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玉黛玉读《西厢》,是他们向青春期过渡的“信号”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由两小无猜的童稚阶段向青春期过渡的一个“信号”。在这一情节中,既有两个少男少女的感情共鸣,也有两人之间的感情冲突,写得一波三折,趣味横生。人由童年走向成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生理的发育必然带来某种难以名状的心理烦恼,这就是“青春的困惑”。《红楼梦》十分准确地捕捉到并真实地记录了贾宝玉的这一股“心理潮涌”:“谁想静中生动,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发闷。……那宝玉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想外头鬼混,却痴痴的,又说不出什么滋味来。”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读《西厢》,是他们向青春期过渡的“信号”

宝玉黛玉共读《西厢》

没有谁能够觉察和理解宝玉的心烦意乱,只有如影随形的小厮茗烟猜知了他的心思,并立即“对症下药”:到书市上买了许多古今小说,艳妃“外传”,以及传奇剧本,“孝敬宝玉”。果然,“药到病除”,“宝玉一看,如得珍宝”。茗烟所买的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禁书”,也就是黛玉所说的“淫词艳曲”。用现在的眼光看,其中一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才被“禁”的,如《西厢记》《牡丹亭》等,但也有一部分即使在今天也在“扫黄”之列,如写赵飞燕的《飞燕外传》写武则天的《如意君传》等。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读《西厢》,是他们向青春期过渡的“信号”

当然,宝玉也并不是一味地兼收并蓄,他真正喜欢的还是其中的“文化精品”,比如,他对《西厢记》就欣赏备至。《西厢记》是在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的基础上改编的杂剧剧本,作者是元代王实甫,描写书生张珙与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语言非常优美,被清代张竹坡誉为“花娇月媚文字”。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读《西厢》,是他们向青春期过渡的“信号”

“宝黛读《西厢》”,简直就是一幅绚烂夺目、美不胜收的“动态图画”:一个眉清目秀的翩翩少年,手捧一卷插图本的《西厢记》,坐在小桥流水旁的桃花树下,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地读呀读,丝毫也没有感觉到纷纷飘下的粉红色花瓣洒落在头上、肩上、书上…这时,一位袅袅婷婷的娇弱女于,肩荷花锄,锄挂绢袋,手拿花帚款款走来…当她听知少年所读“真是好文章”时,便“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趟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读《西厢》,是他们向青春期过渡的“信号”

行文至此,可以说是美的人与美的景交融和谐、相得益彰,演绎着美的故事”;通过“奇文共欣赏”,两颗青春的心按着同一曲旋律跳动,宝黛的感情在默默无言地交流、共鸣、升华…然而,莽撞的贾宝玉,过早地射出了“丘比特”(罗马神话中的“爱神”神箭),“热蒸现卖”地信手拈来《西厢记》中的名句(“多愁多病”“倾国倾城”云云),“露骨”地向黛玉发出了“爱的暗示”,结果,弄巧成拙,被多心的林妹妹误认为是拿些“混账话”“欺负”她,并“转身”就要“告诉舅舅、舅母去”!这真像苏东坡咏西湖的那首名诗所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好好儿的就变了脸。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读《西厢》,是他们向青春期过渡的“信号”

宝、黛何以会在瞬息之间由感情的和谐共振而逆变为矛盾冲突呢?从宝玉一方来看,第一,他一贯养尊处优,任情恣性,无拘无束;个性比较舒展,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表里如一。第二,此时读了《西厢》,感情正十分“投入”,兴致也正高,便疏忽了对说话对象的深细分析,不慎从口中滑出一句“混账话”,伤害了林妹妹的自尊心。从黛玉一方来看,一方面固然为《西厢》妙词所感染,“越看越爱”,忘情“出神”;显然已经在“爱心中掀起了微澜”。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灵透女子,她时刻也没忘记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份,也不会全然不顾一个大家闺秀理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所以,既有对客居环境的自觉警惕,又有着本能性的“自我保护”意识,于是,就表现出过分敏感的性格特点倘若能准确理解宝黛二人一贯的禀赋和彼时彼地的特殊心理的话,那么,就会对她们之间的冲突毫不奇怪了。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读《西厢》,是他们向青春期过渡的“信号”

然则,林妹妹是“真”生气“真”要小题大做到舅舅、舅母处告状吗?非也!她不过想借此一“闹”,让宝玉不敢随意“轻薄”而已。可不是吗,当宝玉急忙认错赌咒之后,她立马儿“云开雾散”,“扑哧”一声笑了;而且一不留神儿也失口引用了一句“《西厢》妙语”挖苦宝玉。可见,她既不是认真着恼,也不是心里装不下一个“宝哥哥”,而不过是要“警告”他:不可存着“欺负”人的心思;表达“感情”时也要力求“含蓄”一点儿!

作者介绍:我是“牵牛花”,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红楼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