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本來要慈禧殉葬,可最後又為何放棄了?

幻紫狐狸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咸豐準備讓慈禧給自己整個殉葬,陪著自己個擱地下的閻羅殿走上一圈,做個伴啥的。就這事您還別驚訝,還真有這麼檔子事。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真有?那為嘛沒做成呢?出bug了?”

哎!這事咋說呢?天意如此,還能如何呢?

那麼今個就借題主這一畝三分地,咱就把這事嘮嘮,慈禧這殉葬的事,咋就成了天意了呢?

題主的事

話說這事,毛病還是出在咸豐的腦殼上。他這人是滿清最後一個實權皇帝,當時他真的要把慈禧拉著殉葬,還真沒人敢攔著。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拉倒吧,這都進入文明社會了,殉葬這事,清朝壓根就沒有,明朝的時候有,清朝絕不可能有?這事就是吹出來的。”

您要真這麼想,俺這就得斜著眼睛看著你,不服啊!

清朝沒有?你快拉倒吧,找個地閉著眼睛回憶回憶!多爾袞知道不?

知道!這畢竟是滿清頭一個攝政王,還是唯一一個皇父攝政王,滿清歷史上那也是有一號的存在。

他母親您知道嗎?不知道!俺告訴你,他母親叫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妃,在整明白一點,人家的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大老婆。

當年努爾哈赤死了之後,最有希望成為滿清第二個皇帝的就是人家多爾袞,這不是後來皇太極把阿巴亥給活葬到了努爾哈赤的墓穴裡邊了。

這多爾袞才和這皇位失之交臂了。

這難道不是殉葬,這阿巴亥被埋進去的時候,才三十六歲,有這事吧!

所以咸豐要想殉葬慈禧,這事還真真的攔不住,一個是咸豐是實權皇帝,另一個是這事他就有先例,攔不住的!

哎!這一岔開就跑的有點遠了,咱拉回來接著聊。

咸豐這人一輩子沒啥遠見,有才能嗎?說真的還真不多,比一般的皇帝還差點。

咱瞅瞅滿清擱他手上犯了多少事?太平天國運動,鴉片戰爭倆大鼻子扛槍拉炮的進攻他那紫禁城等等!他就沒幾件擺平的。

再有膽子還特別的小,英國人帶著法國人,兩惡棍整了鴉片戰爭擱在大華夏到處的禍禍人。

這貨撒丫子就跑路了,那叫個不管不顧,往熱河這地擠,名義上是避暑,實際上這就是逃難啊!瞅著這一幕,俺就想到了大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社稷死的名言,這真的沒法比。

他這麼一鬧,這基本就成了慣例了。

哎!咸豐最後瞅著英法聯軍的架勢,這都動了遷都西安的念頭,您說咸豐這膽量,壓根這就撐不起一個國家的危難。

所以咸豐也知道自己是幾斤幾兩,這不把其他事這麼一丟,又拿起來了他的愛好,酒色一股腦的往自己個身上丟。

您說這事弄的,那麼其他事丟給了誰呢?就是慈禧!這當中間還允許慈禧發表一下對朝局的看法,說道根子上是咸豐壓根就不願意多考慮了。

加上這酒色一近身,得咧,就他這身子骨,這就虧的厲害,千年人參,萬年雪蓮啥的這都補不回來啊!

話說咸豐知道自己個的日子算是不多了,而他一手培養起來的慈禧,那政治上的事,還真有獨到之處。

慈禧這野心,咸豐也能感覺得到,畢竟也當了幾年的皇帝,多少能看出來。

所以咸豐這就動了殺慈禧的心思。

畢竟咸豐這一死,他胳膊肘子底下就一個兒子,就是這慈禧生的,所以他不能不防啊!

那麼怎麼殺呢?效仿漢武帝殺母立子的故事,也來這麼一下?

這說法他其實和後來的八大臣的肅順說過:“慈禧這人可不是啥省油燈,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俺就的和漢武帝學學!”

但這事終究沒有成功。

為什麼沒有成功呢?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了:“這會慈禧羽翼豐滿,殺不了了!”

