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生蝗蟲災時,為什麼人們不吃蝗蟲度過難關呢?

體育快遞員


古代鬧蝗災,蝗蟲所到之處,黑壓壓的,就如同陰天一樣,“嗡嗡”響過,大家驚慌失措,可是毫無辦法。地裡的莊稼就都被它們啃噬過,幾乎絕產了。


我國古代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


古代怎樣抗蝗災?


“旱極而蝗”,天氣越乾旱越適合蝗蟲的繁殖,越容易鬧蝗災。


古人認為,之所以有旱災,是因為一種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災,是因為“蝗神”在顯威。



從上面可以看出,早些時候的古人對鬧蝗災有迷信看法,所以除了祈禱之外,別無他法。


而到了唐朝,宰相姚崇面對大蝗災就想出了辦法,就用驅趕、抓捕焚燒,填埋,效果頗為顯著。


到了元朝時候,在初秋,把蝗蟲卵挖出並暴曬在陽光下,不久就可以被曬死。


古人也吃蝗蟲?


道光十七年(1837),清代張集馨《道鹹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


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餘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淨者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婦稚在內轟出,或售賣,或換料麥,悉聽民便。



從中可見,鬧蝗災時,古人捕殺蝗蟲的行動就像是行軍打仗一樣,十個人為一個小組,兩個人負責挖一尺多長,三四尺深的壕溝,然後六個人一起用長笤帚把蝗蟲往壕溝裡趕,再用浮土把趕進壕溝的蝗蟲掩埋。


從上面的記錄可以看出,捉到蝗蟲,老百姓自己處理就行了,可以賣錢,可以換東西,可以自己吃。


那麼具體怎麼用,肯定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烤著吃,煮著吃的都有。只要有幾個吃著好吃的,一傳十,十傳百,大家就都效仿吃蝗蟲了。



吃蝗蟲解決什麼問題?


在鬧蝗災的時候,災民收入很少,沒有東西可以吃。蝗蟲鬧災,蝗蟲不可能天天在一個地方,等把一個地方的莊稼吃完,就立即飛往下一處了,前後不過幾天的時間。

所以吃蝗蟲,也就是吃個一天,兩天,之後呢?


蝗蟲雖然看著黑壓壓一片,吃一個兩個的還不能填飽肚子。

而且蝗蟲會飛,一般人單打獨鬥還真不逮住。


綜上,在鬧蝗災的年份,災民也吃蝗蟲,但是還真不解決問題。


歷史漫談君


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沒有見過蝗災,不知道什麼是蝗災.我爺爺是農民親歷過蝗災,我在非洲援建的時候也聽它們講過蝗災.我們看見有炸螞蚱🦗小吃,以為抓螞蚱🦗吃也不錯!實際上,蝗災中的螞蚱🦗不是我們平常生活中遇見的螞蚱!蝗災時候的蝗蟲處於一種癲狂的狀態!全身會變色可以迅速吃掉多倍於自己身體的糧食,葉杆全都不剩!連續狂吃不休息!日夜兼程!小規模的蝗災可以治理,蝗蟲一旦聚集成了規模根本沒辦法治理,遮天蔽日,連太陽光線都會被遮蔽住,往往一兩個小時一整片田就什麼都不剩了!連麥稈都沒了!連牛馬的草料都剩不下!它們一旦吃完,就會迅速飛走了十分二十分就會飛走!再尋不到!在非洲蝗蟲一天能行進400公里!根本等不到你抓來烤串就都飛走了!




大鐵鍬摳牙縫兒


我上的生物課裡,蝗蟲是叫東亞大飛蝗,這東西好吃,我吃過,做這東西吃的地方,管這東西叫“跳菜”收好莊稼的田裡,總有人拿個竹製的大圈,套上塑料薄膜做的大袋子,打點眼,在田裡跑來跑去,然後袋子裡面就能倒出好多跳菜,用開水燙死,煮一開,撈出來晾曬乾了,就是跳菜,油炸最香,烤吃也不錯,以前缺油時候幹炒也挺香的,好吃著呢。



