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何親自砸掉魏徵墓碑?

瀋海疆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曾被世人所稱道,並傳為千古美談。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死時他還很傷心地說我失去了一面寶貴的鏡子。

可是誰又能想到,魏徵死後不久,李世民就親自砸了魏徵的墓碑,翻臉比翻書還快。魏徵,河北人,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謀士。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在審問魏徵時問道:“你為什麼為李建成出謀劃策,與我作對?”他神情自若地說:“如果太子早聽從我的意見的話,就不會有今日之死。”李世民聽後非但沒有怪罪於他,還對他委以重任。 唐太宗初登基,躊躇滿志,勵精圖治,常常把魏徵帶到寢殿裡,跟他討論自已為政的得失。魏徵原本就是經國濟世之大才,此時喜逢知己之主,當然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唐太宗也欣然採納魏徵的意見,還誇獎魏徵說:“人家都說魏徵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正直可愛的地方!”魏徵性格耿直,敢於犯顏直諫,前後共勸諫唐太宗200餘次,為唐初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有一次,唐太宗準備對關中地區16至18歲的男子實行大規模徵兵。魏徵極力反對,他說:“如果把水抽乾而捕魚,今年是能捕到好多魚,可是到明年就捕不到魚了。如果把森林燒了抓野獸,那麼到第二年就沒野獸可抓了。如果現在連16歲的青年也要徵來當兵,那麼勢必會造成將來勞動力減少、農田荒蕪、賦稅無源、財政空虛的後果。”唐太宗聽後便採納了魏徵的諫言。


還有一次,唐太宗在群臣的慫恿下,準備到泰山封禪祭天,以炫耀自己的德行。但這種行動不僅浪費人力、物力,還將給沿途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魏徵很明確地勸告唐太宗:“隋末以來,全國戰亂頻繁,大片土地荒蕪,各地受到的嚴重破壞,到現在還沒有恢復過來。如果皇帝去封禪,必然會帶大批官吏和衛隊,那麼一路上將給老百姓造成多大的負擔呀!”唐太宗由此想到隋朝滅亡的教訓,立即取消了封禪計劃。

又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為什麼歷史上的君王有明君和昏君之分呢?”魏徵說:“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他還列舉了歷史上堯、舜賢君和夏桀、秦二世等昏君的例子說:“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夠採納來自下面的意見,那下情就能上達,就不會受到矇蔽。”魏徵還經常勸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自始至終保持兢兢業業的治國態度。後來,他覺得唐太宗不像早先那樣節儉樸素、體恤百姓、勤於治國了,就寫了一份諫書提醒唐太宗。唐太宗看後,覺得他提得很對,就把他的諫書貼在牆上,時時觀看,以便提醒自己不要鬆勁。


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非常難過,流著淚對身邊的人說:“魏徵就在他死了,我從此失去了一面鏡子!”

可是在魏徵死後不久,發生了讓人瞠目結舌的變化。由於魏徵死前秘密推薦的杜正倫因罪被罷免,侯君集參與謀反被斬首。於是李世民就開始懷疑魏徵這位看似老實的人有結黨營私的嫌疑。 後來,唐太宗又得知魏徵曾把諫書給記錄歷史的褚遂良觀看,更加懷疑魏徵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心裡很不高興,並下旨解除魏徵長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約。到後來他越想越惱火,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讓人嘆息。


尚武菌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次子。

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期間,李世民立下不少功勞,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封李世民為秦王。

不過,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則被封為皇太子,是皇位的當然繼承人。

李世民自恃勞苦功高,在幕僚的慫恿下,於唐朝武德九年(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他們倆所有的兒子。

唐高祖李淵只能立李世民為太子,並在不久後退位,李世民如願即位。

李世民知道自己當皇帝的過程太血腥和不堪,所以當了皇帝之後,他決心樹立起明君的風範,而魏徵正是配合他演出的重要釘子。

魏徵的履歷很複雜,悅友們可以欣賞一下: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年輕的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手下當差,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軍李密後,魏徵也跟著從了李密。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隋朝鄭國公、尚書左僕射王世充擊敗,被迫投降唐朝,魏徵也跟著投了唐朝。

