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遗项目 秦腔

陕西非遗项目 秦腔

百年秦腔《三滴血》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地方剧种,发源于陕西关中的三原县。其声腔艺术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基本形成,至明代弘治、成化、正德(1465-1520年)年间已基本形成剧种特色,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一带,在清初,已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戏曲剧种。

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3000多种,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和民间传说,代表性的剧目有《长坂坡》《和氏璧》《三娘教子》《柜中缘》《玉虎坠》等。秦腔在演唱时有慢板、尖板、代板、起板等板式变化形式。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三弦、月琴、唢呐等;武场基本使用打击乐器,包括指板、干鼓、战鼓、暴鼓、手锣等。秦腔的角色行当传统上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各有自己完整的唱腔和表现程式。秦腔的生、净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凉、雄迈豪放;旦角唱腔委婉细腻、婉转流变、优美典雅。秦腔演员还极重工架和特技,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趟马、拉架子、担柴、喷火等富有特点的表演模式。此外,秦腔的脸谱也颇具特色。

20世纪80年代以后,秦腔和其他地方戏曲剧种一样受到现代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专业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优秀演艺人才缺乏,传统表演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急需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现在,秦腔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