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神話故事隱喻和漢代治水變遷


導言

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最早見於《山海經》、《詩經》、《尚書》等先秦作品。但在經歷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運動後,大多數的先秦典籍已不復存在,而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多為西漢時期重新被“編譯”過的作品。我想通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的一些神話隱喻來講述西漢時代治水思想的變遷歷程。當然這種方法肯定存在商榷的地方,只是為大家提供另外一種瞭解歷史故事的角度而已。

大禹治水:神話故事隱喻和漢代治水變遷


鯀禹治水的故事梗概

鯀禹治水是多數人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其故事梗概發端於上古時期的大洪水的先民記憶。在上古時期,天下發生了一場滔天洪水的災難,鯀作為有崇氏的領袖擔任了治理洪水的重任。鯀的方法就是利用從上天偷來的神器“息壤”,在有洪水侵害的地方築起堤壩防止河水漫過居住區以保護人民的安全。可是這種堵漏的方式費時費力,雖有神器幫助在花費了9年的時間也沒有徹底搞定洪水,於是呢天帝派祝融將他給殺了。

鯀死後,禹就接替了父親的職責,在結婚後四天就投入到了治水工作中。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在治理過程中,對河水流經的區域進行了劃分並提出了區域治理和全流域整治的方案用了13年的時間最終平息了水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大功臣。之後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開創了夏朝。

大禹治水:神話故事隱喻和漢代治水變遷

從神話故事來說,這是一個爺孫三代人共同治理水患,最終成為部落最高領袖得以開創建國的故事。而我們通常會掐頭去尾只看大禹治水的過程,認為這符合中華民族的堅毅、果敢、聰明、勤勞、大公無私的文化精神。

神話故事並非完全的虛構,它是構建在真正的歷史記憶下的藝術加工的產物。從故事的起源散見於《尚書》、《山海經》等先秦著作。而事實上這些作品在經歷了秦始皇的焚書和西漢的再“編輯”已經有了不少的變化,而我們今天能讀到的文章基本上是西漢時期的“作品”遺存。所以透過這些神話故事我們能夠我們發現整個的治水過程和西漢治水的影子。

大禹治水:神話故事隱喻和漢代治水變遷


隱喻一:大洪水時期與西漢洪災相似

從歷史資料來看,整個春秋戰國時代發生洪水的記錄只有四次,而漢代至少發生了16次。並且從水害造成的直接影響來說,漢代的水患也是遠遠超過先秦時期,甚至比唐朝之前的狀況都要來的嚴重。是中國歷史上黃河水患的第一個歷史高峰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漢朝的二次大決堤。

一個是漢文帝十二年 “河決酸棗,東潰金堤,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這是漢代黃河最早的一次決口。

二是在武帝元光三年春,黃河改道,從頓丘東南流入勃海。夏六月,黃河在濮陽瓠子口決口,河水南漫,注鉅野,通淮、泗,淹沒十六郡縣。武帝派汲黯、鄭當時率十萬之眾堵塞決口,屢堵屢壞,水患長達二十多年。至元封二年,有派汲仁、郭冒發卒數萬人堵塞瓠子決口。武帝祠泰山還,親臨瓠子口,沉白馬玉璧,以祀河神,命隨從大將軍以下皆負薪塞河堤,最終堵塞瓠子口。工程完成之後,在築新堤之上,構建新的宮殿取名宣房宮。至此黃河使北流,分為二股,使復故道,而梁、楚之地不復有水害。

大禹治水:神話故事隱喻和漢代治水變遷


從以上的兩次大洪災的治理上,特別是漢武帝時期的這場規模浩大的治水運動中是否有大禹治水影子?如果說《鯀禹治水》的故事成書於先秦時代的話,那麼我只能說,編故事的人擁有強大的編故事的水平和想象力。幾百年後的治水過程被他一一印證。

隱喻二:治水神器“息壤”與“懸河”的形成

在神話故事中,鯀治水的一個方法就是偷了息壤來建造堤防。這個息壤神奇的地方在於他會隨著河水的上漲而自動生長。

“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很顯然,當時的黃河已經出現了“懸河”的現象。而這種情況恰恰是鯀在長期治理過程中最終失敗的原因。所謂懸河,是因為黃河中的泥沙含量逐年增加而水量減少導致的大量的沉積。最終形成了黃河高於地面。為了防止水害,兩岸大堤隨之不斷加高,多年後,河床高出兩岸地面,成為“懸河”。而鯀使用的“息壤”正是歷代通過加高堤壩的方式來防堵黃河的隱喻。


