没有什么用处(就是可以随意进言,提供建议)

二,讨伐吕布

荀彧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老板就是听了荀彧的建议,开始讨伐吕布,吕布占据徐州,凭借着地理优势,让曹老板也打了许久,先是攻破彭城,后围剿下邳,将士们身心疲惫,士卒劳累,打算想要暂时放弃攻打,这是,郭嘉和荀彧联合献计,注意,是联合献计,并不是郭嘉自己的功劳。

三,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才是相当重要的战役,但是全程不见郭嘉的影子,史书上也没有记载郭嘉在官渡之战中献过任何计策,就提出来了十胜十败,而其他的谋士却展现的淋漓尽致,各显神威。当曹老板心里面打退堂鼓的时候,左右摇摆不定,是荀彧给他一封书信,让曹老板吃了个定心丸,当曹老板想要用人时,荀攸、贾诩让他坚定下来,对老朋友许攸不在怀疑,走出了最为致胜的关键一步,为北方统一奠定了基础。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荧?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曹老板的三哭

曹老板其实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求贤若渴,对自己的手下是赏罚分明,唯才是举,例如关羽,赵云,他非常珍惜人才,尊重他们。第一哭,是因为郭嘉的水土不服,卧倒在床上,曹操对待郭嘉十分的爱惜,流泪说道“

因我欲举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致染病,吾心何安?曹老板这样做,可以看出来他礼贤下士,拉拢了许许多多的人心,让更多的人看到曹老板的良苦用心,对下属的关心。第二哭,是因为郭嘉去死了,他是真的特别爱惜人才,而且曹老板和郭嘉更像是知己,不像君臣,跟着曹老板身边的郭嘉年纪比较小,对郭嘉也是关爱有佳,失去了他,曹老板更多的是惋惜和悲痛,士为知己者死。第三哭,是曹老板赤壁之战失败后的感慨,可能是下不了台,找的借口,来展现自己的失误不是他的过错,而是没有了郭嘉,也可能是真的想自己的郭嘉了。

总结

郭嘉呢,他是对人心的把控,和大局大势预测非常准确,顺着曹老板的心思,看透大格局,提供好的意见,分析局势,深得曹老板的喜欢,但是在别的方面,也不是他擅长的领域,和别人也没法比较,郭嘉理解曹老板的内心,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独白L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郭嘉 字奉孝,颖川人 。生于公元170,死于公元207年,年仅37岁。其一生事迹深受当代伟人毛主席推崇。

郭嘉素有“鬼才”之称。从公元196年开始,一直专心辅佐曹操,助曹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立下了不世之功。郭嘉特别擅长对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使其许多未卜先知的推算如神话一般的准确 ,确实不可思议。比如对袁绍的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最终打败袁绍奠定了基调。“青梅煮酒论英雄”后,对刘备的预言“一日放纵,便成为数世的祸患”,使曹操后悔不已。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围困数月,就是坚守不战。曹操已经准备放弃了要撤军,还是郭嘉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之”论点,力劝曹操急攻,最后攻克,擒杀了吕布绝了后患。还有预测孙策会被刺客伏击致死,又都应验。后来在征袁绍的两个儿子,还有乌桓等战役中更是算无遗策,大放异彩。助曹一统北方居功至伟。

曹操一生谋士众多,唯有郭嘉最了解曹操本人,关系也是最为亲密。两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每次行军打仗,曹操都会把郭嘉带在身旁,每逢军国大事,郭嘉从没有让曹操失望过,以至于曹操打算平定天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都托付给年轻的郭嘉辅佐自己的儿子。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听闻郭嘉之死,曹操痛哭不已“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以后每每想起来都会哭一会,实在是郭嘉对曹操太重要了。有郭嘉在,司马懿夹着尾巴做人,宁残也不出来做曹操的官。后来郭嘉临死前还特意嘱咐曹操严防司马懿,有异心早杀之已绝后患。只可惜曹操有了惜才之心不忍,以至于为以后的曹魏亡国留下了祸根。

