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過客》:路是人走出來的,不過是個孤獨者

魯迅《過客》:路是人走出來的,不過是個孤獨者

《過客》是魯迅著名散文集《野草》中的一個篇章,這篇散文詩劇雖然篇幅較短,但卻毫無廢話,字字精煉且具有深刻韻味。其中不確定與確定的描述更是讓不同時代的不同內容都可以與之聯繫與嵌合,人物的不同價值觀與不同的選擇也代表著不同人物形象與人生的定位與選擇,不愧為經典。在此時,我已經不難理解,為什麼之前會有人認為《過客》這篇散文詩劇是最能體現出魯迅生命的一篇作品了。

一、重讀《過客》新感

再次深讀《過客》,觀其行文佈局、語言用詞極其像一個劇本,因此也被人形容為散文詩劇。《過客》一文篇幅極小,甚至其中主要人物老翁、過客與小女孩都沒有具體的名字,對於他們外表的描述也僅僅只是寥寥數語,但是這篇散文詩劇卻表達出了作者魯迅極其深刻的含義,可見其文筆之丰韻與深刻。於1925年出刊的文章,給當下的我們也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

魯迅《過客》:路是人走出來的,不過是個孤獨者

文章中不確定因素有很多,如“某日”“某地”等形容,如沒有名字的老翁、過客和女孩,這些不確定的因素,正是讓如今的人有了更多的想象與聯想的空間,能與當下所有的類似情況或者其隱喻的情形聯繫起來,更深入明白作者的深意。當然其中也有許多確定的東西在內,如“東有...”“西有...”“墳”“布塊”等等,這些具體的東西既構成了當時所描述的情景所需要的基礎內容,也各自蘊含著象徵意義。

如東西面的情形描述出了一幅悲觀又絕望的畫面,突出了過客的悲慘形象,同時東西方一方又代表著過客逃離的內容,一方又代表著過客想要追逐的內容;“墳”是實實在在這篇詩劇中的墳地,也象徵著行走的終點是絕望與死亡;“布塊”是小女孩給與過客的幫助,也是過客行走中的牽絆。

二、《過客》中人物畫像

《過客》中主要人物極少

,僅是老翁、過客、女孩三人。這三人中老翁和女孩或是爺孫關係,過客之於兩人而言是一個外人。因此,這其中描述的並不是家庭裡三輩之間的內容或者是男女選擇之間的差別,而是描述的具有普適價值的老年人、中年人與青少年的普遍特徵,以及他們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以及這些選擇背後所得到的結果。這三者之間在某種意義上還有著繼承關係在內,老翁以前或者如小女孩一般,但是在中年聽到呼喊時沒有如過客般做出一樣的選擇,所以成為了現在的老翁

魯迅《過客》:路是人走出來的,不過是個孤獨者

1、知世甚深但選擇屈服的白髮老人

老翁如同每一個老人一樣,經歷與見識都多於常人。他實際上是看世最清楚透徹但是卻屈服於現實的人,他曾經也聽到過過客聽到過的呼喊,但是與過客回應呼喊之下選擇行走不同的是老翁選擇忽視,因此老翁成為了有孫女的老翁,而不是在外人看來形如乞丐的過客。他懂過客也懂小女孩。或許也因為曾經看到過過客要走的那條路,老翁懂過客並且知過客,所以他知道過客為什麼走上這條路,也明白他為什麼不接受女孩施布的原因,並且讓他不要感謝。

他說的這種感謝是切切實實的不要外在的、也不要內心的感激,要堅持自心不留牽絆的感謝。也因為曾經是天真的小孩,他也懂得小女孩為什麼會堅持施布給過客,也理解小女孩為什麼接受退還或將布扔在墳地。所以在兩者中間,老人提供了一個折中的建議,即讓過客把布掛在墳地的花上。

2、形如乞丐但一直行走的中年過客

過客是其中的核心元素,也是這篇散文詩劇的核心所在。在小女孩看來,過客形如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事實上,過客是一個逃離社會現實,尋找人生意義與美好世界的人物形象。他逃離時或許匆忙,以至身無長物,但其內心有堅定的行走的意念。因此即使他口渴難耐、腳掌破損流血、外表邋遢至極,他在與老翁和小女孩交流時也並無卑微之表現。

魯迅《過客》:路是人走出來的,不過是個孤獨者

對於小女孩的佈施他雖然動容,但最終找到了合適的解決方案。小女孩的布太小,就仿如對過客毫無幫助的幫助,不僅不能讓過客的傷痛減輕,還會成為過客的累贅。或許小女孩與老翁這樣的溫情存在在過客的一生當中還會有很多,但是過客卻猶如一個內心堅定的孤勇戰士,在沒有希望的前路前進。之於小女孩和老翁而言,過客是過客;而之於過客而言,小女孩和老翁也是過客。

