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遇難,張良作為其同事,為何袖手旁觀,見死不救?

導語:提到張良,大家耳熟能詳,他是劉邦手下的謀士,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能從一介布衣成為大漢王朝的締造者,離不開以上三個人的幫助。蕭何處理政事,張良出謀劃策,韓信領兵作戰,三人各盡其責,一同締造了輝煌的大漢王朝。漢朝建立後,劉邦狡兔死,走狗烹,殺死了很多功臣,韓信也被害死,作為曾經的同事,張良為何袖手旁觀,到底為何?筆者將為大家解密這段歷史。

韓信遇難,張良作為其同事,為何袖手旁觀,見死不救?

張良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他智謀過人,深謀遠慮,被冠以"謀聖"的稱號。漢朝建立後,劉邦對手握重兵的韓信極具猜疑,藉口殺死了他,本以為能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結果卻適得其反,引發一連串的叛亂,以至於劉邦建國後一直在平叛,最後中了致命的箭傷,回到長安不久就駕崩了。

有一個疑問,張良在殺韓信的決策中,充當著什麼角色,他是否預料到殺韓信之後的後果?這一切都要從韓信說起。

韓信遇難,張良作為其同事,為何袖手旁觀,見死不救?

韓信是有大抱負的人,秦末農民起義後,韓信投到項羽的叔父項梁麾下。後來項梁戰死,韓信轉投項羽軍中,可是他並沒有受到重用,於是被蕭何引薦到劉邦麾下成為了大將軍。韓信為何和劉邦日漸不和,以至於生死相向?有幾個原因。

第一,求封齊王惹怒劉邦。彭城之戰劉邦慘敗,北伐諸侯國相繼叛變。韓信受命北上平叛,韓信成功後,向劉邦求封齊王。此時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的抬不起頭,而韓信趁火打劫,按兵不動,不支援劉邦,這使得劉邦極為惱怒。劉邦無奈,只能滿足他,只是心裡十分不滿。

韓信遇難,張良作為其同事,為何袖手旁觀,見死不救?

第二,擴大封地激怒劉邦。公元前203年,劉邦與項羽在固陵大戰,本已經和劉邦約定好的韓信卻遲遲不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邦採納張良加封韓信的建議,才得以得到韓信支援。首領深陷危難而手下卻不聽調令,反而趁火打劫,劉邦更加生氣了。

劉邦稱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解除了韓信的兵權,後來有人告他謀反,就把他囚禁於宮中自由卻沒有被限制。後來陳豨謀反,韓信作內應,事情被人出賣。呂后、蕭何謊稱劉邦在前線打了勝仗,邀請諸侯慶祝,把韓信誘騙到長樂宮殺害。

韓信遇難,張良作為其同事,為何袖手旁觀,見死不救?

韓信遇害,張良為何袖手旁觀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韓信謀反是事實,張良不能趟渾水。史書對韓信的謀反都有記載,代表人物有司馬光和班固。班固在《漢書》中說:"見疑強大,懷不自安,事窮勢迫,卒謀叛逆,終於滅亡。"班固認為韓信謀反是因為劉邦猜忌,韓信不得不反。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韓信滅齊以後,沒有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反而自立為王,劉邦追擊項羽至固陵,韓信違反約定不參戰,這使得劉邦對他有了殺心,司馬光認為韓信觸怒了劉邦,難逃一死。

韓信功名心很重,他起初也有叛漢的經歷,他可能沒有當皇帝的志向,卻有稱王之心。劉邦能夠滿足他的時候,他自然不會反叛,可是經歷過被貶謫的經歷,從雲端掉落,與樊噲這樣的人一個地位,韓信肯定不滿,從而謀反。而且史記專門記錄了韓信謀反的事實,所以張良作為臣子,不能救一個有逆反之心的同事。

韓信遇難,張良作為其同事,為何袖手旁觀,見死不救?

第二,劉邦政策轉變,張良出手只會引火燒身。楚漢戰爭的時候,劉邦分封了七位異姓王,幫助他打天下,這是為了籠絡他人為自己賣命。漢朝建立後,劉邦開始分封同姓王。把自己的兒子、兄弟都封到各地做藩王。顯而易見,劉邦欲建立一個屬於劉家的帝國,鞏固自己的統治。為了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那麼自己封的異姓王就得一個個剷除,張良意識到了劉邦的真實想法,所以韓信是非死不可,自己也就沒有相救的必要。如果出手,就是和劉邦作對,和領導作對,結果也就好不到哪裡去。

韓信遇難,張良作為其同事,為何袖手旁觀,見死不救?

第三,明哲保身方為求生之道。劉邦稱帝后,張良對外稱自己體弱多病,身體不好。劉邦遷都長安後,張良模仿道士閉門練氣功,辟穀,這其實是張良的計謀,為的就是明哲保身。張良曾向劉邦提出退隱,他說自己的先祖輔佐韓王,秦朝滅了韓國後,張良立志復仇,幸運的是遇到了劉邦,和劉邦一起覆滅了秦朝,自己的大仇得報。以後國家安定,自己只想做一個雲遊四方的道士,況且劉邦給了自己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自己別無所求。後來劉邦大封列侯,張良主動希望自己的封地是留地。留地是他和劉邦的相識之地,這一辭封,既表達了自己不願做大官的意願,又告訴了劉邦自己對他們友情的重視。作為領導的劉邦,十分滿意。張良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急流勇退,明哲保身,韓信身在漩渦中心,張良不可能幫助他,只求自己可以安享餘生。

韓信遇難,張良作為其同事,為何袖手旁觀,見死不救?

結語:總而言之,在劉邦與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很少出謀劃策,他十分清楚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打天下的時候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到坐天下的時候就並非如此,功高蓋主、手握重兵都為劉邦所忌憚。誅殺功臣是為了自己的天下考慮,由不得半分馬虎。張良深諳此道,因此急流勇退,保全了自己,這是有大智慧的人。不留戀自己的功勞,不奢求領導的心軟,自己姿態做好了,自然可以明哲保身。

韓信遇難,張良作為其同事,為何袖手旁觀,見死不救?

反而韓信沒有這樣的大智慧。他優柔寡斷,又有野心,雖然軍事才能卓越但是政治嗅覺太差,再加上早期對劉邦的不重視,使得劉邦痛下殺手,落得慘死的下場,可憐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