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却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

光北大世界


其实很简单,辛亥革命是在太平天国的基础上推翻清朝的。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聚众起义,到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期间仅两年多的时间,如果不是在湖南碰到左宗棠会打得更顺。

1853年5 月8日,两万多太平军北伐,竟然一直打到天津附近,才被打败。

在太平军面前,清朝军队不堪一击,足见其已经腐朽不堪了。无奈的清朝,只好依靠汉人组建的军队对付清朝。事实上,太平天国是被民间的汉人军队~湘军灭掉的。历时13年的太平天国虽然被灭掉了,但是他造成的影响却十分巨大。


清朝经此打击,一日不如一日,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

1867年,湘军领袖曾国藩的幕僚,著名的“预言家”赵烈文说,清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并且,赵烈文这个神人准确的预估了清朝灭亡的时间。说清朝50年内必灭,果然44年后清朝就灭掉了。

赵烈文:“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一,清朝的统治基础被太平天国破坏了。

清朝的统治基础,是满族专政。清朝的政治权力掌握在满人手里,军队是八旗军队为主。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政府的汉人开始唱主角,汉人军队也替代了八旗军队的地位。

满清朝庭里,虽然满人的皇帝、王爷仍然把持大权,但是做事的已经全是汉人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才是清朝实权掌握者,满人完全就是混吃等死了。


军队方面同样如此。太平军每到一处,就摧毁那里的八旗军队。太平天国灭亡时,布置在全国各地八旗军队的体系,已经被毁得差不多了。八旗军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编的汉人军队。

沿海地带,清朝与列强交手的海军、陆军是曾国藩、李鸿章这一体系的军队。收复新疆的军队,是左宗棠训练、组织的军队。之后崛起的是袁世凯编练的新军。

二,清朝的政治体系被破坏。

太平天国所到之处,清朝的统治皆被摧毁。太平天国灭亡后,留下了政治真空。

由于清朝政府无力恢复这里的统治秩序,地方政府便自行其是,自行管理地方上的各种事务。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在政治上就脱离了清朝。

三,被满清压制的民族矛盾爆发。

清朝建立以后,对汉人的各阶层都是压制的,连士大夫们都不例外。

清朝以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宋朝以前的朝堂上,大臣们是坐着议事的。宋朝的朝堂上,改为站着议事。明朝大臣是跪着议事,但是有自由的发言权,皇帝们被大臣喷的满脸唾沫星子的事情常有发生。

到了清朝,汉人大臣言必称奴才,是没有发言权的。连写个诗文、奏章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文字狱”临到自己头上,决策权就更谈不上了。

满人除了被国家供养,还可以方便的进入政府部门,升迁很快。各种官职要先尽着满人,剩余的官职才是汉人士大夫的。

朝堂上的决策,是满人的事情。即使汉人士大夫在朝堂上提出建议,也要满人点头才行。士大夫们因此对清朝是不满的,内心也是不认可的。

士大夫们对清朝尚且如此,处于下层的百姓对清朝、满人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民间一直把清朝看做是外来的政权,不认可清朝的合法性。明朝灭亡后,民间反清复明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口号之一,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正是太平天国对清朝的打击,才让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成为可能。辛亥革命,是压垮清朝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太平天国军队与辛亥革命军队比较起来,太平天国军队无疑是更强大的。太平天国军队当时轰轰烈烈,转战十数个省,人数最少也有好几十万。而辛亥革命当时虽然也有各种暴动,但起效果的,也就是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不但人数少,时间也短。可是辛亥革命很快就把清政府给推翻了,而太平天国战斗了十多年,却把清政府无可奈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太平军起义)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时候,朝廷军队还非常强大。而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朝廷军队已经变得十分弱小了。

这个说法并不是很有道理,尤其是清朝的八旗军,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腐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反而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时候,由于一些朝中大臣包括袁世凯等人积极训练新兵。因此,当时朝廷军队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增无减的。

革命军的力量不如大平军,先前的清军不如此后的清军,此消彼长,为何结果反而有那么大的不同?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呢?