最后聊一点题外话。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从此出山,时间上是公元207年,这一年恰好郭嘉病逝。后世传“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不是没有原因的。真的是巧合吗?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踊跃留言,一起讨论讨论。


史客不轻松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加盟曹操之前,曹操打仗其实是很悲催的,首先讨董卓遇到徐荣,被打得落花流水,幸亏曹洪让马曹操才逃得性命。后来曹操老父亲在徐州被害,曹操攻打陶谦为父报仇,吃了败仗而归,然后整顿人马第二次攻打徐州,打了一半,被刘备挡住了,根据地兖州却被吕布占了,只好回师,在濮阳与吕布大战,大败亏输。

幸亏老同学袁绍也看吕布很不顺眼,出兵赶跑了吕布,曹操才又有了栖身之地。曹操那时候是百事不顺呀,老同学袁绍写信把他挖苦了一番,曹操气得也准备投靠袁绍算了。那时候的曹操连一州之地都没站稳,袁绍已经是北方霸主,袁术据有江东,曹操在全国只是一个小诸侯而已,连吕布都打不过。

这时候曹操请求荀彧给推荐一个人才,以拯救自己,荀彧推荐了郭嘉。曹操与郭嘉谈完,大喜,相见恨晚,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曹操得到郭嘉以后,事业一直处于上升期。郭嘉在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北征乌桓等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进一步加快了曹操的稳定中原,建立北方根据地的脚步,他从不注重功名和金钱,曹操曾经封赏他很多土地,黄金,他都不怎么看重,曹操对其深为敬佩,他立志一生帮助曹操夺得天下,他在曹操军中的价值可以跟刘备手下的诸葛亮相并论。然而,天生奇才的郭嘉却在北征乌桓胜利的回军途中病逝,享年37岁。

郭嘉死后,操往祭之,大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回顾众官曰:“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这是曹操第二次为郭嘉而哭,为失去像郭嘉这样的英才,曹操委实非常惋惜和悲痛。

关注我,我们共同交流,探讨,研究,更多精彩历史!

欢迎下方留言!


玲美莉


导语:

郭嘉强在对时局和各路诸侯性格及君臣关系的判断和深知曹操的忧虑,相当于曹操帐下的情报的主管。

时局及诸侯性格的判断

郭嘉对时局的有着非常准确的判断。例如曹操征讨吕布时,曹操虽然三仗打败了吕布,但是吕布逃回城中固守。当时曹操大军已经非常的疲惫,曹操有心想要退军。但是郭嘉对当时吕布有勇无谋的性格及陈宫动作迟缓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并同荀攸一起劝说曹操这次一定要打败吕布,如果撤军将失去一次好的机会。曹操听取了二人意见不仅打败了吕布还活捉了吕布。



知君心、解君忧

说郭嘉知君心、解君忧一点都不为过。官渡之战前曹操得到情报,听闻孙策想要渡江突袭许昌,曹操等人听后非常的忧虑。而郭嘉则向曹操说明孙策刚刚兼并了江东,被孙策所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而且被杀的豪杰大多都有誓死效忠为主报仇的人。孙策自恃勇猛而不防备,虽然有大军在手,但是孙策个人喜欢独来独往。一旦有为主报仇的人行刺于他,那么孙策必然会死在这些刺客的手中。然而事实证明,孙策兵临长江还没有渡江时,就被徐贡的门客暗杀了。

征讨袁谭、袁尚时曹操接连获得胜利,在曹操想要乘胜追击时,郭嘉及时的劝阻曹操乘胜追击。郭嘉说袁谭、袁尚手下有谋士相助,现在乘胜追击必然会让二人联合起来抵抗,如果暂缓攻击他们之间则会互相争权发生争斗,等到二人反目以后再攻击时可以一举平定北方。事实同样证实了郭嘉的说法。

总结:郭嘉对各路诸侯性格及行事的预判没有失算过,正是这样的预判然曹操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战争。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三国中的郭嘉在一定程度上胜过诸葛亮,你说他厉不厉害。

