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帝会在湖北十堰举国之力大建武当山?

轻松大自然


武当山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其作为天下道教名山,又是当今的旅游胜地,每年都会吸引大批道教信徒和游客到此。更为重要的是,在金庸小说中武当山是武林中泰山北斗武当派所在之地,因为金庸小说的缘故,也使得武当山成为了一些向武之人的心中圣地。其实武当山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名气,全来自于明朝永乐皇帝,那么永乐皇帝为什么要如此大建武当山呢?其原因有三。

一、为了讨好张三丰这为活神仙

张三丰作为武当派的开山祖师,不仅是在武林中有极大的名气,在道教的历史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传张三丰出生自南宋末年,一生经历三朝,到明朝时期百岁的张三丰云游天下,行踪不定,天下人奉其为活神仙,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就有关于张三丰的描写,虽然过于神化,但当时张三丰的影响力确实很大。

张三丰年轻时曾遍访名山,最终在武当山定居修道,并且曾经说道“此山异日必大兴”,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都是张三丰的忠实粉丝,而且因为朱棣的天下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朱棣一直在民间找寻张三丰,为了就是让张三丰承认自己的帝位,并且想要通过张三丰来找到建文皇帝朱允炆。

因为武当山是张三丰的修道之地,所以永乐皇帝才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大建武当山。

二、朱棣信奉真武大帝

相传在靖难起兵之初,朱棣曾经梦到真武大帝显灵,所以朱棣造反成功之后,为真武大帝大修庙宇,早晚供奉。

供奉真武大帝,为什么单单选择武当山呢?因为武当山正是信仰真武大帝的道教发源地,早在宋朝时期,宋朝的道君皇帝便对武当山青睐有加,而到了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张三丰的弟子邱玄清在朱元璋手下做事,朱棣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对武当山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朱棣要为真武大帝建庙,当然是首选武当山。

三、武当山是大明龙脉所在

相传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龙脉所在。而大明王朝的龙脉正是在武当山。

首先,武当山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是位于华夏之中心,方圆八百里,背靠大巴山,西连昆仑山,正是风水极佳的风水宝地。

而朱棣在北京起兵,相对于建文皇帝朱允炆而言,朱棣的主命之神在于北方,也就是玄武,而武当山真武大帝正是北方正神,又主兵戈,所以朱棣便选择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为了就是巩固大明根基,保护好大明的龙脉所在。

总而言之,永乐皇帝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大明的统治,什么“君权神授”的思想也不过是为其统治的正统性做掩饰罢了。武当山是天下道教圣地,修建武当山既满足了自己的内心,又讨好了天下信奉道教之人,此事真可谓一举两得!


海佑讲史



武当山在明朝被称作是皇家道观,这一切都与朱棣有关。朱棣在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之后,由于他信仰道教,在听说湖北十堰的武当山是真武大帝得道修仙的地方,决定在武当山修建皇家道观,报答神灵的恩惠。

武当山皇家道观工程建设历时十三年才完工,道观由一神道、二观、八宫、十二亭台、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涵、七十二岩庙组成,各种建筑四百多处,二万多间,占地一百六十万平方米。武当山皇家道观标志性建筑当属武当金顶了,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余吨。为建好武当山皇家道观,朱棣前后发出六十多道上谕。




武当山皇家道观,是按照《真武经》中的神话来设计布局的,宫观中神像、法器等物品,全部按照皇家要求制造,武当山皇家道观体现了“崇尚自然”的思想,金顶建筑群依山而建,与大自然和谐一体,相得益彰。当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在古代没有现代化施工设备,能建设出这样的天人合一的皇家道观,毫不夸张的说,它是用黄金白银堆出来的皇家道观。

武当山被尊为志高无上的“皇家道观”,武当山以“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是实至名归。

