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在大学路的入口处,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建筑群曾经坐落于此,它就是见证了青岛兴衰变迁的“总兵衙门”,它在德国占领者的焦土策略下幸存,却在为共和国献礼的浪潮声中消亡,让我们走进青岛人俗称的“老衙门”,去看看那段青岛大历史被正式掀起的时刻。


许景澄洞察先机,胶澳设防首被提及


青岛由曾经的小渔村变身为中国近代史举足轻重的世界焦点,最重要的事件便是1891年的胶澳设防,它不仅将胶澳地区再次纳入国防战略体系,而且拉开了青岛城市历史的序幕。


而在推动胶澳设防的事件中有两位关键人物,第一位是许景澄,外交官许景澄(1845〜1900) 1884年出任法、德、意、奥、荷五国公使,并为建立海军订购军舰。他在德国发现了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交给德国政府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中说,胶州湾是天然良埠,适宜筑建现代港口。许景澄意识到,包括德国人在内的西方先进军事国家正觊觎山东东部的这个海湾。1886年3月13日,许景澄以在欧洲诸国的所见所闻作参照,上书《出使德国大臣许景澄条陈海军事宜疏》,其中特别谈到山东胶州湾设防事宜。与许景澄持有相同主张并提出类似建议者为陕西道监察御史朱一新,朱一新的加入,推动了许景澄的设想,使许景澄的声音不再显得孤独。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许景澄(1845年—1900年),世称许公。长期出任法、德、意、荷、奥、比利时及俄国公使的经历,使他在对局势、利益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上,要比清王朝其他一些重要政策制定者敏感、清醒和开放许多。


在有关清廷对胶州湾设防的任务链上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便是李鸿章,清廷把许景澄和朱一新的建议交给督办北洋海军兼新成立的海军部侍郎李鸿章“详复核办”。

因修建颐和园,胶澳设防晚了5年


李鸿章于1886年2月末派管理鱼雷营道刘含芳到胶州湾查勘测量,后又派水师统领丁汝昌会同英籍总兵琅威理“再行详细审度”,最终决定了设防构想。对“肘腋之患”始终保持警惕的李鸿章明白,胶州湾的“地利在所必争,若我不先置守,诚恐海上有警,被人占据”。然时在在胶澳设防却不及清政府修建颐和园重要,大把的海防捐款和集资花费在了颐和园工程上,胶澳设防最终也只能按李鸿章的建议“徐图缓建”。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1891年6月14日,清内阁明发上谕,批准在胶澳设防,图为光绪帝与内阁上谕。


1891年6月 ,会办海军、直隶总督李鸿章和北洋帮办海军、山东巡抚赴威海卫校阅北洋海军后,抵胶澳勘察形势,认为此地“环山蔽海,形势天成,实为旅顺威海以南一大要隘”。6月13日,李鸿章、张曜联袂上书朝廷,强调“胶澳设防,实为要图”。1891年6月14日,清内阁明发上谕,议决胶澳设防。这一天,便被史学家认定为青岛建置的伊始。


淮军章高元调防胶澳,建总兵衙门


1892年秋,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广武前营、广武中营、嵩武前营、嵩武中营四营兵力,约2000人移驻胶澳。”章高元成为青岛历史上的第一任军事长官,上任后他首先在天后宫东侧(今人民会堂所在位置)建胶澳镇守衙门(后称总兵衙门,俗称老衙门),作为办公和居住场所。后在八关山西北侧(今青岛海洋大学五校门)建嵩武中营,在小鱼山之北(今青岛海洋大学体育场)建广武中营,在今市公安局址建嵩武前营,在西镇建广武前营。在团岛岬建团岛炮台,在西镇筑西岭炮台,在莱阳路8号修筑青岛(衙门)炮台。1893年在杨家村北侧(今台东邮电局)设立军用电报房,在小鲍岛村(贮水山南麓)设军火库。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章高元(1843—1912)[1] ,清末淮军将领。字鼎臣,安徽合肥人。早年加入淮军,隶属刘铭传部下,曾参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积功至副将,后转战鲁皖,以功擢总兵,系青岛建置第一任总兵。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1898年《青岛全图》中总兵衙门和各清军兵营分布图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在青岛河口西侧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总兵衙门,成为青岛市镇的中心