郭嘉与诸葛亮在三国出场时都曾经做出过预言,郭嘉做的是曹操与袁绍之战的十胜十败之说,后来曹操应验了他的预言,打败袁绍统一中原。而诸葛亮做出的预言并没有兑现,诸葛亮在出山时做了如下文章: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但是最后刘备只拥有了益州,荆州还是被东吴夺了去。在郭嘉死后,他给曹操留下了一计原文如下: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 其势然也。郭嘉让曹操不要贸然出兵,而是缓缓图之,最后曹操轻松统一北方。诸葛亮在死后也留下了一计,就是让马岱斩杀魏延,因为诸葛亮知道他死后魏延必反,但是他这最后一技对蜀已没大用。可见郭嘉的本领。

在行事作风上,郭嘉喜欢冒险,出奇制胜,诸葛亮是稳中求变,步步为营。郭嘉的这种做法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决胜的作用。

郭嘉在曹操刚起步的时候就跟随他了,在初期曹操的谋士也有很多,包括李儒,贾诩,等等。但是面对他们,郭嘉神态盎然,丝毫没有畏惧之意。郭嘉生平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曹操从一个起义之士带到了丞相。他也是最懂曹操这个人的人。


一起来追剧o


壹零壹肆来回答。

要说郭嘉厉害吗?答案是肯定的,郭嘉厉害。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郭嘉为曹操效力只有十一年,尽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

郭嘉是军事天才,“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总能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而且神机妙算,出奇制胜。比方说,曹操三战吕布,士卒疲倦,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再战,而且断定再战必胜,结果吕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谭、袁尚,连战连克,诸将主张再战,郭嘉主张撤军,结果袁谭、袁尚兄弟祸起萧墙,曹操渔翁得利。曹操战袁绍,有人担心孙策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来不了;曹操征乌丸,有人担心刘表趁机偷袭许县,郭嘉说不会来。结果呢?和郭嘉预料的完全一样。

因此,可以看出郭嘉是很厉害的。史书上称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欢迎转发,留言!


壹零壹肆


  

郭嘉在三国时期的众多谋士之中称得上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此人年纪轻轻就在曹魏阵营中一鸣惊人,成为曹操最为倚重的谋臣之一,在为曹操效命的十一年间,他可谓算无遗策,对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地区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得曹操的重用和信任。同时,郭嘉又因为自己品行方面的问题受到曹魏部分重臣的诟病,甚至多次向曹操进行举报。但是在曹操有意无意的庇护下,郭嘉并没有受到处罚。在其去世后的一年,曹操还对他念念不忘,并发出“哀哉、痛哉、惜哉”的感叹,可见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生于建宁三年(公元 170年)。其早年经历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后来在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傅子》一书中简单记载了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郭嘉少年时期就胸怀远大的理想,弱冠之年正逢天下将乱,于是郭嘉隐姓埋名,秘密结交一些英雄人物而不与平庸之人交往,因此在当时很多人都不了解郭嘉,仅有很少一些人觉得郭嘉是个奇才,而大多数人觉得青少年时期的郭嘉是个问题青年。《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注引《彧别传》中称之为“有负俗之讥”,也就是与传统格格不入而受到讥议和指责,尽管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郭嘉究竟干过什么出格的事情,但在遵循传统并人才辈出的颍川地区,他属于一个另类人物。然而,就在郭嘉依旧我行我素、逍遥自在之际,汉末帝国的大地却因为董卓的擅权而变得混乱不堪。距离东汉京城洛阳不远的颍川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初平元年(公元 190年),袁绍与关东地区各路地方割据势力组成联军对抗董卓(这也就是后来文艺作品中俗称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颍川郡所属的豫州刺史孔伷也加入了联军的队伍,颍川也成为联军的主要基地之一。颍川郡太守李旻在战斗中被俘并惨遭杀害,董卓则对颍川地区进行了疯狂的抢掠和杀戮。直到董卓强行将东汉朝廷的都城西迁至长安之后,颍川地区的形势才稍有好转。不过,经过这次浩劫之后,长期蛰伏于阳翟的郭嘉终于按捺不住一颗建功立业的雄心,毅然离开故土,加入到汉末轰轰烈烈的群雄争霸的乱局之中。

