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周瑜為什麼能以少勝多?

歷史聊聊號


謝邀!70後大叔講歷史替你解答。

赤壁之戰,是孫權、劉備兩方勢力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可說是影響深遠。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主導這場戰爭的是諸葛亮,真實的歷史諸葛亮僅是促成了了孫、劉聯合,但真正主導指揮這場戰役的是周瑜,《三國演義》只是小說家言,不能當史書看。

赤壁之戰周瑜能夠以少勝多的原因,到底為何?且讓我們看看史書的記載:

《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從史書上,很明顯的看出兩點原因:

1、“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驅北方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後世分析,曹操大軍在赤壁之戰戰前因水土不服染病甚多,致使大戰時戰鬥力低下,不堪一擊。

2、借東風,火燒赤壁。這就屬於計謀一類了。在洞庭湖一帶,因為地形風的原因,當天氣放晴時,可能會逆吹東南風。這一點是北方長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為東吳的地利,周瑜用一把火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除此以上兩點,還有一點是此戰勝利的關鍵,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指曹軍)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的慘敗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投降過來的荊州水軍戰裡不濟造成的。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戰力和誓死一戰的決心,長江天塹的地理因素也不可小覷。


70後大叔講歷史


在赤壁之戰爆發前,曹操已經佔領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州郡,掌握了數十萬的精銳部隊。當曹操的大軍到達荊州的時候,荊州牧劉琮率眾投降,江東的士族驚恐萬分,紛紛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孫權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最終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將周瑜召回,周瑜給孫權分析了曹操軍隊的弱點,並且主動請纓帶領軍隊迎戰曹操。

周瑜分析了曹操軍隊的三個弱點,這三個弱點都是周瑜能夠戰勝曹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曹操的軍隊勞師遠征,戰馬沒有足夠的草料吃,戰鬥力已經大打折扣。其次是曹操軍隊是北方人,不擅長水上作戰,也不能適應南方溼熱的天氣。

最後一點是曹操的軍隊人數被高估,赤壁之戰爆發的時候,曹操剛剛平定北方,很多地區的人口都沒有恢復。曹操擁有的實際兵力只有十五六萬人,再加上荊州剛剛投降的幾萬士兵,曹操軍隊只有二十多萬人,還需要防範馬超和韓遂的突襲。

孫權非常贊同周瑜的分析,派遣周瑜帶領3萬軍隊聯合劉備對抗曹操。周瑜帶領軍隊到達赤壁,曹操的部隊也已經到達了赤壁,雙方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小規模的水戰,曹操的軍隊不熟悉水戰,很快就戰敗撤退到長江北岸的烏林。

曹操退到烏林之後,周瑜駐紮在赤壁和曹操隔江對峙,沒過多久曹操軍隊就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大量士兵因為暈船和天氣潮溼而生病,戰鬥力嚴重削弱。不過由於周瑜的兵力有限,曹操仍然在戰場上佔據一定的優勢。劉備名義上支持周瑜,實際上只派遣了關羽和張飛帶領幾千人助戰。

曹操為了解決水土不服的問題,將戰船用鐵索連接到一起,訓練士兵練習水戰。面對敵強我弱的局勢,周瑜和黃蓋定下了火燒赤壁的計謀。周瑜佯裝虐待黃蓋,黃蓋給曹操寫信請求歸降。曹操接到黃蓋請求投降的書信後非常的高興,立刻讓人去迎接黃蓋。

黃蓋帶領數十艘裝滿乾柴的戰船北上,在衝到曹操營寨的附近時候,黃蓋命人點燃戰船。數十艘火船衝到了曹操的營寨,曹操的戰船全部被燒燬,大火蔓延到曹操陸地上的營寨。周瑜趁機發動攻擊,曹操軍隊死傷不計其數。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實力大大受損,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最佳時機,三國的局面最終形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周瑜能夠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一方面是因為周瑜摸清了曹操的真實實力,對於擊敗曹操充滿了信心。另一方面是周瑜指揮得當,曹操軍隊被周瑜的火攻下徹底崩潰,最終狼狽的退回了北方。