我认为变化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民心。

我们先来看看太平天国运动时候的情况。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在南方的民间,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但在官僚地主阶层,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上,太平天国是不受支持的。

当时的官僚地主们,都把太平天国运动当山贼草寇闹事来看待,认为他们是“谋大逆”的大逆不道之人。他们称呼洪秀全为“洪逆”,称呼石达开为“石逆”,认为太平天国信奉的拜上帝教是邪教,是毒害老百姓的。他们把太平天国的人,看作是牛鬼蛇神,说他们是“长毛贼”。而且对太平天国所做的那些事情,极尽嘲讽。对太平天国实行“男女分营”,对洪秀全进天京以后当皇帝的那些事情,乃至对洪秀全对他儿子的教育,都极尽妖魔化。

(洪秀全画像)

地主官僚这么说,一般老百姓并不了解真相,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舆论对太平天国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的清军确实已经腐败,其战斗力确实很成问题。除了僧格林沁指挥的军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外,其他清朝八旗军,完全不堪一击。不过地方官僚地主积极组织武装政权,和太平军作战。曾国藩组织了湘军,李鸿章主持了淮军,左宗棠左职了楚军等等。而太平军实际上就是被这些地方武装给消灭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照一般的情形,官僚地主组织武装力量后,接下来就是拥兵自立,割据一方。比如东汉末年,袁绍、刘表、孙坚、曹操等人都成了一方诸侯,国家也跟着分裂了。

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后,这种情况却完全不存在,没有哪个地方武装拥兵自重。由此可见,清朝当时事实上是具有强大控制力的。

我们再来看看辛亥革命时候的情况。

我们也从官僚地主阶层的支持,和舆论导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辛亥革命)

当时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舆论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说辛亥革命是“谋大逆”,说他们是“山贼草寇”。就算那些思想守旧的保皇党们,他们也不这样认为。由此可见,舆论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再来看看官僚地主们的态度,几乎没有人组织军队保卫清朝,连当时最忠实的张勋这样的人,和革命党人作战,态度也不是十分坚决。更没有像之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那样,直觉组织地主武装和革民党人作战。反而是名省的总督、巡抚,以及一些其他的武装力量,纷纷宣布独立,不受朝廷控制。

而清政府最后看到国家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下,不得不宣布退位,从此清朝走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只能说,是清政府自己造成的。

本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清政府在全国还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是此后清政府的一系列不作为,把中国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地主武装,还是社会的其他阶层,对这个腐朽的政府都感到越来越失望,拥护他们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辛亥革命的力量看起来虽然很弱,但清政府就像一座濒临崩溃的大堤,只要轻轻一碰,这座大堤就垮了。

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清政府实际上是被自己给作死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辛亥革命》)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严格意义上来讲,清朝并不是被革命党人暴力推翻的。

单纯的从军事角度而言,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南北和谈结束民国1912年元旦建立,革命军就没有打过几仗,以革命党为核心的军事力量都没有几支,其所占据的地盘远远无法同太平天国相比。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民国之共和政府,实际上是清王朝新政玩脱以后,革命思潮影响下的军阀产物,而非实际意义上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实权政府,太平天国虽然进入天京之后快速堕落腐化了,但好歹人家组织成分清楚,一路斗地主抗清妖抗到底的,中途就没有妥协过。

清王朝的灭亡,并不是革命党军事力量强大,武力平推清军,而主要有时下面这个几个原因:

其一,庚子事变后,清王朝中央政府威信扫地,老佛爷跟光绪从西安回京以后,已经有点控制不住地方政府了,先是东南总督们在战争中结成同盟,与英美帝国主义结成“东南互保”,完全至清廷中枢于不顾。

等到战争结束,中央与南方政府虽然没有分道扬镳,但南方各省的军政事务已经趋于独立了。此种情形之下,清政府中枢最顽固的保守派都知道不变法是不行了,于是在1901年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相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

然而,变法不是续命药,而是催命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不仅涉及到了内地,连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都开始推行。虽然接近10年的变法改革,因为行政系统的问题(官员问题),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但是却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在政治上,最著名的就是设立咨议局,资政院等新机构。虽然当选的议员是清政府上流阶层的统治季节,但这些人大部分接受过新式教育,而且很多都是海归,所以这些人已经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当然,这时候他们的政治态度倾向于立宪派。可他们接受过西方民主思想,至少传统皇权不可侵犯的观念被打破,这些人成为了辛亥革命中各省独立的地方政务的重要组成者。

同时,清政府在地方上进行自治改革(实际上南方的督抚跟自治没什么区别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南方纷纷宣告独立的原因,大家其实早就对清王朝没有什么留念了。

在经济上,中央建立了一个负责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专门机构——商部。它的职能是联络官商、沟通民情,促进工商业。奖励民族工业,一方面鼓励商人在国内发展工商业,另一方面清政府自己也办官办企业,这些措施最直接作用是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使得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即就倒向了资产阶级革命咯。

在教育方面,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度,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而这些新式学堂,却成为了革命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而留学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西方,回国之后二话不说就投入革命的怀抱,这肿么破?