拉倒吧!還羽翼豐滿,她和誰羽翼去,整個滿清就這時間點上,她慈禧就認識身邊倆太監,其他人到是知道,但她一個女人誰服她呀!所以啥羽翼豐滿不豐滿的,壓根就沒這事,畢竟她的孃家人這都扶不上牆的主。

慈禧的羽翼豐滿,那還是在慈安死後的事。

所以這事沒成功,還是咸豐自己個掐了這念頭。

為什麼呢?

這第一,咸豐就沒啥遠見,他這眼光瞅不遠,出了身邊三米的範圍這就不行。

他瞅著慈禧,這畢竟是扶持自己多年的女人,這後來的這幾年慈禧也是盡心盡責的,還替他分擔國政,於心不忍。

所以咸豐壓根就做了不了漢武帝,他就沒這手段,上不去。

在有一點,他對這幫子大臣打心眼裡不放心,就怕這幫人說是輔佐,最後給整出個權臣來,鬧出個鰲拜還好說,這要是鬧出個多爾袞來,他這一脈可就絕了。

所以他就想用慈禧來平衡這輔佐大臣。

那麼這輔佐大臣也不能讓他鐵板一塊,畢竟他們要是鐵板了,作為慈禧也不好受。

最終的結果咸豐擴大了輔佐大臣的名額,給整出了八個。

這人數一多,個人就有個人的心思,這就鐵不到一塊去,畢竟利益就那麼多,不好分配不是,這就夠亂的。

那麼慈禧如何摻和到其中進行平衡呢?這好辦,給了慈禧和慈安各一塊印章。

如果遇到了事,八大臣都商量好了,要發聖旨,沒有慈禧和慈安的這倆章,這聖旨可就發不下去。

就這麼進行節制,畢竟慈禧的眼光,咸豐還是很放心的,這聖旨後邊的啥貓膩一多半是瞞不過慈禧的。

這不僅解決了大臣的問題,還不用殺慈禧。

這方法想出來以後,咸豐感覺就倆字——完美!

但咱說了,咸豐這就是個沒能力的傢伙,他這完美的佈局,被慈禧分分鐘鐘的就給破了,八大臣沒運作多久,死的死,回家的回家,沒幾個落好的。

這權利最終就落到了慈禧的手裡邊。

咱也不知道,咸豐知道了他的局被破了之後,是啥表情,是錯愕還是憤怒?這就不得而知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咸豐皇帝(奕寧)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7位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老公,也是歷史上的“四無”皇帝(無遠見、無才能、無作為、無膽識)。

由於咸豐被酒色掏空了身體,加之洋人的入侵,驚魂失措的他,逃到避暑山莊沒多久就掛了,咸豐死時年僅31歲。

在咸豐臨死前,他本來打算殺了慈禧,或者讓慈禧殉葬,到後來卻改變了主意,因此也造成了後來慈禧把持大清朝政48年的歷史。

問題來了,咸豐當初為何沒殺慈禧呢?

話說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咸豐為了躲避洋人的炮火,命弟弟鬼子六(奕訢)留京議和,自己帶著一些大臣,以及皇后、妃嬪和幼子,以“木蘭秋獮”的名義,自圓明園倉皇逃亡承德避暑山莊。

(咸豐皇帝和慈禧)

到了避暑山莊後,咸豐以遇到危險的“鴕鳥把頭埋在沙灘”的精神繼續和妃嬪尋歡作樂,身體不行就喝鹿血吃春藥,反正是抱著活一天,樂一天的人生觀。

這樣做無疑是找死。

果不其然,不到一年,即1861年八月,咸豐的身體徹底垮了。

就在病入膏肓,一病不起之際,咸豐想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之舉殺掉慈禧。

原來咸豐只有一個嫡子同治(載淳),當時同治只有6歲,這和漢武帝去世前,他的兒子劉弗陵一般大。

而劉弗陵的母親鉤戈夫人只有26歲,漢武帝為了防止“母壯子幼”干涉朝政的事情發生,在去世前賜死了鉤戈夫人。

咸豐面臨的情況和漢武帝時的情況極其相似,此時慈禧也是26歲,於是咸豐下定決心要殺慈禧。

(慈禧哀求咸豐)