史海泛舟擺渡人


我是抽菸侃歷史,我來回答一個。

關於赤壁之戰在此後各種兵書中都有記載,甚至大多都是作為典型案例。這到並非全是因為吳、蜀聯盟軍在赤壁之戰中戰勝了曹操,而是此戰具有絕對的劃時代意義,他不僅實際性的結束了東漢的政權,更是開啟了之後370多年的分裂混戰時局。所以說周郎於東吳政權有功,但於整部中國歷史周郎卻是實實在在的罪人。今天我們來著重分析下週瑜的赤壁之戰為何能夠以少勝多。

第一, 東吳佔據了天時之後,才真正發起了對操之戰。

曹操擊敗袁紹,平定北方之後,還軍到鄴城。在鄴城銅雀臺南八公里處修築玄武池,操練水兵,準備南侵。208年曹操率軍南下,瑟瑟發抖的劉表竟然在這個時候病死了,他的小兒子劉琮繼任了荊州牧。懦弱的小劉琮迫於曹操勢大,投降之後,曹軍直逼劉備屯兵的新野。

劉備好容易有了擁護自己的百姓,捨不得放棄,帶著滿城百姓往江夏劉琦處逃亡。曹操一路戰略大追擊,長坂坡一役打出了名動天下的常山趙子龍。劉琦接走劉備之後,曹操駐軍在江陵,並給東吳的孫權下戰書。

此時已是隆冬之際,江風凜冽、溼氣嚴重,士兵大多為北方人,雖經玄武池操練,但很難適應南方氣候,故而病者極多。馬匹此時也是無蒿草、少細料,戰鬥力大大降低。反觀東吳這些久在南方的將士對這種氣候卻是習以為常。

第二, 周瑜長期鎮守巴陵,對兩岸地理佔據了絕對優勢。

此時的孫權手握十萬雄兵,自然是不甘心投降的,況且連劉備那種什麼都沒有的人都像是頑強的小強,一直和曹操對著幹,曹操竟然還對他無可奈何,這也讓孫權對曹操的實力有了基本的認知。但此時自己的下屬只有魯肅一人主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請回了他哥哥孫策的好朋友周瑜,也就是此時的東吳水師大都督。

周瑜是東吳的忠實擁護者,況且敵方曹操還有個好淫人妻的癖好,東吳若亡,二喬豈不是都得入了銅雀臺。主戰的周瑜回來之後力排眾議,同魯肅、孫權迅速議定了作戰戰略。

周瑜領兵沿著長江西上,到達巴陵,佔據了有利的陸路關卡。北岸的曹操得知周瑜竟然主動應戰,並佔據了有利地形之後,雙方便陷入了僵持狀態。

對於東吳主動到周瑜的迅速佈防,這是在曹操意料之外的。曹操水師新練,本就不及東吳水師精良,現在南岸周瑜佈防又佔據要地,若貿然進攻勝負難料。

第三, 吳、蜀首次聯盟破敵,並就此開啟了吳、蜀長久聯盟。

就在曹操舉棋不定、雙方隔江僵持的時候,有一個號稱鳳雛的人出現在了曹操的軍營之中,進獻了“鐵索連舟”的妙計。曹操採納建議之後,併力排眾議,堅信隆冬季節不會出現東南風,而中了周瑜、黃蓋的苦肉計。一把大火結束了赤壁之戰,把曹操燒回到了北方,劉備趁著火勢取了荊州西部地區,周瑜佔了南郡(南郡有個軍事重地江陵,後來被孫權借給了劉備),大火燒滅了東漢政權,燒出了此後長達370多年的分裂混戰格局。

這是諸葛亮下山之後首次參加的軍事活動,作為說客,說服了孫權聯合抗操。此次聯盟也正式開啟了吳、蜀之後長久戰略聯盟,促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愛抽菸、好讀史,我是抽菸侃歷史。點擊關注,與您一起分享不同視角的五千年文明史。謝謝點贊。


歷史話光年


因為赤壁之戰並不是陸地決戰,而是水陸聯合作戰,周瑜面對的也不是曹老闆的20多萬大軍全部,而是水軍部隊。此戰曹老闆並沒有帶上張遼于禁等五子上將,也沒有帶上曹仁等親族大將,主力是新收的荊州水軍。戰役結束後,雙方的實力對比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大戰結束後的南郡之戰,周瑜等人在張飛關羽的幫助下還用了一年時間才擊敗曹仁。荊州其他地方的劉表集團的根基本來就不深,官渡之戰前後荊州南四郡一起造反,讓劉表花了數年時間才搞定。曹老闆進攻荊州時,荊州南部的數郡並沒有駐軍,劉備孫權等人需要對抗的就是當地土著勢力。荊州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僅僅是南陽郡就集中了荊州人口的三成多,這一地區早就被張繡送給了曹老闆,看在南陽等地人口眾多的份上,曹老闆才原諒了張繡,忘記了殺子之仇。周瑜等人拿下了南郡,但南郡的首府襄陽還在曹魏手中,所謂的借荊州,實際上是劉備借了孫權統治下的南郡。曹魏在赤壁之戰後還佔有荊州四成左右的人口,他們失去的是掌控長江進而吞併江東的機會。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方圓論壇在線