皇太子李建成起用魏徵為太子洗馬,對他禮數周到,魏徵也對他知恩圖報,多次勸他提防李世民。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殺死李建成後,看到了魏徵複雜背景的價值,先任用他為詹事主簿,開始了一段傳說。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

唐朝貞觀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

唐朝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任侍中,不熟悉法律,依實際情況處理了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

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對州縣官吏的供奉大加譴責。

魏徵以隋煬帝楊廣為例勸諫李世民,然而收效甚微。

唐朝貞觀十三年(639年)五月,魏徵上奏《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慾以勞役百姓、暱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頻事遊獵、無事興兵、使百姓疲於徭役等大問題,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再次提醒他慎終如始。

李世民欣然接納,說了不少客套話,然而依然固我。

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諫,要他善始善終。

唐朝貞觀十六年(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安於君位,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寵愛卻在一天天增長,朝野上下議論紛紛。

李世民不想聽這些議論,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

魏徵不想趟這個渾水,藉口有病推辭,李世民不準。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追贈他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還親自刻書碑文。

魏徵前後上諫兩百多件事,李世民基本全部接納,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

然而,沒多久,陳國公侯君集因涉及皇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處死,南陽縣侯、交州都督杜正倫也被罷免。

李世民震怒之下,猛然想起,魏徵生前曾經向他推薦過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李世民開始懷疑他們是不是一夥的。

後來,李世民又聽到一個更讓他無法容忍的事情,魏徵為了青史留名,曾多次把自己的諫辭,私下給諫議大夫褚遂良看。

李世民徹底憤怒了,君臣知遇是他費力打造的形象,魏徵竟然給自己撈名,實在是不能忍!

於是,李世民立即下一道手詔,取消了之前定好的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同時,李世民命人將他之前給魏徵立的墓碑砸掉。

其實,是不是李世民親手砸的,這個並不重要,因為砸墓碑這個舉動,已經特別特別嚴重了。

當然,有悅友可能會問,那為什麼李世民和魏徵在後世,還能留下君臣知遇的美好形象呢?

悅史君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李世民後來也醒悟了,知道臭了魏徵對他也不利,於是給魏徵恢復名譽,並重新立碑,後來的唐朝皇帝當然知道此中利害,所以對魏徵的後代也加以優待。

第二,皇帝是一種獨權存在,乾的好的基本都是神話,有李世民魏徵這個神話,還能教育後世的皇帝,這對大臣們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史官們也願意把這一對豎起來。

嗚呼,拋開這些說說,這兩位也都是很厲害的人物!


歷史這樣說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作為一代明君諍臣的典範,魏徵和李世民之間的關係其實並不像大家以為的那樣一團和氣,倒是很有幾分歡喜冤家的味道。魏徵活著的時候,李世民就氣得想要殺了他;老魏死了以後,李世民把他的碑扒了,其實也不算特別奇怪。

《新唐書-魏徵傳》記載:“徵嘗薦杜正倫、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倫以罪黜,君集坐逆誅,纖人遂指為阿黨;又言徵嘗錄前後諫爭語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悅,乃停叔玉昏,而僕所為碑。”

魏徵曾經推薦過杜正倫和侯君集兩人,覺得這哥倆可以做宰相。結果在他死後,杜正倫因為犯罪被罷免,侯君集因為謀反被殺,他們的舉主魏徵也就被人說成是與二人一黨的了。

這還不算什麼,魏徵還曾經把自己和皇帝面折庭爭的“語錄”做成集子送給了史官、後來的宰相褚遂良,等於把皇帝的醜和自己的牛都付諸青史了。皇帝相當不爽,就停了魏徵兒子和自己閨女的親事,還把自己親筆題寫的魏徵墓碑扒了。

不過不久以後,遠征高麗無功而返的李世民又想起了這位老朋友,感嘆要是魏徵還在,自己就不會勞師遠征了,然後,魏徵的墓碑又重新樹回去了......

所以說,魏徵和李世民之間,真就是一對歡喜冤家。



青言論史


不在沉默中忍受,就是忍無可忍後的爆發!