但咸豐不是漢武帝,他沒有漢武帝的果斷和英明。

當慈禧得知消息後,哭哭泣泣跪在了咸豐面前,用女人特有的柔弱和苦情打動了咸豐,咸豐最終改變了主意。

說實話,咸豐最終能放過慈禧,也有他最終想出了一套完美辦法的原因。

為了防止慈禧干預朝政,咸豐可謂煞費苦心。首先他為年幼的兒子留下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輔政大臣。

同時為了防止“八大臣”權力過大,避免造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咸豐賜給慈禧和皇后慈安各一枚印章。

(慈禧本沒有印章,她的這枚是小皇帝的,由於小皇帝年幼,暫時由慈禧保管)

(肅順被關押)

咸豐遺詔寫得很清楚:我去世後,由顧命八大臣輔佐小皇帝,朝中大事由八大臣決策,但必須有東、西兩太后蓋章方才有效。

這樣一來,八大臣和東、西兩太后相互制衡和約束,誰也不能說了算,誰也不能一方獨大。不得不說,咸豐的這個制度相當完善,可以說是無懈可擊。

然而咸豐剛死沒一個月,慈禧就用計謀,和小叔子奕訢相勾結,把剛回到北京的顧命八大臣一網打盡,為首的肅順被砍。

慈禧這個27歲的女人,竟然幹翻了老謀深算45歲的老男人肅順等人,我不得不說慈禧並非池中之物。講真肅順活著,慈禧真不敢為所欲為,可是……

當時李鴻章扼腕嘆息道:“此大清自毀長城矣!”

(慈禧太后)

綜上所述,儘管死前咸豐有千方百計,最終沒都鬥過慈禧的一條妙計。假如咸豐臨死前果斷把慈禧砍了,哪有以後慈禧的禍國殃民呢?咸豐的婦人之仁,最終葬送了大清王朝。


秉燭讀春秋


咸豐雖然在歷史的評價不好,但咸豐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帝。咸豐也不傻,只是沒有能力而已,在位期間也有看出慈禧的政治野心,有過自己死前除掉慈禧的想法,但是最後為什麼又放棄了呢?我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咸豐是道光的第四子,但他三位哥哥都早逝了,所以他成為了實際上的長子。咸豐奕詝的皇位競爭者是他六弟奕訢,一個仁厚賢德,一個聰明機變,最後咸豐在皇位競爭中勝出。

慈禧17歲入宮,慈禧戲唱得不錯,咸豐又喜歡唱戲聽戲,對慈禧寵愛有加,一路摸爬滾打,從蘭貴人一路升為懿嬪、懿妃、懿貴妃,加上其他的嬪妃的肚子也是不爭氣,並生下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同治。慈禧在後宮的地位急劇上升,大有趕上慈安太后的趨勢。

咸豐剛即位是比較勤政的,也想有一番作為,正值內憂外患之際,內憂有天平天國運動,外患則有列強聯軍入侵,在連續的幾次打擊下,他索性徹底放棄,沉迷酒色,還吸上鴉片,天天麻痺自己,無心處理朝政。

慈禧善長書法,於是咸豐帝經常口授,讓其代筆批閱奏章,並且允許懿貴妃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這就讓慈禧有機會接觸到朝政和參與其中,引發很多朝中大臣的不滿。

英法聯軍入侵,二次鴉片戰爭。咸豐被列強嚇破了膽,不但沒有組織軍隊抵抗,反而慌忙攜帶老婆、子女及王公大臣以“巡狩”為名逃往熱河行宮,導致聯軍進入北京城,燒殺搶掠,殘害百姓,還把圓明園洗劫一空。

在熱河期間,咸豐依然尋歡作樂,縱情聲色。不久咸豐便病倒在床。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他才開始考慮身後之事。咸豐共兩個兒子,次子出生即夭折,只剩下載淳一個兒子,載淳成為繼位的唯一人選,就是後面的同治帝。

