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腾讯可以侵入阿里腹地(拼多多、京东和微信支付)而阿里却对腾讯社交无可奈何?

ADHERE


目前来看的话,这也是源于两家各自核心产品的属性不同,我们说在国内社交具有排外性,也就是说一款产品成功之后,其他产品实在是很难再进入这个领域。



至少说是在垂直领域,也就是说正面比拼中是没有办法再战胜这个巨头的,这就是国内社交目前的现状。

但对于电商领域来说,可以允许一家超级巨头的存在,但也可以同时容下几家,稍微小一点的巨头。比如目前京东拼多多就是处在这样的地位之下。



还是由于人口庞大,用户需求太多,市场的整体存量太多,阿里一家完全是吃不完的,而京东和拼多多依靠各自的属性,从阿里的口中获得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但对于社交来说,正面比拼用户是不再需要另一个社交产品的,这也是为什么马化腾经常说打败微信的绝对不是另一个微信,除此之外,电商领域则不是如此,用户可能在这一个电商平台所追求的是价格,而在另一个平台所追求的是服务和高品质!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阿里的电商最终演化成了两个版本,从淘宝又衍生出了天猫,就是为了更多的能够留住不同需求的一群人,也就是说阿里面对京东的竞争,从淘宝中分离出了天猫,这也就从战略意义上降低了京东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淘宝,所引领的可能是更便宜,更畅销的产品天猫则对应的是大品牌,以及正品服务等等。

只不过拼多多的这种模式,阿里曾经没有料到,所以阿里并没有针对拼多多的系列产品,不过最近也在有类似的社交类产品出来,呃,可以看出阿里是希望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不同的产品分流出去,但都属于阿里的腹地。



虽然两家在正面战场都失败了,不过从侧面都打入了各自的腹地,比如说阿里的职场社交产品阿里丁丁,目前也是拥有了上亿的用户,同时腾讯手底下的拼多多加京东也是表现不俗。

综合来看的话,社交和电商属于两种不同属性的产品,所以难度也就不可同日而语。


互联网的放大镜


腾讯有个电商梦,阿里有个社交梦,这是国内互联网领域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腾讯在电商领域做过许多尝试,比如微店、收购拍拍网等,最后发现自己做都打不过阿里,白费劲。阿里推出过社交软件来往、在支付宝上线朋友圈等社交功能,企图激发支付宝的社交属性,最后发现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个社交之王,一个电商王者,是中国互联网的两座大山,但他们谁都没办法直接把对方干倒。

腾讯曲线救国:自己打不过你,我帮着别人打你

2014年,腾讯2.15亿美元入股京东,同时把手中的拍拍网送给了京东,并与京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京东在微信中开辟一级入口进行流量支持,这意味着腾讯彻底放弃自己做电商的念头,转而通过扶持阿里的对手来染指电商领域。当时国内唯一可以与阿里竞争的电商公司只有京东,而京东势单力薄,急需一个“靠山”进行资金和流量方面的扶持,二者一拍即合。而京东这几年发展的迅猛势头,也证明了腾讯“曲线救国”的路线是对的。

2016年,腾讯又投资了电商潜力股拼多多,同样用微信社交流量对其进行扶持,拼多多与淘宝和京东等传统电商的路数不一样,做的是社交电商,有了微信社交链的传播加持,如鱼得水,很快深入了三四五线城市市场,短短两年时间,用户飞速增长,月活比肩京东,在美国上市后发展的脚步迈得更大,如今也成为一个小巨头了。

不过,虽然腾讯扶持的京东和拼多多都在国内电商市场有一定的成绩,但离挑战阿里还很远。

2018年国内电商市场份额统计报告中,阿里以58.2%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名副其实的电商一哥,第二名的京东仅有16.3%的占有率,第三名的拼多多更是只有5.2%占有率,可以说阿里在国内电商市场是占有垄断性优势的。

目前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腾讯系的京东和拼多多依然很难对阿里构成实质性的挑战,不过,通过小成本的投资,能让腾讯间接享有国内超过20%的电商市场,腾讯这一战略还是相当明智的。