大致在初平二年(公元 191年),郭嘉北上冀州,投奔到了刚刚夺取冀州地区控制权的汉末世家大族子弟、当时公认的群雄领袖——袁绍的帐下。不过,此次的经历时间很短,郭嘉很快就离开了袁绍阵营。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郭嘉发现袁绍此人尽管声名显赫,但绝非自己可以终身效命的对象。为此郭嘉还专门找到自己在袁绍阵营的同乡好友辛评和郭图说道:“明智的人都会去寻找一个可以让自己的建议和主张都得到采纳和实施的主公,这样才会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而袁绍则完全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托付终身的。袁绍此人仅仅学会了周公礼贤下士之风的皮毛,却不懂得如何用人的道理。其人思虑多端却缺乏要领、喜欢谋划却没有决断。想要和这样的人一起拯救天下并建立王霸之业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郭嘉这段对袁绍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把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的性格弱点都看得一清二楚。郭嘉断定袁绍难成大业,最后毅然离开了当时最有政治影响力的袁绍集团。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郭嘉的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袁绍最后的失败与郭嘉所指出的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的性格弱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同时说明了郭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预见性。

  

离开袁绍之后,郭嘉并没有急匆匆地改换门庭去投靠其他的割据势力,而是悄无声息地回到了颍川老家,默默注视着汉末局势的变化。或许此时在郭嘉的心中已经存有了一份甘为闲云野鹤,云游四方的隐逸之情。不过,汉末复杂的形势注定了这位“少有远量”的年轻人不会一直被埋没。数年之后,郭嘉心目中理想的“成霸王之业”的人就在他面前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中原霸主、曹魏帝国的创建者——曹操。

  

经过数年的努力,曹操集团终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汉末中原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支割据势力。曹操除了不断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之外,同时还非常注重招揽人才。短短数年间,曹操集团已经基本形成了汝颍人士和谯沛人士文武两大人才群体。而在汝颍人士群体中最为曹操倚重的则是郭嘉的同乡荀彧。之前荀彧已经向曹操推荐了颍川人戏志才并深得曹操的重用,然而不久之后戏志才不幸病故,这让曹操非常伤心。曹操不禁亲自写信给荀彧,要求荀彧向自己推荐颍川地区的贤才。此时,荀彧便向曹操推荐了年仅二十七岁的郭嘉。经过与郭嘉交谈之后,曹操意识到郭嘉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一个能够辅佐自己实现大业的重要谋士,而郭嘉也把曹操看做自己的真命天子。从此,郭嘉正式成为曹操集团的一员。

 

郭嘉之所以一见面就会被曹操所器重,《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注引《彧别传》中说“智策”是最根本的原因。荀彧之所以推荐郭嘉、曹操之所以器重郭嘉,看中的都是郭嘉的“智策”。郭嘉选择曹操,看中的则是曹操与之前袁绍截然不同的“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的志向和能力。他认定自己在曹操的阵营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才会发出“真吾主也”的感叹。而郭嘉与曹操的组合,对于曹操集团未来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郭嘉投靠曹操之时,正值新兴的曹操集团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曹操集团不仅已经击溃盘踞陈留多年的张邈集团从而夺取了兖州作为第一块根据地,同时通过迎接汉献帝而取得了巨大的政治优势。在中原地区成为仅次于袁绍集团的第二大政治、军事集团。随着曹操集团的壮大,一些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也将曹操集团作为依附的对象,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曹操集团的实力。不过在此期间,刘备集团的依附却使曹操集团内部产生了较大的意见分歧。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分歧,是与刘备集团的起步和发展过程密不可分的。

  