军事方面就更坑爹了,废掉了绿营是应有之意,在全国编练新军也应该,但问题是,新军的编练不是由中央主持的,而是各省自己练,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怎么来的,不就是这十年练兵给练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基本都是留过洋的,起码也是去日本深造过的,跟以前大字不识的旧军官完全不一样,如此一来,革命党的思想在军队里就更容易传播了。在南方,地方官员往往对革命思想的传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真的去攻占衙门,地方政府完全就一副听之任之的样子。

综合起来,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进程所推动的,整个社会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都想要变,虽然还没有想到朝哪个方向变,没有想清楚走什么路,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先终结了清王朝再说。所以武昌起义整个导火索一点燃,帝国的大厦轰然坍塌,都不带一点余波的。

而清廷在北方,唯一可以倚仗的军事力量,北洋六镇,也成为了袁世凯政治博弈的筹码。

再反观太平天国,它的敌人不止清王朝一个,清王朝实际上也扛不住太平军,它真正的敌人地主阶级,但是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里没地的都是读不起书的,屁股坐那边还不清晰么?虽然清王朝腐朽堕落,但地主的利益是能保证的,而太平天国不仅要你的地,还要你的命,所以这个问题完全不用选。


瞎写一通,大家凑合着看,如果看起来还成,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吾国吾史”也是极好的!


江畔初见月


少荃经史屋,不一样的读史角度。

从咸丰皇帝登基(1851年)到宣统皇帝退位(1912年),晚清这62年间的历史,完全可以看成是一场“擂台挑战赛”。晚清朝廷要“卫冕”他的封建统治地位,而各“挑战者”诸如天平天国、帝国列强、以及最后的辛亥革命轮番登台,势要推翻清朝的统治。而这一场场比赛胜负的关键,并不取决于决斗双方,而是“应援队伍的站队与支持”。

很明显,“应援队伍”指的就是汉人势力。

太平天国,一个将所有人都推向对方的畸形政权

无根之木终将枯萎,无源之水终将枯竭。由底层农民发起的意在推翻清廷统治的庞大势力,却有着十分严重的排外思想。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就是以宗教信仰为蓝本建立起来的,而他的“上帝天父论”完全同西方基督思想背离。同时为了保证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太平天国排斥一切“本土思想”,烧砸孔庙道观;摈弃社会传统纲常,百姓无私产,夫妻不相望。这样的统治方式,不仅让大众百姓望而却步,还让遵从儒学治世的才子摒弃唾骂,甚至让西方洋人都不可思议敬而远之。

因此,站在挑战台上的太平天国,不仅得不到任何一方势力的支持,还将所有人都推向了清政府一边。尽管其声势庞大,精兵数几十万,但也仅仅是一时的。而后期内部发生分裂,“天京事变”势力骤衰;反观清政府一边,则将“应援队伍”中的汉人官员拉到台前。曾国藩、骆炳章、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实力汉臣,开始加入到对抗。天平天国在自身内部矛盾和外部势力崛起的情况下,无奈倒在了挑战台上。

太平天国,更像是为晚清的汉人势力做了一件大大的“嫁衣”。自此汉族权贵以能决定胜负走向的姿态,站在了挑战台的旁边。(太平天国更多败在了自身无法调和的矛盾中)

“超级节点”——东南互保

从太平天国失败,到甲午战争结束的这段时间里,汉族权贵一直都站在清廷统治层的一方。尽管表面上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但其背后的矛盾却在酝酿当中,因为洋务运动、通商贸易、先进思想等的不断进行,最终将矛盾都聚焦到了统治核心上。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彻底让矛盾释放,也促成了一个“超级节点”。

“东南互保”其实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汉族权臣不再为晚清统治层肆意妄为的行为而买单。

这场挑战赛的双方成了清廷统治核心和八国联军,清廷的“应援队伍”变成了义和团,而汉族权臣则选择“中立”。

最后,这场擂台赛以清廷统治者失败告终,义和团被消灭。这个事件之所被称为“超级节点”,是因为清廷的统治在实质上,已经不能指挥南方各省的汉族权贵了,清廷的统治从此刻起已经名存实亡,只剩一张名义上的“窗户纸”了,而捅破它的标志,就是辛亥革命。

