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屋和掃天下有必然的聯繫嗎?

易學數字文化


這是個哲學問題更是個現實問題。

這句話出自兩個典故,一個是出自《後漢書》,記載陳蕃十五歲時曾獨自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無章。一日,他父親的一個朋友薛勤來拜訪,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另一個清朝文學家劉蓉在散文《習慣論》中,記述了他年輕時的一件事,他年輕時經常在自己的書房中讀書思考,書房內地面坑窪不平。有一天他父親來書房看到此景,對他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兩個典故闡明的基本道理,就是青年要胸懷天下,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用這個道理分析當代青年的狀況,可以看到多數人胸懷家國,腳踏實地,奮發有為,正逐步成長為國家的棟樑。今年在抗擊疫情的鬥爭中,80後踴躍參戰,衝鋒在前,展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但不可否認,有的人缺少家國情懷,自我意識太強,自私自利。比如,有的人在家庭、單位,光想自己,一味索取,不願付出,不擔責任,見重活累活苦活就躲。家庭中的啃老族、單位不服從組織安排的就屬於此類。據報道,在湖北某農村,老人依靠三個“兒子”,“藥兒子”、“繩兒子”、“水兒子”,就是老人一旦病了,兒女們覺得沒有利用價值了,老人就喝農藥、上吊、投河自殺。有的好高騖遠,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迷戀大城市,不願到基層。雖然這些問題不是年輕一代的主題,但也不能忽視這些問題的存在。要積極引導青年一代繼承“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傳統思想,多點家國情懷,少點自我,大力發揚抗擊疫情鬥爭中年輕一代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挑起國家民族發展的歷史重任。


茶飄香酒罷去263


當然有聯繫。這裡面是有一個順序存在的,就像是蓋樓,無論採取什麼高精尖的技術,一定要從基礎開始,一層層地蓋,現實中沒有空中樓閣。有一段文字,能夠很形象的說明這個問題:

“當我年輕的時候,一心想要改變世界,但發現太難了,於是我嘗試著去改變國家,發現改變國家也很難,我又開始把注意力放到我的城市,可我同樣無法改變它,年紀一天天變大,我試著去改變我的家庭,當我已經是個老頭的時候,終於發現,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要是我在年輕時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就能影響我的家庭,我和我的家庭就能夠影響我的城市,而我的城市變好了,就能影響我的國家,那時候,我才是真正地改變了世界。”

把掃天下簡單看成一種武功的話,就比如乾坤大挪移。據作者描述,要想練就這門功法,“先要激發自身潛力,然後牽引挪移,但其中變化神奇,卻是匪夷所思。”這說到底也是先“掃一屋”,逐步積累,方得大成。

“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中國古已有之,其間的聯繫已經解釋的非常充分了。

對於個人來說,眼光和志向可以放長遠,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但做事卻要腳踏實地,萬里長征也是一步步走出來的不是?


伏櫪老計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個人自律的人,會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也在實踐中擴大自己的眼界。達到高度的自我認識。

山高路遠,大江東去。

毛主席年輕時期,輟學後去圖書館大量閱讀,還去鄉下做調研,還當過兵。這些經歷在之後的工農運動,槍桿子裡出政權,解放戰爭的戰役中都有體現。這就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最好的例子。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宇潛龍


1.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選自范曄《後漢書》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

2.“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的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清】劉蓉《習慣說》)。另外《孟子》中也有記載。這句話的意思是: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

3.聯繫儒家學說,我們可以看出這反映是儒家經典思想。《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大意為通過明確自己的信念和目標,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後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

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家治理好的人,那麼他(她)也一定能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因此,“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涵義: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


瀟韡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是一個漢語的典故,指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這句話的原文並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習慣說》 劉蓉(清) 《後漢書》中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 《孟子》中也有記載。根據用進廢退原則,不適合的會被淘汰,能流傳到今天的肯定有其原因。做事做人都是這樣,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做好,從瑣碎繁雜的小事開始做,一點一滴的積累,可能當時看不出來有什麼用,但是有了紮實的基礎和細緻做事的習慣,那麼面對真正的挑戰也會胸有成竹,沉著應對,運用長久以來積攢的經驗把事情做好,一鳴驚人,從而擁有了超人之才。

如果要把這兩者割裂來看,一個人沒有好的做事習慣,行為標準,自己的部分都做不好(一屋都掃不好),從個人來說沒有很好的修身慎獨。從他人角度來說,你身為表率難以服眾。一葉落而知秋,萬事萬物都是互相聯繫的,正如蝴蝶效應一般,你在這的一個微小舉動,可能會引發另一個地方的巨大震盪。所以不可隨意,要注意細節。普遍來說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自己可能看不出來自己哪裡有問題,但是問題是確實存在的,旁人看見了有的也不敢提醒。只有自我要求高了,沒做到沒做好就是不行,就要從小處著手,一點一滴把自己的茅屋掃好了,才能逐漸積累,去粗存精,改掉不好的部分,慢慢昇華自身的能力水平,不知不覺每個屋都掃好了,那就面面俱到了。綜合實力也大大提升,從而引申到社會問題的解決,多讀書,多修身,多積累實踐,那就有了掃天下的治國之才,二者此時實現了真正的統一。