68年总兵衙门,见证青岛世事变迁


总兵衙门建筑风格采用中国古典形式,结构是梁架体系,砖木结构。材料选用花岗石砌墙,周边为青砖镶嵌,建筑一层飞檐,上覆灰色筒瓦,正门高盈丈余。依旧例,总兵衙门前为辕门,座北面南,门外置木制旗杆,上悬清廷大龙旗,辕门内正院分前后三进,东西还有若干跨院。衙门前的滨海街道称为“衙门街”。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青岛总兵衙门正门口


官衙大门外建有砖石结构大照壁一座,通宽约15米,上绘一状似麒麟的神兽名为“tan”,提醒官员不要太贪婪。传说“tan”生性贪婪,占有再多的金银财宝也不满足,张着大嘴还想吃掉太阳,最终因过分贪婪,落海而死。章高元建此照壁,是要警示出入官员,勿有贪欲,勤政廉洁,虽然他有意遏制内部腐化,但这个总兵衙门却并没有因此变得长命,设防五年后德国人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还是将大清的官员们赶出了衙门。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总兵衙门的影壁,一是提醒“隐避”;二是警戒。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总兵衙门彩图实景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青岛总兵衙门成为德国占领者炫耀武功的背景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德国当局领导人在总兵衙门内合影


1897年,德军借口“巨野教案”在青岛前海突然登陆,总兵衙门被改为德国胶州占领军临时司令部。随后这座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先后成为德国胶澳总督的办公地点及日本占领者的临时海军兵营,后又成为居民住宅。1940年前后,汪伪政府警备司令李仲刚在这里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东文书院。1949年,青岛解放后,总兵衙门成为了青岛二中的分校校舍。


二进还是三进?


书归正传,我们来解读青岛总兵衙门。下图可以很好的展现总兵衙门的整体格局。它的位置大体就是我们今天的青岛人民会堂,照壁的位置已经到了大学路,照壁南侧的排水渠后来被改造成暗渠,位置就到了大学路的道路上。


首先看总兵衙门的布局,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布局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日”字型,不是“口”,也不是“目”,按照一个围合院落为“一进”,这应该是个“二进”的构造,因每一进均有东西厢房,古语称为“四合”,因此谷子给它的定义是“二进四合构造”。在以往的论述中,多称总兵衙门为三进院落,不知另“一进”所指为何?总兵衙门西侧和北侧各有一个院落,但相对独立,暂且不将其与总兵衙门合并考量,当然这里还有研究的空间。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照壁图案的历史演变


总兵衙门入口南侧的照壁,我们已经屡见不鲜了,关于这个“tan”的典故也说得很多,在整理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我们所看到的影壁绘画经历了几次调整,手头有的资料显示,起码有三版不同的图案。下图标明最初版的图案,为德国占领初期的,此时照壁后的旗杆还未树立,这版图可以作为照壁的原始图。画中神兽四肢足壮,身躯线条流畅,遒劲威武,但依稀能看到有部分色彩脱落。第二版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色,但局部图案做了调整,例如祥云图案。但整体来说,第二版还是遵从最初版的图案变化不大。当第三版出现的时候,这个“tan”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四肢纤细,肚囊浑圆,完全没了神韵。以下谷子所列的,应该不是照壁的完整演变过程,想想从建到拆也是60多年,这期间重新增补绘制的次数应该不少,但现今作为知识研究,我们应该知道哪一个是最初和最有代表性的。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入口的青龙白虎图何时诞生?