可當時同治是6歲小孩,咸豐明白歷史上子少母壯,導致朝綱禍亂的不少。所以咸豐猶豫了,不知如何是好。同時不滿慈禧干政的肅順等大臣,乘機提議,希望咸豐學習漢武帝殺母立子,除掉慈禧,以免為清朝帶來禍患,咸豐於是有了死前除掉慈禧的想法。

但是咸豐最後沒有下定決心除掉慈禧,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需要制衡當時政治勢力。

當時朝中大概分為三股政治勢力:

一是以肅順為首顧命八大臣

。他們是由宗親貴族和朝廷重臣所組成,把持朝政大權。咸豐帝定好了顧命八大臣的人選,卻沒有給以掌握實際權力的名份。八人的身份是“贊襄”,就是顧問的意思。沒有真正的名分。是咸豐帝制約八大臣一種方法之一。

二是帝胤勢力。即咸豐兄弟政治勢力,尤其是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年富力強。特別是六弟奕訢,就差一點在皇位爭鬥中勝出,後面被咸豐帝免去了重要職務,他可以聯合眾兄弟和在京大臣,也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三是兩宮太后勢力。同治帝才六歲,不能親政,頒發詔諭、批發奏摺須經慈安、慈禧兩太后鈐“御賞”、“同道堂”(咸豐所留)兩印才能生效,所以真正的朝政是兩宮太后和顧命八大臣共同執掌。

咸豐帝這樣安排的本意是好的,讓八大臣和兩宮太后能相互制約,避免出現一方專權的局面。兩宮太后中的慈安性格柔弱,又不喜朝政,只能靠慈禧來牽制八大臣的勢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咸豐死前沒有殺掉慈禧的主要原因。

但是政治勢力這種東西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完全相當,比如在這三股政治勢力中,兩宮太后的實際權力大於八大臣。三股勢力中,帝后力量更佔有優勢,他們聯合帝胤勢力起來共同對付八大臣,打破這種政治勢力的制衡,後面事實也證明這一點,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打倒了八大臣,形成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政治格局。

當然還有咸豐個人因素在裡面:對慈禧感情深厚和不想載淳年幼無父母。咸豐對慈禧感情還是很好的,畢竟寵愛陪伴了十幾年,還替他分憂國政。加上咸豐自幼喪母,一直因失去母親而悲哀,所以他不願意看到年幼的載淳同時失去父母。

所以說咸豐本來想除掉慈禧,可最後又放棄了。上面個人因素只能說有一定影響,但是主要的因素是為了當時政治勢力的制約平衡,政治因素永遠大於個人因素。


叨說歷史


咸豐皇帝本來要慈禧殉葬,可最後又為何放棄?

咸豐皇帝是清朝的第9位皇帝。在位11年,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

他原本要慈禧殉葬,可是最後為什麼放棄?

其實理由也是顯而易見的,咸豐皇帝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出於清朝的統治和未來的考慮,他不能這樣做。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咸豐皇帝為人如何。

咸豐是一位勤於政事的皇帝,在位積極處理政務,他罷免了主和派耆英等人,提拔敢於擔當的肅順,企圖扭轉局勢。而且果斷斬殺科場舞弊官員,掃除腐敗之風。

在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時,咸豐採取了強硬的壓制措施,防止國家陷入混亂。

列強入侵中國後,他也意識到國家工業發展落後問題,因此注重吸取西方文化。

種種事件,說明咸豐皇帝並不是一個無作為的皇帝,而希望清朝江山穩固。

但他的能力有限,無力扭轉清朝頹敗的局勢,因此清朝日漸衰落。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解釋咸豐皇帝為什麼原本打算把慈禧太后殉葬,但是後來又放棄了。

