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散氏盤》出發,談談其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從《散氏盤》出發,談談其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散氏盤內部

中國的文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也是中國文明的記錄者。中國和書法是一門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因周朝把銅稱為金,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所以這種銘文也叫做鐘鼎文。這些代表古代文明的文字對於現代書法的研究與創作來說,有豐富的借鑑價值。

西周晚期的書法作品並不多,散氏盤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代表文物之一。西周的青銅器銘文雖處在高峰期,但也開始逐漸出現了變化,從古樸平淡逐漸走向成熟。憑藉其銘文的長度以及精妙的書法風格,散氏盤,作為西周三大青銅器之一,成為青銅器書法藝術作品中的傑出作品。它展現了西周晚期人民思想的解放以及其作用於書法上的探索和審美變化。

本文將以西周時期的《散氏盤》為例,談談它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什麼是散氏盤?

從《散氏盤》出發,談談其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散氏盤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

他出土於乾隆年間,據記載,散氏盤是在嘉慶皇帝50歲生日時被作為壽禮獻上的。因為嘉慶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樣喜愛古玩,就一直把它放在庫房裡。目前散氏盤被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的內部鑄有銘文19行,357個字。它是研究我國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當時的散國是西周封國,現位於陝西寶雞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相鄰。

講述的則是夨(cè)人給散氏田地的土地轉讓之事,並詳細記錄了田地的封界和舉行盟誓的經過。

《散氏盤》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①金文字形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從《散氏盤》出發,談談其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漢字的源起,以“象形”為伊始。西周時期的書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甲骨文,一種則是金文。甲骨文是中國的古老文字,在商朝晚期時王室用於占卜記事。先秦是中國書法的初期階段,從字體的形狀來看,先秦的字體都是偏長形的。

從《散氏盤》出發,談談其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毛公鼎的局部金文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器物,是目前發現的最長的銘文。裡面的字形和先秦的字體相似,都是偏長形的,這也逐漸形成了篆書的風格。

從《散氏盤》出發,談談其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散氏盤的局部金文

不同於長形的金文形狀,散氏盤裡是以扁形篆書為主的金文另類。散氏盤雖然是先秦的金文,但是卻有了後世漢隸章法的氣息。它裡面有些字是扁的,比如“欲”、“於”等,有些字則是方的,比如“還”、“於”等,但卻

很少有像《毛公鼎》那樣的長形文字。

散氏盤的銘文結構上在方整中出現扁意,每一個單字都打破了對稱憑證的傳統,變化莫測,隨勢而生。同時,字體的重心也普遍下移,讓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錯落有致。

從《散氏盤》出發,談談其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以書法創作和學習臨摹的角度來說,因為文字的多形態表現方式,《散氏盤》在書法創作上起著重要作用。

散氏盤中的絕大部分單字的重心都普遍下移,這樣的形態會給人一種厚拙之感。

《散氏盤》不只是一件普通的金文,而且是中國書法通古今之變的重要節點。在文字和書法領域裡,“古”指的是秦以前,而秦以後則稱為“今”。結合自己書法的風格,選擇性的借鑑這樣以鈍圓為主的起筆方式。粗壯的筆畫佔據的空間面積較大,粗重之中顯示出了剛勁的美感。《散氏盤》內容變化豐富,可以被後人借鑑並運用。

②審美風格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從《散氏盤》出發,談談其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散氏盤

散氏盤始於西周晚期,當時的金文處於相對比較成熟的時期。與其他古文字相比,現代能追溯到的金文真跡要更多。對比於刻在甲骨,石頭上,刻在青銅器上不易受損。

西周晚期的金文逐漸進入線條化,其結構和章法極其嚴謹。區別於規規矩矩的創作形式,散氏盤向後人展現出了西周時期金文書法的別具一格,也體現了那時的書法家們對於金文書法的創造力。散氏盤在現有的書法藝術上進行了創新並增加多元化的創作形式,這為研究當代篆書風格起到了借鑑作用。

從《散氏盤》出發,談談其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對比與篆書行筆快速且流暢的特點,散氏盤的金文的線條粗放不羈,給人樸質渾勁的感覺。從清朝到現代,中國的傳統書法藝術的變遷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念。不同於宣紙上通過筆墨營造出的美感,青銅器上的金文帶來的美感在金屬表層之上,在靜態的銅器上展現著含蓄的張力。

清代時期,碑學逐漸興起。崇尚碑刻的書法流派逐漸形成。在這個時期,大批書法家開始嘗試對金文進行臨摹。在欣賞和臨摹散氏盤時,除了把握筆法和章法,仔細臨摹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字形的把控和對其運筆節奏的模仿和其創造力的感悟。

從《散氏盤》出發,談談其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臨摹講究兩點:“手到”和“心到”。書法在臨摹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書法技術是否能夠達到,更重要的是能否感悟到原作者的創造力。“心到”是從臨摹到創作轉換過程的繼承和創新。只有能把技法和創造融合起來才是書法臨摹創作的最高境界。

散氏盤給我們留下了古樸的風格的同時展示了書法筆鋒中頓挫的力量感,其線條流暢厚重,再加上字形的變化,大小的變化,疏密的而變化,這些都是美學的體現,對散氏盤中金文的借鑑更具美學傾向。

對於書法藝術來說,個人書法風格的形成需要散氏盤這樣獨立審美風格的引導,並在此基礎上傳承優勢,結合現代書法的創作形式進行個性化的創新。

總結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華夏文明的一種體現,商周金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體系,古文字作為現代書法藝術的借鑑價值是深遠的。

對於鑄於西周晚期的散氏盤上的金文書法的研究,不能只通過臨摹的手段去感受,我們還需要從字形和審美層面去思考。

除了欣賞藝術之外,我們還應具備開闊的藝術視野和創新思維,以獨立的審美風格和嫻熟的技法表達個人對藝術的追求,將散氏盤中藝術的靈魂注入到現代書法創作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只有這樣才能讓書法藝術的創作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宗白華 《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

張 韜 《散氏盤風格創作》

王振《淺議商周金文對當下書法創作的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