三國時期有三大以少勝多的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而這三大戰役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決定性的。周瑜通過“赤壁之戰”一舉奠定了後來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而“赤壁之戰”周瑜之所以能以少勝多的原因有三。第一曹操輕敵。第二曹軍不擅水戰。第三週瑜多智。下面我們一一來分析一下三個因素。


先說曹操輕敵一方面。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稱為中國北方勢力最大的諸侯之後便有些飄飄然了。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之後都沒有鞏固地盤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南征。曹操對第一站就是荊州之地。當時劉表身亡,剛剛繼位的劉琮一沒主見,二沒能力,三沒有威信。所以在荊州眾臣的建議下對曹操舉手投降了。曹操不廢吹灰之力就佔據了荊州。之後又擊敗了依附於荊州的劉備。本來此時曹操就應該鞏固笑話地盤了。但曹操大聲之後得意忘形便想要一鼓作氣佔據江東。但急功近利之下中了周瑜之計遭遇慘敗。

其次,曹軍本身就多是北方人。軍隊都不習水戰。雖然曹操在玄武湖訓練士兵水戰良久。但交起手來完全不是水上長大東吳士兵對手。好不容易在拿下荊州之後收攏了兩位水軍悍將蔡瑁和張允。但其二人在赤壁之戰根本沒有發揮出任何的作用。本身懂水戰的沒受重用。而曹軍其他將領對於水戰皆是一知半解。這也難怪會被周瑜輕易擊敗。

在說周瑜方面。曹操南下東吳之前曾給孫權寫了一份信,信中曹操表示自己率領八十萬水軍前來,希望孫權識時務主動投降。而周瑜一頓分析之後得出曹軍最多不過二十萬。而且曹軍常年征戰肯定疲憊不堪,在加上其軍不善水戰。東吳還是有很大機會戰勝對手的。在曹操出昏招以鐵鎖連舟之際,周瑜知道機會來了。所以周瑜找來了黃蓋兩人設下了苦肉計來騙曹操。結果曹操果然上當了。一場大火下來曹軍損失慘重。之後曹操狼狽逃竄才得以逃生。赤壁一戰周瑜可以說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如此這般焉能不勝?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公元208年,東漢丞相曹操與地方割據勢力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進行的一場戰爭。

曹操水陸兵馬約20萬,劉琮投降的水陸馬約七、八萬,總兵力約30萬,號稱80萬。

東吳孫權水陸兵馬3萬,劉備兵馬2千,孫劉聯軍由周瑜任都督,合計兵馬3.2萬。

戰爭結果曹操大敗,損失兵馬近半,孫劉聯軍取得勝利。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自此形成三國鼎足相立的政治格局。

赤壁之戰,周瑜之所以能以少勝多,有幾方面原因:

一、東吳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易守難攻。孫劉聯軍依託長江南岸,退可守,進可攻;沿江佈防,以逸待勞。

二、曹操兵馬大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雖然南征前在鄴(yè)城(今河北臨漳鄴鎮)玄武池練習過水兵,但與東吳自小生長在水鄉相比,猶如小巫見大巫。

三、新近投降的荊州牧劉琮的七、八萬水陸兵馬,雖然編入曹操的南征軍隊,但改編日短,內部矛盾較多,難以協調作戰,故戰鬥力較低。

四、曹操在朝廷內的專權和排斥異己,使其朝政不穩;馬超、韓遂的西涼兵馬環伺於西北。所以,曹操時刻擔心北方有失,故希翼以速戰速決儘快贏得南征勝利。導致其輕敵冒進,急於求成。