但是古代蝗災時候為什麼不吃著個呢?肯定吃,不會不吃的,咱們國家只要能進嘴的東西,自古就沒落好的,古代不知道,我小時後在鄉下,小夥伴們抓點知了螞蚱烤著吃那是常事。說古代蝗災後,不吃蝗蟲,我是不信的,但我認為沒什麼用,我們常見的那種蛇皮袋,裝米得四五十斤,賣跳菜的也拿那種袋子裝著跳菜賣,一袋子才十幾斤,就是說這東西吃著玩,當菜吃都可以,當糧食吃。

恐怕蝗災時能抓到的蝗蟲,不夠填補糧食損失,本來古代田裡那點糧食收成,地主家都得半年幹半年稀,蝗災糧食都泡湯了,抓的蝗蟲最多能填補小半,所以最後還得吃樹皮,甚至易子而食。農民是最實際的,要是吃蝗蟲能頂上糧食,能比糧食稍多一點,就該種糧養蝗蟲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蝗災的危害有多恐怖,絕大多數人都沒見過,我親身經歷,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湖南爆發松毛蟲災害,半個月不到,整座整座山上樹的葉子,全被松毛蟲吃得乾乾淨淨,後來動用軍用飛機灑農藥,才防治住。

蝗蟲有翅膀,能飛,比松毛蟲的危害更多,防冶也更困難。

古代發生蝗災,就如同近代發生瘟疫一樣,是天災,不可抵抗的。


對於沒有對抗手段的自然災害,怎麼去度過難關。

唯一的辦法,就是受災,總結,再受災、再總結,最後得出一套預測蝗蟲災害是否會發生的經驗,為來年的減災,賑災做準備。


瞎忙的胖子


中國古代鬧蝗災的年月,老百姓是食用蝗蟲的。但是蝗蟲相對於糧食來說,實在不頂用,不頂飽,所以災荒年月還是有很多人餓死。

1、不好吃

說實話,蝗蟲真的不好吃,蝗蟲全身都是硬殼,腹腔內就是一包綠水。不但不好吃,就是看著也難以下嚥。但是災荒年月也不用挑剔了,硬著頭皮吃吧,但是這種東西確實不是第一首選。

第一首選是草根樹皮,這一類的東西經過水一煮,還能熬成類似於粥一樣的東西,比蝗蟲還是要可口一些。吃蝗蟲也是在沒有草根樹皮的前提之下,沒有人一開始就去選擇蝗蟲,人總是會從比較能嚥下去的東西開始。

2、不夠吃

再說,蝗蟲實在沒有營養,不頂餓。一碗稀粥能讓你消化半天,可就是吃半斤蝗蟲,也抵不上這些營養,有可能還會拉稀跑肚,得不償失。

真要是拿蝗蟲充飢,那對蝗蟲的需求量太大,古代有沒有現代那麼多的捕捉工具,多他們來說,捕捉蝗蟲太過於辛苦,還不夠補充消耗的體力的。

再說,蝗蟲也不會一直在一個區域,等著人們去捕捉,他們也要生存,他們也要去尋找糧食。所以一般蝗蟲都是鋪天蓋地而來,一陣風一樣又趕往下一個區域。所以大量捕捉蝗蟲就變得不現實,趕巧了會有少量收穫,不可能大量獲取。

3、不敢吃

古代人迷信思想嚴重,他們對不理解的事物都會歸結於神靈。就像鬧蝗災一樣,老百姓不明白原因,就會認為災難都是上天的警示,上天的懲罰。

古人對神靈是相當敬畏的,他們甚至回去修建蝗蟲廟。他們認為蟲災就是蝗神在發怒,因為沒有給他貢品,沒有伺候好他。

當人們認為蝗蟲是神的時候,更不會去吃它了。因為吃蝗蟲,那就是要得罪蝗神的,那就要面臨更大的災難。這是老百姓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們也不敢吃蝗蟲。


老蟲




蝗災是個非常可怕的現象,一般伴隨著旱災發生,這就是所謂的“旱極而蝗”。

蝗災過後,人們的莊稼地彷彿一夜之間就消失了,被蝗蟲吃的乾乾淨淨,老百姓飢餓的苦日子就開始了。

有人說,當時的人們,為什麼不抓蝗蟲吃呢?那可是高蛋白的食物啊!

