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奇諾防線,連普通人都知道能夠繞開,為什麼法國還想不到呢?

用戶938953443692


法國人也知道啊!

一戰時,德國人搞施利芬計劃,就是取道比利時繞過德法邊境,打擊法國側後方,差一點就打進巴黎!吃過這麼大的虧,怎麼可能還不長記性?

馬其諾防線的指導思想不是我們想像的靜態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是極致的塹壕戰戰略。法國人希望用少量兵力堵住德法邊界,主力部署在法國比利時邊界,一旦德國入侵比利時,法軍就迅速進入佈防。通過連續防線消耗德軍銳氣,遲滯德軍進攻,然後彙集英法聯軍主力進行決定性反攻。法國人本想先期進入比利時佈防,把比利時也塹壕化,但是比利時人可不願意給法國當肉盾,把自己的國土變成戰場,英國人也不希望法國影響力太大,於是這事就沒了下文。

法國戰役開打時,德軍首先攻入荷蘭比利時,法軍立即按照預案北上應對,不料德軍裝甲部隊主力穿越比法邊境的阿登山區,打了法國人措手不及。他們沒估計到機械化部隊的推進速度遠大於傳統步騎兵,於是在古德里安的狂飆突進中被打崩了。


這是整體戰略思想落後釀成的慘劇,不是戰術失誤!

其實法國也注意到德國裝甲師在大放異彩,也開始組建自己的裝甲師,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成。法國人之前沒有組織研究實踐,倉促之下當然不能如臂使指。

我們也不要笑法國人保守,我軍還不是曾經迷信老一套防禦戰略,直到海灣戰爭第三次浪潮,多少將領捫心自問,如果挨炸的是我們怎麼辦?

軍事戰略調整本來就有一定賭博性質,當年美帝迷信麻雀中距彈,讓F4取消了航炮,結果被米格機吊打——不僅是米格21,還有我們的殲5(米格17)。


真正鱷魚不哭


法國人又不是傻子,你以為他真的料不到德國人會繞開馬奇諾防線,從荷蘭,比利時的低地國家過來?其實說句實話,如果真的讓這些所謂的繞開馬奇諾防線,就可以打到法國巴黎的這些人過來指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話,德國人失敗的會更慘!

馬奇諾防線,它的主旨設計理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就開始誕生的,為了阻止來自於東歐方向的其他勢力的威脅,所以法國人設計了馬奇諾防線,本來馬奇諾防線防禦的地方,包括法國北部,也就是把整個防線延伸是荷蘭,比利時等地區,然後形成一條完整的馬其諾防線,隔絕整個歐洲。

但是後來荷蘭,比利時等國家相繼退出以後,馬奇諾防線到了北部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空缺,這個巨大的空缺也是讓德國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德國人原先的計劃就是實施右勾拳戰略,也就是派出軍隊直接繞過嗎?請我防線從荷蘭,比利時進攻,如果站在德國人的立場上來講話,就好像從右邊打出一記右勾拳。

但說實話,所有人都不是傻子,法國人和英國人也沒有笨到說故意留出來這麼大一個空檔留給德國人鑽,所以法國人和英國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戰略部署。

馬奇諾防線主要就是法國人負責,英國人並不參與,與此同時,法國還需要控出一批部隊,和過來的英國遠征軍一起匯合,形成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幹什麼?等到德國人真的從荷蘭,比利時進攻的時候,這批部隊迅速開出法國北部,進入荷蘭,比利時阻擋德國人的進攻,這樣的話,德國人進攻將會遲滯於荷蘭,比利時等地,不會影響法國北部,以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悲劇重演。

所以德國如果按照原先的作戰計劃,直接實施右勾拳戰略,那德國人簡直就是找死。當然幸虧這個時候曼施坦因提供了第二種方法,(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也正是德國人之前的戰術失誤,讓德國人知道自己的戰略意圖,被英國人,法國人知道了以後,開始實施曼施坦因的計劃。