五、征伐東吳準備不足。

東吳本來不在此次南征之列,南征的目標是荊州牧劉表。只因劉表突然病死,其子劉琮繼位,並隨即投降曹操,讓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荊州。隨即,曹操在當陽縣的長坂坡大敗劉備,順利取得江陵。這次南征勝利來的容易。曹操被勝利衝昏頭腦,在沒有作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貿然要渡過長江,攻打東吳,無論是思想準備、戰略準備、兵力準備、物資準備等各方面,顯然是準備不足的。

這從公元279年,晉武帝滅吳也能看出來。當年為了滅吳,經過徵南大將軍羊祜和繼任者杜預精心準備了十年,在巴蜀製造渡江戰船,看準時機,才派遣二十餘萬精兵,分六路攻打吳國,戰船從巴蜀順流而下,水陸並進,一舉滅吳。而今,曹操平定荊州後,幾乎沒有什麼準備工作,顯然是很草率的。

六、曹軍農曆7月份出發,赤壁之戰是12月,中原地區的士兵遠道跋涉來到江湖地區,不服水土,戰士中發生瘟疫,戰馬在嚴冬天氣也缺乏草料。這也導致戰鬥力降低。

七、曹操為解決戰士不習慣乘船的問題,把戰船從頭到尾用鎖鏈串聯起來,並在船上鋪上木板,讓人馬在船上如履平地。這樣,穩定性是滿足了,但機動性則丟失了,犯了戰術上的錯誤,給了周瑜可趁之機。

八、周瑜派遣黃蓋實行詐降計,以麻痺曹操並順利接近曹操的戰船,突然發動火攻,打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大敗曹軍。曹軍戰死、燒死、溺水、瘟疫而死的近半數。

這次戰爭過後,曹操的攻勢被遏制,轉而採取守勢,三國局面形成。


南宮外史


周瑜是三國時代璀璨的將星,赤壁之戰換了別人,恐怕連打都不敢打。也只有像周郎這樣的大才,敢勇擔大任,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赤壁之戰前,周瑜對此戰就有了精準的論述,《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

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戰爭並不是簡單的士卒數量交換,影響戰鬥勝負的因素有很多。

曹操後方不穩,所以這一戰曹操必須速勝,不敢長期對峙;而北方的精銳上了戰船,和東吳水師對抗,完全是以短擊長;寒冬天氣,後勤無法保障;再加上水土不服,士兵會生病,進一步影響戰鬥力。

曹操作為進攻方,犯了這麼多兵家大忌,東吳軍隊本土作戰,保家衛國,所以曹軍數量再多,都只是紙老虎。

其實除了周瑜說的這四點,笑談君認為,還有第五點,就是知己知彼。曹操南下,對東吳軍隊的戰鬥力認識不足,因為雙方沒有交過手;而周瑜是和劉備同心協力,劉備和曹操打了無數戰鬥,曹軍虛實劉備一清二楚。所以,在情報方面,曹操吃了大虧。

以上這些,算是周瑜以少勝多的根本原因

後來曹操為了減輕士兵在船上的不適,把戰船連了起來,抵抗風浪的顛簸,這個想法倒是不錯,但被黃蓋抓住了破綻,一波詐降計+火攻,曹軍慘敗,這個可以看作是獲勝的直接原因

之前笑談君也寫過一篇文章,分析了赤壁之戰中曹操犯下的兵家大忌,有興趣的童鞋可以關注一波。


歷史都付笑談中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最為重要的三場戰役之一,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曹操的敗北也宣告失去了全國統一的最好機會。在這一戰中,周瑜憑藉著東吳五萬人馬,以少勝多,一舉成名,那麼他是如何勝利的呢?

第一點,北人在船上極度不適應。

曹操的軍隊以北方人為主,我們都說“北人騎馬,南人乘船”,因此到了河流眾多的荊州之地,曹操的軍隊很不適應。再加上赤壁之戰需要渡江作戰,乘船必不可少,而北人在水上掌握不了平衡,曹操不得不將戰船相連,這個就為周瑜火攻奠定基礎。

第二點,疫病的問題。

此外,南方氣候潮溼,蚊蟲眾多,曹操帶兵南下之時又剛好是7月,經過幾個月的戰鬥,最終在11月份與江東軍對峙在赤壁。曹操軍雖然經歷了荊州之戰中的數次勝利,但是水土不服的現象嚴重,軍中疫病眾多,士氣也不是十分高漲。

