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交近攻和假道伐虢矛盾嗎?

大龍的生活記實


遠交近攻 Vs. 假道伐虢 -- 成語溯源

【旁白之語】

筆者始終認為,歷史那一面鏡子折射有方,有規可循,但最牛掰的,當屬東周分兩段的春秋和戰國。一則國數之多呈現多元化的複雜,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戰爭與和平、上兵伐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姻親相互,爾虞我詐,赤膽忠心、伶俐機智,無一不對應於後世之象。二則東周典故之多,形成了我國成語的喻意深邃。三則最為感嘆之處,在於東周列國之事,總要歸因於生事之人,這些人物個性之鮮明、思想之異同,彙集全面,影響左右著後人。每每在中國曆朝歷代都能夠看到同樣的重影。反觀,今天的我們,忙忙碌碌而一生,卻又懵懂而一世,其實數十載歲月之命運,都能透過東周故事邂逅到自己曾經的影子,只是你我又在重複著自己的命運罷了。

【測評一下自己】

【假道伐虢】=【唇亡齒寒】

成語中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公元前658年,晉國藉口向虞國借路征討虢國為名,實為消滅雙方。春秋時期,晉國周圍的虞國和虢國相互幫助,乃是同姓比鄰,唇齒相依。晉獻公謀欲伐之,又慮二國相親,相互援助,伐未必勝。大夫荀息曰:“虞虢之交未離。臣有一策,可以今日取虢,明日取虞。”獻公曰:“卿策如何?”荀息曰:“君厚賄於虞,而假道以滅虢。”於是,晉獻公以“垂棘之壁”(白璧)、“屈產之乘”(千里馬),獻與虞公。虞公初聞晉來假道伐虢,意甚怒。及見璧馬,不覺回嗔作喜,手弄璧而目視馬,欣然允諾。晉獻公破虢後,回首伐虞國,曰:“前蒙君假我以道,今再假我以國,敬謝明賜!”虞公只得降晉。

此典故演繹出兩則成語:假道伐虢與唇齒齒寒(或唇亡相依),後者較前者更能突出關係密切,相互幫助的重要性!

【遠交近攻】

戰國時期,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用相國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語出《戰國策》),才能真正擴大勢力範圍,“遠交近攻”先對付離秦國較近的韓、趙、魏三家(原晉國被瓜分),而暫時對較遠的齊、楚兩國置之不顧。“遠交近攻”不僅拓寬了秦國的地盤,還破壞了當時的“合縱聯盟”。

範睢對秦穆公曰:“臣聞穰侯(穰侯,秦穆公的舅舅)將越韓、魏而攻齊,其計左矣。齊去秦甚遠,有韓、魏以間之。王少出師,則不足以害齊,若多出師,則先為秦害。……今伐齊而不克,為秦大辱。即伐齊而克,徒以資韓、魏,於秦何利焉?為大王計,莫比遠交而近攻。遠交以離人之歡,近攻以廣我之地。自近而遠,如蠶食葉,天下不難盡矣。”秦王又曰:“遠交近攻之道何如?”範睢曰:“遠交莫如齊、楚,近攻莫如韓、魏,既得韓、魏,齊、楚能獨存乎?”

【二者對比】

假道伐虢和遠交近攻形式上是相反的兩條計策,但是都獲得了同樣的效果。細細品味,有兩點關鍵。(1)無論上述兩條策略,其核心元素特徵是相同的,即相對於被徵國,

征討國的自身都很強大。晉國本身強於虞、虢;秦國本身強於韓、趙、魏。如果角色之間有兩方強者,或者弱國使用該策略,那就完蛋了,所以後來秦穆公偷渡借道晉國而伐鄭國,卻導致三帥被擒就驗證了這點。(2)春秋和戰國的環境不同,策略亦不同。春秋時期,諸侯國還相當分散,小國比比皆是,大都乃周王室的親戚。隨著周王室的衰敗,諸侯之間開始瓜分地盤,所以尚未形成寡頭格局,因此假道伐虢擅長於滅掉周圍小國。而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經過廝殺,形成了戰國七雄為主的相持格局,諸侯之間的唇齒關係已蕩然無存,跨國的地理位置又相距較遠,加之相互詭詐,再應用假道伐虢已無環境之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日漸強大,因此遠交近攻正好還能破壞六國的合縱策略。