看完照壁,我们走向衙门,总兵衙门中轴线上的三座建筑体量是大体相当的,但根据功能不同细节有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正立面上。门房面宽为六柱,入口处为四柱檐廊,入口两侧各两间房屋。关于建筑的细部,后文还有详解,在此略过。一直以来,让谷

略感疑惑的就是入口两侧的青龙白虎(实际不是白色的)图案了。从中国风水学的角度来说,左青龙、右白虎皆指风水方位,不同方位又有不同的讲究,暗合此者为风水宝地,但少见将图案直接绘于建筑(目前所见的老照片未见类似的)。本次梳理材料有一个发现,其实最初的衙门墙壁上是没有图案的,下图第一张是德国海因里希亲王第一次来青岛时期拍摄,此时的墙面无画,还贴了一张布告。那么这就说明,此画绘制应该是出于德国人的授意或是安排。德国人究竟出于何意,谷子就不加揣测了,但这种不合规制的东西我们应该知道出处。另下图圈出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变化之处。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总兵衙门的内景


在以往对青岛老建筑的描绘中,容易出错的往往是总兵衙门的内景,例如将东营的建筑说成总兵衙门等等,诸如此类错误主要还是对建筑不够了解,其实它们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谷子在此将总兵衙门按照由外及内的顺序加以说明。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上图就是从入口进入后的一进院落,可以看到门房内侧也有檐廊,次间有巨大的开窗,窗子还是老的,看着像是支摘窗,这些东西在后来基本被德国人换掉了。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一进院的厅房,还是有点神秘,谷子没有找到完整的图片,只能透过大门来看一看了。这座建筑檐廊不长,只是在入口处,为了呈现更大的室内空间,供会客议事使用,倾斜的檐柱则是它显著的特征。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走进二进院落,这张图片可以作为总兵衙门正房的标准照,建筑的细部也能看的很清晰,谷子试着在建筑上作了注释,从清式营造则例来看,顶面用了小式板瓦铺作的方式,如果是大式则会用到板瓦和筒瓦混合的作法。檐廊的细部处理还是比较精美的。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这张合影拍摄的地点正是总兵衙门正房入口处,中式传统的格扇门,上方还加一个花心,制作很精美。两侧的支摘窗有万字纹的窗棂,这张图片因为拍摄较早,所以建筑还保留了原来的样式,可以作为正房入口的标准照。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总兵衙门,有赖于早期摄影技术的引入,当然主要是德国人的记录,谷子本来想找俄国人的资料(因在1896年,俄国舰队曾到胶澳过冬)但是无果。此外日本人也曾在1897年上半年造访胶澳,进行间谍调查,有相关调查报告,未见照片。德国人在侵占胶澳之前也曾经来过几次,已知的是提尔匹茨作为德国东亚巡洋舰队司令时期曾到此考察,另外就是德国筑港专家弗朗鸠斯曾到胶澳实地调查,在其后期出版的著作中,有多幅插图,但未见照片。由此可见,对于青岛早期史的研究还有空间,随着史料的挖掘,未来我们也许能看到更早的青岛原始风貌照。


通过以上的介绍,希望读者对总兵衙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可以看到总兵衙门最初是什么样子的,之后又做了哪些调整。当然总兵衙门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青岛总兵衙门与清式衙门建筑规制的关系,青岛总兵衙门的具体规格尺度,以及一进院中厅房的标准照等等。这些问题只能留待后续的探考了,如果您有什么见解,也欢迎回复,我们一起研究。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精彩青岛 消失的“青岛老衙门”

青岛人民会堂前的银杏树犹在,成为青岛总兵衙门的唯一见证


历经沧桑的老衙门,见证了青岛主权更迭的老衙门,于1959年消逝于历史的云烟之中。老衙门被拆除后,在原址开建青岛人民会堂。青岛市人民会堂于1959年5月兴建,次年5月竣工。只有当年建总兵衙门所种的那几株银杏树还在,听着青岛湾深沉的潮汐声混响在世纪的交响中。


致敬百年青岛,让青岛人重新认识青岛,欢迎关注“青之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