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本来要慈禧殉葬,可最后又为何放弃了?

幻紫狐狸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咸丰准备让慈禧给自己整个殉葬,陪着自己个搁地下的阎罗殿走上一圈,做个伴啥的。就这事您还别惊讶,还真有这么档子事。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真有?那为嘛没做成呢?出bug了?”

哎!这事咋说呢?天意如此,还能如何呢?

那么今个就借题主这一亩三分地,咱就把这事唠唠,慈禧这殉葬的事,咋就成了天意了呢?

题主的事

话说这事,毛病还是出在咸丰的脑壳上。他这人是满清最后一个实权皇帝,当时他真的要把慈禧拉着殉葬,还真没人敢拦着。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拉倒吧,这都进入文明社会了,殉葬这事,清朝压根就没有,明朝的时候有,清朝绝不可能有?这事就是吹出来的。”

您要真这么想,俺这就得斜着眼睛看着你,不服啊!

清朝没有?你快拉倒吧,找个地闭着眼睛回忆回忆!多尔衮知道不?

知道!这毕竟是满清头一个摄政王,还是唯一一个皇父摄政王,满清历史上那也是有一号的存在。

他母亲您知道吗?不知道!俺告诉你,他母亲叫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妃,在整明白一点,人家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大老婆。

当年努尔哈赤死了之后,最有希望成为满清第二个皇帝的就是人家多尔衮,这不是后来皇太极把阿巴亥给活葬到了努尔哈赤的墓穴里边了。

这多尔衮才和这皇位失之交臂了。

这难道不是殉葬,这阿巴亥被埋进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有这事吧!

所以咸丰要想殉葬慈禧,这事还真真的拦不住,一个是咸丰是实权皇帝,另一个是这事他就有先例,拦不住的!

哎!这一岔开就跑的有点远了,咱拉回来接着聊。

咸丰这人一辈子没啥远见,有才能吗?说真的还真不多,比一般的皇帝还差点。

咱瞅瞅满清搁他手上犯了多少事?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俩大鼻子扛枪拉炮的进攻他那紫禁城等等!他就没几件摆平的。

再有胆子还特别的小,英国人带着法国人,两恶棍整了鸦片战争搁在大华夏到处的祸祸人。

这货撒丫子就跑路了,那叫个不管不顾,往热河这地挤,名义上是避暑,实际上这就是逃难啊!瞅着这一幕,俺就想到了大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社稷死的名言,这真的没法比。

他这么一闹,这基本就成了惯例了。

哎!咸丰最后瞅着英法联军的架势,这都动了迁都西安的念头,您说咸丰这胆量,压根这就撑不起一个国家的危难。

所以咸丰也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这不把其他事这么一丢,又拿起来了他的爱好,酒色一股脑的往自己个身上丢。

您说这事弄的,那么其他事丢给了谁呢?就是慈禧!这当中间还允许慈禧发表一下对朝局的看法,说道根子上是咸丰压根就不愿意多考虑了。

加上这酒色一近身,得咧,就他这身子骨,这就亏的厉害,千年人参,万年雪莲啥的这都补不回来啊!

话说咸丰知道自己个的日子算是不多了,而他一手培养起来的慈禧,那政治上的事,还真有独到之处。

慈禧这野心,咸丰也能感觉得到,毕竟也当了几年的皇帝,多少能看出来。

所以咸丰这就动了杀慈禧的心思。

毕竟咸丰这一死,他胳膊肘子底下就一个儿子,就是这慈禧生的,所以他不能不防啊!

那么怎么杀呢?效仿汉武帝杀母立子的故事,也来这么一下?

这说法他其实和后来的八大臣的肃顺说过:“慈禧这人可不是啥省油灯,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俺就的和汉武帝学学!”

但这事终究没有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了:“这会慈禧羽翼丰满,杀不了了!”

拉倒吧!还羽翼丰满,她和谁羽翼去,整个满清就这时间点上,她慈禧就认识身边俩太监,其他人到是知道,但她一个女人谁服她呀!所以啥羽翼丰满不丰满的,压根就没这事,毕竟她的娘家人这都扶不上墙的主。

慈禧的羽翼丰满,那还是在慈安死后的事。

所以这事没成功,还是咸丰自己个掐了这念头。

为什么呢?

