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朝末年最后一个顽强抵抗蒙古大军的地方真的是福建泉州么?

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


蒙古大军势如破竹,几乎征服了大半个地球,但攻打南宋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1279年崖山海战之后,南宋宣告灭亡。但南方各地抗元义军并未完全消失。其中福建的抗元队伍此起彼伏,确实给元朝初期造成了不少麻烦。需要说明的是,南宋时期的泉州是个特区,并不是指今天的泉州市所辖的地方,自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泉、漳二洲归宋之后,莆田、仙游都在泉州辖区之内。

蒙古大军南下,曾经在襄阳、重庆等地受阻,其中钓鱼城之战,南宋军民以区区弹丸之地,利用有利地形防御了蒙古大军36年,还造成蒙古大汗蒙哥战死,导致蒙古各路远征部队返回草原争夺汗位,大大延缓了蒙古骑兵征服世界的进程。但钓鱼城在南宋灭亡之后,得到元朝政府承诺不杀城中一人的条件后,宋军开城投降,守城将士32人拔剑自刎,留下千古忠魂。钓鱼城也被成为上帝折鞭处、东方麦加城。不过,钓鱼城并不是最后一个顽强抵抗蒙元的队伍。

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朝廷南下逃亡。1277年,元兵自浙东攻入福建,很快福州沦陷。南宋军民带着小皇帝南逃至泉州,当时想以泉州为都,重整宋军,继续抵抗。但他们到了泉州才发现,泉州已经变天了。有个地方亦官亦商的汉奸,名叫蒲寿庚,这个人是商人出身,利用自己的武装控制沿海的海上贸易。同时也是“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的身份。他知道南宋大势已去,通敌叛国,闭门不出,又杀尽了泉州的宋朝皇家宗室。南宋朝廷只得继续难逃。不过,蒲寿庚这一族人百年之后也没有什么好结果,被朱元璋收拾殆尽,男人充军,女人为娼。这些是后话。

福建虽然不大,但却在自1276年临安沦陷之后,到元朝末年,反元的斗争从来没有停过。虽然经历了蒲寿庚叛变,但危难时刻见忠臣,莆田的陈文龙,斩杀元军派来的劝降使者,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但终因寡不敌众,力尽被擒。最后在临安岳王庙绝食而死。陈文龙的叔叔陈瓒集结义军继续抗元,曾收复兴化(莆田),并以兴化为基地,一度收复泉州、福州,坚守到1278年初,兵败殉国。

与此同时,以陈吊眼为首的畲、汉起义军,打着大宋的旗号,攻打泉州,与叛贼蒲寿庚兵戎相见。崖山之战后,南宋朝廷不复存在,但起义军依然以光复大宋为号召,继续坚持抗元。当年,陈吊眼曾攻破漳州,杀元招讨使傅全、万户府阙文兴。前后坚持了6年的抗元斗争。1282年,陈吊眼战败被俘,被害于漳州。

另外,曾经投降元朝的黄华在围剿陈吊眼的争斗中立过大功,但在1283年,黄华集结起义军以光复大宋为旗号,在泉州地区兴起。并以政和为基地,攻下蒲城、崇安等地。这个时候南宋朝廷已经灭亡了四年了,但黄华的起义军迅速扩大的十万之众。元朝福建提刑按察使王恽惊呼:“福建一道收附之后,户几百万。黄华一变,十去其四”。可见黄华的起义军在当时影响之大。元朝朝廷调派四省军队进入福建,才在1289年彻底镇压了黄华兄弟的起义军队。

在南宋灭亡之后的一段时间了,泉州及周边地区呈现出“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状况,相比北方地区,福建从来就没有太平过。而多数队伍都打着光复宋室的旗号,进行反元斗争。抵御蒙古大军的队伍全国有很多,但抵抗到最后才被打败的,确实是福建泉州及周边地区的义军。