仔細看一下曼施坦因的計劃,要再看什麼地攤文學,說曼施坦因就是甩鍋!曼斯坦因的作戰理念其實就是將計就計,你不是以為我會進攻荷蘭,比利時嗎?那我就進攻這兩個國家,但是我派出所攻擊部隊不是主力部隊,我要把真正的作為突擊力量的主力部隊,裝甲兵集團和質量,並全部集中於阿登森林地區。

進入荷蘭,比利時等地以後,原先駐守在法國北部的法軍和英國部隊將會迅速增員荷蘭,比利時而我的裝甲兵集團將會從阿登森林沖出來,然後沿著原先駐紮英國,法國部隊的法國北部國境線,直接將英國遠征軍,巴黎兩個目標徹底隔絕開了。

與此同時,部隊將法國本土和英國遠征軍隔絕開來以後,英國本身的補幾就是一個問題,英國人接下去作戰的理念,作戰的意志,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與此同時,還要做出一副徹底切斷英國人回家路線,也就是把整個大西洋北岸全部佔領,將英國人徹底做包餃子的一種態勢。

這才是真正的後來德國人用來出奇制勝的一個方法,靠原先的那一套想當然吶,輸得連底褲都沒有。


漩渦鳴人yy


其實雷諾和戴高樂等人都反對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他們認為這些錢還不如用在飛機大炮裝甲車方面。而且英法的軍官也已經料到德軍不會正面硬扛,而是繞到法國北部。法國計劃從比利時方向再修一道防線,和馬奇諾防線連起來。當時法、比防線的阿登高地崎嶇難走,並不適合德國裝甲部隊通過,因此這也成了法國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天算不如人算,1940年5月德國發動進攻,先讓英法聯軍支援荷蘭,然後再趁虛直入,並很快將英法聯軍逼至敦刻爾克。

馬奇諾防線現在已經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

馬奇諾防線的修建主要還是當時法國元帥霞飛極力支持,他是在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中取得勝利而奠定了歷史地位,上海的霞飛路(現在的淮海中路,1915年至1943年曾命名霞飛路)就是以他命名。

有點諷刺的是,修建馬奇諾防線的一個理由就是節省國防人員開支。為法國爭取2~3周的緩衝時間,構築法國反擊作戰的據點,迫使德軍繞道比利時或瑞士,從而避免法國本土遭到入侵。法國人對於馬奇諾防線寄予厚望,其為了抵禦空中轟炸、大口徑火炮攻擊,而搭配了各種火炮、壕溝、堡壘、醫院、工廠等軍事生活設施,在較大的工事中設置設計了有軌電車。

德軍從阿登高地進入法國後,在1940年6月14日便攻下了巴黎。而在1944年6月,盟軍反攻的時候,同樣繞開了德軍把守的馬奇諾防線。二戰結束後,尤其是法國進行核武器計劃後,馬奇諾防線的地位就更加尷尬了,逐步被棄用,某些工事甚至被改成紅酒酒窖、農場,甚至迪斯科舞廳……


航空之家


馬奇諾防線如今已經成了法國人的笑柄,這個耗資巨大、工程龐大的防禦工事,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德軍繞開了堅固的馬奇諾防線,直接穿插到法國後方,打了法國一個措手不及,法國也成為二戰中第一個淘汰出局的大國。那麼,如此簡單的道理,法國人為什麼想不到呢?

一什麼是馬奇諾防線

看下面這張地圖,法國和德國交界處的那條紅色實線,就是馬奇諾防線。那麼這個馬奇諾防線有多牛逼呢?