第三點,曹操對於南方的氣候不熟悉。

諸葛亮說過“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

而曹操這次赤壁之戰就是輸在不識氣候。赤壁之戰爆發前後是在11月份,曹操之所以將戰船相連,就是為了讓北方將士們有著更強大的戰鬥力,同時連環戰船擁有更強的破壞力。同時曹操認為當時正好是冬季,根據經驗來說以西北風為主,這個風向下,江東沒法使用火攻。但是曹操不知道,冬季的江東偶有東南風起,而正是這場東南風帶給了曹操一場敗北。

第四點,曹操的過於求成。

曹操奪下荊州後,賈詡曾經勸說過曹操鞏固當前的勝利成果,先行班師回朝,正好天氣漸漸轉冷,待到來年開春之際再來一鼓作氣。而曹操剛剛拿下河北之地,戰勝烏桓,又趁勢拿下荊州,可以說是志得意滿,這個時候的曹操完全聽不去勸,只想順利戰勝江東一舉奠定一統天下的態勢。一統天下這個誘惑太大,大到連英明的曹操都深陷其中。

如果,曹操先行撤軍,回去做好南征的準備,讓北人適應船隻,適應南方的氣候,做好除疫病的準備,再兩路夾擊,江東完全不可抵抗。

注《三國志》的裴松之說:“至於赤壁之戰,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

周瑜以少勝多,最終拿下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不是贏在了江東的實力比曹軍強,完全是贏在了天時和地利。沒有曹軍的疫病,沒有這場東南風,就不會有這場三分天下的大火。


秋心談歷史


三國時期有三大以少勝多的戰役。

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而這三大戰役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決定性的。周瑜通過“赤壁之戰”一舉奠定了後來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

而“赤壁之戰”周瑜之所以能以少勝多的原因有三:

第一曹操輕敵。

第二曹軍不擅水戰。

第三週瑜多智。


公益新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東坡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寫盡了當年周瑜在赤壁的英姿。周瑜當年在火燒赤壁,以少勝多,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石。

那麼,周瑜為什麼能夠以少勝多,打敗同樣是久經沙場的軍事家曹操呢?我個人的看法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1、周瑜認真備戰,曹操輕敵無備。

曹操進軍荊州,首要的目標是劉備。恰值劉表之死,他為了防止荊州落入劉備的手中,不待水軍練成,準備充分就發動了進攻。因為劉琮無能,投降於曹操。曹操取荊州實有僥倖因素。而輕易取得荊州,滋長了曹操的驕傲輕敵的心理。

而周瑜對形勢判斷很冷靜,他向孫權說明了雙方的利弊,決策了勝利的計劃。在戰役開始前,雙方的優劣已定。

2、曹操戰略戰術錯誤,給了周瑜可乘之機。

曹操在佔領荊州北部之後,沒有趁機佔領南部,佔領全部荊州,鞏固勝利成果。就想趁熱打鐵,一舉席捲江南,在戰略上操之過急。這樣,就迫使孫劉兩家聯盟,一起對抗曹操。

在戰術上,曹操的部隊重心在江陵一帶,只是轉用部分主力進攻孫權。本來想用虛言恐嚇就讓孫權投降,但是這一招破產後,曹操反而處於不利的地位。他依靠的北方主力只有一部分參戰,而這些人馬不擅長水戰。收編的荊州水軍沒有磨合,不可靠。這樣,在真正的能夠使用的兵力數量上反而佔不了上風。

周瑜充分利用了曹操的錯誤,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水軍優勢,控制住曹操的軟肋,使得曹操始終無法制約周瑜,反而被周瑜所制約,失去主動權。

3、周瑜充分利用天時地利的優勢。

周瑜利用自己熟悉地利的優勢,在水戰中先挫其鋒芒,然後和曹操隔江對峙。曹操的部隊不服水土,爆發疫病,嚴重削弱了戰鬥力。

在天時上,周瑜利用自己掌握的氣象經驗,在冬至一陽生的時機,抓住難得的刮東風的機會,用火攻打敗了毫無防備的曹軍。

4、巧妙運用計謀,使得曹操遭受失敗。

周瑜和黃蓋的苦肉計和詐降計,已經成為了軍事計謀裡面的經典。曹操善於用兵,多有謀略。周瑜能夠玩弄曹操於股掌之上,可謂技高一籌。

我是歷史笑春風,喜朋友,愛交往,希望能夠和大家分享歷史的樂趣。希望大家關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