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一千多年以前,范仲淹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深深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士人,把它作为做人的准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处事淡然的态度。


《菜根潭》里有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正是对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好的注解。

而我们现代人,科技比古人进步,却抛弃了这种宠辱不惊的淡然处之心态,把自己处于整日焦虑的状态。

但是,又无法解决这种焦虑,最终导致死循环。

司马迁在《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的是普天之下,芸芸众生,都是为了利益而来来往往。

这句话挺对,放在现代也很适用。


宠辱不惊,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01 焦虑没用时,不妨把它抛弃


大家为了温饱而到处跑来跑去,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来。

深圳的袁先生,因为在年前去武汉接长辈,因为疫情,武汉封城,一家八口被迫留在亲戚家二室一厅的房子里。

这天天转个身都难,他在深圳还刚买了房子,每月房贷就要还八千,加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深圳复工,每天都焦虑,天天夜里两点才睡觉。

他的焦虑有用吗?没用!因为这不是靠我们个人能解决的。

那他为什么要焦虑呢?我们焦虑,能想出解决办法,那么焦虑对我们是用的。

如果焦虑只使我们不断地陷入恐慌、不安,而没有任何益处的时候,不妨学学黄公望。


宠辱不惊,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02 如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妨学学黄公望


黄公望从小饱读诗书,但是科举屡次落第,到45岁时才当了一名书吏。

这官吏还没当几天,他就被上司牵连,关进了大牢,等黄公望出狱,已经过了50岁。

在古代,50岁已是知天命之年,离死也不远了。

但黄公望不这么想。他痛定思痛,决定抛弃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

他出家当了道士,并想去学画画。

他去拜访了当时的大画家王蒙。王蒙一看他花白的胡子,就回绝了他。

黄公望却不以为意,没人教,自己学!

他去观察事物,每天坐在一块石头上,望着远处的山看,一动不动几小时,历时几个月。

回去就把观察到的山画下来,如此几个月之后,他的画技大进。


宠辱不惊,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黄公望又去拜访王蒙,把新作的画给王蒙瞧,王蒙觉得不解,一个人没有师父教,怎么就能几个月画技大进呢?

王蒙悄悄跟着黄公望,发现他天天坐石头上望山。

王蒙好奇地问他:"你在看什么?"

黄公望回答:"我在看山看水,看鸟看树。"

黄公望把身边无用的事物都抛下了,最终画出了千古名画《富春山居图》。


宠辱不惊,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03 人真正的成熟,是抛弃掉焦虑开始


"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明白我们99%的焦虑,对于我们自己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

当焦虑不能解决问题时,那么就抛掉焦虑。

一代又一代的士大夫们,为何推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宠辱不惊态度?因为这才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当我们焦虑时,我们首先考虑一下, 这个焦虑对我们有没有用?

如果没有用,就把焦虑放下,把注意力放到其他事物上,学会淡然。

围炉夜话有云:"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业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矣。"

多想想自己胜过别人的地方,可以心理平衡,多想想自己不足别人的地方,能催人奋进。

而不是偏颇地只考虑自己不足,而忘了自己富足的地方。

当我们用宠辱不惊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我们的人生会过得更为富足和快乐!


宠辱不惊,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我的其他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