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的这些地名,原来是这么来的

蓟县的这些地名,原来是这么来的

  上仓镇

  秦代:东桥头。因村头有一石桥,得名高家桥头。清代称桥头庄。民国称桥头,1984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现名。

  唐代:上仓,是当时漕运粮仓最北所在地(为当时天津至蓟县五大仓廒之一),以北为上,故名上米仓,清代曾名上仓店、上仓东店、上仓西店、上仓镇、上仓河东。民国时名上仓东镇。建国后上仓河东、上仓河西合并,统称上仓,属河西镇。1956年到1961年从河西镇析出,属东塔乡。现为蓟县中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旧历五十为集。

  仓前庄,因村西崇兴寺树上有雕鸟搭窝,名刁窝,因带有侮辱性,1984年改为现名。

  田各庄,因田姓定居早。

  北刘各庄。因刘姓定居早,名小刘家庄,民国称小刘各庄,解放后称现名。

  明代:南闵庄,因闵姓最早定居于此地,名闵家庄,清代名南闵家庄,民国称现名。

  后秦各庄,因秦姓定居早名秦各庄,民国时以住居上仓北称现名。

  梁庄子,因梁姓定居早名梁家庄,民国时称梁庄,解放后用现名。

  大纪各庄,东、西纪各庄,燕王扫北时山东纪姓来此定居。道光时分为三个村,分别按位置及规模区分。东纪各庄是清代从大纪各庄析出的,名后纪各庄,民国称东纪各庄。西纪各庄也是清代析出,

  孙庄,明时称孙家庄,清代称孙各庄,因孙姓定居早。解放后称现名。

  高家套,因高姓定居早。

  刘各庄,因刘姓定居早。

  埝头,明代称埝各庄,民国称现名,村西南东三面州河环绕,靠近州河埝。

  郑家套。因郑姓定居河套故名。

  东郭家庄,因郭姓定居早故名郭家庄,1948年析出一村,分称东西郭家庄。

  清代:潘庄子,清代称潘家庄,民国称现名。

  李赵庄,清代成村名李家庄,民国称李赵庄,因李赵二姓定居最早故名。1984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现名。

  南六里屯,以距上仓六华里名六里屯,因县内重名,1984年改为现名。

  南王庄,因王姓定居早名王家庄,民国称王庄子解放后称现名。

  富兴庄,清代名夏庄子,民国称下庄子,地处库区,今逯庄子乡处,1959年因修水库迁建村。1984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现名。

  东塔乡(后并入上仓镇)

  唐代:河西镇,因系当时最北仓廒所在,得名上米仓,康熙时名上仓西店,道光时名上仓镇,民国时名上仓西镇,1962年析置,以位于州河西岸称现名。

  东塔庄,因村有慈恩寺塔,得名塔弄子,清代名塔庄子,解放后为与西塔庄相区别,称现名。1989年王合庄并入此村。

  宋代:二王庄,相传因两位王爷居此故名。

  垛庄子,村址为二王庄存柴场所,王、刘两家逃荒来此定居。

  花窝,相传此地是二王庄王爷的花园。

  响水窝,因州河到此往东弯曲,水流回旋面涡谐音窝,发出呼声,得名响水窝。清代称现名。

  元代:程家庄,因程姓开荒种地定居故名。

  明代:丁庄子,明代名丁家庄,民国名丁辛庄,含有祈求人丁兴旺之意。解放后称现名。

  赤安,明代名赤安庄,相传南宫冀州赤安村黄姓在朝任镇殿将军,后定居于此,为怀念故乡,取名赤安庄,民国称现名。

  张家庄,因张姓定居早。

  陈桥,因村中石桥为陈姓成建。以桥名村。

  高家庄,因高姓定居早。得名高家庄,民国称高庄子,解放后复称原名。

  八营,据村中吴氏家谱记载,朱棣扫北时第八营军队驻此地。

  北王庄子,明代名王家庄,民国时名北王庄,解放后称现名。

  于少屯,因于、少二姓定居早故名。

  消流,以州河从这里曲折向东,水流消声,名消流庄,解放后称现名。

  清代:东葵家庄,罕王南征带回蔡姓难民在此定居。名蔡家庄,道光年间为区别西蔡家庄改现名。

  白庙,清代名白庙庄,民国称白庙子,相传因村有白色五道庙,故名,解放后称现名。

  荒地庄。相传柴,蒙二姓由河南逃荒到此,开荒种地,得名荒地庄,民国称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