馬奇諾防線修了十一年,法國每年的國防開支有一半投入其中,整個工程耗資達50億法郎,說是以舉國之力來修這條防線也不為過。馬奇諾防線一完成,就被視為超現實工程,是人類當時工業設計的巔峰。

馬其諾防線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邊境、北至北海之濱的法比邊境,全長約360公里,整個工程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耗混凝土約150萬立方米,耗鋼鐵量達15萬噸。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工事的厚度最厚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米,即使是大口徑炮彈砸過去,也相當於撓癢癢。整個防線由一組組相互獨立的築壘式防禦工事群構成。每一組工事包括一個主體工事和一些觀察哨所,相互間以電話聯繫。主體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揮部、炮塔、發電設備、修理設備、醫院、食堂、宿舍等各類設施,工事外面則密佈金屬柱、鐵絲網,號稱固若金湯。

馬其諾防線全線共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長達100公里,道路和鐵路總長450公里。為了避免長時間在陰暗潮溼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體格下降,法國人還在要塞內部裝上暖氣系統,以保證洞穴的乾燥和恆溫。每一個要塞裡都建有一個大廳,平時用來放電影、演話劇。一旦遇上戰事長時間無法出去,士兵們則可以到這裡接受由高功率燈泡強光模擬的“陽光”照射。

一句話,德國人要想攻破馬奇若防線,可能性無限趨於零。

二法國人為什麼要修馬奇諾防線

那麼,問題來了,法國為什麼全國勒緊褲腰帶,也要修這麼條防線呢?這事還得從一戰說起。

一戰中,馬克沁機槍和鐵網的組合,無情的收割者這士兵們的生命,參戰的國家,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損失慘重。以英、德、法這三個國家來說,法國士兵死亡人數133萬,德國186萬,英國74萬,這樣看來德國似乎是傷亡最大的。但是,由於主戰場在法國,對法國的平民也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而且法國一戰時法國總人口約4000萬,德國約5000萬,比法國整整多出1000萬,所以法國的實際傷亡比要高於德國。

而且,早在一戰開始前,法國的生育率就開始持續走低,人口一直增長不起來。而老對手德國人口卻蹭蹭的往上漲。到了二戰前夕,法國的人口總量才4000萬出頭,而德國已經將近7000萬了,就體量來說,法國已經不是德國的對手了。

所以,二戰前,法國的心態就是,打仗可以,但是別在我的國土上打。而且我也沒有那麼多本錢和德國硬剛,所以就修築防禦工事,企圖把德軍擋在國門外,眾所周知,防禦的一方傷亡總是要比進攻的一方小得多。這基本就是法國為什麼修馬奇若防線的原因。

三為什麼馬奇諾防線被德軍輕易繞過

還是看圖說話,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在法國和德國中間,還夾著個小國比利時。但是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修到法、比交界處就戛然而止,並沒有繼續向法、比邊界修過去。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比利時的阿登地區是德國最有可能進攻法國的路線,但是那也山高林密,地勢崎嶇,法國人認為德國的裝甲部隊很難通過阿登山區,所以不需要設防;

第二,法國人其實心裡希望德國佔領比利時,這裡不得不說一下這幾個歐洲國家心裡的小九九了。在幾個歐洲老牌強國中,英國孤懸海外,一直奉行的是大陸均衡政策,巴不得對面幾個國家天天打來打去,萬一哪天不打了,英國反倒沒了安全感。而法國和德國毗鄰,一旦德國進攻,法國比必定是一個遭殃,所以法國希望德國佔領比利時,這樣直接和英國隔海相望,分出一部分壓力給英國。

但是,讓法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德國經過古德里安的人軍事改革之後,戰術脫胎換骨,已經完全不是一戰時的那種打法了,坦克集群穿插迂迴,很快就從阿登地區攻入法國,後院失火,法國人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被佔領了,法國只得投降。

其實,說到底,還是法國人思想僵化,用一戰的戰術來打二戰,痴迷於壕溝加炮塔戰術,馬奇諾防線,說白了就是一條加強版的一戰壕溝。但是,時代變了,一戰已經過去幾十年了,德國人都已經在玩“閃電戰”了,法國人還一廂情願的想著怎麼和德國打陣地戰,不輸才怪。