蝗災時,蝗蟲會以群體方式做高速移動,不是原地停留



平常情況下,蝗蟲是獨居昆蟲,而蝗災時,蝗蟲彷彿商量好了一起造反似的。蝗蟲大部隊,吃完一家吃下一家,吃完一個區域吃下一個區域,因為是高速移動的,所以,很多時候,人們來不及抓它們,蟲子就已經飛走了,只留下滿地的狼藉一片。

既然人們來不及抓,那就更談不上去吃它們了。

人們的飢餓,不是蝗災發生的時候,而是蝗災過後,莊稼地顆粒無收,才導致人們開始餓肚子。此時,去抓蝗蟲,大部隊也早已不在了。

因此,有些時候有些人,沒有做好準備,面對高速移動的蝗群,來不及抓,更無法去吃了。

蝗蟲被有少部分人譽為上天派來懲罰人間的精靈,所以這些人不敢吃它;有些人是生活習慣,吃不下



古代時期,一旦發生旱災,就會被百姓譽為是上天的懲罰。旱災過後有蝗災,所以,有一小部分人認為蝗蟲是上天派來執行懲罰任務的“精靈”,不可吃,不可吃。

有些人是不敢吃,而大部分人是吃不下。比起糧食,蝗蟲的口感並不佳,蒸煮著吃,味道不好,油炸著吃,味道是不錯,但太浪費油。

不要說過去了,就是到現在,烹飪水平如此高超,很多人依然吃不下,這就是一個飲食習慣的問題。



有些人吃不下蝗蟲,有些人是來不及抓,來不及吃,或者不習慣吃。

這難道說明,沒有人吃蝗蟲嗎?有,還有不少人是吃蝗蟲的。

其實有人吃蝗蟲的,人還不少



吃蝗蟲的大有人在,包括唐太宗,也曾經吃過蝗蟲。 《貞觀政要》記載如下: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什麼意思呢?說貞觀二年,京師大旱,唐太宗抓了幾隻說道“人們以糧食為命,你們卻吃掉了,這是害了百姓啊!百姓有不對,責任全在於我,如果你們是有靈的話,不如吃了我的心,再不要害百姓了。”

說完,唐太宗拿起蝗蟲就要往嘴裡塞,左右人勸道:“使不得啊!吃了害怕傳染疾病啊!”唐太宗說道“我就希望災難轉我這裡來,有什麼怕的呢?”說完,唐太宗就吃下去了。

貴為皇帝,都吃蝗蟲了,那百姓吃嗎?也是吃的。



《舊唐書》記載:“興元元年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蒸曝,揚去足翅而食之。”

這還是發生在唐朝,糧食被蝗蟲吃完了,百姓餓得扛不住了,所以抓蝗蟲吃,蒸熟後,拔掉翅膀就吃掉了。

口感可能一般,但是,餓極了吃一吃,頂餓是一定的。

當然,抓的時候要講究,大批蝗蟲飛走後,能抓到的就有限了。所以有些地方,蝗蟲來時,有些人就開始大批抓捕,然後煮熟,用鹽醃起來。當飢餓來臨時,醃製的蝗蟲就起作用了。

除了唐朝有記載,元朝也有:

(元)至正十九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

看得出來,元至正十九年,蝗蟲非常多,百姓就抓捕為食。



百姓吃蝗蟲的情況,在明朝也有記載: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飛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時饑民嘯聚山林。太平縣蝗蟲飛,飛蔽天,禾穗樹葉食之殆盡,民悉轉壑。

看,明朝蝗蟲也不孬,很厲害。而百姓毫不客氣,抓起來就吃。

這一件件的記載說明,古代人吃蝗蟲不是個例,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各個朝代發生蝗災時都有人吃蝗蟲。



綜合來看,在蝗災期間,有些人不吃蝗蟲,首先是因為沒抓住,其次是生活習慣問題導致不吃,個別人因為過於迷信也不吃。但是,歷史上,蝗災前後吃蝗蟲,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絕不是個例。


藍風破曉


問:古代發生蝗蟲災時,為什麼人們不吃蝗蟲度過難關呢?

題主怎麼就知道古代人不吃蝗蟲?

蝗蟲來了,地裡的綠色一掃而光,莊稼全吃成光桿,顆粒無收,人們沒有吃的,餓的吃草根,啃樹皮,連觀音土都用來充飢,有能夠填飽肚皮的螞蚱,能不吃嗎?