如今的武当山成了旅游热点,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


月明当年


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古称武当县、均州、均县、)境内。汉高祖二年在武当山下置武当县,汉末魏晋时期武当山开始,成为求仙问道之士的隐居之地,到明朝之前的一千多年,武当山几经战火宫观损毁不少,但进入明朝之后因为对真武尊崇,武当山被尊称“太和山”,朱棣十五年改为“大岳太和山”,嘉靖三十年重修武当宫之后,又赐武当山石牌坊“治世玄岳”,因此武当山又被称为“玄岳太和山”,使武当山在明代的地位高于其它“五岳”。为什么明朝皇帝会在湖北十堰举国之力大建武当山?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一个人,就是葬送北宋的宋徽宗。在宋徽宗之前武当山和玄武没有关系,只记载有人在武当山修道成仙,到宋徽宗的宣和年间,信奉道教的宋徽宗开始在武当山上,修建紫霄宫祭祀玄武,南宋以后玄武在武当修到的传说,就深入人心了。玄武又称真君,宋徽宗为避讳宋真宗,便改为真武。北极佑圣真君者,乃玄武七宿,后人以为真君,作龟蛇于其下。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靖康初,加号佑圣助顺灵应真君。《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

此后的道教人士开始,给真武大帝编造身世。给真武大帝画的画像上说:真武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后在武当山修道,并且得道飞升上天,奉上帝之命镇守北方,披着头发打着赤脚,拿着浅黑色的大旗,图志云:“真武为净乐王太子,修炼武当山,功成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被发跣足,建皂纛玄旗。”此道家附会之说。《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觉得受到真武大帝庇佑,于是在南京建立真武庙祭祀,后来朱棣靖难成功后,也觉得是真武大帝帮助他才能成功,于是在北京的同时一并重建武当山的庙宇,过年时派遣官员代表他祭祀,并且对武当山设立专门管理人员。国朝御制碑谓,太祖平定天下,阴佑为多,当建庙南京崇祀。及太宗(成祖)靖难,以神有显相功,又于京城艮隅并武当山重建庙宇。两京岁时朔望各遣官致祭,而武当山又专官督祀事。《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

朱棣靖难之役的时候,几次都陷于危险之地,后来都成功脱困,最终夺得天下,他觉自己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且自己又是从北往南打,是得到了北方之神玄武大帝的帮助,因此开始大修武当以报玄武大帝的恩情。如果要感念玄武的帮助,他大可建一个真武道观就好了,为何要30万大军,耗费十多年以及无数的银两,在当时个没有多少政治军事价值、交通就是一条汉江,经济价值也高不到哪里的地方,来修建一个工程浩大的建筑,个人感觉原因更应该是,树立他的继承皇位的正当性。

在那个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时代,朱棣以篡位的手法获得皇权不得人心,只能用屠杀的拳头反制那些不服从的人,如方孝孺、铁铉等。但是屠杀和灭族是诛天下所有人的心,硬的不行只能使用软的,借用真武大帝修仙的故事,给自己加上合法的外衣。如真武大帝本是净乐国的皇子,15岁出家悟道修行,最终在武当上得道飞升成仙,被上帝封为北方之神的玄武大帝。

而朱棣也是皇子,且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朱元璋安排出京,前往燕京就藩,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北打到南最终夺得天下,他以自己的经历比拟真武大帝,因此大修武当山,而且武当山的建筑从远处看,就如同玄武造型。据说其修武当时真武大帝的面貌,就是依朱棣的面貌刻画,从而塑造他就是真武大帝的化身,以获得君权神授的合法性,这与汉高祖刘邦是蛟龙盘刘太婆而生,武则天以自己是神仙下凡是一样的道理。

在一个就是传说朱棣为了以访张三丰之名寻找建文皇帝。话说,洪武初年张三丰以武当山为根据地,经常往返于西安、 岷州、陇西等地。朱棣登基后听说建文皇帝逃至武当山,于是派礼部官员胡瀅名义上以寻访张三丰,实则是去寻找建文皇帝。但张三丰早已不知所终,朱棣命人在武当山下修建遇真宫,希望可以在这里遇到张三丰,但还是没有遇到张十三丰,朱棣认为张三丰觉得自己心不诚,于是派兵大修武当,希望可以见着真人张三丰,同样都没有找到。有明代的书籍记载认为,朱棣大修武当其实就与郑和下西洋一样的目的,就是寻找建文皇帝。

朱棣新建北京的同时,还要花费巨资南修武当和支持下南洋,具体目的为何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麇子文史


