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由“迷信”到“真香”


端午习俗--由“迷信”到“真香”


由于生于农村,长与农村,我可以体验中国端午成套的习俗,现在孩子们只能在书里和长辈的口述中体会了。


一到端午,日常生活就会充满浓郁的仪式感。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插艾叶菖蒲,空气中散发的厚重草药味让人觉得气氛庄重了几分。


端午习俗--由“迷信”到“真香”


上午,家家户户忙着做丰盛的午餐,鸭子,粽子,鸭蛋成为主角。奶奶则提着半桶黄酒,用艾叶条蘸着酒沿着墙角墙根洒酒,动作又麻利又均匀。我很好奇,问她,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用。奶奶只低头做不回我,我便越发好奇,不断的问,她面带愠色的做完,严肃的责备我说:“问什么,别做声!”后面我才知道,洒酒为了驱赶蜈蚣蝎子蛇这些毒物,不能说是怕它们知道了会躲起来。老人心里觉得这些东西有灵性的,这倒是与新白娘子端午喝黄酒失去法力的段子一脉相承。


端午习俗--由“迷信”到“真香”


同时,当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划龙舟比赛活动,那热闹,简直是现在的大型运动会啊。我家边上蜿蜒婀娜的米水河,安静的湘江支流,平日默默无闻,安静地哺育一代代的湘攸儿女。只有端午那一天,一批批的人,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的来到这条河边观赏这场集会,平日里憨厚老实的人也会满面红光。这个民族的人,平日含蓄低调,只有在这样特定的时节与地点才会放飞一次自我。


我从去没看过现场,只从看龙舟回家了的人,还意犹未尽地描述比赛之精彩,便知道有多好玩。我自小喜静不喜动,热闹的场面让我心生畏怯,无所适从。但我爱听他们讲,就好像真的到了现场一样。后来通讯发达了,电视有直播划龙舟比赛。好家伙!果然热闹好看,激情澎拜,这才是地道中国人的团体体育项目,有核心而没明星,在比赛却不对抗,赢的输的各有各的喝彩,欢乐不断笑声不断,比奥运会很多项目好看多了!


傍晚,大人会用鲜艾叶煮水给孩子洗澡,可以祛热邪,皮肤不易长痱子和湿疹,让儿童安渡整个夏季。


各种习俗流传久远,世代相传,同时这些传统的不可言说性,则更可以坐实唯物主义话语体系里迷信的解释。所以,我们这些(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一面享受着传统带给我们的庇佑,一面又嘲笑讥讽着老一辈的迷信思想。而这一代即将逝去的老人,也是最后继承这些传统的活化石。以后可能我们只能从书里复原场景,从博物馆看看收集的生活用品。

到了而立之年,渐渐脱去年少时的浅薄无知,对承载厚重历史的各种文化有了感应,从典籍入了门槛,才发现,以前还真是拿着金饭碗要饭。很多的生活智慧被我们弃之如敝屐,恨不得全身穿上现代盔甲,再用一口新学的翻译腔批判传统,这样才显得自己有独立思想。其实,我辈从小所受的共同教育,知识的天花板大抵都如此,只不过有些人伶牙俐齿一点,说的一套套看起来标新立异,其实都没超出大家的认知,都是大家想听的。

真正的睿智之人则能跳出这套非此即彼的肤浅之辩,不一叶障目,也不偏信偏听,无论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能合乎天道人伦的经世之学问都是好东西。从师于天地之律而非宵小之曲辩,这样才是真正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奶奶已经风烛残年,生命之光随时熄灭,我也在典籍中慢慢明白了很多“迷信”的真实意义。一入毒五月,各种虫子毒物重出江湖,列日灼晒,身体气虚,过敏,皮肤病相应而出,各种习俗相对应解决的的问题也不同。只不过老百姓不会文说,只能以他们明白的形式流传,当你怀着谦逊的心去了解的时候,就会收获满满的智慧。


早上娃爸去买端午节的菜,我要他买把艾叶回来,他回来时带了好大一把,可以够娃洗几天的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