我小時侯就吃過螞蚱,記得有一年鬧螞蚱,人們拿著口袋到地裡去逮,逮一口袋回來在鍋裡用火幹炒熟,然後存起來當乾糧吃。聽母親說,一九三八年那年,我們家存了三口袋幹螞蚱。

從小到大到現在,我只要下地看見螞蚱我就逮,用棍穿上在火上烤,烤熟了把螞蚱下半部的髒東西去掉就吃,帶籽的螞蚱特別好吃。

我小時候蝗災吃螞蚱,一九三八年蝗災吃螞蚱,難道古代人遇蝗災就不吃了嗎?

據說唐太宗在蝗災時為表示抗蝗災決心,親自帶頭吃螞蚱,連皇上都吃螞蚱,老百姓為什麼不吃?

只是蝗災短短几天時間,就無影無蹤了,留下的是一片荒野,人們吃不了幾天就沒有了,除去存下一點,又顆粒無收沒有糧食,剩下的就是忍飢挨餓的四處逃荒。

古代發生蝗災時,人們不是不吃蝗蟲充飢,只是莊稼都被蝗蟲吃光了,蝗蟲絕大多的又飛走了,人們只是吃了極少部分,而這極少的蝗蟲是吃不幾天當不了飯的。


生產隊長老楊


這個問題實在是太缺乏智商了。

堪稱“何不食肉糜”的另一版本。

災荒來臨,人們可是連觀音土這種吃多了會死的東西都敢吃,怎麼會不吃蝗蟲呢?

但問題在於,蝗災時的蝗蟲可不是養殖大棚裡等你抓的食物,它們飛行的速度極快,根本沒人能抓到。

蝗蟲確實是有營養的高蛋白食物。

但你想吃的前提條件是,能夠抓到蝗蟲。在蝗災發生時,大量的蝗蟲漫天飛舞而過。

蝗災就如黑雲壓境,蝗蟲們啃食莊稼,瞬間所有糧食都被吃光了。


因此,在鬧蝗災的時候,成群結隊的蝗蟲高速飛過,你根本抓不到。

對於災荒的人們而言,不是不想吃蝗蟲,而是根本吃不到。

事實上,直到現代社會,蝗災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例如,2010年澳大利亞就爆發了蝗災,直接損失了價值20億的百萬畝農作物。

澳大利亞的農業不發達嗎?科技不發達嗎?結果,發達國家對於蝗災也是束手無策,根本抓不到蝗蟲,只能任其啃食。


因此,普通的農民又怎麼可能抓到蝗蟲呢?

在現代社會,人們吃蝗蟲,那是因為有相應的養殖技術。蝗蟲是養在農業基地的大棚裡,所以任君抓捕。

總而言之,災民不吃蝗蟲只是因為抓不到而已。


HuiNanHistory


一是不敢吃,二是不夠吃。

不敢吃

老百姓餓急了確實會吃,這在明代徐光啟的《除蝗疏》中有記載:

食蝗之事載籍所書不過二三。唐太宗吞蝗以為代民受患。傳述千古矣。乃今東省畿南用為常食,登之盤飱。臣嘗治田天津,適遇此災,田間小民不論蝗蝻,悉將烹食。城市之內用相饋遺,亦有熟而幹之,鬻於市者。則數文錢可易一斗,噉食之餘家戶囷積,以為冬儲。質味與幹鰕無異,其朝晡不充恆食此者,亦至今無恙也。而同時所見山陝之民,猶惑於祭拜,以傷觸為戒,謂為可食即復駭然,蓋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東省畿南,既明知鰕子一物,在水為鰕,在陸為蝗,即終歲食蝗,與食鰕無異,不復疑慮矣。

可以看出,徐光啟在天津做官時,治下小民不僅烹食蝗蟲,還當做禮物相互饋贈,也有做成蝗蟲幹在路上賣的,甚至有屯起來當糧食的。徐光啟本人也吃過,覺得味道和幹蝦沒啥差別。

但是,他同時記載,山陝之民,仍然“惑於祭拜”,不敢傷害蝗蟲,更不用提吃了,跟他說可以吃更會駭然大驚,覺得不可接受。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認為蝗蟲是戾氣所化,所以“甘受戕害”,而不敢食用蝗蟲。

徐光啟也同時也指出記載食蝗之事“載籍所書不過二三”。食蝗在歷史上記載是比較少的。最出名的食蝗者是李世民,然而李世民吞蝗蟲並非是因為覺得蝗蟲可以吃而給大家作個示範,而是另有考慮,其前因後果恰好能說明,李世民認為蝗蟲是不可吃的:

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復成災。

為方便理解,簡單說下上面一段話的大意。李世民看到蝗蟲,拾起來道:百姓有過,在我一人,如果你有靈,吃我心,不要傷百姓。於是要吞下,左右進諫道:不可以,可能得病啊。李世民回答:這就是希望把百姓的災禍移到自己身上,無需躲避疾病。於是吞下蝗蟲,自此蝗蟲不成災。

這段記載出自《貞觀政要》,姑且不討論李世民吞蝗時候的心理,也無需考慮吞蝗與蝗災消弭的聯繫,僅僅從其記載本身來看,李世民吞蝗時候本身不認為蝗蟲是可以吃的,也認可左右說的“吃了會得病”的行為,他吃的動機在於“將蝗蟲降予百姓的災難轉移到自己身上”。這恰好證明,李世民認為蝗蟲是不可以吃的。

皇帝都這樣,小民更不用提了。並且可以看出,從唐代到明代,這種認識一直存在,唐之前就更不用說了。

固然歷史上有餓得活不下去的人吃,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是惑於這種認識,不敢吃蝗蟲。

這種認識有其思想根源。古人信奉天人感應,人有過蝗乃降的思想相當有市場。直到清代,在捕蝗專著《捕蝗考》中,仍然提到“蝗未作,修德以弭之”。地方上鬧蝗蟲,也會認為是當地官員德行不好,因為“有道之臣,蝗不入境”。在這種“除天災當以德”的思潮下,官員有時候都帶頭焚香祈禱,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還是有餓極了或不信邪的抓蝗蟲來吃,但是仍然免不了餓死的下場。

這就是我們提到的第二個原因,不夠吃。

不夠吃

蝗蟲成災的時候,已經長出了翅,稱為“飛蝗”。

飛蝗並非在地上爬,而是吃了這個地方,再群體飛向其他地方。因此,蝗災一旦發生,則並非一寸一縣,往往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幾個郡同時鬧蝗災都是可能的。

蝗蟲進食速度極快,食量也大,吃完一塊地,就會轉到下一塊。一個地方吃光了,就會飛到別的地方。

因此,百姓捕殺,也往往屯不夠多少蝗蟲,不夠吃。地裡的糧食都吃光了,糧食也不夠吃,這個時候,只能等朝廷的救濟。

很多人等不急,成群結隊去附近的地方討希望,然而這個時候,附近的地方可能就已經被蝗蟲吃光了。於是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去他鄉覓食,儘管知道希望渺茫,但是總比原地餓死好。

這個時候流民就產生了。我們在電視劇中常見的一些事,也往往發生。

總結一下,古人的迷信思想,阻止了他們去吃蝗蟲。當然,還是有一部分人不信邪,但是由於蝗蟲的遷徙性,因此能捕捉到的蝗蟲杯水車薪,不夠吃。蝗蟲走了,地裡的糧食被吃光了,也不夠吃。所以古代蝗災往往造成大量人餓死。


文史軼事


我國自古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說。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髮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所以旱災之後容易出現蝗災,進而導致饑荒出現。至於為什麼古人出現饑荒也不以蝗蟲為食呢?原因大致分為“不敢”和“不行”

為什麼“不敢”?

古時候人們把蝗災當做天災,認為蝗蟲是上天派來懲罰他們的,所以不敢吃蝗蟲。

這裡有個這樣的故事《唐太宗吞蝗》,說的是貞觀二年,出現蝗災,唐太宗看見蝗蟲對其說:“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

大概意思就是說“老百姓以谷為命,而你們卻吃穀子,你們這是害我的子民,如果百姓有過錯,在於我一人,你們有靈,應該吃我的心,不要害我的百姓”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連皇帝都對蝗蟲有些許敬畏之心,認為其有靈性,何況是一般的百姓,所以一般百姓不敢吃蝗蟲也是有道理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不行”

會發生蝗災,說明蝗災出現之前還是有穀物生長的,這個時候人還“不餓”,而當蝗災主要是因為“飛蝗”,是席捲形式前行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卷而過,所以這裡不是人們饑荒也不吃蝗蟲,邏輯是,蝗蟲來之前,沒有饑荒,蝗蟲走之後才開始饑荒,等到饑荒爆發了,蝗蟲也早就飛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