【同為36計】

頗具玩味的是,“假道伐虢”和“遠交近攻”同被收錄在著名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裡,同歸屬為“混戰計”,前後毗鄰。

第23計遠交近攻: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範睢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第24計假道伐虢: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可見在軍事上對這兩者的重視程度之大。

【個性人物分析】

百里奚可能是歷史上開價最便宜的賢士! 春秋時曾做虞國大夫,晉獻公假道伐虢滅了虞國、俘獲百里奚之後,將他作為秦穆公夫人(晉獻公之女)出嫁時陪嫁的奴隸前往秦國,途中百里奚逃離秦國跑到楚國,因放牛手藝好被楚王用去專門養馬。秦穆公得知其是賢人,欲將重金換回百里奚,大臣提醒道:楚國現在不知道百里奚為賢士,如果我們重金索取,楚國必然不肯還給我,倒不如就說百里奚是秦國逃跑的奴隸,低價贖回。秦穆公遂以五張羊皮作價贖回百里奚。

范雎,魏國人,出使齊國時,被誤認為通齊賣魏,回國後幾乎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易名張祿,潛入秦國,隨後被秦昭王發現。范雎為秦昭王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又鼓動秦昭王將權力收回,拜自己為相。因妒忌秦國著名將軍白起的軍功(長平之戰引出的成語:

紙上談兵),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殺。

結語:~~在夢境中找尋自己的身影,對號入座,在絢麗多彩的春秋戰國時代,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在金戈鐵馬、馬革裹屍的戎馬生涯中,邂逅東周列國中的自我!~~ 祝吉祥如意!


上醫醫國中醫人下醫病


遠交近攻和假道伐虢是兩個國家在不同時期採取的不同的戰略戰術,無法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優劣,也沒法說孰優孰劣。

晉國假道於虞在前,是秦穆公時期的事,遠交近攻在後,是秦昭王時候的事,兩者相差389年。

假道滅虢滅虞出自《左傳·僖公五年》中的《宮之奇諫假道》公元前655年晉國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是要利用虞國的信任,在滅掉虢國之後,再在回來的時候消滅虞國。虞國大臣宮之奇看破了晉國的陰謀,勸說國君不要借道給晉國,並說明“唇亡齒寒”的道理,但虞國國君不聽,借道給晉國,宮之奇就帶著家人逃跑了,虞國在宮之奇推斷的日期裡滅亡了,著名的大臣百里奚也被俘虜到了晉國。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推行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把攻打的重點放在近旁的韓趙魏,對較遠的齊楚燕採用交好的策略,從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蠶食諸侯,最後完成了帝業。

兩者都是成功的戰略戰術,並無矛盾可言!


Elegant


表面上看起來,遠交近攻和假道伐虢是矛盾的,但事實上兩者的本質思想是一樣的,所以並不矛盾。

遠交近攻的意思是聯絡相隔較遠的國家,進攻與己相鄰的國家。因為冷兵器時代不存在空軍,步兵和騎兵部隊受到地勢的限制和阻礙,加上後勤方面的制約,所以只能步步為營,首先攻取距離較近的敵人。如果捨近求遠,付出巨大的代價越過近距離的對手轉而攻取遠距離的敵人,顯然是不明智的。另一方面,近距離對手造成的威脅,必然大於遠距離的敵人。

假道伐虢,典故是春秋時期晉國借道虞國攻佔虢國,但在滅虢後回師時順道滅了虞國。在軍事上, 假道伐虢的意思就是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以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所以,假道伐虢的最終目標仍是消滅距離較近的鄰國,只是為了增加勝算,暫時採取了麻痺策略,也就是借道。因此,遠交近攻和假道伐虢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

遠交近攻更像是一種從宏觀著眼的戰略思想,而假道伐虢則在遠交近攻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昇華。從晉、虞、虢三國的地理位置來看,如果晉國直接進攻虞國,由於虞國和虢國的國力加起來也比不上晉國,所以極有可能導致兩國聯合起來對抗晉國,即便晉國實力強大無懼於此,但是肯定要付出大得多的代價。同樣,如果晉國要在不經過虞國的前提下進攻虢國,就必須走遠路繞過中條山,代價同樣不小。所以,如果以借道的名義麻痺虞國,沒有後顧之憂地先攻取虢國,再回過頭來收拾被夾在中間的虞國,無疑省事得多。