牧渔子


当然不是,南宋最后一个抵抗蒙古大军的地方是崖山,即著名的崖山之战。战败之后,丞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宋帝跳海,十万军民相继蹈海。

但泉州,是南宋末年一个悲情的城市。

1276年正月十八日,元军进至皋亭山(杭州北),前锋游骑兵已经抵达临安北关。谢太后无奈之下,只得派遣监察御史上传国玺投降。

在正式投降前一天,为了给赵宋留一个恢复的可能,谢太后在文天祥、陈宜中的鼓励下,封了宋度宗的另外两个儿子,8岁的赵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4岁的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

秘密召江万载摄行军中事,命张世杰和时任总统诸军事讨贼使苏刘义公等断后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带军暗中保护益、广二王赵与檡等赵宋皇族人员以及杨亮节(杨淑妃之兄,国舅)、杨镇(谢道清之侄,宋理宗驸马都尉)等大臣和部分宫庭机构撤离临安。

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从临安嘉会门逃出以后,连夜渡过钱塘江前往婺州。

元军统帅伯颜得知消息后,立即派汉奸范文虎紧急带兵追捕,驸马都尉杨镇不惜牺牲自己,率兵掩护被俘获,杨亮节带人背着二位幼王以及杨淑妃在山中藏了七天方才躲过搜捕,继而又前往温州。

不久,大臣陆秀夫、苏刘义、陈宜中、张世杰等人也相继带兵先后前来,于是声势也逐渐大了起来。

所以,元军虽然攻克了临安,但是南宋的抵抗并没有停止。

南宋初年,赵构为了躲避金军“搜山检海”,曾经逃难至温州,江心寺中尚有当年赵构的御座,众人睹物思人无比悲伤,也顿起同仇敌忾中兴宋室之意。

于是决意仿效北宋灭亡以后赵构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故事,奉八岁的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四岁的广王赵昺为副元帅,正式举起抗元大旗招集四处流散的军队、大臣,同时派人前往福建等地安抚军民,宣布南宋朝廷还在坚持抵抗。

当时,福建长汀、建宁等州郡原本打算跟随江西制置使黄万石投降,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改变主意拥戴二王,福建局势也因此稍许得以安定。

文天祥本来被伯颜挟持北上,途径镇江时,他从元军军营中逃脱,不久也辗转来到福建,于是上书劝进益王赵昰称帝。

1276年五月一日,益王赵昰被拥立为皇帝,改元景炎,即宋端宗。又封赵昰生母杨淑妃为太后,一同听政,并改福州为福安府,温州为瑞安府。

陈宜中被封为左丞相兼都督,李庭芝为右丞相,文天祥为陈文龙、刘黼为参知政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

李庭芝殉国后,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

这个时候,忠于赵昰行朝的尚有福建、广东全省以及东川、淮东等地,而且东南沿海漫长的海岸线也为元军追击带来困难,元军所擅长的野战在此处几乎无用武之地,成立没有几年的水军也没有海战经验。

然而,南宋流亡朝廷出兵收复江西、浙南失地的举动先后失败。

是年十一月,元军追杀至福建境内,赵昰率行朝逃亡海上,打算进入号称“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

南宋后期,每年的贸易总量已经超过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量,市舶司作为海关机构,每年创造的关税收入几乎占到南宋全部国家收入的20%。

出入泉州港的许多番舶船队,夏季御西南风而来,冬季逐东北风而去,一年两度,熙熙攘攘。尤其每逢海舶往返季节,举行祈求顺风的典礼时,盛况空前,舟舶遮江,香烟缭绕,鼓乐喧天。“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

泉州作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也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城市,人口规模远远超过福州。