刘备,出身于一个没落的皇室贵族家庭,早年以贩卖草鞋为生,是个地地道道的草根一族,在汉末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刘备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逐渐成为汉末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新星。此人曾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吕布等中原割据势力,并竭力在中原地区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尽管多次遭遇挫折导致发展迟滞不前,但在中原地区却享有较高的民望,曹操集团的部分谋士认为刘备为人有英雄之志,不会真心实意投靠曹操,迟早会成为一个劲敌。甚至有部分谋士向曹操建议尽早杀掉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为此向郭嘉咨询意见,郭嘉的分析让曹操非常满意。郭嘉认为:

  

提出杀掉刘备的这些谋士并没有错,但是将军举兵抗暴,为的是让天下重获太平。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将军才真心实意招揽天下英豪。如今刘备具有英雄之名,因为走投无路才前来投奔,如果将军将其杀死,这必定会让将军背负谋害贤才的恶名,一旦如此那些尚在观望或者打算前来投靠的人才将心怀顾虑并改变心意去投靠其他人,到时候将军又将能指望和谁一起去平定天下呢?因为除去刘备一个人而失去天下的期望,这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听完郭嘉的分析,曹操非常赞同,立即下令拨给刘备一些军队和粮草,同时让刘备所驻扎在徐州小沛一带,与盘踞徐州的吕布集团对抗,从而减少了自己在东部地区的军事压力。

郭嘉之所以建议曹操不要杀掉穷途末路的刘备,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此时曹操集团正处于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还要大量人才的加入。虽然刘备充满政治野心,但是在当时声望极高,得到很多士人的拥护。杀掉他,无疑对曹操集团吸引人才的加入非常不利。除此之外,接纳刘备对于抵御徐州的吕布集团比较有利。而曹操的想法其实与郭嘉是非常一致的。这样一来,郭嘉的首次献策就与曹操达成了默契,这无论对郭嘉抑或曹操而言,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随着中原地区局势的进一步发展,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之间已经势如水火,势必会爆发一场确定中原地区霸主地位的战略大决战。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曹操决定抢在这场战略决战之前消灭徐州的吕布集团,消除来自东南方向的威胁。于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曹操以主力在徐州与吕布展开决战。

  

战役开始之后,曹操大军进展顺利,先后占据徐州大部地区并最终将吕布集团的主力围困在下邳地区。不过,在争夺下邳的战斗中进展不顺,多次攻城受挫,曹军也因久攻不下而备感疲惫,士气下降。面对如此情况,曹操打算放弃攻城撤军。此时,郭嘉与荀攸一起向曹操建议加快进攻的速度,力争尽快消灭吕布集团。郭嘉与荀攸认为:

  

吕布有勇无谋,之前已经三战皆负,其锐气早已丧失。大军作战以将帅的勇气和信心最为重要,将帅意志衰落则全军顿失斗志,在这种关键时刻千万不能放弃。吕布的谋士陈宫虽然颇有计谋但反应稍迟,如果趁着吕布军队的锐气尚未恢复而陈宫也未拿定主意的时候一鼓作气猛攻下邳,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郭嘉和荀攸的这个建议,对于曹操下定决心消灭吕布集团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曹操终于攻破下邳,生擒吕布,不仅消灭了徐州吕布集团,也为曹操以后同袁绍集团的战略决战解除了后顾之忧。

  

建安四年(公元 199年),盘踞在淮南地区的割据势力——袁术集团意欲与袁绍集团合流共同对抗曹操,曹操打算派兵进行拦截。此时早就想离开曹操的刘备主动请缨。曹操未能识破刘备的计谋,同意了刘备的请求。等刘备离开之后,闻讯赶来的郭嘉立即建议曹操收回成命将刘备召回,郭嘉认为刘备一旦离开许昌就一定会起兵反叛。但是为时已晚。事情的发展就像郭嘉预料的那样,刘备离开后,并没有去讨伐袁术,而是在不久之后借故杀掉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反叛曹操。如果曹操能够听从郭嘉等人的主张,就不会在今后出现刘备这个对手,三国的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