古時明月照吾心


不矛盾。兩者都是上位者根據實際情況而做出的自我判斷和決策而已,客觀上不分誰對誰錯,哪個決策更優。


具體分析時我認為需要參考以下幾點:

第一,兩種策略的層面和範圍不同。遠交近攻是戰略層面,是秦國一直採用的策略,而假道伐虢只是戰術層面,只被晉國使用了一次,後世很難複製。一千多年後的大明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使過這麼一招,跟朝鮮說想要“假道徵明”,好在朝鮮是中華歷史文化的好學生,國王在大事上也不糊塗,嚴詞拒絕了。

第二,兩種策略都抓住了人性的弱點。不論是遠交近攻還是假道伐虢,秦國和晉國都抓住了關聯國家的貪婪、短視、自掃門前雪的弱點,讓他們認為跟自己無關,甚至還能夠佔到便宜,這才是最高明的。

第三,兩種策略的產生的時代背景。“遠交近攻”產生背景是戰國末期,戰爭規模空前巨大和慘烈,任意一國包括秦國都無法單獨應對多面,所以只能穩住其他國家(遠交),而攻取一路(近攻);“假道伐虢”是春秋時期,當時大國小國並存,且春秋時禮樂尚未完全崩壞,不找個合適的理由和藉口,隨隨便便就想恃強凌弱是不太可能的。

總結起來,就是一個是戰略一個是戰術,一個是無可奈何一個是惺惺作態,兩者都抓住了人性的弱點,採用哪種策略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討論、指正。


強哥說文史


這是事物的一體兩面,用的好也就好。

遠交近攻:即交往離自已地理位置遠的夥伴,進行合作從而、共同打擊距離自已近的對手,來達到目的一種策略。歷史較為著名的如,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266年,秦昭王驅逐了擅權的魏冉,任用范雎為相,並積極推行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遠交近攻先把鬥爭重點放在近旁的三晉,對較遠的齊楚暫置不顧,從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從而達到破壞東方諸侯國的“合縱”策略。

假道代虢:即表面和善的借用相領國家的道路,.經過此道,去處理事物,達到目的後,再回頭把此國佔領己有。歷史著名的案例如,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但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於是晉國依利誘之虞國,離間二國不和諧,.不互相幫助。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可虢國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晉國經過謀劃又順便滅了虞國。

其實,任何一種計謀不是單純的一種形式,而是吸收了多種智慧綜合而成。水無常形就是其理。


歷史天平


遠交近攻是秦始皇想滅六國提出的策略,而假虞伐虢是晉獻公使用的策略,不要將兩個不同人的策略混為一談。




六扇門人jgy


“遠交近攻”策略先把鬥爭重點放在離秦國較近的韓趙魏三家,而暫時對較遠的齊楚置之不顧。

“遠交近攻”不僅鞏固了秦國所攻取的土地,還破壞了東方諸侯國的“合縱聯盟”,加快了秦國統一的步伐。

相信大家看了之後就會明白遠交近攻的真正含義了。

然後在看看假道伐虢,假道伐虢也是一次歷史事件,大家先看看這個故事: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

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

獻公哪裡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

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

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裡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裡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相信大家把這兩則故事看完就知道真正的含義。其實一點都不矛盾,希望對你所說的有幫助。謝謝!


江湖詩客


假道伐虢和遠交近攻是兩碼事。假道伐虢是一個計策,屬於一種戰術;而遠交近攻是秦國為了滅六國而制定的長期戰略。

如果假道伐虢真的就是借道征伐遠方之國,那就稱不上是計謀了。

假道伐虢,其真意並不是借道去征伐別國,而是以借道之名行滅國之實,借道之初就存滅國之心,借他道是為了滅他本身,目的不是借其道而是滅其國,是不違背遠交近攻的。用於軍事上,其意在於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藉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假道伐虢的由來: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裡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裡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裡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雁77


這個矛盾是什麼意思?

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其實二者之間並沒有什麼矛盾!如果說真的有什麼不同的話,只能夠說達成目的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其實什麼是外交呢?張怡曾經說過上善伐交!靠戰爭能夠得到什麼東西,無非就是一場勝利,勝利過後呢,還是需要依靠士兵的生命去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攻伐,如果說通過外交手段則完全可以不費一邊一組就能夠把這些國家的土地和子民給要過來,當然這個手段純粹就看人,有的人玩的好的,那能夠獲得很多東西,玩的爛的,那簡直就是貽笑大方!