阿拉伯人将泉州称为刺桐,此名称被欧洲等地商人沿用。

南宋行朝本打算利用泉州富庶的经济实力、靠近大海的优势、以及充足的人力,作为抗元复兴基地,如果张世杰等人的计划成功的话,就不需要一路逃到崖山这个荒岭去和元军决战。

以泉州城池之坚固(后张世杰曾会同陈吊眼许夫人等义军会攻泉州三月之久而无果),宋军必可长时间坚守以待反攻时机,那样中国历史就可能被改写。

然而商贾自古见利忘义,泉州的回商更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奸贼。

本来在泉州的穆斯林分为逊尼和什叶两派,最初来自波斯的什叶派占据优势。当属于逊尼派的蒲寿庚掌握大权后,来自大食的逊尼派控制了泉州。

然而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南宋朝廷对他们都没有任何歧视,反而是宗教自由并且慷慨委任官职。尤其是蒲寿庚,南宋任命他为泉州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三十年信任不变,恩宠有加。

然而谁也未想到的是,当南宋行朝满怀信任进入泉州时,以蒲寿庚为首的穆斯林商人决心背叛对己有大恩的南宋。

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执掌泉州财政和军事大权的蒲寿庚做出了卑鄙无耻的选择,先是企图诱骗行朝进入泉州一网打尽,被张世杰等人识破以后,蒲寿庚下令闭城三日大开屠刀,不仅屠杀了泉州城内南宋宗室成员上千人。

十几年前,在泉州宿燕寺曾经意外发现一块石碑,它是宋代一个位郡王妻子的墓志铭。铭文中提到:元兵曾将在泉州的宋朝皇室宗亲数千人屠杀殆尽,其中被掳到蒙古的三个人多年后历经艰辛,逃回泉州。

其中,皇室宗亲赵由馥五六岁时,被元兵掳到蒙古,长大后带着两名妇女逃回了泉州。赵由馥在临死前写下的遗书,讲述了那段历史。

“宋招抚使蒲寿庚以城降元……大德四年五月(1300年),叛臣招讨使蒲寿庚尽杀宗人长幼五千余人,我亦刃下,元兵据我宅第,占我田园,夷我祖坟,夺我宝器。有达平章者(元兵将领)无子见而怜我,即下马拥抱而去,携居漠北(蒙古)遂头号为嗣,既长送入太学院,我虽幼尚能记所自出。”

赵由馥在遗书中写道,每晚他偷偷流泪,但白天还得强装笑脸。而同样被掳到蒙古的庄、傅两位泉州姑娘白天放牧,晚上还得陪蒙古将领睡觉,受尽欺辱。

他们三个人乘达平章死后,偷偷逃出蒙古,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回了家乡泉州。

此外,在泉州城内上万名的淮军精锐也惨遭屠杀。

这是从两淮战场上一路退下来死不降元的原两淮宋军,他们无论是从战斗力还是从忠诚度来说,都是小朝廷最后的的核心军事力量,可惜没有壮烈牺牲于疆场,反而葬身内奸之手。

蒲寿庚投降元军以后,除了本身所拥有的海上航行的船舶以外,另外又制造了600艘战船全部交给元军。

忽必烈对此欣喜若狂,先后任命他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福建省参知政事、江淮行省中书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等官职。

至此以后,元军海上军事实力一下子实现了从无到有,南宋行朝即使有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人奔走勤王,也已经无法挽回失去的国运。

泉州是闽南重镇,失陷以后再次引起连锁反应,福建其他州县相继失陷,开府汀州的文天祥在元军压力之下也被迫南下漳州,并继续转战广东境内。

1277年4月,南宋行朝在元军的追击下被迫逃往广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海上流亡之后,在官富场(今香港九龙城南)作为行宫所在地,但由于长期流亡于海上,且几乎没有控制区域,南宋行朝已经失去了指挥残余抗元力量的能力。

最终,在崖山彻底覆灭。

不过,正义虽然会迟到,但却不会缺席。

数十年后,爆发亦思巴奚兵乱,掌握泉州市舶的那兀纳勾结蒲寿庚的后代,在泉州发动兵乱。最后被元军镇压,陈友定率军攻入泉州后,当地老百姓自发报仇,“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