無疑,李世民對魏徵這個倚老賣老的傢伙,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朕忍你好久了!”

哎!哎!世民不是和魏徵很有基情嗎!什麼“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就是一面鏡子啊!指路的明燈,航行的舵手,既敢仗義執言,又能言之有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忠心耿耿,日月可鑑,怎麼就讓李世民忍無可忍,在其死後,也暴躁的要搞翻他的墓碑呢?

墓碑倒了,那就是抹殺了此人的生平,否定了他的一生!

李世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忍無可忍!

李世民可不是個善茬,既如猛虎兇殘,又似烈馬暴躁,他的人生字典裡,就沒有“忍”字,能忍他就不是李世民,就成不了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他誅殺親兄弟,又吮太上乳,如果李源還不識時務,那麼李世民不但要把他老爸的乳咬掉,而且連他的命也給他滅了!

有此心腸者,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啊!

李世民有虎狼之心,恰恰魏徵這傢伙又是頭倔驢!

魏徵進諫,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面直諫,堅持到底!

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徵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徵接過話頭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

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後,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徵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後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於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苟同。”

對如此的“倔驢”,李世民是很有意見的,十分惱火,回到後宮,憤憤難平,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為此卻向唐太宗祝賀道:“今天魏徵能直言不諱,正說明遇上了明臣,自當祝賀。”一語點醒夢中人。

李世民自度,自己以前做事太過,想長久天下,還是收斂一下的好,現在大勢已定,容他個倔驢聒噪聒噪又何妨,反而還落個明君的名頭,百利無害啊!不但不能殺他,還要樹為典型吶!

次日上朝,就說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知得失,魏徵愛卿,就是朕的一面鏡子啊!”

此語一出,激動的魏徵渾身顫抖,跪地磕頭,“承蒙陛下抬愛,臣感激涕零,在以後的工作中,您就放心吧,臣一定發揮好這面鏡子的作用,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這下好了!倔驢又得到了把尚方寶劍!以前就已經敢仗義執言,現在更無所顧慮了!

什麼事情都可以說,但也要遵循一個規則,“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可魏徵這貨不知道是蹬鼻子上臉,還是老糊塗了,竟然多次批評“玄武門之變”。

嬸可忍,叔不可忍,“玄武門”的事,朕都讓史官改了,你卻又提,幸虧你他媽死了,“朕已忍無可忍了!”

但死了也不讓你留名,“來人!把那老東西的墓碑給朕除了!”




七鬥


魏徵,字玄成。唐朝鉅鹿(今河北鉅鹿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曾出家當過道士。他原來為太子李建成的東宮僚屬,但是不納忠言,最後失敗後被唐太宗李世民所重用。魏徵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現代中學課本里《諫太宗十思疏》就是他寫的諫表。

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魏徵病逝後,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他好幾次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清靜無為、“仁義”行事,無不受到採納。魏徵向太宗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魏徵對唐太宗常常是面折廷諍,有時弄得他面紅耳赤,甚至下不了臺。一次罷朝後,太宗曾餘怒未息地說:“會須殺此田舍翁。”又說魏徵“每廷辱我”。不難看出,魏徵的犯顏直諫,往往是一針見血,甚至到了太宗難以忍受的程度。

但是唐太宗對魏徵的特殊禮遇與尊寵引起了某些人的妒嫉,經魏徵舉薦入相的杜正倫、侯君集或以罪被黜免,或以叛逆受誅,於是有人放言魏徵有朋黨;又揚言魏徵將前後諫諍之語抄錄給史官褚遂良以達到個人千古揚名的目的,太宗信以為真,很不滿意,遂終止了原來議定將衡山公主與魏徵兒子魏叔玉的婚事,並下令推倒了親自書寫的紀念碑。直到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高麗,戰士死傷數千人,戰馬損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這一舉動,不禁慨然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立命人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念碑。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向敬之

魏徵作為李世民作為秦王時的政敵、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近臣,能在玄武門之變後,得到李世民的賞識和重用,封公拜相,輔政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與李世民是極度信任,是分不開的。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還親製為其刻書碑文。此外,太宗還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將魏徵位列第四,還在一代名相房玄齡的前面。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大臣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徵傳》)