星月逆行祥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屋和掃天下有必然的聯繫嗎?答:一屋不掃和掃天下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有間接的聯繫。古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連自己的屋子就懶的打掃,怎麼能你去打掃天下的房子呢?這是從打掃的本身的字面來說。當然,古人說這句話並不是指打掃屋子,而是說你連自己的一間屋子都懶的打掃,怎麼能然讓你去幹更大的事啊。所以,“一屋不掃和掃天下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有間接的聯繫。這句話,還能延伸和解釋出更多意思,在此不一一敘說,我是吉星高照1738,感謝🙏你的提問。



吉星高照1738


這是一個偷換概念的典型,是典型的狡辯術。市場部業務員,需要的是談單關單的技巧和一單接一單的去談的吃苦耐勞的能力。市場部總經理需要的是管理和運營以及運籌帷幄的能力。一個談單能力極強的人,沒有管理和運營的能力,也不會運籌帷幄,能當好總經理嗎?一個人不會談單,但是管理、策劃、運營的能力極強,會當不好總經理嗎?呂布衝鋒陷陣殺敵是頂級的,可是他指揮軍隊如何?諸葛亮衝鋒陷陣的能力強嗎?指揮軍隊如何?

本人的正確答案,是有的人既會掃一室,也會掃天下。有的人只會掃一室,不會掃天下(有一群保潔人員在酒店隔離完了,離開的時候把房間打掃的乾乾淨淨的,把酒店的經理都感動了,她們會掃天下嗎)。有的人只會掃天下,不會掃一室。

天才是需要天賦的,天生喜歡思考鑽研的人,只會思考鑽研,不會、也不願意做別的事。越擅長、越喜歡打掃衛生的人,思考鑽研的天賦必定受限。只有天生只喜歡思考,不喜歡做別的事的人,才會把研究思考做到極致。試想一下,有兩個智力頂級高的人,都特別喜歡思考,思考力都特別強大,其中一個除了喜歡思考還喜歡打掃衛生,那麼他的“打掃衛生”是不是會佔用他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思考上的時間和精力是不是就少了一些,成就還會有那麼高嗎?瞭解一下實際的事實,把雞蛋煮成了手錶;數學家陳景潤在自己家附近的菜市場找不到回家的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思想家陶淵明是喜歡打掃的人嗎?

說“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的人,既無知,還狡辯。


tiger鍾虎


此語為齊家修身之道,實為屈伸稱霸之為也。

它不是說一間屋子都不掃,是不幹活,不吃苦,不勤勞之人,。而真正的霸者,王者,君子等處世歷國是不拘小節的。不掃地不幹家務照樣能稱王稱霸或主宰天下。

此語所指,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要想有所作為,要想立於人世,要想成為王侯將相,就必須能大會小,能上能下,能苦能忍,能內能外,能屈能伸,懂得陰陽的奇妙合和和生剋制化的道理。懂得剛柔並濟,軟硬兼施,惡不露形,喜不竄容的自然處世之道。

掃屋者,女人之技也!一個男人,身心能屈到女人的位置上而不惡,則為置陰能忍之人。當忍則忍之時,身份並不重要,下賤之姿亦為日後驚人之作。如韓信受胯下之辱或吳越臥薪之變一樣。

這裡又指如果一個家庭就幾口人,如果你都調和不順理料不了,你以何才能統帥天下?一個小家的整治亦猶如一個國家也。其方略和作為是存在一樣的治理道理的。

大丈夫隱忍屈下而作,乃為日後驚人而為也!

大丈夫治家有方就能顯出理國之才了!


福自福地來wjf


答題: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屋和掃天下有必然的聯繫嗎?

⭐回答是有必然聯繫的。

掃屋和掃天下只是一個比喻,意思是說人為自己活著的同時,也要為他人謀利益,也要要社會做貢獻。⭐

(1)如果是一個只為了自己活著的人,是一個無睹於他人和社會的人,那麼掃屋和掃天下就沒有必然的聯繫。這樣的人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事實上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和他人、社會的聯繫是分不開的。生活中的所需品都是通過流通得來的,否則將無法生存。

(2)俗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只不過因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不一樣而已。大家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這說明掃屋和掃天下是密切聯繫的,我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條件,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去幫助我們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並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

比如說這次的疫情,湧現出了很多的逆行者,他(她)明知有危險還敢為天下先。為了人民的利益做著貢獻,為了國家的利益做著貢獻,他(她)們是人民的英雄、祖國的英雄,人民是不會忘記他(她)們的。

(3)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只要我們攜起手來,互幫互助;只要我們攜起手來,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當變成美好的人間。

🌹一個人心中有愛,就像是一盞燈,會照亮他人;人人也會因為愛,使愛燈燈照亮、人人相傳、讓世界充滿愛。🌹


南山有仙


記得以前和一個朋友聊天,說起過這個問題,我們說的問題的原題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和“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兩句話是不是自相矛盾?為何自相矛盾的話卻都可以流傳至今,並且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

另一句話我們先不聊,我們先聊聊今天的主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說,一個人連一間屋子都打掃不明白,憑的什麼去治理天下呢?字面意思是這,但是本身意思是這樣嗎?不是的。本身的意思其實是在講懶惰和勤奮的問題!原本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就連打掃一間屋子都懶惰到不願去做,那治理天下這樣需要付出很大辛苦的事情當然是做不了的!

屋子和天下本身是沒有聯繫的,但在這句話裡面,不打掃屋子代表懶惰,治理好天下這就是代表了勤奮,懶惰和勤奮在這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勸戒他人,要想幹出一番成就,勤奮是必不可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