歷史風暴


實際上法國人想到了,但是很無奈,被隊友坑了。

法國防禦德國,並不只有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也修不到那麼長。而光靠馬奇諾防線,是防不住德國的。馬奇諾防線也只能修到盧森堡邊界那裡,旁邊的比利時也是德軍入侵的路線。法國抵禦德國的入侵路線其實非常長的,法國比利時聯合才是一條完整的防線。這就要看比利時的了,比利時這個國家太善變,在德國法國中左右逢源,一戰結束後,比利時跟著法國人收拾德國,而希特勒重整軍備後,比利時立馬宣佈自己永久中立,想避免德國報復。結果,事與願違。

法國曾經考慮過阿登山區,三十年代時,貝當帶著一大批軍事專家實地考察過阿登山區,考察結果是,阿登山脈不可逾越,德軍無法穿過阿登山區的森林。如果是這樣,法國比利時的防線合在一起,非常完整。戰爭開始前,比利時拒絕了法軍入境幫助加固要塞的想法,想讓德國尊重自己中立。然而戰爭開始之後,德國B集團軍進攻荷蘭比利時,調走了英法主力,C集團軍佯攻馬奇諾防線,左右拉開之後,A集團軍進攻阿登山區,阿登山區的五個師很快就被德軍打崩潰了。法國知道德國人會繞開,但是比利時並沒有和法國一起防禦,法國北部集結的軍隊,也是防禦德國繞開馬奇諾防線用的。但是被德國人突破的阿登山脈,是被法國人看做是無法跨過的,偏偏就這裡被忽視,偏偏就是這裡被突破。

法比防線是很完整的,馬奇諾防線無法攻克,讓德國人繞開,法國人想進入比利時同德軍決戰,結果,英法過去了,而且還去晚了,但是那裡只有德國的一個B集團軍,A集團軍從阿登山脈直插法國腹地,法國就是這麼輸的。


軍武文齋


在第二次世界戰爭中,德軍輕而易舉地繞過馬奇諾防線,來到法國的後方,一個出其不意的突襲將法國打敗了。這條耗資巨大、工程龐大複雜,佈滿了碉堡,掩體和地道的馬奇諾防線,卻沒有起到絲毫的作用,被德國繞過防線來到法國後方,這事情在後來也成為了一個笑柄。

那麼,為何一個防線普通人都能想到繞開走,為何法國還想不到呢?

一、當時的背景與馬奇諾防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僅僅用了幾周的時間,德國便侵入法國。一戰中人員傷亡慘重的幾次戰役都是發生在法國,其中有著名的索姆河戰役,還有僅次於其的稱為“絞肉機”戰役的凡爾登戰役。一戰中法國總計傷亡人數超過當時法國人口總數的50%。

法國在簽訂停戰協定後,吸取了一戰慘重損失的教訓。於是決定提前準備,為了防備將來可能發生的再次入侵而採取措施,那就是在法德邊境修建起了一堵高牆,用於抵禦外敵。

圖片中紅色的線,就是為防止將來發生再次入侵的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工程龐大,南起地中海沿岸、北至北海之濱,全長約四百多公里。整個防線工事的厚度最厚達3米左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約3米,即便是大口徑炮彈打在上面也無濟於事。防線高度最高可達30米,其中指揮部、炮塔、救治醫院、人員宿舍等各類設施一應俱全,防線內統一採用電話進行通訊,外側密佈柱子和鐵絲網,整個防線由一組組互相獨立的防禦堡壘群構成。

二、馬奇諾防線形成的原因及過程

原因有三點:

第一, 在地理位置上,法國和德國之間的邊境相對而言比較平坦,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防線來作為戰略緩衝的一個緩衝帶。在德國,有齊格菲防線抵禦外敵,而法國什麼都沒有,這時需要建立一個防線來抵禦德國的直接入侵;

第二,在法國與比利時邊境之間有一個森林地區,名叫阿登地區,這裡地勢複雜,不便於大規模軍隊和坦克進行作戰,當時的法國參謀把此處作為天然保護帶。而且這裡也有一道防線,叫馬斯河防線,需要渡過馬斯河才能對法國發起進攻;