什麼是真正的外交?其實現在的有一個國家的政策說的特別清楚,就是蘿蔔加大棒政策!這個政策是誰的美國人,美國人覺得現如今全世界要想搞外交,光靠大棒子光靠胡蘿蔔這是不行的,得要先給一棒子,然後再給一根胡蘿蔔,這樣的話這個狗才能夠乖乖聽話!

對於美國人來講,給這個胡蘿蔔確實有一點違背美國人商人的原則,畢竟商人嘛,摳門這個東西大家都知道,可是商人想要獲取更多利益的時候就會投資!這個胡蘿蔔就是投資,但是投資並不代表完全的白給!美國國會對於美國軍隊的最重要的要求是什麼?老子給你一顆子彈的價錢,你要變成兩顆子彈還回來!

這什麼意思?外交政策只獎勵以不講對錯!不跟你講方法,只要你能夠賺取利益,什麼東西都可以!

遠交近攻,這是秦國丞相範睢替秦國在未來統一六國戰略裡面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條理論依據,為什麼在這之前秦國人使用的是誰的政策?張儀的連橫政策!但是我不止一次的提過這條政策,實在是太看人臉了!如果是一個天才來實行這種政策,刀尖上的舞蹈刀尖填寫最後獲得利益,那簡直就是讓人瞠目結舌,可如果是一個廢物來執行這個政策呢?

範睢的方法就是把這個政策給簡單化,原先連橫政策我需要考慮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有可能一個戰爭甚至於一個士兵都能夠導致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變化,現在不需要看這個東西了,只要按照我給的這條機靈策略來實行,你秦國無論怎麼打仗那都是佔便宜!

遠郊進攻最重要的是什麼?(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不是說方法就是為了拿國家利益,只要國家利益拿到了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至於說假道伐虢,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可能你說的主要矛盾就在於這個故事裡面不僅消滅了目標國,而且還把作為跳板的國家一起給滅了,等於把自己盟友給滅了!

這沒任何毛病,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以後他是不是後來也把齊國,燕國這兩個離他比較遠的國家也一起給滅了?無論怎樣,無論任何一條國家策略,其最終的意義就是要做到自強,怎樣才能在亂世之中做到自強的第一改革?當然秦國已經經過商鞅變法沒法再改了,另一個方面就是強能夠從別人手裡搶到一分錢,就相當於你自己國家賺了兩分錢!這麼淺顯易懂的道理誰都懂,可真要實行起來那很困難,為什麼你想想戰國時期曾經的齊國比秦國並列稱為雙帝,也就是秦國我在西邊,所以我稱西地,而齊國在東邊兒我城東地!

兩個國家地位平等,可最後呢齊國就是因為滅了一個宋國,被五個國家輪流毆打!最後辛辛苦苦攢了幾十年的國家資本,一瞬間全部敗了個乾乾淨淨!秦國呢?秦國通過自己優秀的地理位置以及優秀的外交政策,六個國家一起上能奈我何?我反而能夠從中作梗,讓你六個國家打個你死我活,最後我再從中漁翁得利!

那是什麼?光靠死板的腦子光靠那個條條框框能做得到嗎?不可能!凡事都得靈活運用,什麼東西你都得看清楚情況之後再使用!

有的時候兩樣東西看似矛盾,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


漩渦鳴人yy


兩者並不矛盾,主要是戰略目標和攻擊對象不同而已。晉獻公只想滅掉家門口的兩個小兄弟,而秦昭襄王想的是吞併天下!

晉獻公假虢滅虞,對象是虢國和虞國這樣的小國,滅掉他們沒有軍事上的難度,之所以還耍了個小把戲,不過是進一步降低難度而已。

秦昭襄王遠交近攻那可就不一樣了!當時秦國的戰略對象主要是韓、魏、趙這三國。這三個國家的實力可不是虢國和虞國能比的。要想擊敗這一等級的對手,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同時,還要防止強大的楚國和齊國插手干預。遠交近攻的策略就是在這個時候由范雎提出,先親近齊楚,集中力量對付韓魏趙。事實證明,這是一條妙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