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活得這麼累

這本書被公認為劉震雲最成熟,最大氣的作品。為了這本小說,劉震雲醞釀了三年:《一句頂一萬句》。

故事的梗概很簡單,寫的是吳摩西過去的前半生與現在的後半生:吳摩西失去了唯一能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它,吳摩西選擇走出了延津。隨著歲月的變遷,吳摩西的養女之子牛建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去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而走回了延津。

一出一走,延續了百年。 對話,不斷的對話就成為了人與人之間,擺脫孤獨的重要手段。

把小說的若干情節投射到我們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同樣的影子。

中國人為什麼活得這麼累

到底誰才是朋友

小說中老段說老楊的時候沒義氣的時候,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不是說這事,是說這理。不拿你當朋友的,你趕著巴結了一輩子。拿你當朋友的,你倒不往心裡去。倒對我愛搭不理。

在中國,不論是底層的老百姓,還是中上層中產階級們,由於其地位的不同,決定了他們的社群利益會發生衝突,人心難測,誠信喪失,而能夠說句心裡話,彼此真心互相安慰的朋友越來越少,孤獨感便隨處可見。

很多人喜愛參與“淺層社交”,酒桌上飯桌上觥籌交錯,一杯酒下肚就互相稱兄道弟。實話說,這樣的社交意義有限,若真正拿你當朋友的,也不在乎這幾杯酒,打心底裡瞧不上你的,也不會因為你多敬了幾杯酒,就把你放在眼裡。成年人之間的關係,最終還是靠自身的實力。

酒桌上的熱鬧是暫時的,散場後的清冷與孤獨才是真實的生活。

想找個能說真心話,能掏心掏肺的人都很難,此為中國人一累。

中國人為什麼活得這麼累

好把的是病,難把的是人心

書中,人與老胡他爹的對話令人印象深刻:

人說:咱治的是病,就別管他的心了。老胡他爹嘆息一聲:咋能不關心呢?又說:病相同,人卻不同,不同的人,開同樣的方子,藥也未必管用。

人的活動,大抵由利益驅動。人有著趨利避害的本性,很多人被金錢,權利的慾望所腐蝕,不知不覺,邁向深淵。為了金錢,可以違法亂紀,在背後捅別人的刀子。為了權利,可以鋌而走險,彎下原本筆直的脊樑。

人有時候不是身體得了病,是精神病了。所以魯迅先生“棄筆從文”,試圖從精神上醫好人的“病”。

人心難測。真誠對人對己的人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找,因此孤獨無處不在。為了擺脫孤獨感,書中的人們努力製造著聲響和喧囂。喊喪,成了楊百順最渴望的職業。

此為中國人二累。

中國人為什麼活得這麼累

事情想明白了,反倒更憂愁

人和人互相有了衝突,就必須得有一個人屈服。吳摩西發現,順著吳香香的心思來,日子過得倒比過去安穩許多。但是一個人總順著別人的心思來,自己心裡就難免有些彆扭。但是話說回來,一個人自己彆扭,也比再讓別人來彆扭自己要強。

漸漸的,人和人之間的相處與交流越來越少。聚會變成了各自看各自的手機。旅遊也變成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例行打卡。

牛愛國慢慢發現,事情想不明白,人的憂愁還少些。事情想明白了,人反倒變得更加憂愁了。水至清則無魚。容忍與順從,就成為了讓日子延續下去的不得已的選擇。

小說結尾,牛愛芬送了牛愛國一句話:

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從前。

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看不到終點的茫然和疲憊,如影隨形。這種累猶如亙古長夜,慢慢磨礪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

此為中國人三累。

人生來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