支付领域各凭本事,社交增长力更强

阿里的支付宝源用户来自淘宝,支付功能初期是为了服务淘宝买卖双方而推出的,在有了一定的用户和活跃度后,支付功能才独立出来,成为支付宝,并围绕支付功能进行相关领域的业务扩充,再利用其它业务进行拉新和提升活跃度,比如转账、充话费、借款、骑单车、交水电费、蚂蚁森林等,如今支付宝已经独立成为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巨头,据说如果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上市,市值将超过京东。

而微信做支付,是典型的后来居上。腾讯拥有全国最多的用户社交链,社交中肯定少不了资金往来,在十亿级用户基础上,腾讯在2014年春节以一招“发红包”,瞬间将大半社交用户转为微信支付用户,吓了马云一大跳。此后,微信又开发出扫码支付功能,利用成功打通线下应用场景。

如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基本平分国内线上支付领域的江山,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宝是集合了许多功能,才拥有这么多用户和活跃度,而微信支付基本上仅依靠转账和扫码支付就已经有这么大的体量,社交与支付,显然非常配搭。

电商和社交不同,阿里无法复制腾讯”曲线救国“之路

为什么腾讯能通过扶持阿里的对手,达到染指对方领域的目的,而阿里却很难呢?

一方面,腾讯当时扶持的京东,在国内电商市场已经占有一定的份额,并且京东在3C领域有着自己的优势。而国内的社交领域,基本都被微信和QQ垄断了,就算我们熟知的陌陌,也是在腾讯没有涉及的细分市场中勉强生存,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阿里找不到一个与京东在电商领域地位一般的标的进行投资扶持。

另一方面,电商与社交有很大的不同。电商基本是一个纯商业性和开放性的领域,商品交易第一,粘度和依赖性其次,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在哪个平台买东西其实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商品质量过关、价格便宜、物流正常就好,现在也有很多用户手机里同时装着淘宝、京东、苏宁、拼多多等电商应用,买一件东西都会在几个平台上对比价格,哪个便宜买哪个。这也是京东和拼多多能在国内电商市场分一杯羹的重要原因,迁移平台对用户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和阻力。

而社交不一样,社交是一个私密性比较强的领域,如果你问一个人,为什么你要使用这个社交软件,十有八九是这样的回答:因为我朋友都在这上面。微信沉淀的,不仅是用户,更是用户的社交关系链,用户用得越久,他的社交资源在微信上就沉淀得越多,对微信也就愈加依赖。如今微信号的重要性已经和手机号相提并论,这么兼具国民化和个人化的东西,是异常稳固的。所以,要用户迁移平台,成本非常高,除非社交平台自己崩塌,否则很难去动这块蛋糕。


社交的价值非常巨大,几乎每个互联网公司都想染指,但几乎每个公司都失败了,阿里也不例外。其实阿里与腾讯是非常互补的关系,马云也说了,阿里和腾讯并不是竞争关系,他们可以在相当多的领域展开合作,这两个伟大的公司,在未来还会在更多的领域改变我们的生活。



科技扯谈官


我个人认为,

阿里不是对腾讯社交无可奈何,

而是根本不打算涉及社交,

更没有与腾讯正面争锋的想法。

至少2020年以前没有。

为什么这样说呢?

可以看我的配图。

我是阿里系的拥趸,

近一两年用支付宝聊天、谈生意。

等我换手机转移数据才发现,

支付宝竟然没有聊天记录转存转移的方法。

截图就是在线客服跟我的对话。

我愿意为我的言论负责!