第三,當時的比利時,在戰前的態度處於中立,是法國比較好的戰略緩衝區。如果德國的部隊翻越阿登山區,那麼必須至少需要花費10天的時間。即便德軍選擇翻越阿登地區,那也是十天後才能到達馬斯河防線發起進攻,這時候也足夠法國有至少9天的時間召集軍隊來抵禦敵人。

為此,法國不惜花重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另一邊建立馬奇諾防線,連夜趕工,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正面衝突的話,花的錢不僅僅是修個防線那麼簡單了。就此,一條宏偉壯麗、投資巨大的防線就這樣誕生了。

三、變成“繡花枕頭”的馬奇諾防線

這是一個諷刺的故事,這還得從修建馬奇諾防線的原因說起。當時修建的原因就是節省國防人員開支和戰爭的損失,能夠為法國爭取3周左右的時間來構築法國反擊戰的根據點,從而迫使德軍繞道其他國家,這也就避免自己國家被敵人入侵。因此,法國人對於馬奇諾防線是十分看重。

為了抵禦空中的飛機轟炸,配備了各式各樣的火炮;

為了抵擋敵人火炮的攻擊,修建了壕溝、堡壘;

為了及時救治傷員,搭起了醫院,還有其他工廠等重要軍事設施,甚至在較大施工的程中鋪設了有軌電車,方便施工材料的運輸。

但因為法國軍方的判斷失誤,最終導致了這場戰爭失敗。那就是法國沒想到德國軍隊就是從阿登高地這個地區進攻。對於法國的設想,德國軍隊在地面依靠坦克這一裝甲機械化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穿越了法國認為不可能穿越的地帶,這種行進的速度遠超步兵兩條腿的步伐。由於進攻速度相比法國預想的快了好幾倍,導致法國沒能及時增援兵力,最後法國沒能抵禦德國的進攻,戰爭以失敗告終。

總結

二戰結束後,馬奇諾防線逐步被棄用,其中的一些地方甚至被改成酒窖、農場,甚至還有迪斯科舞廳,沒想到這一項宏偉工程結果竟會落到如此下場。這也說明了法國思想太過固化,沒能靈活變通。其實這不能全怪法國,當時的坦克還是第一次作為一種突擊兵器使用,也就是說這是德國的一種戰術上的變化,過去沒人想過甚至試過這種打法,而這種提議在戰前也反對過,德國的許多有經驗的將士也不太相信用坦克來打仗,更沒想到最後會有這般奇效。


閒來讀史


足夠的自信便是自負,馬其諾防線也是法國人最為得意的敗筆,之所以會如是說,相信大家只要仔細分析那段歷史,便能夠輕鬆看出其中端倪。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不是不道理,如此淺顯易懂,法國人為何想不到?讓我帶領大家一起揭秘!

我想很多關注過世界大戰的朋友都對馬奇諾防線很熟悉吧,馬其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修建的一處重要的軍事防線。

全長約390公里,整個防線是用鋼筋混凝土打造的,十分堅固,修建這條防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抵抗德國軍隊的入侵。

這條防線從法國境內一直修到了荷蘭、比利時等國家,幾乎橫跨了半個歐洲,可謂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這條防線卻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馬奇諾防線連普通人都知道能夠繞開,為什麼法國還想不到呢?

話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法國採取全力進攻的戰術策略,結果吃了大虧,後來在英國的幫助下逐漸防禦才慢慢穩住了戰線,戰術策略所以由全力進攻轉為了全面防禦。

其實當時法國在馬其諾防線修建好之後就考慮到德國有可能繞過防線突襲法國後方,但是經過當時法國當局分析。德國要想繞過去,就必須經過荷蘭比利時等國家,然後從阿登山脈進入法國地區進入。

因為當時法國並沒有先進的機械化部隊,也沒辦法進行專門的軍事演練,所以法國部隊在大概看了一下阿登山脈的地勢之後就分析得到,德國部隊不可能翻越阿登山脈從而進入法國腹地的結論。