张三丰初入武当,曾言:此山异日必大兴。这句话恰好成了大修武当的最好注脚。

大修武当是朱棣“君权神授”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何况心怀天下的燕王!“靖难”之初号称蒙玄武(真武)大帝眷顾,被发跣足,三次显灵护佑;靖难之后,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回报玄帝都是朱棣“君权神授”“谋篇布局”的关键环节,目的就是规避起兵称帝的道德困境,巩固稳定到手的“天下”。

俱30万工匠同时推动两大工程,一是转移舆论风暴和民众视线,二是暗里追查建文帝下落,朱棣始终为自己的“不规矩”惴惴不安,故而大肆造星包装张三丰,以寻访尊请张三丰拉开了长达20余年大修武当的序幕,也应和了张三丰的那句话。有史料表明建文帝出逃的线路和传闻张三丰云游的线路接近一致。说到底,朱棣做作的这一切就是为了稳定。

为何选择武当山

01 武当山是真武信仰的祖山

以真武信仰为主的武当山道教正式兴起在宋代,宋朝的皇帝大多是慕道者,对武当和真武也算青睐有加,但是武当山虽有名气,却远离政治中心,开发的规模并不大,真武信仰的地域范围也只在武当山周边。

大明王朝初起,因为朱元璋追慕张三丰,后三丰弟子丘玄清常伴君侧,道教氛围已然浓厚,武当山在上面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燕王朱棣在北京起事,玄武神在中国神话中正好是北方之神,且又是兵戈之事的主神,所以他选择玄武作为奉天承运君权神授的对象自然就在情理之中。玄武武当修道的故事在唐末宋初已有流传,到“靖难之役”后变得丰富多彩。


武当山是真武信仰的祖山,朱棣称帝后,回报真武护佑,自然要将武当山变成自家道场。

02 武当山是天下龙脉所在

方圆八百里武当,“下蟠地轴,上贯天枢”,“自有太极,便生是山”,自古就是“神仙窟宅”。

放眼华夏,昆仑乃天地柱,中华龙脉,而武当山背靠大巴山,大巴山西连昆仑山,武当山的风水大格局实乃少有。朱棣的设计师正是站在巩固皇权的角度,同时开启了故宫、武当山两大工程。

故宫暗藏双龙,武当暗藏玄武;故宫主阳,武当主阴,一阴一阳谓之道,暗喻阴阳和合永乐盛世;故宫有太和殿,武当有太和宫;故宫有紫禁城,武当有紫金城;武当山金殿破例朝东向南偏80°, 指向南京,形成北京、南京、武当山三地的空间照应。金殿里的真武像,据说是参照朱棣相貌所造,朱棣在武当完成了“皇帝”与“神”的合二为一。

这一切都是为了“改命”,巩固天下,让世人相信他登上皇位一切都是天意所为。他就是天选之子。


【太极称道】专注太极文化传播,愿与您一起分享交流。


太极称道


传说与现实,更倾向哪种?个人更喜欢第一个!

据传说,朱棣的侄子建文帝在国破后溯江而上来到武当山避难,后皈依道门,一心向道。

几年后,朱棣所派出的密探得知建文帝避难武当山并密报给朱棣。原本朱棣想秘密杀掉朱允炆以绝后患,但得知建文帝一心向道,活脱脱成了一个真正的修真无为的道士,且再无留念皇权的意愿后,朱棣改变了杀死朱允炆的想法,并和建文帝达成秘密协议。而朱棣大建武当山也是监督朱允炆之意。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事实上这还是与明朝一脉相承的信仰有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道教崇奉的玄帝怀有敬畏之心,这为道教在明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朱棣夺位后大修武当,一来是尊其父之意,二来就是在当时平舆论,笼民心;其修建力举大,从前前后后下达的二百多到圣旨就可以看出。

而朱棣在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之后,更听说湖北十堰的武当山是真武大帝得道修仙的地方,决定在武当山修建皇家道观,报答神灵的恩典。

因统治者的大力扶持,道教在明朝达到了鼎盛,武当山可谓威名远扬,被誉为“举世无双庞大而宏伟的皇家道场”。


沐橙籽


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皇室家庙”。

武当山在很早以前就是道教圣地,经历元末战乱武当山道观破败,明朝对武当山做过大规模的改造,现在武当山的现存建筑大多都是明朝的时候建造的。

修建武当山始末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之间发生了战争,持续了四年,史称靖难之役。最终朱棣赢得了胜利,但是当朱棣进入南京城后,朱允炆却消失不见,尽管朱棣对外宣布建文帝已自焚死亡,但是终究没有看到尸体。