 

  

曹操集团在中原地区的迅猛发展,对中原地区原本的霸主——袁绍集团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双方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战略决战变得不可避免。但就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袁绍集团无疑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曹操集团内部很多人对于这场决战感到非常忧虑,就连曹操本人也显得信心不足。曹操曾经说过:袁绍占据着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广阔地区,不但实力强劲且多次挑起冲突。自己曾经多次打算起兵征讨,却觉得胜负难以预料。

  

就在曹操集团上下弥漫着一股忧虑、彷徨甚至是失败的情绪之时,郭嘉却坚定地认为:一旦与袁绍集团进行战略决战,曹操集团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为此,郭嘉还专门向曹操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便是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郭嘉从政治、军事、道义、用人、用兵、决策、个人品行等十个方面,对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虽然其中难免有些对曹操的过誉之辞,但总体上非常符合这两大集团的实际情况,体现了一个优秀谋士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预见能力。郭嘉提出这个看法在建安二年(公元 197年)左右,当时曹操集团的力量还远非袁绍集团的对手,因此包括曹操本人在内,对战胜袁绍集团产生悲观情绪是很正常的。而仅仅辅佐曹操一年多时间的郭嘉就能从十个方面对双方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最终得出曹操集团定能战胜袁绍集团的结论,无疑对曹操树立信心是有着极大帮助的。因此在三年之后,曹操才能够排除所有质疑,坚定不移地与袁绍集团展开官渡之战。

  

从建安四年(公元 199年)开始,曹操与袁绍在中原地区已成对峙之势,这时远在江东地区的孙策集团打算趁着曹军主力北移之际对许昌展开奇袭,这给正全力备战的曹操带来了恐慌。这时又是郭嘉站出来对孙策集团的动向进行了一个客观而冷静的分析。郭嘉认为:

  

孙策刚刚兼并了江东地区,在此期间诛杀了大量当地的英雄豪杰,导致江东地区的政局非常动荡,这个时候孙策又贸然决定进攻许昌,虽然表面上拥有百万之众,但实际上好比一人独自行走在中原。孙策为人轻佻,好勇斗狠,缺乏足够的自我防护意识,这些弱点都会成为其致命伤。假如有刺客暗中埋伏进行刺杀,仅需一人就可以解决孙策。依我所见,江东地区的局势如此混乱,还没等到孙策出发就已经死于匹夫之手了。

  

后来,事态的发展与郭嘉的预测不谋而合。孙策还没有渡过长江就被刺客谋杀,死于非命。尽管这是一种神奇的巧合,但是从郭嘉的话中,可以体会到郭嘉对于孙策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以及孙策个人性格缺陷的分析都非常准确。从这段记载中又可以看出,作为曹操集团的主要谋士,郭嘉不但对曹操集团当前所面对的对手了如指掌,而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对手也作了充分分析和研究。

  

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的官渡之战终于以曹操集团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建安七年(公元 202年)袁绍病死,袁绍集团的势力越发走向衰落,曹操集团成功取代袁绍集团成为汉末中原地区的霸主,并开始着手对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进行围歼。在这场长达七年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战争中,郭嘉再一次成为曹操集团的主要谋士并在战争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建安七年(公元 202年)九月,曹操亲率大军渡过黄河向袁绍残余势力占据的重镇黎阳发动进攻,正式拉开了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序幕。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苦战,曹操终于占据黎阳,打开了通往袁绍残余势力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邺城的门户。建安八年(公元 203年)四月,曹军向邺城发动猛攻。镇守邺城的袁绍二子袁谭和袁尚殊死抵抗,战事陷入胶着状态,曹军伤亡很大,但将士们士气不减,很多将领提出不惜重大伤亡也要拿下邺城的建议。此时的郭嘉却公开对这种意见表示反对。郭嘉向曹操建议:

  