而且法國當時也表示願意為比利時加固防禦要塞,共同抵禦德國軍隊,但是比利時政府拒絕了,他們想要跟德國和談,表示自己中立,於是法國部隊便退回了防禦。

德國軍隊的戰術

但是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希特勒軍隊改變了戰術,讓兩支部隊駐紮在馬奇諾防線前面駐紮佯攻吸引法國軍方的注意力。

然後另外派出一支飛行小隊迅速攻佔了比利時和荷蘭的交通軍事要塞,打的比利時和荷蘭毫無還手之力,數日後比利時和荷蘭政府面對德軍的狂轟狂炸被迫宣佈投降。

比利時和荷蘭地區地勢開闊平坦,方便重型武器進入。就這樣德國兩個裝甲師部隊長驅直入,然後順利通過阿登山脈進入了法國的北部,兩個裝甲師部隊進入法國北部後,並沒有等待後續部隊的支援,直接以猛烈的炮火打下了法國的北部,然後迅速攻陷了法國的大後方。

接著他們開始進攻馬諾防線的後面,馬奇諾防線被兩面夾擊苦不堪言,最後徹底的失去了防禦作用,就這樣德國順利攻佔了法國,打敗了英法聯軍,法國被迫投降。

最堅固的盾,最鋒利的矛。

說到底這場戰爭的勝利,還是法國軍事思想的不夠成熟,一味的相信。馬奇諾防線是世界上最堅固的堡壘,過分的保守主義和經驗主義讓法國軍隊全面潰敗,不管是一味的進攻還是一味的防禦都不是最好的。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法國人民自由散漫,嚮往和平本該是美好的,但在那個人吃人時代卻是害了自己。

用現在的軍事眼光來看待,馬奇諾防線一無是處。但在當時如果法國能利用好阿登山脈和馬其諾防線這場戰役也還勝負未知。

慘痛的歷史和血與淚的教訓告訴我們:只有自身足夠的強大,才能面對來自各方的壓迫,不懼任何的挑戰。


大國布衣


馬奇諾防線是在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內修建的,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這個時期為什麼特殊呢?因為在這兩次世界大戰爭相出現了各種新式武器,像坦克群、毒氣彈等等,可以說中間這短短的21年裡,所有的東西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開上帝視角的話,會很簡單的就想出繞開防線,可是法國為什麼想不到?那是因為當時法國還固守一戰時的陣地作戰思想,認為德國不會繞過阿登山脈迂迴進攻,所以耗巨資來構築了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從1927年開始修建,到1936年才完工,耗時九年,全長七百多公里,平均每公里就耗資達百萬美元。馬奇諾防線堡壘林立,並築有堅固的地下工事,包括地下鐵道、隧道、公路和各種生活設備。可是當時的法國人還認為戰爭會像一戰一樣,是長期的陣地戰。

其實也不是所有法國人都沒看出問題,比如戴高樂在三十年代初,也就是馬奇諾防線還沒完工時,就寫了一本《建立職業軍》的書。在書中他對比了法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和地理形勢,分析出法國唯一可靠的防禦措施不是構築要塞,而是建立一支由十萬人組成的分編成六個機動裝甲師的職業軍。但很顯然,沒人重視。

1938年戴高樂在法國慶祝國慶演習上,指揮他的坦克亮相,但是觀看演習的吉羅將軍卻說:“只要我活著,你就別想在我的防區看到你的理論付諸現實。”是的,這就是現實。

有句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像法國修築馬奇諾防線的事並不少見。比如1940年11月英國已經使用航母搭載飛機成功轟擊了意大利的塔蘭託港口,宣佈制空權的到來,可是獲勝的英國卻沒意識到這一點,反而依舊沉迷於水面艦隊的傳統交戰方式。所以次年的11月,當丘吉爾下令遠東艦隊奔赴太平洋戰場與日軍作戰時,又反過來被日軍航母艦載機擊沉。