公元1403年,朱棣登基后,仍然不放心建文帝,于是暗中派人寻找。得知有可能隐藏在武当山,改名字为让銮,于是不断派人寻访武当山,企图刺杀建文帝,但因为张三丰的保护,一直未能如愿。

当然,朱棣重视武当山还是为了统治的合法性,因为朱棣是篡位得到的地位,担心天下人对他的皇位不认可。武当山是道教圣地,道教的真武大帝是北方神,而朱棣的番地是在北方,所以,如果朱棣是拿着真武大帝的旨意肃清内乱,篡位行为就名正言顺,不会引起非议。

永乐十年(1412年)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在元代旧址上建庙宇。


武当山皇家道观工程建设历时十三年才完工,道观由一神道、二观、八宫、十二亭台、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涵、七十二岩庙组成,各种建筑四百多处,二万多间,占地一百六十万平方米。武当山皇家道观标志性建筑当属武当金顶了,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余吨。

为建好武当山皇家道观,朱棣前后发出六十多道上谕。

为什么明朝皇帝朱棣会大建武当山?

第一,朱棣借大修武当道宫,用道教神学来掩饰自己武力夺嫡的阴谋,用“君权神授”的理论来对付维护封建礼法的舆论。朱棣用极刑镇压了骂他“篡位”、“夺嫡”的建文旧臣,但他知道要使士大夫阶层再不反抗,单赁武力是不够的,必须用道教的“神佑”之说使靖难继统合法化。

第二,朱棣借大修武当道宫,在民间更为广泛地传播玄武“阴佑”燕王的神话,并以此争取下层民众的敬服,巩固自己的统治。由于玄武神在整个中国南方有众多的信徒,四川、湖广、江浙、福建等省又有众多的玄武神庙,所以宋元以来,玄武是南方信徒极多、香火极盛的道教大神。朱棣用武力以北统南,为了改变南方群众对他的不良印象并收买民心,故大修武当道教宫观。

第三,朱棣大修武当道宫,制造他当皇帝是“顺应天意、玄帝阴佑”舆论,还有堵其它藩王之口的目的。这不仅关系着永乐一代的安稳,而且对他的嫡子嫡孙永掌大明江山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有神保佑,所以他们的皇统是合法的,朱棣以后,明朝历代皇帝即位或建元时都专门遣高官到武当山致祭,这说明朱棣已把崇奉玄武当成了一条“家规”,朱棣及其后代把玄武神树立成了“明朝家神”,因此,武当玄武宫观也就变成了明皇帝的“家庙”。

总结:永乐皇帝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大明的统治,什么“君权神授”的思想也不过是为其统治的正统性做掩饰罢了。武当山是天下道教圣地,修建武当山既满足了自己的内心,又讨好了天下信奉道教之人,此事真可谓一举两得!


路之意


说起武当山我们首先会想到武侠世界的里武当,武当弟子除暴安良行侠仗义,了解历史的我们会知道武当山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

武当山是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顶峰,明朝皇帝更是举全国之力大建武当山,这是为何,是什么原因让明朝皇帝如此看重武当山的建设?

武当之所能受到历朝历代的帝王亲睐主要归功于道教,道教对统治者统治天下有一定的帮助。所谓盛世兴佛,乱世兴道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道教乃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在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而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到魏晋隋唐这段时间,武当成了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到了宋代,道经开始把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到了一起,把武当山变成了真武大帝的出生和飞升之地。至此武当山有了彰显尊贵的基础,到了明朝之后,历代帝王对真武大帝的尊崇,武当山迎来了顶峰,被封为太岳和玄岳已然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名山。

为何明朝皇帝会如此尊崇武当,大力修建武当山呢

武当山只所以在明朝如此尊贵跟明太祖朱棣有很大关系,当年朱允炆继承帝位,由于朱允炆不成熟而急于进行削藩之策,让朱棣为了自保也好,为了清君侧也罢,朱棣以靖难而登上帝位。