轻轻一点,天火燎原

当辛亥革命走上挑战台后,它所持携的纲领、主义、精神都是完全符合当下时代进步潮流的,它不同于太平天国,它将农民、学生、商人、工人等各个阶层的利益涵盖其中,它拉拢到了除封建统治阶级外的几乎所有人作为“应援队伍”。这个力量不是单单的几万部队,几万武器所比拟的,它拥有了几乎整个社会力量来做为生力军。这个号召力是令汉人权贵阶层都忌惮谨慎的,而作为当时北洋军阀头目的袁世凯,也放弃中立开始靠近辛亥革命一方。自此全国出现了纷纷脱离清王朝统治的局面,清政府大势已去,统治就此覆灭。

总结

纵观晚清62年历史,既可以看成是汉人从崛起到发展,再到抗衡清廷而后一呼百应的历史,也可以看做是封建统治制度被西方科学先进制度一步步蚕食取代的过程。人总要进步,社会总要变化,制度总要革新,晚清作为封建统治的最后一块阵地,有它的历史悲剧性,当年的强大并不代表现在的强盛,持盈保泰是当权者,甚至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少荃经史屋


首先要说一下,辛亥革命能成功,最主要的是清政府已经把所有的路走完,大家对他彻底失去了信心。另外题主问题有个小问题,太平军哪来几十万精锐。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此时清政府虽然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暴露了其虚弱的本质,但是太平天国的实质还只是一次农民起义,并没有太多的新意,而且几千年的封建累积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转的,因此被清廷和地主阶级联手击败。

而到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了,连搞宪政,最后也是拿出个皇族内阁来糊弄人,这是把自身改革所有的路走完了。结果是连昔日的难兄难弟日本都可以骑在中国头上,列强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时全国民众的见识也已经不同往日,已经对世界时局有所了解。全国上下除了少数满洲贵族和顽固分子,其他的人都已经对清廷失望透顶,希望出现变革。因此武昌首义以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推翻清政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而且太平军只是几十万拿着武器的农民,大多缺乏训练,其中还有随军的家属,哪来什么精兵,看着人数不少而已。倒是辛亥革命里有不少货真价实的清政府苦心编练的新军,像湖北首义的第八镇、江苏的第九镇、浙江的暂编21镇、云南的第十九镇等等都陆续参加了革命,这些部队都是经过新式训练的正规军,真正的精锐。


不沉的经远


通俗来讲,辛亥革命能成功(成功指的是推翻满清)的根本在于袁世凯的倒戈。清末政府政府虽然腐败,却有两只骁勇能战的部队,一只是曾国藩的湘军,而另一支就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了。当时袁世凯为了牢牢把握军队的控制权,于是在训练上下足了功夫,每次训练开始都要问士兵三个问题,“谁给你吃的”“谁给你穿的”“谁给你武器”,而士兵都会回答袁世凯。因袁世凯兵多震主,因此清廷明升暗降袁世凯,削去了他的兵权,摄政大臣载沣借口让袁世凯回家养伤让他完全退出政坛。


不久,爆发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清廷意欲派遣北洋军前去镇压,换了许多统帅却都调不动北洋军,无奈之下将袁世凯“请出山”前去镇压武昌起义。

到达武昌的袁世凯所向披靡,革命军作鸟兽溃散,可袁世凯并没有全方面镇压革命军,而是流出一块地让革命军退散,革命军接受到这一信号,孙中山宋教仁等领导者也畏惧了这一股力量,知道硬碰硬绝不可能占上风,思索再三,于是让孙中山秘密接触袁世凯,为成功策反袁世凯,孙中山承诺,若袁世凯能让清帝退位,便将临时大总统让位给他,并且十年不过问政治也不参与总统的选举,从此一生只致力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接近于完美的条件对于一生“明智”的袁世凯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思索再三的袁世凯欣然答应了孙中山。

成功被策反的袁世凯马上调转枪头直指北京,北洋新军本就是清廷最后的家底,而“家底”的背叛使清廷再无招架之力,溥仪因此退位。

所以,可以说辛亥革命“成功”的大头在袁世凯部分,他的北洋新军经过最新式的训练,拥有最先进的装备,一心效力于袁世凯,早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恐怖”的一支“军队”力量。(鉴于时间原因太平天国就不写了)

