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把3000多元现金放入微波炉“消毒”,该理解她过度防疫吗?

因为怀疑人民币上可能会沾染新冠肺炎病毒,江苏无锡的李阿姨把3000多元现金放进了微波炉加热“消毒”。不到1分钟时间,百元大钞们集体变了“炭”。

微波炉居然变成了消毒柜,把人民币也当成重点关注对象未免有点过度防疫了。

阿姨把3000多元现金放入微波炉“消毒”,该理解她过度防疫吗?

李阿姨闹“笑话”的背后,是年轻人不够关心家长,还是中老年人固化守旧,轻信好友群里乱七八糟的科普文?或许,我们应当理解他们的过度防疫。

他们可没那么无知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前期,虽说社交平台讨论得热火朝天,但新闻报道甚少,一部分中老年人并不重视,“如何让爸妈戴上口罩”成为每个年轻人那时最着急的事。随着感染人数剧增,武汉封城,小区封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成了易感人群,他们终于慌了神。

阿姨把3000多元现金放入微波炉“消毒”,该理解她过度防疫吗?

于是乎,家中的每个角落都要被消毒水沾过的抹布擦一遍,每天被无数双手触摸过的人民币更是中老年人眼中最脏的东西。除了饭前、便后,用过钱后也一定要洗手,可是人民币真的会携带病毒吗,普通家庭又该如何给它们消毒?

阿姨把3000多元现金放入微波炉“消毒”,该理解她过度防疫吗?

2月初,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一名确诊患者家中门把手上发现了新冠病毒的踪迹,专家们推测:不排除人民币上也会沾染新冠病毒。为此,银行们每次收发人民币都会反复消毒。

既然病毒当真存在,该如何消毒呢?微波炉还真能行。

阿姨把3000多元现金放入微波炉“消毒”,该理解她过度防疫吗?

把微波炉当消毒柜的人,李阿姨不是第一个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微波炉制造的高温足以杀死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细菌、病毒,有不少家庭用它给瓷质餐具消毒。纸质用品也能进微波炉吗?快餐店的汉堡、鸡肉卷不就是这么加热的。

阿姨把3000多元现金放入微波炉“消毒”,该理解她过度防疫吗?

能把3000多元现金一次性放入消毒柜,而不是先放一张试验试验,也许李阿姨已不是第一次这么做。只是这次,她没有控制好时间,或是没有设置好温度。这不是“犯傻”,而是“小聪明”。

除了知道金属制品不能放进微波炉外,“微波炉到底能不能杀死人民币上的细菌、病毒”绝对是大部分人的知识盲区,谁想得到这竟是个在理论上完全行得通的法子?常被嘲笑的中老年人,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无知。

理解他们过度防疫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陷入紧张的中老年人们在好友群中转发着各种各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小偏方。喝酒也能消毒了,把小磨香油吸进鼻子比口罩还管用……这些小偏方,他们未必真的试过,但转发之后好像就吃下了“定心丸”。

为了减少出门次数,他们在超市、菜市场疯狂购置货品,只有这样才能正常生活下去。可对于年轻人来说,日常用品完全可以靠电商平台和外卖解决,要是觉得人民币会沾染新冠病毒就是用移动支付。

阿姨把3000多元现金放入微波炉“消毒”,该理解她过度防疫吗?

习惯扫码支付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可那是在北京,在上海。中国超过5亿人使用移动支付的数据非常惊人,却仍有近9亿人还是习惯使用现金,仍有人拒绝使用移动支付,拒绝社交平台绑定银行卡,为了安全放弃便利。这些“不可思议”,是他们那个时代因网络诈骗导致积蓄尽失的案件敲响的“警钟”。

阿姨把3000多元现金放入微波炉“消毒”,该理解她过度防疫吗?

年轻人对信息的接受尚还有限,老年人自然更甚。若不是李阿姨把现金放进微波炉“消毒”,多少人知道原来从银行取出来的钱是消过毒的,微波炉还真能用来消毒?

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理解慢了半拍的那群人。中老年人缺少信息佐证渠道,遇上知识盲区,年轻人大可直接问搜索引擎,10分钟后就能从真真假假的信息中找到关键内容,可中老年人未必懂得这些。

阿姨把3000多元现金放入微波炉“消毒”,该理解她过度防疫吗?

他们老了,许多行为看上去是在过度防疫,实际上,他们只是用了一种比年轻人慢半拍的方式在保护自己和家人。

子女可以花1个小时教会他们使用微信,却无法在短时间让他们改掉转发好友圈小道消息的毛病,如今的80后家长们不是也接受不了00后把“xswl”当文字使用吗?若非原则性错误,不妨对他们多些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请作者与本号联系,以奉稿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