虽然朱棣悍然称帝已成定局,但是反对朱棣以藩王入主大统之人多不胜数,况且朱允炆是否在世也是未知数,倘若朱允炆振臂一呼对朱棣的统治也有一定的威胁。于是乎,朱棣一直在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有传言朱允炆出家为僧,也有传言朱允炆飘洋海外,甚至有传言朱允炆到了武当参悟大道。不管如何,朱棣也是把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其结果虽然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结果,但当时朱棣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大力修建武当山也有朱棣为了寻找朱允炆下落的原因。

另外朱棣登基初期,由于自己是藩王入主大统的原因,朝野上下有很多人不服,其中著名的有方孝孺大骂朱棣为逆贼,景清刺杀朱棣为故主报仇之事。还有南北之乱,南边有安南犯境,北边有北元趁机入侵大明,如此之下让朱棣想到了名不正则言不顺。以道教之中君权天授来维护局势,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为帝乃是天道,道教又以武当出名,随即朱棣就以建设武当来宣示自己帝位的正统性。

还有一个传说是因为张三丰,传说张三丰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岁的高龄,张三丰的长寿闻名天下,朱元璋知道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随即派人寻找张三丰,奈何张三丰乃是世外高人,那怕一代帝王也无缘相见。

后来朱棣登基为帝,民间依旧有张三丰在世一说,自古帝王都想延年益寿,朱棣自然也不例外。于是派大量人力物力去寻找张三丰的下落,多次无果,朱棣手下饱学诗书之士谏言,大修武当让真人看其真诚,求得仙人相见。

在朱棣多次修建武当山之下,一日幸得张三丰相见,传授其延年益寿之法,让朱棣颇为受用。民间一直流传朱棣去世之后,张三丰依然活在人间而潇洒避世,后世之君也是为了长生之道而修建武当,以求张真人指教一二。传说毕竟是传说,张三丰是否真的有如此高龄还是个谜题,到底有无此事还需斟酌。

不管原因如何,明朝皇帝只所以修建武当,应该是出于统治需要,毕竟朱元璋时期就把道教封为国教,再则道教乃是我国本土宗教,有着不可磨灭的文化和历史地位,武当山亦是如此。


豫北老崔


中国有三教——儒释道。道教有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而其中的湖北武当山可谓是其中名气最大的。

现代武当山之所以名气大,依靠的是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世界,而武当山发展史上的巅峰莫过于明朝。一则元末明初武当真人张三丰集武功之大成创立武当派,二则明朝时期历代皇帝的大力建设武当山庙宇和推崇真武大帝。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山势气势磅礴,中间高耸入云,四周山脉绵延,拱卫主峰。

景色秀美、远离人烟的武当山因此成为了道教修行的好去处。从汉唐两宋以来,武当山不断兴盛。至元朝时期,道教受到了元朝政府很好的礼遇。香火进一步兴旺。

继承大统的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后,朱元璋十分推崇真武大帝。等到朱棣篡位谋权以后,朱棣一直担心自己得位不正而被天下人不服,更担心自己那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侄子建文帝尚存人间。因此便以自己为真武大帝化身人间,为的就是拯救百姓和取得天下教化万民。



因此朱棣派出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带领二十万人的队伍去武当山大兴土木兴建道观楼阁,更是重塑真武大帝像,值得一提的是,工匠和监工官员为了讨好朱棣,便将真武大帝塑像按照朱棣的相貌修建,也正好印证朱棣是真武大帝下凡,也就是今天武当山顶上的那座真武大帝像。一时间武当山风光无限,香客信徒不断!

明朝自太祖成祖两代皇帝的推崇后,其后历代明朝皇帝无不重视武当山的修复扩建工作。有明一朝,武当山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至于为何要耗费巨资人力修建武当山,原因大约有三:其一,明朝一直有着张三丰真人寿命达到了一百多岁,更是有张三丰在整个明朝时期都尚存于世的传闻,因此历代皇帝均想向其请教长生不老养生之术。故而对武当山大修大建,寻访真人。其二,朱棣得位不正,急需要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来堵住悠悠百姓之口,毕竟人言可畏,不可不防!其三,为了统治者的江山能够稳定,任何一教一派之所以会在某个时期被统治者所采纳,无非都是因为国家需要,统治者需要让百姓有所信仰和忌惮,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江山社稷传承下去。毕竟温饱思淫欲,不能让百姓吃饱了闲着,那样的话准出事。只有让他们有所信仰,努力为国家工作,统治者才能睡得香吃得下。享受着万民供养的富贵生活。
当然,最后一个原因我只是在说封建社会,大家不要乱想哟~珞珈山的猫原创