假如慈禧太后被殉葬,那就相當於國母不存,而新皇帝過於年幼,大清的皇權將會面臨被瓦解的危險。

當時,清朝的統治面臨內憂外患,內部農民起義,外部列強入侵,如果連自己的“老窩“裡也出現殉葬太后的醜聞,那麼無異於引火自焚。

況且歷史上極少有殉葬太后的,帝王很好面子,所以說殉葬慈禧的想法有點荒誕。

在1861年8月21日,咸豐帝下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

載淳是咸豐帝和慈禧太后唯一的兒子,當時的年齡很小。

如果咸豐殺了慈禧,那麼載淳就被奪去了母愛,而且失去了母親的支持,朝廷可能會出現大亂。

更何況,當時殉葬已是落後的觀念;而且,夫妻一場,焉能無情。


所以說,咸豐帝放棄殉葬慈禧是合理的正常的,並沒有什麼稀奇古怪的。

普通人尚且可以這樣做,帝王更會如此。


東方大史




咸豐接手的大清本就是一艘四處漏水的破船,再加上英法聯軍的入侵,導致他一蹶不振,甘做鴕鳥,終日縱情聲色,甚至還染上大煙癮,荒廢朝政,將批閱奏章的政務交由慈禧處理,慈禧因此逐漸開始干涉內政,擁有了權力。

眼看著慈禧一天天坐大,而咸豐的身體又每況愈下,咸豐的心腹大臣肅順看在眼裡,急在心頭。為避免日後出現女主臨朝,外戚干政的隱患,肅順建議咸豐效仿當年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做法,乘早除掉慈禧,咸豐權衡之下,最終沒有采納肅順的建議。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如下。



第一,咸豐的性格所致。咸豐這個人自幼身體不好,缺乏安全感,性格比較軟弱平庸,缺乏漢武帝那樣殺伐決斷的魄力。立子殺母的做法雖然野蠻粗暴,但是不得不說確實很有效,可惜咸豐婦人之仁,念及舊情,不忍對慈禧痛下殺手。

第二,咸豐沒想到自己如此短命。肅順在提出這條建議的時候,正值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帝西狩承德,此時他30歲,正值壯年。因此咸豐覺得,後面的路還很長,漢武帝當年也是在彌留之際才作出決定的,所以他不急於一時,把這件事給壓了下去。哪知咸豐只活了31歲,此時再處理羽翼漸豐的慈禧,也是有點力不從心了。



第三,咸豐有他的如意算盤。咸豐病重之際,遺命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輔佐幼主,總理一切政務。同時,咸豐又將“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象交給慈安慈禧東西兩宮,一切諭旨必須加蓋兩枚印章方可生效,這樣既避免了八大臣一手遮天,又防範了東西二宮女主臨朝,起到了完美的制衡效果。

咸豐對這個安排是很滿意的,他自認為兩全其美,既不用效仿漢武帝的野蠻行徑,又確保了幼主載淳的帝位穩固,以一種溫和的方式達到了權力過渡的目的,所以他也安心的駕鶴西去了。可是佈局是一回事,操作又是另一回事,就在咸豐屍骨未寒之際,慈禧聯合慈安和恭親王奕訢陰謀發動辛酉政變,將八大臣革職查辦,開啟了她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統治。

西嶽頑石~慈禧死後,有人寫了這樣一副輓聯:垂簾二十年,年年割地;尊號十六字,字字欺天


西嶽頑石


咸豐不是放棄了,而是在那種局勢下,他已經無法駕馭整個朝庭政局。

首先說一說慈禧,當時後宮佳麗眾多,她並不出眾,為什麼能受到咸豐的寵愛,主要還是載淳,其實大家都知道古代皇朝裡最講究的就是子嗣這一塊,慈禧也正是憑著咸豐唯一的兒子,母憑子貴,才得到咸豐皇帝的重用。但是靠這一點還是不能確定慈禧的地位的,還要看看當時的政局。

咸豐接手大清之時,正逢大清國本已是一艘四處漏水的破船,外來英法聯軍的入侵,無法敵擋,使得咸豐無力、也無心於朝政,慢慢的將政務交由慈禧處理,這個也給慈禧專政埋下了伏筆。因為此時慈禧已開始新建屬於自己的政團。