这第一,咸丰就没啥远见,他这眼光瞅不远,出了身边三米的范围这就不行。

他瞅着慈禧,这毕竟是扶持自己多年的女人,这后来的这几年慈禧也是尽心尽责的,还替他分担国政,于心不忍。

所以咸丰压根就做了不了汉武帝,他就没这手段,上不去。

在有一点,他对这帮子大臣打心眼里不放心,就怕这帮人说是辅佐,最后给整出个权臣来,闹出个鳌拜还好说,这要是闹出个多尔衮来,他这一脉可就绝了。

所以他就想用慈禧来平衡这辅佐大臣。

那么这辅佐大臣也不能让他铁板一块,毕竟他们要是铁板了,作为慈禧也不好受。

最终的结果咸丰扩大了辅佐大臣的名额,给整出了八个。

这人数一多,个人就有个人的心思,这就铁不到一块去,毕竟利益就那么多,不好分配不是,这就够乱的。

那么慈禧如何掺和到其中进行平衡呢?这好办,给了慈禧和慈安各一块印章。

如果遇到了事,八大臣都商量好了,要发圣旨,没有慈禧和慈安的这俩章,这圣旨可就发不下去。

就这么进行节制,毕竟慈禧的眼光,咸丰还是很放心的,这圣旨后边的啥猫腻一多半是瞒不过慈禧的。

这不仅解决了大臣的问题,还不用杀慈禧。

这方法想出来以后,咸丰感觉就俩字——完美!

但咱说了,咸丰这就是个没能力的家伙,他这完美的布局,被慈禧分分钟钟的就给破了,八大臣没运作多久,死的死,回家的回家,没几个落好的。

这权利最终就落到了慈禧的手里边。

咱也不知道,咸丰知道了他的局被破了之后,是啥表情,是错愕还是愤怒?这就不得而知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咸丰皇帝(奕宁)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7位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老公,也是历史上的“四无”皇帝(无远见、无才能、无作为、无胆识)。

由于咸丰被酒色掏空了身体,加之洋人的入侵,惊魂失措的他,逃到避暑山庄没多久就挂了,咸丰死时年仅31岁。

在咸丰临死前,他本来打算杀了慈禧,或者让慈禧殉葬,到后来却改变了主意,因此也造成了后来慈禧把持大清朝政48年的历史。

问题来了,咸丰当初为何没杀慈禧呢?

话说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咸丰为了躲避洋人的炮火,命弟弟鬼子六(奕訢)留京议和,自己带着一些大臣,以及皇后、妃嫔和幼子,以“木兰秋狝”的名义,自圆明园仓皇逃亡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皇帝和慈禧)

到了避暑山庄后,咸丰以遇到危险的“鸵鸟把头埋在沙滩”的精神继续和妃嫔寻欢作乐,身体不行就喝鹿血吃春药,反正是抱着活一天,乐一天的人生观。

这样做无疑是找死。

果不其然,不到一年,即1861年八月,咸丰的身体彻底垮了。

就在病入膏肓,一病不起之际,咸丰想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之举杀掉慈禧。

原来咸丰只有一个嫡子同治(载淳),当时同治只有6岁,这和汉武帝去世前,他的儿子刘弗陵一般大。

而刘弗陵的母亲钩戈夫人只有26岁,汉武帝为了防止“母壮子幼”干涉朝政的事情发生,在去世前赐死了钩戈夫人。

咸丰面临的情况和汉武帝时的情况极其相似,此时慈禧也是26岁,于是咸丰下定决心要杀慈禧。

(慈禧哀求咸丰)

但咸丰不是汉武帝,他没有汉武帝的果断和英明。

当慈禧得知消息后,哭哭泣泣跪在了咸丰面前,用女人特有的柔弱和苦情打动了咸丰,咸丰最终改变了主意。

说实话,咸丰最终能放过慈禧,也有他最终想出了一套完美办法的原因。

为了防止慈禧干预朝政,咸丰可谓煞费苦心。首先他为年幼的儿子留下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辅政大臣。

同时为了防止“八大臣”权力过大,避免造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咸丰赐给慈禧和皇后慈安各一枚印章。

(慈禧本没有印章,她的这枚是小皇帝的,由于小皇帝年幼,暂时由慈禧保管)

(肃顺被关押)

咸丰遗诏写得很清楚:我去世后,由顾命八大臣辅佐小皇帝,朝中大事由八大臣决策,但必须有东、西两太后盖章方才有效。

这样一来,八大臣和东、西两太后相互制衡和约束,谁也不能说了算,谁也不能一方独大。不得不说,咸丰的这个制度相当完善,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然而咸丰刚死没一个月,慈禧就用计谋,和小叔子奕訢相勾结,把刚回到北京的顾命八大臣一网打尽,为首的肃顺被砍。

慈禧这个27岁的女人,竟然干翻了老谋深算45岁的老男人肃顺等人,我不得不说慈禧并非池中之物。讲真肃顺活着,慈禧真不敢为所欲为,可是……

当时李鸿章扼腕叹息道:“此大清自毁长城矣!”