珞珈山的猫


为了寻找张三丰张真人,现今武当山的主要道教建筑,都是明成祖永乐年间征发天下30万军民、工匠修建的。




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早在汉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就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历代道教名家都特别钟情于武当山。但是真正把武当山推崇为道教第一名山的,却是明朝皇帝。

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驸马都尉沐昕、隆平侯张信、礼部尚书金纯等征发天下三十万军民、工匠重修扩大武当山宫观。永乐十五年(1417年),武当山被敕封大岳,地位在五岳之上。这一项浩大的工程,共历时十二年,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完成,计重修扩建大小宫观33处。

明代另一个嗜道如命的皇帝明世宗,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敕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让其他天下名山黯然失色,武当山被正式列为道教第一名山,同年,嘉靖皇帝下诏再一次重修武当山宫观,命工部右侍郎陆杰提督总监。



今天武当山形成如此恢宏大气的规模,跟明成祖、明世宗两位皇帝举国之力大兴宫观是分不开的。那么明朝皇帝为什么会这么推崇武当山呢?

武当山虽然很早就以道教名山闻名,但是真正把武当山光大成道教第一名山的,却是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张三丰的形象,从明代起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关于张三丰的记载是这样的:

(张三丰)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头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

不管寒暑,穿戴不过一衲一蓑,饮食,或数日食,或数月不食,看书过目不忘,云游能一日千里。这样的形象,已非常人可解释,至少从元代中期起,张三丰在民间已经开始被逐渐神化成一个超脱凡俗,羽化飞升的道教仙家。



在众多关于张三丰的传说中,他游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最为神奇,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张三丰的行踪时隐时现,飘忽不定,这更增加了其神秘色彩。明朝建立后,张三丰的名气更大,明朝历代皇帝都对寻访张真人乐此不彼,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两次诏请张真人入京,皆避而不见。而其中最执着的当属明成祖朱棣,永乐初年,成祖侍读学士胡广三入武当山寻访张三丰,但三次皆不遇。永乐十年(1422年),为了表示对张真人的敬仰,成祖征发天下三十余万军民、工匠大兴土木,耗时十二年重修扩建武当山宫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庞大工程建筑。武当山因为张三丰其仙风道骨的形象和其神鬼莫测的行踪,得到了明朝皇帝的大力推崇,道教在明代因此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明英宗赐张三丰“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其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得到明朝皇帝的大力推崇,特别是号称明朝最癫狂的道学皇帝明世宗,在位期间居宫礼道,长期与道士混在一起研究道教长生之术,武当山在嘉靖年间再一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不仅被升级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还把武当山推荐为道教天下第一名山,并效仿成祖,再一次征发天下十多万军民、工匠,花费百万重修武当山宫观。


大国布衣


武当山,国家5A级风景区,道教圣地,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号称“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兴于宋朝,鼎盛于明朝,有明一代,武当山地位尊崇至今,堪称“国山”,为何明朝皇帝会如此大修武当山呢?

修筑武当山是是明朝帝权的需要。

朱棣在起兵之初就号称得到了真武大帝的庇佑,真武大帝正是武当山的山门所在。古人讲究所谓的“君权神授”,朱棣为了让自己的帝位光明磊落一点,在称帝以后特意重修武当山,做到平息舆论,笼络民心。

武当山在明朝有龙脉地位

武当山背靠大巴山,西连昆仑山脉,居中华中心。朱棣于燕地起兵,主命之神在北方,北方归玄武,而武当山所信奉的真武大帝正好是北方正神,参照《雪中悍刀行》中的徐凤年,因此明朝皇帝也是为了巩固大明根基,把握明朝龙脉。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理由,武当山在明朝时期才会得到到大修特修。可惜的是,明朝所修建的这些建筑在乾隆十年的时候大部分都被毁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