〔觉得文章不错的小伙伴可以点一波订阅哦〕


历史晓鉴


太平天国爆发时,满清虽已衰落,但统治集团依然强大。尤其地方汉族地主集团,实力雄厚,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都对满清忠心耿耿。满清镇压太平天国,事实上就是利用汉人杀汉人。而世殊时异,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已陷入财政、信用双破产的境地(甲午、庚子两大赔款、鸦片泛滥、白银外流、民生凋敝、财政腐败)。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朝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大举借款,并拿四川铁路去做抵押,最后激起民变。“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朝又调武昌新军入川弹压,由此人心失尽。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爆发后,南中各省纷纷独立(各省总督、巡抚公然“组团”抗旨)的原因。

辛亥革命成功,不是因为孙中山的革命党实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他们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1、清朝财政破产,人心尽失,也失去了南中各省汉族督抚的支持。(镇压太平天国后,汉族地主集团的势力已压过满清权贵的势力。八国联军侵华,汉族督抚私相结盟,“东南互保”、公然拒绝北上救驾,就是最好的证明)

2、革命党成功渗透进了武昌清军的内部,最后里应外合。

3、清廷调武昌兵入川,导致武昌城防空虚,给了革命党起事的可乘之机。

4、饱受清朝当权者打压的袁世凯,一直盘算着东山再起,最后在镇压革命党过程中挟兵自重,和革命党暗通款曲,首鼠两端。

以上的第4点是关键:无论清朝是否灭亡,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决不可能真的出兵攻灭武昌和南京的革命党。革命党一灭,清政府一定卸磨杀驴——仅“挟兵自重”(把北洋新军培植成他自己的私家军)这一条,就足以将袁世凯诛灭九族。

但只要革命党不灭,各省就肯定继续独立、观望。各方长期对峙,全国统治秩序会有土崩瓦解的危险,甚至可能导致帝国主义再次组团进行军事干涉。所以袁世凯才急着和孙中山做这笔大买卖:把大清朝卖给革命党。

但既然把大清朝卖了,就要卖个好价钱。这个价钱就是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而孙中山的南京政府,也到了破产的边缘(据说民国的国库经费只剩下12块钱)。所以,也孙中山也不得不和老袁做这笔买卖。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实现承诺,向南京参议院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所以,自始至终,辛亥革命都是在满清中央皇权衰落的背景下,各方力量博弈妥协的结果:

清政府向袁世凯和革命党妥协,换来“清室退位优待条件”。

革命党向袁世凯妥协,换来北洋集团逼清帝退位、南北统一。

袁世凯向革命党妥协,“卖主求荣”,换来一把大总统的交椅。


喷子都是玻璃心


首先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对比来看,因为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或许辛亥革命这把火就烧不起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在于是对清政府造成了多大的军事压力,而在于武昌起义一声枪响,使得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而其实在八国联军时期的东南互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南方各省的实际掌控权,已经不在清政府手中。

所以面对辛亥革命的爆发,南方各省会选择相继独立,共同宣布对抗腐朽的清政府!这看似是水到渠成,可背后却是几代人的努力!

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朝廷大权和地方大权,基本归于汉臣之手。以曾国藩和左宗棠为代表的封建儒家势力,是开启南方各省自立的第一代人。

他们当时镇压了带着极端宗教教义的太平天国运动,同时又动摇了清政府在南方的基础,因为战后是他们的派系官员在维持南方各省。

而后曾国藩和左宗棠,又是第一批同洋人打交道的人,尤其是曾国藩在湖南推进教育,以及提拔了以李鸿章为首的官员。

这让洋务运动和新式教育,开始逐步在南方蔓延,影响了后边大量的革命义士!武昌起义的新军士兵,就大部分接受过新式教育。

而在李鸿章和张之洞二人的经营下,南方基本上已经相当于自治了,清政府调不动南方的钱饷和兵!这在东南互保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所以正是这一代代人的共同作用,共同推动,使得后边的辛亥革命,异常的顺利!虽说被袁世凯谋取了大总统,可确实是相当顺利的一次革命。

即便是他袁世凯,也是当初李鸿章举荐的人才,算得上是冥冥之中的巧合。但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要做!

没有袁世凯,依旧会出一个张世凯。而辛亥革命就像是一把催化剂,使得南方各省把要做的事情给先做了,十几个省无比顺利的宣告了同清政府脱离。

等到袁世凯逼退清帝之后,辛亥革命也就算是成功了,十分顺利的成功了。可能过程中有过艰辛矛盾,可比起其他国家的革命,辛亥革命实在算是最顺利!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同辛亥革命,不能相对来做比较,只能说太平天国运动,种下了辛亥革命的种子,掘开了埋葬清政府的坟墓!