(慈禧太后)

综上所述,尽管死前咸丰有千方百计,最终没都斗过慈禧的一条妙计。假如咸丰临死前果断把慈禧砍了,哪有以后慈禧的祸国殃民呢?咸丰的妇人之仁,最终葬送了大清王朝。


秉烛读春秋


咸丰虽然在历史的评价不好,但咸丰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掌握实权的皇帝。咸丰也不傻,只是没有能力而已,在位期间也有看出慈禧的政治野心,有过自己死前除掉慈禧的想法,但是最后为什么又放弃了呢?我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咸丰是道光的第四子,但他三位哥哥都早逝了,所以他成为了实际上的长子。咸丰奕詝的皇位竞争者是他六弟奕䜣,一个仁厚贤德,一个聪明机变,最后咸丰在皇位竞争中胜出。

慈禧17岁入宫,慈禧戏唱得不错,咸丰又喜欢唱戏听戏,对慈禧宠爱有加,一路摸爬滚打,从兰贵人一路升为懿嫔、懿妃、懿贵妃,加上其他的嫔妃的肚子也是不争气,并生下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同治。慈禧在后宫的地位急剧上升,大有赶上慈安太后的趋势。

咸丰刚即位是比较勤政的,也想有一番作为,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内忧有天平天国运动,外患则有列强联军入侵,在连续的几次打击下,他索性彻底放弃,沉迷酒色,还吸上鸦片,天天麻痹自己,无心处理朝政。

慈禧善长书法,于是咸丰帝经常口授,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这就让慈禧有机会接触到朝政和参与其中,引发很多朝中大臣的不满。

英法联军入侵,二次鸦片战争。咸丰被列强吓破了胆,不但没有组织军队抵抗,反而慌忙携带老婆、子女及王公大臣以“巡狩”为名逃往热河行宫,导致联军进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残害百姓,还把圆明园洗劫一空。

在热河期间,咸丰依然寻欢作乐,纵情声色。不久咸丰便病倒在床。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他才开始考虑身后之事。咸丰共两个儿子,次子出生即夭折,只剩下载淳一个儿子,载淳成为继位的唯一人选,就是后面的同治帝。

可当时同治是6岁小孩,咸丰明白历史上子少母壮,导致朝纲祸乱的不少。所以咸丰犹豫了,不知如何是好。同时不满慈禧干政的肃顺等大臣,乘机提议,希望咸丰学习汉武帝杀母立子,除掉慈禧,以免为清朝带来祸患,咸丰于是有了死前除掉慈禧的想法。

但是咸丰最后没有下定决心除掉慈禧,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需要制衡当时政治势力。

当时朝中大概分为三股政治势力:

一是以肃順为首顾命八大臣

。他们是由宗亲贵族和朝廷重臣所组成,把持朝政大权。咸丰帝定好了顾命八大臣的人选,却没有给以掌握实际权力的名份。八人的身份是“赞襄”,就是顾问的意思。没有真正的名分。是咸丰帝制约八大臣一种方法之一。

二是帝胤势力。即咸丰兄弟政治势力,尤其是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年富力强。特别是六弟奕訢,就差一点在皇位争斗中胜出,后面被咸丰帝免去了重要职务,他可以联合众兄弟和在京大臣,也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三是两宫太后势力。同治帝才六岁,不能亲政,颁发诏谕、批发奏折须经慈安、慈禧两太后钤“御赏”、“同道堂”(咸丰所留)两印才能生效,所以真正的朝政是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共同执掌。

咸丰帝这样安排的本意是好的,让八大臣和两宫太后能相互制约,避免出现一方专权的局面。两宫太后中的慈安性格柔弱,又不喜朝政,只能靠慈禧来牵制八大臣的势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咸丰死前没有杀掉慈禧的主要原因。

但是政治势力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当,比如在这三股政治势力中,两宫太后的实际权力大于八大臣。三股势力中,帝后力量更占有优势,他们联合帝胤势力起来共同对付八大臣,打破这种政治势力的制衡,后面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打倒了八大臣,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政治格局。