3、天真浪漫且有獨立觀念的小女孩

小女孩和老翁、過客一樣,由於沒有確定與固定的框架限制,她也如同現實中許許多多涉世未深的小女孩一樣天真浪漫。但是她又有不一樣的地方,即她是擁有自己獨立人格與主觀看法的小女孩。她對於世界的理解不如老翁一般深刻,也沒有過客的執著,但是她瞭解了是非對錯,會施出援助之手。

但是小女孩還是一個尚未成長起來的力量,也不能確定這種力量在她未來複雜繁亂與黑暗鋪面的世界中是會成長得更大以凝聚成巨大的力量,還是就此湮沒在此中,形如老翁。因此,小女孩只能是小女孩,未來的她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

作者在小女孩這裡的描述似乎引入了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在內。

魯迅《過客》:路是人走出來的,不過是個孤獨者

二、行走中的孤獨者

作為《過客》中的核心人物,過客本人及其行為是值得深入分析的,其行走的行為蘊含著人生的哲學與救贖。或許在旁人看來,孤獨的人太孤獨,是值得人悲痛或者同情的;尤其是生活潦倒難以為繼的獨行者

,在每個屈服於生活的人看來,有贊成鼓勵,但更多的是吐槽和同情與不理解。但是,無論周圍人理解與否,對於他而言,獨行才是人生的態度。

1、孤獨的行走

過客一生中都在匆匆行走,路過風景路過行人,他或許曾經考慮過停下,但是在心靈中迴響的呼喊、對現實腐朽黑暗生活的失望、對遠方的追求等等諸多的因素都讓他無法停止前進的腳步。過客只得走,因為他是過客。即使目標並不明確,他找不到可以安靜棲息的寧靜之處,現實之外是更多的現實。不同於柏拉圖哲學中尋找森林裡最美麗的花,因為太多與期待更美而難以找到。在《過客》中,這種尋找與行走甚至還有點悲痛意味在內,但是所幸過客的內心有著別人無法理解的堅持在內,對於他而言,這種行走雖苦但是救贖。

2、拒絕牽絆

拒絕牽絆是過客為了行走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正如過客因口渴等生存慾望而不得不屈服於現實

,但是他會繼續行走。也猶如因為身體的疼痛而嘗試接受佈施,但最終因為無甚用處拒絕好意和接受老翁勸解一般,他拒絕各種會對他產生牽絆與糾葛的幫助。甚至,筆者一度無法理解這種利己與絕情,為何要勸他不感激?為何能做出討水喝這種行為卻不接受佈施?為何能主動尋求幫助卻不接受別人的施捨?為何生命都如此艱難了還狼狽的做著看似毫無意義的事情?

魯迅《過客》:路是人走出來的,不過是個孤獨者

後來我逐漸明白過客。他或許是自私的,他尋求的是與其生命有用之水,不接受的是無法裹腳的布。水彷彿是生命的源泉,是他一直追尋的生命的意義,能讓他獲得新生與前進的動力。而布則不一樣,一則布太小無法裹腳,於他而言作用不大;二是布是身外之附著之物,不能融於身心,反而多添累贅。若是連這層區別他都分不清楚,那就無法成為行走的過客了。同時,拒絕感激與牽絆同樣是過客內心堅持的東西,女孩與老翁也是過客一生中眾多過客中的其中一二,若是均負重前行那必定是行走不遠的,這種拒絕能夠讓他更加堅定的行走。

3、絕望中前行

《過客》中更妙的是魯迅在後來揭露說過客其實是在絕望中前行,這比懷揣著希望前行的人更加孤單與勇敢。其實在短小精悍的《過客》一文中,這種絕望隨處可見,用隻言片語渲染出來的悲涼蕭索環境、擋在過客前進之路上的墳場、老翁的案例,他或許也害怕現實、也深知現實的黑暗、狼狽逃離卻到處面臨蕭索與淒涼,或許是走不出現實的牢籠與黑暗的統治吧。

但是,他雖然從絕望中來亦朝著絕望前行,孤勇的他卻並沒有失望。甚至老翁、小女孩滿眼是花的墳場,在他看來卻是絕望中的光亮,或許總有穿越絕望的那一天,或許能夠找到沒有黑暗統治的現實。儘管周身僅是黑暗與絕望,但過客的內心卻是深埋著一顆會開花的種子。

魯迅《過客》:路是人走出來的,不過是個孤獨者

三、總結

《過客》這篇精短的散文詩劇確是值得細細的與反覆的品味的。僅僅通過隻言片語或許會誤解過客心中的這份孤勇氣質。但是所有的理解都是有根有據,個人依據自己不同的經歷與看法能夠給出新的解釋。過客走的路無疑是少有人走的,甚至是充滿絕望難以被人理解的路。但是,細細品味,或許在過客心中,墳地總有盡頭,之外或許滿是鮮花。

參考文獻:

1、《復調藝術與反抗絕望——重讀》

2、《中西文化的譜系與烏托邦式的批判——新解》

3、《論的行走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