社交一定要有可追溯性,

许多聊天记录都是需要保留的。

而支付宝一换手机所有聊天记录清零,

这让我觉得阿里根本不在乎也不打算涉足社交。

阿里想做别人做不好的事,

想涉足更多新的领域。

阿里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比厚厚还厚


阿里的电商是插座模式。拨一个插在京东的插座上,只要能通电一样用。谁便宜,谁方便就对谁忠诚。对手只要产品好,用钱砸,就能分一杯羹。


腾讯的社交是竹子模式。看着是一根一根的,拨的时候,发现整个一片竹林,就一个根。地底下盘根错节,一根你也拔不动。那边地再好,这里的竹子你也挖不动。

所以,阿里能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强运营说的就是这里。

而腾讯运气真的好,微信又是他家的。微信这一眼泉,浇灌了整片腾讯的地,种什么都能长。京东,拼多多,微视等,浇灌之后成不成,就看各产品的手段了。



沧丘先生


应该这么说,在现在2大集团的格局之下,谁也拿谁没办法。

1,腾讯自己做电商的结果就是死,这个已经有多个案例了。腾讯之所以自己做不好电商,是因为它已经拥有了2个最值钱和最赚钱的业务——社交最值钱,游戏最赚钱。电商对于腾讯来说,属于“重资产且低利润”,淘汰也属正常。但是社交流量最好的变现途径之一就是电商,所以它只做投资电商就行了。至于移动支付,属于流量变现环节闭环中的重要环节,腾讯当然要自己做了,而这对于阿里的打击只是社交价值的一种正常展现而已。

2,阿里做社交已经想了很多年,但是没有一个成功的。包括最近吹牛吹的很厉害的钉钉,其实也只是“虚假繁荣”而已。为什么?从社交行为本身去分析,社交中最持久最有价值的关系是亲情关系、爱情关系和友情关系,这些关系网微信上拥有的可以说最全。而钉钉拥有最多的是商务关系,是相对易变不持久的关系。加上钉钉为了讨好企业主、留住企业使用,在一些功能上做得有些反人性了,企业的员工是被迫使用,一旦有机会立刻会离开。阿里一向以待遇优厚著名,因此我猜懂得如何做好一款社交软件的产品经理应该还是有的,但这么久都没能成功,这原因应该出在决策层身上。再看看阿里文娱艰难的发展,更说明问题。

3,从长远来看,电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化和分散化,也就是说未来电商极有可能会消亡。而社交永远都存在,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虽然我很讨厌腾讯的游戏,但我也认为腾讯会比阿里有更好的未来。


耀点思维


我们先谈谈阿里为什么做不好社交

1. 不能坚持,支付宝开了社交功能后因为部分不明身份的网友和自媒体的骂声以及一时流量起不来,就犹豫了,彷惶了,放弃了。这正是竞争对手想看到的。

2. 没有新意,如何突破微信这巨大的社交粘性,就必须从特色功能入手。之前的来往,阿里只是加个普通聊天功能,别人干嘛要改用你的? 这里我有几点建议

a). 加强群社区功能,允许创建兴趣群社区,发帖,发照片,发通知,发起团购,和即时聊天群绑定在一起,有更新,系统自动发通知。参考face book的社区和飞聊的兴趣小组

b). 聊天记录永久保存,包括图片。这是微信和QQ的软肋,国外的Skype, telegram,hangout记录都是永久保存多终端登陆同步的,这对用户吸引力很大

c). 增加儿童模式,现在中小学生需要和父母联系交流,父母又怕手机会接受不良信息,如果增加儿童账号绑定在父母手机下,然后加上各种监控功能,那绝对会吸引全中国一半的人。这些小孩子成年后也会继续习惯使用

3.不愿合作,阿里,字节跳动,百度都有着大量的内容输出,如果能联合起来开发一款社交应用,并和自己的成熟应用集成在一起那绝对会给微信带来很大的威胁。

如果能针对以上几点做出改进,抢占微信半边天那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阿里如果不花大力气做好社交,十几年后肯定会连电商主业都被腾讯踩在脚下

接下来我们谈谈腾讯为什么能做好支付和电商

这点是天然基因决定的,人际关系总是一切交易和商务活动的基础,腾讯用社交的优势不管和哪个电商合作都能很快的发展起来,尤其是拼多多这种仿淘宝的,最终完全可能凭借微信的社交优势将淘宝边缘化。

总结一下就是,为了避免十几年后被边缘化,阿里必须有紧迫感,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抓紧进入社交领域。


数码之心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不定时放送福利哦。

腾讯的电商的业务主要是对京东、拼多多的投资,这是通过投资完成的。

虽然大家说阿里的社交做不好,但是你们只是把目光放在支付宝之上,觉得支付宝的社交没有做好。

但是支付宝的社交没有做好,并不代表阿里的社交没有做好。阿里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拥有大量的资本,所以能够进行投资。

钉钉大家知道吧?2017年12月底,钉钉CEO无招首次公布用户数量破亿;2018年第三方数据显示,钉钉在智能移动办公领域市场份额占比最高,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一,且超过第二至第十名活跃用户数的总和。

你觉得阿里做不好社交?是因为你把阿里等同于支付宝,但是阿里这么大,怎么可能等同于支付宝。阿里这么有钱,直接就砸钱在钉钉上,钉钉的移动办公的市场可能高达500亿市场。

你说阿里的社交不行?