当然还有咸丰个人因素在里面:对慈禧感情深厚和不想载淳年幼无父母。咸丰对慈禧感情还是很好的,毕竟宠爱陪伴了十几年,还替他分忧国政。加上咸丰自幼丧母,一直因失去母亲而悲哀,所以他不愿意看到年幼的载淳同时失去父母。

所以说咸丰本来想除掉慈禧,可最后又放弃了。上面个人因素只能说有一定影响,但是主要的因素是为了当时政治势力的制约平衡,政治因素永远大于个人因素。


叨说历史


咸丰皇帝本来要慈禧殉葬,可最后又为何放弃?

咸丰皇帝是清朝的第9位皇帝。在位1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

他原本要慈禧殉葬,可是最后为什么放弃?

其实理由也是显而易见的,咸丰皇帝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出于清朝的统治和未来的考虑,他不能这样做。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咸丰皇帝为人如何。

咸丰是一位勤于政事的皇帝,在位积极处理政务,他罢免了主和派耆英等人,提拔敢于担当的肃顺,企图扭转局势。而且果断斩杀科场舞弊官员,扫除腐败之风。

在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咸丰采取了强硬的压制措施,防止国家陷入混乱。

列强入侵中国后,他也意识到国家工业发展落后问题,因此注重吸取西方文化。

种种事件,说明咸丰皇帝并不是一个无作为的皇帝,而希望清朝江山稳固。

但他的能力有限,无力扭转清朝颓败的局势,因此清朝日渐衰落。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够解释咸丰皇帝为什么原本打算把慈禧太后殉葬,但是后来又放弃了。

假如慈禧太后被殉葬,那就相当于国母不存,而新皇帝过于年幼,大清的皇权将会面临被瓦解的危险。

当时,清朝的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内部农民起义,外部列强入侵,如果连自己的“老窝“里也出现殉葬太后的丑闻,那么无异于引火自焚。

况且历史上极少有殉葬太后的,帝王很好面子,所以说殉葬慈禧的想法有点荒诞。

在1861年8月21日,咸丰帝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载淳是咸丰帝和慈禧太后唯一的儿子,当时的年龄很小。

如果咸丰杀了慈禧,那么载淳就被夺去了母爱,而且失去了母亲的支持,朝廷可能会出现大乱。

更何况,当时殉葬已是落后的观念;而且,夫妻一场,焉能无情。


所以说,咸丰帝放弃殉葬慈禧是合理的正常的,并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

普通人尚且可以这样做,帝王更会如此。


东方大史




咸丰接手的大清本就是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再加上英法联军的入侵,导致他一蹶不振,甘做鸵鸟,终日纵情声色,甚至还染上大烟瘾,荒废朝政,将批阅奏章的政务交由慈禧处理,慈禧因此逐渐开始干涉内政,拥有了权力。

眼看着慈禧一天天坐大,而咸丰的身体又每况愈下,咸丰的心腹大臣肃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避免日后出现女主临朝,外戚干政的隐患,肃顺建议咸丰效仿当年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乘早除掉慈禧,咸丰权衡之下,最终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如下。



第一,咸丰的性格所致。咸丰这个人自幼身体不好,缺乏安全感,性格比较软弱平庸,缺乏汉武帝那样杀伐决断的魄力。立子杀母的做法虽然野蛮粗暴,但是不得不说确实很有效,可惜咸丰妇人之仁,念及旧情,不忍对慈禧痛下杀手。

第二,咸丰没想到自己如此短命。肃顺在提出这条建议的时候,正值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西狩承德,此时他30岁,正值壮年。因此咸丰觉得,后面的路还很长,汉武帝当年也是在弥留之际才作出决定的,所以他不急于一时,把这件事给压了下去。哪知咸丰只活了31岁,此时再处理羽翼渐丰的慈禧,也是有点力不从心了。



第三,咸丰有他的如意算盘。咸丰病重之际,遗命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佐幼主,总理一切政务。同时,咸丰又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象交给慈安慈禧东西两宫,一切谕旨必须加盖两枚印章方可生效,这样既避免了八大臣一手遮天,又防范了东西二宫女主临朝,起到了完美的制衡效果。