清醒的大臣肅順最是清楚當時的朝綱,所以在咸豐的身體越來越不如意之時就密見了咸豐,並把慈禧的種種和歷史上會不會出現女皇帝的事情都說的清清楚楚,此時的咸豐雖然每天大煙為伴,但心裡也是非常清楚女主臨朝、外戚干政的後患,但咸豐並沒有採用此法。

第一,此時的慈禧已羽翼漸豐,朝庭政務已不是咸豐能左右的事了

第二,咸豐的心裡還是有著慈禧的地位,原因有兩,一個是他是載淳他娘,第二政務還是離不開她。

第三,咸豐已知命不長了,而此時的朝綱也只有慈禧才能立挺一面,所以他在遺命裡就有八大輔臣,兩宮皇后,這些大家互相防範,互相制衡,等待載淳長大。

所以說,人算不如天算,咸豐臨走的十全十美的安排,就讓慈禧的手段給毀滅了。首先是聯合慈安和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將八大輔臣幹趴下,然後殺了慈安,也由此開始了她的半個多世紀的統治。


文思物語


讓慈禧陪殉是為了皇位長久,後來又扶正慈禧也是情勢所迫,病榻上的咸豐直到臨終時才展現出勝人一籌的政治手段



咸豐為何要慈禧陪殉?

咸豐帝在位時,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軍興風作浪,這讓咸豐帝倍感無奈,沉迷於酒色,因此,對於朝廷之事就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當時的慈禧在為咸豐生下皇子後尤為得寵,耳染目睹就對政治產生了興趣,看到咸豐帝荒於朝政,就逐漸開始替代咸豐批閱奏章,咸豐也樂得清閒,可是,久而久之,咸豐察覺出慈禧對權利的追逐,尤其在病倒之後,考慮到小皇帝年幼,為了不重滔漢代呂后的覆轍,他就萌生了讓慈禧陪殉的念頭,還向肅順提及此事

肅順早有謀權的野心,而慈禧無疑是一個潛在對手,若能借咸豐之手除去,自然最好。於是,他就向咸豐造謠“慈禧和年輕侍衛榮祿早已有染”,這下,更堅定了咸豐除去慈禧的決心(歷史上關於慈禧和榮祿的謠言也正是因此而起)



然而在咸豐逐漸病危的時候,由於察覺到肅順等人咄咄逼人,咸豐不僅將“顧命大臣”由原打算的四人增加到八人,還取消了賜死慈禧的念頭,因為他知道慈安性格軟弱,到時候孤兒寡母肯定不是肅順等人的對手,他要利用慈禧來制約肅順等人。為此,他還專門宣佈,以後下發懿旨必須同時加蓋慈安和慈禧兩人的印章,否則皆為無效。這相當於給了慈禧和慈安一道“護身符”

但是咸豐又不相信慈禧,害怕她專權,於是就賜給慈安皇后一道密旨“如果慈禧擾亂朝剛,可拿出此旨,直接賜死”。後來慈禧獨攬大權,但是始終沒有對慈安痛下殺手,就是這個原因



咸豐在位時的“亮點”並不多,但是,臨終時的各種考慮都極有遠見,肅順、慈禧等人的所作所為好似都在他的預料之中,也正是有了他的安排,才化解了不少禍事,只可惜,他低估了慈禧的謀略,在他去世後,慈禧掌控滿清了將近半個世紀


回眸滿清


我理解,提問者是不是想問咸豐皇帝是否考慮過實施肅順提出的“立子殺母”建議,最後又為何放棄了。

確實有史料記載,肅順曾經向咸豐皇帝建議,可以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做法,“立子殺母” ,以防患“主少母壯”、女主亂政。估計咸豐皇帝應該考慮過這個建議,畢竟他是知道慈禧的野心和手段的。但最終,咸豐皇帝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從而導致肅順的憂慮成真。其結果是,慈禧迅速乘勢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貶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從此開始,慈禧以女主幹政,控制清朝政局長達47年,將本來就走向衰弱的大清一步一步帶入深淵。