袁绍生前最为喜爱的就是袁谭和袁尚这两个儿子,还因此在确定自己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直到病死都没有确定究竟由谁来继承自己的地位,这就造成了袁谭和袁尚为争权而产生内讧,再加上郭图、逢纪这些谋臣从中煽动、挑唆,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空前激烈。如今大军围攻邺城,袁谭和袁尚为了自保,不得不暂时放下分歧共同对敌。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急攻的方式只会增加士兵的伤亡,如果放缓或暂停进攻,外部的压力一旦减弱,袁谭和袁尚这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就会随之凸显出来。为今之计不如摆出因久攻不下而不得不转移目标南下去进攻荆州地区刘表的架势,暗中严密监视邺城等地区两袁之间的情况,一旦两人之间内讧再起、相互削弱,大军再突然发动进攻,这样就可以一举将其歼灭。

  

对于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曾经在袁绍手下效力的郭嘉是十分了解的。这种矛盾也是导致袁绍集团官渡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郭嘉充分利用了这个矛盾,建议曹操通过佯装撤军的方法造成一种假象,诱使袁绍集团内部原有的复杂矛盾再次爆发。随后,曹操立即派遣大军退至西平县,作出一副即将南下进攻荆州的假象,袁谭和袁尚对此深信不疑,很快便爆发冲突。不久之后,袁谭与袁尚的部属开始相互进攻,袁谭被袁尚打败,逃至平原县,并派谋士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眼见时机已到,随即派兵佯装援助袁谭并顺势拿下邺城。后来郭嘉又随同曹操一起在南皮地区击败袁谭并平定了冀州地区。到建安十一年(公元 206年)三月为止,曹操先后消灭袁谭、袁尚、高干等袁绍残余势力的有生力量,占领了冀州、并州、青州及幽州等地,基本统一了黄河北部地区。郭嘉也因为谋划有功被封为洧阳亭侯。在夺取了冀州、并州、青州及幽州四州之后,郭嘉又提醒曹操广揽四州人才并大胆任用,这对四州地区的稳定和以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袁绍残余势力在被击败之后,只能仓皇向边远的乌丸控制区逃窜。面对这一现象,曹操提出了北征乌丸的战略构想。乌丸地处边境,不但路途遥远,而且道路曲折,无论大军移动还是粮草供应都困难重重,而且还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当曹操提出北征乌丸的战略构想时,立即遭到手下大多数人的反对。大多数将领认为此时的袁尚已经无法构成威胁,乌丸人又贪财忘义,不讲朋友交情,就算袁绍生前对乌丸人多有笼络,但他们也不可能被袁尚所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远征乌丸无疑会激起乌丸的强烈抵抗,加上一直有传闻说已逃往荆州多年的刘备还向刘表建议趁着曹军主力远征的机会偷袭许昌,到时候曹军远在北方无法进行增援,许昌等地将难以抵挡刘表的进攻。

  

对于将领们的这些意见,郭嘉明确表示反对。郭嘉不但坚定支持曹操北征乌丸的战略构想,同时进一步指出:尽管我军已经威震华夏,但乌丸地理位置偏远,他们一定不会增加防御力量。如果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发动奇袭,就一定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同时,袁绍生前对乌丸人有恩,四州的局势也尚未稳定,如果在这个时候不能斩草除根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那么袁尚就极有可能凭借乌丸的资助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到那时无论是青州还是冀州的局势都将发生突变,因此,北征乌丸是彻底消除隐患的最佳选择。郭嘉同时认为,荆州割据势力的首脑刘表只不过是一个清谈客而已,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这样的枭雄,一旦重用刘备又无法完全控制,但不给刘备重任又担心刘备从此根本不会听自己的话。这种矛盾势必会影响刘表最终的决策,到头来终将沦为纸上谈兵而毫无实际动作。尽管由于大军主力远征造成许昌等地兵力空虚,但刘表最终是不会真听从刘备的话发兵进攻许昌的。

  