任何事情都是守舊易,創新難。能著眼未來及時改變策略的沒有多少,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需要被打疼才會醒過來,像法國為什麼建了這麼一個豪華防線,還不是因為一戰打的就是陣地戰。可是直到他們修完了馬奇諾防線,也還沒有馬上被打疼,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再說教訓了丘吉爾的日本,不也是大力發展魚雷和大和號戰列艦嗎?沒有認識到制空權的重要性,不把飛行員當寶貝,打到最後還沒飛幾個小時的就上了戰場。

所以說,戰爭也好,生活也罷,人都需要有創新精神,打破守舊思想的禁錮,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盲點,並且不斷更新迭代自己的認知,方能取得先機,打贏未來戰。


邯鄲醉


馬奇諾防線在技術上是一個成功的作品。它制止了德國的入侵,符合戰術要求。但是這種固定防線限制了法國的戰略決策,讓法軍的作戰指導思想成為單純防禦的。這是用一戰的思想打下一場戰爭。就像用最新的二代戰鬥機打下一次空戰一樣——貝卡谷地之戰。

一戰後,軍事技術突飛猛進,產生了坦克,全金屬單翼飛機,陸軍車輛也有了長足發展。陸軍機動能力大大提高。

進攻作戰始終是戰爭的核心。這就是德法兩國的戰略差異。這直接影響了兩國的戰略部署和對戰局的考量。因為不相信機動作戰能力,法軍沒有機械化部隊,一切部隊都是防禦型步兵師。必須依據陣地作戰。法國軍隊是知道德軍會繞過馬奇諾防線的。但是比利時境內地域狹窄。比利時也建立了很多防禦要塞,適合進行防禦作戰。只要英法聯軍能夠及時趕到就可以阻止德軍推進。

以上都是防禦戰略。所以在德軍入侵波蘭的時候,英法聯軍無所作為。比利時也拒絕英法聯軍進駐,害怕引火燒身。如果沒有馬奇諾防線,英法採取積極進攻戰略,就會在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進攻德國萊茵河地區。迫使德國放棄戰爭。

馬奇諾防線最大的問題就是限制了法國的軍事發展思路,舒服了法軍指揮官的作戰思想。

德軍從阿登山區突破,根源還是進攻戰略。即使沒有馬奇諾防線,德軍也會從比利時入侵法國的。因為普法戰爭就是正面進攻的。這有點像諸葛亮出祁山攻打曹操。正面進攻風險和難度都很大。

法國的非機械化部隊的推進速度很慢,對阿登被突破後的後果估計不足。如果德軍普通步兵從阿登突破,影響也不大。而機械化部隊不適合山區作戰的固定思維,限制了法軍的想象。

馬奇諾防線阻止了德軍的進攻,馬奇諾防線確實無法攻破,僅此而已。

法國敗在軍事僵化,把上一次戰爭經驗作為法寶。失敗者總是用上一次戰爭經驗打下一次戰爭。而不考慮武器裝備的變化。用新式武器打舊式戰爭。

教訓就是——用小米加步槍打贏的戰爭,幾十年後換成飛機大炮就打不贏。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馬斯諾本身就是一戰結束後修築的,這個時候法國對軍事思想的認知還停留在塹壕戰這個水平,誰能想到到了二戰軍事思想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一戰中坦克只是輔助裝備,到了二戰,在天才的德國軍事家古德里安的推動下,已經將機械化作戰作用的非常靈活了,而法國的坦克還在分散使用,這就說明法國的軍事思想是何等的落後。

自詡為歐陸軍事第一強國,只不過是外強中乾。

另外當時英法也沒想到德國真敢對自己下手,張伯倫的綏靖計劃一味遷就德國,導致德國胃口越來越大,這就是養虎為患的後果。

法國的過度自信馬斯諾防線的作用,而將大部分部隊投入到這一線,忽略了阿登方面,英法聯軍統帥部參謀人員太失職。

對比法軍不得不說德國的軍事素質確實是一流。就算德國越過了馬斯諾,你還可以再組織下一道防線,為何3個月就亡國了。

綜合來說法軍的戰術思維,兵員素質,動員能力,指揮能力全方位落後德軍,焉有不敗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