小司马迁论史


非常深刻的问题。著名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一个观点:旧制度,在管制的惯性中仍然会维系;而一旦放松、开始改革,反而容易爆发革命。1850-1910年间的历史,似乎可以为这个观点做注脚。

早在1850年代,太平军兴起、半壁江山涂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内忧外患,大清似乎摇摇欲坠;然而,它底层的根基其实还在。太平天国的种种恶行,实在太不得人心;中外有识之士,似乎达成一致,延续大清、仍然是次优的选择。加上两宫太后、恭亲王非常明智,重用一大批有识有为的汉臣,曾左彭胡李张刘,都是杰出的精英,反而扑灭太平军,大清转危为安、转入三十年“中兴”之世。

然而。1894年的甲午惨败,巨额赔款、割让台湾,继而6年后的八国联军、庚子赔款,挫动了大清的根本。“中兴”那点家底,折腾得精光,还远远入不敷出,此其一。慈禧老了,再也没有年轻时的英明睿智。她在世还能勉强支撑,一旦慈禧、光绪离世,整个皇族颟顸愚昧,没一个人、能挑起这么大的重担,此其二。中兴名臣凋零,李鸿章、张之洞先后辞世,袁世凯倒是有能力、不过属乱世奸雄那一类,朝廷无人可用,此其三。科举被废,天下读书人仕途无望,对大清不再抱希望,此其四。此时掌国柄的溥仪之父,其实算个开明人士,愿意顺应形势、宪政改革;但还是搞出个“皇族内阁”来,天下精英大失所望,转而同情革命党。此其五。这几条,已经为“大革命”埋下足够的炸药,只等“保路运动”风潮一起,湖北出兵镇压、武昌空虚,枪声一响,貌似庞然大物的满清,就此轰然倒下。


十段2020


如果单从实力方面来看,太平天国的军队明显是更强大的。但尴尬的是,最后推翻清朝的却是辛亥革命的队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军事装备

太平天国虽然士兵数量众多,但是他们的武器非常落后。很多人甚至把家里的农具当做战斗的武器。

正因如此,太平天国虽然阵仗看起来非常的唬人,打仗也剽悍,但武器装备是硬核,实际上想要击败他们难度并是想象中那么大。

而辛亥革命的时候,起义的那些人自身的装备本来就非常的精良。因为队伍当中不乏知识分子,所以他们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

当然了,他们的战略思维也非常不错,在战争开始之后没多久就占据了朝廷的兵工厂还有火药厂。他们不光是丰富了自己的库存,还切断了朝廷的补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对待百姓态度不同

太平天国因为受到阶级的局限,只为满足高层人物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起义宗旨说的好听,实际上不过是天国高层在一直不断攫取人民利益罢了。

所以太平天国在百姓当中口碑非常差劲,很多人甚至都把他们称为劫匪甚至是强盗。虽然有不少人是天平天国的疯狂信徒,但是反对他的民众数量更多。

实际上,在太平天国内部也有持各种声音的人。而他们自己都不团结,自然不可能战胜清政府。


而辛亥革命和天平天国有着很大的区别。太平天国是通过剥削人民的方式崛起的,他们彰显的是统治者的野心。

而辛亥革命更像是人民的代言者,他们执行着人民的意志,将重拳挥在清政府的脸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参与辛亥革命的成员基本都是一致对外,从来都不伤害百姓,只是针对清政府。

正因如此,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特别广泛,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他们这样做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时代背景不同

在太平天国兴起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非常传统的,当时大多数人们心中觉得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们厌恶并且排斥想要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国。


而在辛亥革命的时候,维新思想已经广泛传播。那时候人们已经学会用新眼光去看人了。辛亥革命当时受到的阻力没那么大,人民对于推翻皇权只是感觉有些无所适从,而没有产生想要维护旧制的情绪。

毕竟,此时的清政府让民众感觉到了太多的耻辱,他们渴望国家变得更加富强,没有办法满足他们诉求的清政府当然会被推翻。

综上所述,清政府表面上是被辛亥革命的队伍给推翻,可实际上真正推翻清政府的是思想觉醒的民众。实际上,从所有的民众对清政府心怀不满那刻开始,清政府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