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于谦是怎么打赢“北京保卫战”的


明朝于谦是怎么打赢“北京保卫战”的

1.在政治上占据主动

首先,拒绝迁都。皇太后召集大臣议事,有些官员主张顺应时局,南逃迁都,在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历言:“言南迁者 ,可斩也。京师 ,天下根本 , 一 动则大事去矣 ,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的建议得到了大多啥臣子的拥护。守城抗战,以稳军民之心。

第二,另立新帝。瓦剌军手里有明英宗,作为政治筹码,囤货居奇,即使朱祁镇无能,也是个皇上,还是极大地政治作用和影响力。

但国不可一日不君,朝局稳定,人心才可稳。

于谦将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理论落实落地,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立朱祁钰为皇上,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样明英宗便在瓦剌军手中失去了政治价值,而明朝则在这场战役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

明朝于谦是怎么打赢“北京保卫战”的

2.整顿内政

将土木堡之变的祸首王振余党超级灭族,以宽慰人心。

招纳人才,提拔文武官员,于谦认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将在土木堡之变中战败逃回并获罪的原大同副将石亨,免罪释放并委以重任。

同时,改革军制,创建团营制,提高作战效率,更加适合此次保卫战役。

明朝于谦是怎么打赢“北京保卫战”的

3.调配兵力资源,明确作战统一战线

由于明王朝刚刚战败,军力不济且大部分折损,于瓦剌的军事力量相比,简直是悬殊至极,再加上明朝大部分军力都部署在西南和浙闽一带,路途遥远且必须防止边境其他部落入侵,调动起来异常困难。

急调京城周边各地备操军、备倭军和运粮大军到京师,史书上有记载当时有二十二万大军集聚京城,但后来有史学家考证,考虑到空间距离,人数不可能有如此之多,而且大多数都为战斗力不足的新兵和旧兵。

同时要求官员前往京城周边招募士兵,紧急训练,已补兵力不足。

组建民间武装力量,发动京城内所有民宗拿起武器,对抗瓦剌军。

于谦制定以京都为中心,以宣府 、大同 、居庸关 、古北口 、紫荆关为屏障的抵抗战略。

否定了石亨禁闭九门,固守城池的战术,主动出击,绝不示弱,亲率重兵设伏于德胜门,形成依靠京城为营,以战为守,分掉援军的战术格局。

在作战的主要方向上,隐藏主力部队,伺机而动;

在次要方向上,避开敌军主力,采取小股军队袭扰,多处出击,迷惑敌军。

同时,假装战败诱敌深入德胜门,神机营火器齐发,射杀瓦剌军数万人,使其兵败于城下。

明朝于谦是怎么打赢“北京保卫战”的

4.保障后勤供给充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的充足是战争胜利的前提保证。

当时京城内的粮食不足二十万军队的日常所需,在京城东郊的通州有数百万石粮食储备,但无法短时间内运送到京城内,但于谦则采用一切手段运粮,以保证军队不至于因为粮草短缺而不战自败。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除了官府自有车辆昼夜运粮外,还动员百姓前往通州运粮,除常规运费外,额外另有每次白银一两奖励,于是这种鼓励模式下,运粮队伍不停不歇,将所有通州粮草运到京城,稳定军心,保障充足的供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