咸丰对这个安排是很满意的,他自认为两全其美,既不用效仿汉武帝的野蛮行径,又确保了幼主载淳的帝位稳固,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达到了权力过渡的目的,所以他也安心的驾鹤西去了。可是布局是一回事,操作又是另一回事,就在咸丰尸骨未寒之际,慈禧联合慈安和恭亲王奕訢阴谋发动辛酉政变,将八大臣革职查办,开启了她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统治。

西岳顽石~慈禧死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垂帘二十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西岳顽石


咸丰不是放弃了,而是在那种局势下,他已经无法驾驭整个朝庭政局。

首先说一说慈禧,当时后宫佳丽众多,她并不出众,为什么能受到咸丰的宠爱,主要还是载淳,其实大家都知道古代皇朝里最讲究的就是子嗣这一块,慈禧也正是凭着咸丰唯一的儿子,母凭子贵,才得到咸丰皇帝的重用。但是靠这一点还是不能确定慈禧的地位的,还要看看当时的政局。

咸丰接手大清之时,正逢大清国本已是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外来英法联军的入侵,无法敌挡,使得咸丰无力、也无心于朝政,慢慢的将政务交由慈禧处理,这个也给慈禧专政埋下了伏笔。因为此时慈禧已开始新建属于自己的政团。

清醒的大臣肃顺最是清楚当时的朝纲,所以在咸丰的身体越来越不如意之时就密见了咸丰,并把慈禧的种种和历史上会不会出现女皇帝的事情都说的清清楚楚,此时的咸丰虽然每天大烟为伴,但心里也是非常清楚女主临朝、外戚干政的后患,但咸丰并没有采用此法。

第一,此时的慈禧已羽翼渐丰,朝庭政务已不是咸丰能左右的事了

第二,咸丰的心里还是有着慈禧的地位,原因有两,一个是他是载淳他娘,第二政务还是离不开她。

第三,咸丰已知命不长了,而此时的朝纲也只有慈禧才能立挺一面,所以他在遗命里就有八大辅臣,两宫皇后,这些大家互相防范,互相制衡,等待载淳长大。

所以说,人算不如天算,咸丰临走的十全十美的安排,就让慈禧的手段给毁灭了。首先是联合慈安和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八大辅臣干趴下,然后杀了慈安,也由此开始了她的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文思物语


让慈禧陪殉是为了皇位长久,后来又扶正慈禧也是情势所迫,病榻上的咸丰直到临终时才展现出胜人一筹的政治手段



咸丰为何要慈禧陪殉?

咸丰帝在位时,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军兴风作浪,这让咸丰帝倍感无奈,沉迷于酒色,因此,对于朝廷之事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时的慈禧在为咸丰生下皇子后尤为得宠,耳染目睹就对政治产生了兴趣,看到咸丰帝荒于朝政,就逐渐开始替代咸丰批阅奏章,咸丰也乐得清闲,可是,久而久之,咸丰察觉出慈禧对权利的追逐,尤其在病倒之后,考虑到小皇帝年幼,为了不重滔汉代吕后的覆辙,他就萌生了让慈禧陪殉的念头,还向肃顺提及此事

肃顺早有谋权的野心,而慈禧无疑是一个潜在对手,若能借咸丰之手除去,自然最好。于是,他就向咸丰造谣“慈禧和年轻侍卫荣禄早已有染”,这下,更坚定了咸丰除去慈禧的决心(历史上关于慈禧和荣禄的谣言也正是因此而起)



然而在咸丰逐渐病危的时候,由于察觉到肃顺等人咄咄逼人,咸丰不仅将“顾命大臣”由原打算的四人增加到八人,还取消了赐死慈禧的念头,因为他知道慈安性格软弱,到时候孤儿寡母肯定不是肃顺等人的对手,他要利用慈禧来制约肃顺等人。为此,他还专门宣布,以后下发懿旨必须同时加盖慈安和慈禧两人的印章,否则皆为无效。这相当于给了慈禧和慈安一道“护身符”

但是咸丰又不相信慈禧,害怕她专权,于是就赐给慈安皇后一道密旨“如果慈禧扰乱朝刚,可拿出此旨,直接赐死”。后来慈禧独揽大权,但是始终没有对慈安痛下杀手,就是这个原因



咸丰在位时的“亮点”并不多,但是,临终时的各种考虑都极有远见,肃顺、慈禧等人的所作所为好似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也正是有了他的安排,才化解了不少祸事,只可惜,他低估了慈禧的谋略,在他去世后,慈禧掌控满清了将近半个世纪