大禹治水:神話故事隱喻和漢代治水變遷


那麼從歷史上來說,黃河水患的加深和關中地區的不斷開發有關。在歷經了秦漢兩個時代的關中平原大開發運動,特別是大量的用於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的興建和使用,使得黃河上游來水被大量的引導使用後,河水的含沙量就逐年增加,最終讓黃河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黃河”。並且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黃河”這個稱謂也恰恰是在西漢時期。

《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引漢高祖封爵之誓曰:“使黃河若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黃河”的出現,兩岸不斷的堆高堤壩,最終形成了懸河奇觀。這種懸河狀態始終成為黃河流域最大的威脅,漫堤現象在西漢時常發生,可以說“鯀的治水”方案並沒有解決黃河水患,所以他失敗了。“息壤”治黃的失敗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痛點,鯀也就成了悲劇英雄,甚至成了後世不斷取笑嘲諷的對象,不得不說是一種歷史的遺憾。

隱喻三:大禹治水方案與西漢治水思想的契合

大禹治水:神話故事隱喻和漢代治水變遷

對於大禹的治水方案,我們曾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只是簡單的改堵為疏,這你就太小看整個龐大的治水工程了。我們先來看看《尚書》中是怎麼描述的。

“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 決九川距四海,浚賦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蒸民乃粒,萬邦作乂。”

另外山海經裡的記載也是很玄幻。

大禹治水:神話故事隱喻和漢代治水變遷


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

簡單來說,禹的治理方案是分成四項內容。一是先對水患的範圍進行調查;二是給黃河進行分流改道;三使用專業化的軍隊負責治水,減少對農業的干擾;四是通過引水工程,人為干預調節來水,改善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

怎麼樣,大禹的治水方案是不是很靠譜?皋陶聽了都說贊。很顯然這麼龐大的工程量和社會資源的調度能力,在遠古時代根本上做不到的。最大可能就是後人將自己的治理經驗託古的方式呈現出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西漢治理水患的思維是不是暗合大禹的思路。西漢黃河水患防治思路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延續秦制治理黃河

在漢文帝以前,水患並沒有十分的嚴重,只需要派人加固加高堤壩就夠了。這很像鯀的治理方式。這種治水模式到了漢文帝十二年就行不通了。當時酸棗發生了決口,不得已出動了大量的人力資源投入防洪堵塞工作。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模式已經快走不下去了,必須有新的治理思路來應對災害。於是在漢武帝其實整個治黃政策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大禹治水:神話故事隱喻和漢代治水變遷


第二階段:從堵決口到分水道

自前文所講過的漢武帝時期的大決口問題,在兩次中央組織的防堵之後終於完成了河道決口的問題這前後花費了快20年。到了漢武帝元封二年瓠子決口堵塞後,黃河向北又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即經今館陶北、臨清南、清河東、景縣南,至東光縣西復歸大河。對於分水入海的方案當時也有人提出,比如漢武帝太始二年,齊人延年提出從內蒙古河套一帶讓黃河改道東流入海,是我國最早提出的黃河人工改道建議,當然沒有付出實踐。漢成帝鴻嘉四年,丞相史孫禁視察河患後提出:“可決平原金堤間,開通大河,令入故篤馬河。至海五百餘里,水道浚利”。也因為各地勢力的阻撓沒有實現。總的來說,當時人們已經想到了用人工干預的方式,讓黃河改道,以緩解水患,這基本上就是神話傳說中大禹乾的活。

大禹治水:神話故事隱喻和漢代治水變遷


第三階段:治河三策與論黃河水沙

關於如何治理黃河的問題漢代的能人志士都會提出的見解和辦法,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有賈讓的治河三策與張戎的黃河水沙問題。特別是賈讓的三策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他的上策是改道北流,“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中策是“多穿漕渠於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同時“為東方一堤,北行三百餘里,入漳水中”,設水門分水北流,由漳河下洩。下策是於黎陽一帶“繕完故堤,增卑培薄”,他認為這樣勢將“勞費無已,數逢其害,後患無窮”。

到了漢平帝時期司馬史張戎第一次提出了要根據黃河多沙的特點,在春季枯水期,停止中、上游引水灌溉,以免分水過多,造成下游河道淤積而遭決溢之患;要保持河水自身的挾沙能力,排沙入海。這種通過調節用水來治理黃河的技術手段絕對是領先世界的。經過長期的實踐,黃河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並且持續給黃河流域帶來更多的好處。

大禹治水:神話故事隱喻和漢代治水變遷


餘論

從西漢的治理黃河的實踐出發,我們回溯《鯀禹治水》中的合理性和真實性就能發現,漢朝的治水方案就藏在這篇神話故事之中。到底是神話給了後人靈感,還是後人重寫了神話故事,那就留給後人繼續去猜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