但,作為一個成熟的帝王,尤其是有著不少人格汙點的帝王,李世民要的是臣下對他的絕對忠誠。然而,魏徵生前向李世民極力推薦,說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死後不久,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太子左庶子杜正倫以罪被黜免,侯君集唆使太子謀反被以叛逆受誅。

一些人因為李世民對魏徵生前身後所給予的特殊禮遇與尊寵,很是妒忌,於是拿著杜正倫、侯君集說事,指摘魏徵有朋黨;又揚言魏徵將前後諫諍之語抄錄給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為真,很不滿意,遂取消了愛女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事,並下令推倒了自己為魏徵書寫的紀念碑。


以禮觀書


唐太宗和魏徵的君臣關係,確實已經傳為千古佳話,李世民曾將魏徵比作鏡子,足以說明魏徵對於李世民的重要性,李世民還將自己的女兒許給魏徵的兒子。

可是就在魏徵死後不久,因為一件事,李世民不但撕毀婚約,還下令搗毀了魏徵墓碑。

這件事的起因是,侯君集勾結太子李承乾謀反,東窗事發被李世民處死,而侯君集正是魏徵推薦的人才,所以李世民遷怒與魏徵,才做出了悔婚,毀墓的事情。

李世民和魏徵的關係真的那麼好嗎?

魏徵曾長期擔任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和李世民是死敵,“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李元吉兄弟被殺,二人的孩子也一併被斬草除根,但是對於魏徵,李世民卻網開一面,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李世民問魏徵:“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

這個回答足以打滿分,一方面指責太子不採納良言,說明他的昏庸。一方面他摸透了李世民想做明君的心裡,故意展現自己耿直的一面,讓李世民不忍殺之。

好,君臣雙方的關係確認了,二人的目標也確認了,李世民要做從諫如流的明君,魏徵要做犯顏直諫的錚臣。

魏徵摸透了李世民的心理,無論什麼事都要管,李世民娶老婆魏徵要說兩句,李世民修陵墓,魏徵也得提點兒反對意見,總是在公開場合和皇帝唱反調。

受了氣的李世民曾對長孫皇后說:“魏徵每廷辱我,會須殺此田舍翁”。但是明君怎麼能殺人呢,而且魏徵榜樣的形象已經樹立,殺了他自己不等同於昏君嗎,所以說李世民長期生活在魏徵的“陰影”下。

正是由於長期的壓抑,所以侯君集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李世民只是藉此發洩心中的怨氣。

後來李世民遠征高句麗未獲全勝,回來後想起魏徵,“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命人重新修整了魏徵墓碑。


一點點歷史


魏徵和唐太宗李世民的關係被傳為千古佳話,他們二人一個敢於進諫一個敢於納諫。君臣和諧,堪稱一時楷模

魏徵死後李世明還曾說過這樣的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可見唐太宗對於魏徵的離世是感到悲痛的,可後來為什麼唐太宗會對魏徵感到厭惡?



在史書上有著明確的記載,《舊唐書.魏徵傳》中寫到: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徵阿黨。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



魏徵曾經向李世民舉薦過杜正倫和侯君集,但是他去所舉薦的兩人都參與了太子李承乾謀反一案。因此唐太宗懷疑魏徵也參與其中。



此外魏徵還把自己平時勸諫李世民的事情記錄下來交給了當時的史官褚遂良,這更加讓唐太宗李世民感到不快。把勸諫的事情告訴史官魏徵自己可以名垂千古,但是就把李世民致於極為不利的地步

所以以上的兩件事徹底惹怒了唐太宗!