事后即“发蒲贼(蒲寿庚)诸冢,得诸宝货无计。寿庚长子师文性残忍,杀宋宗子皆决其手。圹中宝物尤多,圹志玛瑙石为之。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胾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蒲氏家族当年出卖泉州,屠杀南宋宗室的行径深恶痛绝,下令将蒲氏族人充军流放,为娼为奴,不得登仕籍。

真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


小奔说史


一向对南宋怀有觊觎之心的元世祖忽必烈在联宋灭金之后,并没有因南宋的俯首称臣而放弃攻打南宋!于是长达45年的侵略征服南宋的战争开始了!

公元1276年忽必烈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宋少帝匐地降元!南宋余脉被迫向南方的南方福建泉州一带逃亡!然而没过几年,蒙古铁骑又一次兵临城下!

公元1279年南宋抗击蒙古铁骑的最后一战――涯海大战爆发。此次战役虽然最终以南宋军民全军覆没而告终!但是此战却是最英勇悲壮的一战!

在战争当中,南宋大臣,陆秀夫在生死关头命令自己的夫人自尽,然后用白绫把自己和年幼的皇帝,绑在一起,怀揣玉玺,从容投海。南宋军民更是个个都英勇顽强,奋不顾身,没有一个人投降,以至于海上浮尸十万,诺大的海域被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文天祥在元军的囚舰里看到如此惨烈的战况,发出了“痛若酷罚,无以胜堪”悲鸣!

此战之后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的立历时三百多年的赵宋王朝彻底结束!有后人说此战之后无华夏,现在看来好像是有点片面之词了!

说到最后,我上网查了一下,所谓涯海之战,的涯海,应该是广东新会地区!可能跟泉州没有太大的关系!


彩凤双鸣


应该准确来说是福建的兴化军是抗元的最后一个主力军,更准确来说是仙游的枫亭,本来是想把泉州当成一个国都的,没想到泉州的领导人叛变了,联合元军要灭南宋,只好渡船继续南下,直到最后的崖山之战,献身于最后一战的军士百分之八十为兴化军,所以说最后一个抗元力量为兴化军,而不是泉州,甚至说这个历史是泉州的历史污点,也就这样有些人才能苟且偷生,泉州在元朝时能成为世界著名的一大港口,刺桐,当时蒲的后裔的几等人,汉族又是几等人???


仙邑紫叶


南宋抗元的最后一股势力是在四川的凌霄城。

南宋一支军队——长宁军,在四川凌霄城坚持抗击蒙古人。

直到1288年,崖山之战9年之后才被蒙古攻陷,全城玉碎殉国。

凌霄城的坚决抵抗,与抗元名将余阶有密切关系。

余阶治蜀时,根据蒙古骑兵的特点,在重要的州治地点,依其地形,沿山筑堡垒,在堡垒里储粮。诸多堡垒相互联成一气,一遇战事,可以遥相呼应。一遇蒙军进攻,军民便撤到堡垒坚守,使得蒙军无所得而被迫撤退。

余阶充分地将四川的地形利用起来,堪称军事典范。

“宋臣余玠议弃平土,即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钓鱼、青居、苦竹筑垒,移成都、蓬、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府治其上,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