為什麼咸豐皇帝沒有采納肅順的建議,我考慮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t咸豐皇帝並非英主,很難下定“立子殺母”這樣非常規的決定。

第二,\t咸豐皇帝高估了恭親王奕訢的危險,卻低估了慈禧的野心和手段。咸豐皇帝不無依靠慈禧扶持兒子,防備恭親王奕訢侵害的想法。

第三,\t咸豐皇帝自以為找到了權力制衡的完美方案,期望通過顧命八大臣與慈安、慈禧相互制衡,實現輔佐小皇帝、防備恭親王奕訢的目的。

這最後一點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這個安排過於理想化,關鍵是咸豐皇帝沒有很好評估恭親王奕訢的勢力,把恭親王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從而使恭親王倒向了慈禧一方。

作者:花開時節思春秋。堅持原創,獨立思考;反思歷史,啟示未來。喜歡的,請點贊、關注、轉發;有感想、有異議的,請寫下你的評論,參與討論和交流。


花開時節思春秋


你說咸豐你幹嘛放棄了呀,要是把她一起帶走該多好!要是沒有慈禧這個老妖婆,中國或許不會淪落到那麼悲慘的地步。

咸豐死的時候只有31歲,算是英年早逝了。這在大多長壽的清朝皇帝中並不常見,跟他曾祖父乾隆就更沒得比了。原因就是縱慾過度,英法聯軍一來,他就發揮優良傳統跑到承德避暑山莊了,將皇家園林圓明園留給了侵略者。自己則在行宮花天酒地,結果沒多久就嗝屁了。

很可惜他死之前沒有下令將慈禧處死或者要求殉葬,讓慈禧這個老妖婆得以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給中國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至於放過慈禧的原因讓人唏噓,僅僅是因為心軟!在殘酷的帝王之家,為了皇位是可以父子反目,手足相殘的,他居然會因為心軟放過了慈禧。

古代封建國家最忌諱主少國疑,由於咸豐英年早逝,繼位的同治只有幾歲。這樣一來,國家政權很容易落到同治的生母慈禧手中,造成後宮干政的局面。

歷史早已證明,後宮干政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國家的災難。咸豐皇帝也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他留下了八位顧命大臣,一方面輔佐年幼的皇帝,一方面制衡慈禧。

可惜咸豐選的這幾個大臣都是膿包,在大好的局面下,幾個人都不過一個女人,被人一鍋端了。從此慈溪開始了漫長的“垂簾聽政”生涯,禍國殃民!


歷史小跟班


咸豐是公元1860年從圓明園帶著慈禧、慈安一眾嬪妃和心腹大臣,把北京這個爛攤子甩給了弟弟恭親王,逃往了熱河避暑山莊。咸豐皇帝在去避暑山莊以前,就已經得病了,加上一路的風餐露宿,到了山莊以後雖然有太醫的調理但是由於咸豐皇帝自己縱情酒色,很快他的身體就已經瀕臨崩潰了。誰來做大清帝國的接班人就成了咸豐必須考慮的問題。

咸豐皇帝此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選擇自己年富力強、精明強幹的弟弟恭親王,一個是選擇自己剛滿6歲的兒子哉純也就是同治帝,顯然咸豐選擇了後者,那麼咸豐就必須為此做出周密的安排。野史記載咸豐最寵信的大臣肅順就建議她學漢武帝殺母立子,杜絕後宮干政。但是這一條顯然不符合當時清朝的情況。因為當時在咸豐死後能被封為太后的不止慈禧一個人,還有慈安,即使殺了慈禧那麼慈安就能安守本分?不殺慈禧反倒是個牽制。所以說咸豐留有遺詔讓慈禧殉葬,慈禧如果圖謀不軌慈安可以先斬後奏,這完全是歷史杜撰。

咸豐當時遺詔顧命八大臣輔政,聖旨必須加蓋兩宮太后印章才能生效,咸豐是想玩一個權利制衡,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終還是失敗,如果咸豐殺了慈禧那麼權利的平衡就沒有了,咸豐的計劃還怎麼實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