当然,你要跟腾讯这种依靠社交的对比,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是腾讯的护城河了。

阿里的护城河也很高,在移动支付的市场上,支付宝也占据了头部的名额,微信支付占据了第二的名额。而且还是得益于国民级的应用——微信,这才占据了如此大的份额!


太平洋电脑网


主要是战略问题,根本在于社交对阿里并不太重要,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微信和QQ并不完美。找到痛点,掀翻微信QQ并非不可能。

微信QQ痛点在于缺乏系统保护层,各类广告,骗子,骚扰过多。非实名制。

如果阿里可以开发一款社交软件,实名制。发现骗子,广告,骚扰等。直接封号。

在这款社交软件里可以放心的聊天交友,在口碑下,会迅速成长。

其实当年微信取代QQ有一部分这个因素,QQ可以随便申请,编资料。微信要手机号注册等等。


如无神


术业有专攻,腾讯与其他公司在两个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但是腾讯的社交软件拥护,对于产品的依赖性很强且变动不大;阿里等电商的用户选择性,取决于产品质量、价格的浮动远大于腾讯。因此,腾讯可以入侵阿里等公司的腹地。

两家公司的区别:

腾讯

  1. 1999年的2月,腾讯推出通信软件“OICQ”,后改名QQ
  2. 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通讯服务免费软件——微信
  3. 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立
    ——阿里巴巴

腾讯一直专注于社交软件的应用与开发,QQ至今已经21年,微信也已经9年了。这期间也出现过几款其他公司的社交软件,目前能够存活着的也没什么存在感。

腾讯在社交这一领域里,基本没有什么竞争对手。

阿里巴巴的创立时间与腾讯基本上相差不大。

阿里巴巴

  1. 阿里巴巴一不小心就要被京东干掉
  2. 除了京东之外,还有个拼多多
  3. 苏宁、国美一直虎视眈眈
  4. 1998年6月18日刘强东创立——京东

电商的群魔大战里,你可有看见过腾讯的影子。

国内这些电商大佬们,谁也不敢忽视竞争对手的存在,一不小心就被对方干掉,想要翻身就难了。

腾讯的社交领域目前无人撼动,所以在闲暇时间,各位大佬们:腾讯有了电商梦,电商有了社交梦。有资本的互相斗着玩。

在腾讯对电商够不成威胁,入侵一下阿里的腹地也无关痛痒。

西北小Q


西北小Q


腾讯在社交,阿里在电商各自构筑的护城河都很深,但其实这两家公司恰恰是高度互补的,这也是为什么马云今年表态说腾讯和阿里不是对手的原因。

首先说,阿里和腾讯,一个有变现但缺流量,一个有流量但缺变现。两者之间在小红书等方面也有合作,但更多是基于投资的原因,其实阿里的风格更希望流量可控,比如阿里妈妈的导流,以及收购微博的导流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有利于阿里在生态内进行流量整合变现,但腾讯显然更希望自己的流量自己说了算,所以培养起京东和拼多多,以及其他众多电商,但入口权依然牢牢在握,比如京东想要继续微信的流量入口就需要重新谈判。对于两个巨头来说,谁主导谁都等于是授人以柄,所以他们之间的合作不可能触及核心利益,这就导致了双方貌合神离,彼此的腹地不可能被染指。

其次,阿里不可能短时间内在社交领域建立起优势,因为社交是社会性的产品,甚至是公共产品,不是纯粹的商业产品,阿里做过的几个社交产品比如来往、支付宝圈子等商业味太浓了,这种产品不可能进入日常生活社交,同样,钉钉的成功也不能说明阿里懂社交,而只能说明它的确懂商业。同样,腾讯这种社交思维的公司,也不太可能将纯电商产品做好,因为产品本身太不务实了,相比阿里的赤裸裸的商业气息,腾讯做出来的都是兜圈子产品。

最后,至于两者未来有没有可能攻入对方腹地,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两个不在同一生态位的掠食者不能称之为对手,而且他们应该担心的恰恰不是对方,而是其的对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