郭嘉的意见更加坚定了曹操远征乌丸的决心。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月,曹操从邺城出发,开始了北征乌丸的艰难征程。当大军到达易县之后,郭嘉又建议曹操改变行军方式以达到进攻的突然性。郭嘉指出:兵贵神速,目前大军辗转千里偷袭敌军,军用物资太多会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同时也难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不如下令留下军用物资,让将士们轻装前进,加快行军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军发动进攻。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立即命令大军日夜兼程,轻装前进,秘密从卢龙塞出兵,直取乌丸单于的老巢。乌丸人果然措手不及,仓促间甚至顾不上任何战术,只能盲目进行防御,结果被曹军杀得大败,乌丸单于蹋顿及几个出名的乌丸头领均死于乱战之中,袁尚等人只得再次仓皇逃走。

  

北征乌丸的胜利,对于曹操集团而言意义非常重大。这次战争是曹操统一北方战争进程中的重要一战,既消灭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力量,同时又战胜了乌丸,消除了他们百年以来对于北方地区的骚扰。另外,随着并州乌丸部落迁入内地,曹操集团手中具有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战略机动力量。而在这场战争的战略制定与具体实施过程中,郭嘉不但坚定了曹操的决心,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战术,使得战争很快获得了胜利。

郭嘉在协助曹操实现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系列战役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能力也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评价。但是,在此期间,曹操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对郭嘉种种诟病的声音,原因是郭嘉的个人品行受到了曹操手下部分人士的指责,这种指责也传到了曹操的耳中。

  

  

郭嘉在战场上的算无遗策深得曹操的器重,但是他在品行上的“不治行检”却受到时人的诟病。《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中就提到,曹操手下的重臣陈群曾经因为郭嘉的“不治行检”而多次在曹操面前投诉他。行检,指的是品行。“负俗之讥”与“不治行检”,指的都是郭嘉行为上的不检点。这是郭嘉性格上一个巨大的缺陷。不过,曹操采用“唯才是举”的方针,对于郭嘉这种品行不端的另类也能够大胆任用,这使得郭嘉对于曹操非常感谢。郭嘉与曹操的关系,就像同时代的另一对君臣--刘备与诸葛亮一样“犹鱼之有水”。郭嘉竭尽全力辅佐曹操,而曹操对郭嘉亦是信任有加。他自己就曾经说过:“只有郭嘉才真正明了我的用意。”可见他对郭嘉的赏识。他对郭嘉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甚至动过“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的念头。但是这一切美好的愿望却因郭嘉的病逝而落空。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郭嘉在随曹操北征乌丸途中染病,不久就病逝。一个算无遗策的传奇也从此在后汉时代消失了。郭嘉病逝后,曹操无限哀伤。直到一年之后赤壁之战失败,他还想起了郭嘉这位算无遗策的谋士,认为如果郭嘉在世,自己就不会遭受如此惨痛的失败。他还发出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感叹,对于郭嘉的离去感到万分的惋惜。对于后汉三国时期这位著名的谋士,曹操曾经在给郭嘉当年的举荐人荀彧的两封信中写道:

  

郭嘉没有活到四十岁,他和我在一起东征西讨仅有短短十一年的时间,所有的艰难困苦他都与我共同经历。同时郭嘉此人通达事理,对于世间万物看得非常透彻,我很想将自己身后的事业托付给他,却不曾想突然之间永远地失去了他,这真是让人悲痛欲绝……追念痛惜郭嘉,他总是难以让人忘记。他对政治局势和军事方面的见解均远远超越其他人。

  

而《三国志》作者陈寿则认为:郭嘉才策谋略,堪称世之奇士。

  

纵观郭嘉短短三十八年的经历,这两者的评价都是恰如其分的。作为后汉三国时期曹操集团的谋士,郭嘉对于曹操集团的发展、壮大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智略谋划往往出人意料,而事实的发展也总能证明他的意见和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说明郭嘉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面对复杂的形势与局面,总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虽然郭嘉有“负俗之讥”、“不治行检”的缺点,但也只能说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吧,这无损于他成为后汉三国时期最出色的谋士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