吃瓜歷史


這裡面的原因很多,歸根結底最大的原因是李世民覺得魏徵辜負了自己對他的信任,並且魏徵要破壞自己的名聲: 1,魏徵生前舉薦的杜荷,候君集都牽扯到到太子造反案中,太子造反在我眼中只不過是小孩子過家家,一個長期被其他鋒芒畢露的兄弟壓制,長期顫顫兢競如履薄冰怕犯錯的小孩子的吶喊:我不比他們差!其實這關魏徵屁事! 2,魏徵平時根本不給皇帝面子,經常懟得李世民下不來臺 。而且他對李世民的方式就像長輩對晚輩。讓 身為皇帝的李世民極度不爽。 3,關鍵的是魏徵把自己平時和李世民之間平時君臣奏對以及皇帝一些黑色或灰色作為記錄下來交給褚遂良,讓他在自己死後公開。這可不得了,犯了李世民大忌。李世民標榜一代明君,儘可能在生活中約束自己,在史書美化自己,怎麼可能讓自己在史書留下汙點?褚遂良在魏徵死後沒多久不但沒有公開記錄,反倒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如五雷轟頂,懵了!生氣,失望,勃然大怒下下令搗毀魏徵墓碑,解除了其長子魏叔玉與衡山郡主的婚約。 其實後來又修復了魏徵墓。總的說來李世民確實是明君,胸懷也夠大,雖然有這樣那樣的汙點,但他創造的輝煌成就足以照亮所有缺憾!


歷史的海洋GYL


真實歷史上的魏徵,難以稱得上是一個忠臣,而李世民推倒他的墓碑,也是因為他認為魏徵不忠於他?


1、何為忠臣?

對於忠臣的定義,許多人還搞不清楚。所謂的忠臣,是以主子的利益的自己的最大利益,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叛主子的人,這才是忠臣。

也就是說,如果主子做了背叛國家、人民的事情,忠臣也義無反顧的去做。而不論這件事如否符合正義和正道,是否符合歷史趨勢。但魏徵顯然不是這種人。

2、魏徵為何不算忠臣?

魏徵本投靠在李密帳下,為書記官。後來因李密不聽魏徵之言,結果導致大敗,被迫投靠了唐高祖李淵,魏徵也跟著入唐。而李淵後來被竇建德擊敗,魏徵被俘,他又降了竇建德,此為第一叛。

兩年之後,李世民擊敗了竇建德,魏徵看竇建德大勢已去,勸說洛陽守將,一起投降唐朝,此為第二叛。

魏徵重新降唐,被李淵瞧不起。幸好李建成寬厚仁慈,將魏徵納入太子府為其效力。而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死李建成,逮捕了魏徵。魏徵直言:“如果當時太子聽他的,哪裡會有今日?”李世民欣賞魏徵的氣魄,又把他招致麾下,此為第三叛。殊不知,李建成死後,多少他的老部下明知他已死,仍要戰鬥至死為他報仇。

3、李世民為何推倒魏徵墓碑?

李世民和魏徵,確實是千古群臣佳話,這個一點也不用懷疑。然而,魏徵曾向李世民說過這樣一句話:“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這句話什麼意思?

魏徵的理由是,像比干這種勇於直諫的大臣,最終會惹毛皇帝,引來殺身之禍,但這樣的結局是:比干獲得千古美名,而商紂王遺臭萬年。如果魏徵一直敢於剛諫犯上,早晚有一天,會讓李世民殺了。而事實上,李世民還真的差點殺了魏徵,幸好有長孫皇后幫著魏徵說好話。

因此,魏徵才說,不要讓他當個忠臣,只讓他做個良臣:既能成就李世民虛心納諫的美名,又讓魏徵獲得一個勇於直諫的美名,但在君臣之間,有一條二人心知肚明的紅線,誰也不去觸碰它。因此,魏徵一生給李世民提了200多條建議,李世民都欣然接受,這些建議,實際上都提到了他的心眼裡。

但是,魏徵做了兩件事,還是觸碰了李世民的紅線。一是魏徵把他向李世民提的建議內容,交給史官儲遂良看,李世民覺得魏徵是在拿這些事美化他自己;二是魏徵向李世民推薦侯君集、杜正倫為相,二人先後被罷免,侯君集還謀反,李世民因此覺得魏徵與他們結黨。

故而,李世民才會對魏徵大失所望,認為魏徵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就是對自己不忠,於是一氣之下推翻了他親手給魏徵寫的墓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