在余阶的主持下,四川修造了苦竹隘、鹅顶堡、太获城、运山城、青居城、钓鱼城、云顶城、三龟九顶城、紫云城等众多堡垒。

据统计,一共有83座山城在四川盆地拔地而起,屹立在抗元的前线。

凌霄城就是第83个被攻破而沦陷的。

1279年崖山之战后,南宋小皇帝投海殉国,消息传到四川,川人心神震动。

一些城堡在考虑再三之后开城投降。

如之前提到的苦竹隘、鹅顶堡、太获城、运山城、青居城、钓鱼城、云顶城、三龟九顶城、紫云城、神臂城等,他们都不是被蒙古人武力攻占的,而是主动放弃,开城投降。

如让蒙哥汗饮恨的钓鱼城,在得到蒙古人不杀城内一人的承诺后,也终止了抵抗。

但是凌霄城却没有投降。

蒙古人多次前来劝降,甚至是主持修造凌霄城的朱禩孙投降后也来劝降,但坚守凌霄城的长宁军都不为所动。

1288年,元朝再次招降凌霄城失败后,蒙古人失去了耐心。

元朝从四川集结了近30万蒙元大军进攻凌霄城。

云南贵州的蒙古军队,以及僰族等少数民族军队也加入进来。

最终凌霄城陷落,全城军民殉国,南宋最后一面抗元的旗帜倒下了。

正史中没有记载凌霄城的壮举,地方史中虽有记载却不详细。

到现在,我们连凌霄城的守将叫什么名字我们都不得而知。

但是凌霄城扛起了最后一面抗元大旗,哪怕知道皇帝已死,他们仍然坚守故地反抗。

也许凌霄城的长宁军已经不是为国了,而是为了家园,是为了不受异族奴役。


微史春秋


蒙元大军横扫全球,概莫能当,所向披靡,天下无敌。一路向西,灭国无数,几乎征服了大半个地球。但是看似孱弱的南宋,却让他打了几十年。一个小小的钓鱼城,就让他折戟沉沙,攻打36年,不能越雷池一步,连蒙哥大汗也战死城下。

就是这个重庆合川的小小的钓鱼城,不但是蒙古帝国折鞭之处,而且直到南宋灭亡也未能攻克钓鱼城。钓鱼城是在南宋灭亡后,元朝官方以不屠杀钓鱼城百姓为交换条件,守城32勇士放弃抵抗才拿下的。这三十二位勇士打开城门后全部自刎而亡。碧血丹心,千秋热血,可昭日月,感天动地!

钓鱼城虽然是不战而下,但是钓鱼城并不是最后一个停止抗元的。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朝廷南下逃亡。1277年,元兵从浙东攻入福建,很快福州沦陷。南宋军民带着小皇帝南逃至泉州,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范围比现在宽广的多,相当于一个行政特区。

泉州有个叫蒲寿庚的人,原本是商人出身,利用自己的私人武装控制沿海的海上贸易。同时也是南宋“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他眼见南宋大势已去,便露出奸商唯利是图的本性。通敌叛国、紧闭城门,又杀尽了泉州的宋朝皇室宗亲。南宋小朝廷只好继续难逃,最后崖山跳海自尽。

所谓时穷节乃现,虽然有蒲寿庚这种唯利是图的败类,当大宋更多的是莆田的陈文龙这样的英雄,断然斩杀元军派来劝降的使者,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最后寡不敌众、力尽被擒。在临安岳王庙绝食而死。陈文龙的叔叔陈瓒集结义军继续抗元,还一度收复兴化(莆田),并以此为基地,收复泉州、福州,坚守到1278年初兵败殉国。

1283年,曾经投降元朝的黄华,集结起义军以光复大宋为旗号,在泉州地区兴起。并以政和为基地,攻下蒲城、崇安等地。虽然南宋已经灭亡四年,黄华的起义军还是发展迅猛,聚十万之众。直至元朝朝廷调派四省军队进入福建镇压,才在1289年彻底荡平了黄华的起义大军。

在福建,还有很多像陈氏叔侄这样的抵抗势力,让蒙元朝廷坐立不安。泉州地区一直至元灭,隔三差五的有小股起义反元,终不停歇,在整个中国,确实坚持到了最后。堪称忠魂万古,节烈千秋。


谢金澎


南宋末年,皇帝经过福建莆田,莆田百姓纷纷抵抗蒙古军队的侵略,几十万的莆田人追随皇帝迁徙潮汕和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