回眸满清


我理解,提问者是不是想问咸丰皇帝是否考虑过实施肃顺提出的“立子杀母”建议,最后又为何放弃了。

确实有史料记载,肃顺曾经向咸丰皇帝建议,可以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做法,“立子杀母” ,以防患“主少母壮”、女主乱政。估计咸丰皇帝应该考虑过这个建议,毕竟他是知道慈禧的野心和手段的。但最终,咸丰皇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从而导致肃顺的忧虑成真。其结果是,慈禧迅速乘势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贬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从此开始,慈禧以女主干政,控制清朝政局长达47年,将本来就走向衰弱的大清一步一步带入深渊。

为什么咸丰皇帝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我考虑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t咸丰皇帝并非英主,很难下定“立子杀母”这样非常规的决定。

第二,\t咸丰皇帝高估了恭亲王奕訢的危险,却低估了慈禧的野心和手段。咸丰皇帝不无依靠慈禧扶持儿子,防备恭亲王奕訢侵害的想法。

第三,\t咸丰皇帝自以为找到了权力制衡的完美方案,期望通过顾命八大臣与慈安、慈禧相互制衡,实现辅佐小皇帝、防备恭亲王奕訢的目的。

这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个安排过于理想化,关键是咸丰皇帝没有很好评估恭亲王奕訢的势力,把恭亲王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从而使恭亲王倒向了慈禧一方。

作者:花开时节思春秋。坚持原创,独立思考;反思历史,启示未来。喜欢的,请点赞、关注、转发;有感想、有异议的,请写下你的评论,参与讨论和交流。


花开时节思春秋


你说咸丰你干嘛放弃了呀,要是把她一起带走该多好!要是没有慈禧这个老妖婆,中国或许不会沦落到那么悲惨的地步。

咸丰死的时候只有31岁,算是英年早逝了。这在大多长寿的清朝皇帝中并不常见,跟他曾祖父乾隆就更没得比了。原因就是纵欲过度,英法联军一来,他就发挥优良传统跑到承德避暑山庄了,将皇家园林圆明园留给了侵略者。自己则在行宫花天酒地,结果没多久就嗝屁了。

很可惜他死之前没有下令将慈禧处死或者要求殉葬,让慈禧这个老妖婆得以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给中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至于放过慈禧的原因让人唏嘘,仅仅是因为心软!在残酷的帝王之家,为了皇位是可以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他居然会因为心软放过了慈禧。

古代封建国家最忌讳主少国疑,由于咸丰英年早逝,继位的同治只有几岁。这样一来,国家政权很容易落到同治的生母慈禧手中,造成后宫干政的局面。

历史早已证明,后宫干政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国家的灾难。咸丰皇帝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留下了八位顾命大臣,一方面辅佐年幼的皇帝,一方面制衡慈禧。

可惜咸丰选的这几个大臣都是脓包,在大好的局面下,几个人都不过一个女人,被人一锅端了。从此慈溪开始了漫长的“垂帘听政”生涯,祸国殃民!


历史小跟班


咸丰是公元1860年从圆明园带着慈禧、慈安一众嫔妃和心腹大臣,把北京这个烂摊子甩给了弟弟恭亲王,逃往了热河避暑山庄。咸丰皇帝在去避暑山庄以前,就已经得病了,加上一路的风餐露宿,到了山庄以后虽然有太医的调理但是由于咸丰皇帝自己纵情酒色,很快他的身体就已经濒临崩溃了。谁来做大清帝国的接班人就成了咸丰必须考虑的问题。

咸丰皇帝此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自己年富力强、精明强干的弟弟恭亲王,一个是选择自己刚满6岁的儿子哉纯也就是同治帝,显然咸丰选择了后者,那么咸丰就必须为此做出周密的安排。野史记载咸丰最宠信的大臣肃顺就建议她学汉武帝杀母立子,杜绝后宫干政。但是这一条显然不符合当时清朝的情况。因为当时在咸丰死后能被封为太后的不止慈禧一个人,还有慈安,即使杀了慈禧那么慈安就能安守本分?不杀慈禧反倒是个牵制。所以说咸丰留有遗诏让慈禧殉葬,慈禧如果图谋不轨慈安可以先斩后奏,这完全是历史杜撰。

咸丰当时遗诏顾命八大臣辅政,圣旨必须加盖两宫太后印章才能生效,咸丰是想玩一个权利制衡,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终还是失败,如果咸丰杀了慈禧那么权利的平衡就没有了,咸丰的计划还怎么实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