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这本书被公认为刘震云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为了这本小说,刘震云酝酿了三年:《一句顶一万句》。

故事的梗概很简单,写的是吴摩西过去的前半生与现在的后半生:吴摩西失去了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它,吴摩西选择走出了延津。随着岁月的变迁,吴摩西的养女之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去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而走回了延津。

一出一走,延续了百年。 对话,不断的对话就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摆脱孤独的重要手段。

把小说的若干情节投射到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样的影子。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到底谁才是朋友

小说中老段说老杨的时候没义气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不是说这事,是说这理。不拿你当朋友的,你赶着巴结了一辈子。拿你当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倒对我爱搭不理。

在中国,不论是底层的老百姓,还是中上层中产阶级们,由于其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群利益会发生冲突,人心难测,诚信丧失,而能够说句心里话,彼此真心互相安慰的朋友越来越少,孤独感便随处可见。

很多人喜爱参与“浅层社交”,酒桌上饭桌上觥筹交错,一杯酒下肚就互相称兄道弟。实话说,这样的社交意义有限,若真正拿你当朋友的,也不在乎这几杯酒,打心底里瞧不上你的,也不会因为你多敬了几杯酒,就把你放在眼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还是靠自身的实力。

酒桌上的热闹是暂时的,散场后的清冷与孤独才是真实的生活。

想找个能说真心话,能掏心掏肺的人都很难,此为中国人一累。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好把的是病,难把的是人心

书中,人与老胡他爹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人说:咱治的是病,就别管他的心了。老胡他爹叹息一声:咋能不关心呢?又说:病相同,人却不同,不同的人,开同样的方子,药也未必管用。

人的活动,大抵由利益驱动。人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很多人被金钱,权利的欲望所腐蚀,不知不觉,迈向深渊。为了金钱,可以违法乱纪,在背后捅别人的刀子。为了权利,可以铤而走险,弯下原本笔直的脊梁。

人有时候不是身体得了病,是精神病了。所以鲁迅先生“弃笔从文”,试图从精神上医好人的“病”。

人心难测。真诚对人对己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找,因此孤独无处不在。为了摆脱孤独感,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着声响和喧嚣。喊丧,成了杨百顺最渴望的职业。

此为中国人二累。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事情想明白了,反倒更忧愁

人和人互相有了冲突,就必须得有一个人屈服。吴摩西发现,顺着吴香香的心思来,日子过得倒比过去安稳许多。但是一个人总顺着别人的心思来,自己心里就难免有些别扭。但是话说回来,一个人自己别扭,也比再让别人来别扭自己要强。

渐渐的,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与交流越来越少。聚会变成了各自看各自的手机。旅游也变成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例行打卡。

牛爱国慢慢发现,事情想不明白,人的忧愁还少些。事情想明白了,人反倒变得更加忧愁了。水至清则无鱼。容忍与顺从,就成为了让日子延续下去的不得已的选择。

小说结尾,牛爱芬送了牛爱国一句话: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看不到终点的茫然和疲惫,如影随形。这种累犹如亘古长夜,慢慢磨砺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此为中国人三累。

人生来孤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