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習俗--由“迷信”到“真香”


端午習俗--由“迷信”到“真香”


由於生於農村,長與農村,我可以體驗中國端午成套的習俗,現在孩子們只能在書裡和長輩的口述中體會了。


一到端午,日常生活就會充滿濃郁的儀式感。家家戶戶的門框、窗戶上都插艾葉菖蒲,空氣中散發的厚重草藥味讓人覺得氣氛莊重了幾分。


端午習俗--由“迷信”到“真香”


上午,家家戶戶忙著做豐盛的午餐,鴨子,粽子,鴨蛋成為主角。奶奶則提著半桶黃酒,用艾葉條蘸著酒沿著牆角牆根灑酒,動作又麻利又均勻。我很好奇,問她,為什麼這麼做,有什麼用。奶奶只低頭做不回我,我便越發好奇,不斷的問,她面帶慍色的做完,嚴肅的責備我說:“問什麼,別做聲!”後面我才知道,灑酒為了驅趕蜈蚣蠍子蛇這些毒物,不能說是怕它們知道了會躲起來。老人心裡覺得這些東西有靈性的,這倒是與新白娘子端午喝黃酒失去法力的段子一脈相承。


端午習俗--由“迷信”到“真香”


同時,當天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划龍舟比賽活動,那熱鬧,簡直是現在的大型運動會啊。我家邊上蜿蜒婀娜的米水河,安靜的湘江支流,平日默默無聞,安靜地哺育一代代的湘攸兒女。只有端午那一天,一批批的人,男女老少,都興高采烈的來到這條河邊觀賞這場集會,平日裡憨厚老實的人也會滿面紅光。這個民族的人,平日含蓄低調,只有在這樣特定的時節與地點才會放飛一次自我。


我從去沒看過現場,只從看龍舟回家了的人,還意猶未盡地描述比賽之精彩,便知道有多好玩。我自小喜靜不喜動,熱鬧的場面讓我心生畏怯,無所適從。但我愛聽他們講,就好像真的到了現場一樣。後來通訊發達了,電視有直播划龍舟比賽。好傢伙!果然熱鬧好看,激情澎拜,這才是地道中國人的團體體育項目,有核心而沒明星,在比賽卻不對抗,贏的輸的各有各的喝彩,歡樂不斷笑聲不斷,比奧運會很多項目好看多了!


傍晚,大人會用鮮艾葉煮水給孩子洗澡,可以祛熱邪,皮膚不易長痱子和溼疹,讓兒童安渡整個夏季。


各種習俗流傳久遠,世代相傳,同時這些傳統的不可言說性,則更可以坐實唯物主義話語體系裡迷信的解釋。所以,我們這些(只)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一面享受著傳統帶給我們的庇佑,一面又嘲笑譏諷著老一輩的迷信思想。而這一代即將逝去的老人,也是最後繼承這些傳統的活化石。以後可能我們只能從書裡復原場景,從博物館看看收集的生活用品。

到了而立之年,漸漸脫去年少時的淺薄無知,對承載厚重歷史的各種文化有了感應,從典籍入了門檻,才發現,以前還真是拿著金飯碗要飯。很多的生活智慧被我們棄之如敝屐,恨不得全身穿上現代盔甲,再用一口新學的翻譯腔批判傳統,這樣才顯得自己有獨立思想。其實,我輩從小所受的共同教育,知識的天花板大抵都如此,只不過有些人伶牙俐齒一點,說的一套套看起來標新立異,其實都沒超出大家的認知,都是大家想聽的。

真正的睿智之人則能跳出這套非此即彼的膚淺之辯,不一葉障目,也不偏信偏聽,無論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能合乎天道人倫的經世之學問都是好東西。從師於天地之律而非宵小之曲辯,這樣才是真正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奶奶已經風燭殘年,生命之光隨時熄滅,我也在典籍中慢慢明白了很多“迷信”的真實意義。一入毒五月,各種蟲子毒物重出江湖,列日灼曬,身體氣虛,過敏,皮膚病相應而出,各種習俗相對應解決的的問題也不同。只不過老百姓不會文說,只能以他們明白的形式流傳,當你懷著謙遜的心去了解的時候,就會收穫滿滿的智慧。


早上娃爸去買端午節的菜,我要他買把艾葉回來,他回來時帶了好大一把,可以夠娃洗幾天的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