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到底有多冤?窦娥死前诅咒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关汉卿是元代最重要的杂剧作家之一,由于“其言曲尽人情”,而被称为“元人第一”。他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形象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关汉卿剧中所表达的主题和元代社会相吻合。其最著名的作品是众所周知的窦娥冤。

窦娥到底有多冤?窦娥死前诅咒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冤,原剧本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感天动地”本来就很有悲剧的意味,王国维评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如《汉宫秋》《梧桐雨》……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无疑是后来把《窦娥冤》定性为悲剧的有力原因。

窦娥到底有多冤?窦娥死前诅咒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一生命运多舛,3岁丧母,从小和父亲窦天章相依为命。失去母爱的窦娥,已是不幸。父亲为了进京赶考,竟然狠心地把只有7岁的窦娥抵押给蔡家当童养媳。童养媳这一现象根深蒂固,再加上窦天章是一介书生,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没有人去怀疑它的存在是否合理。而窦娥从小也是在父亲的熏陶教育下长大的,更不会去怀疑,当然也不会去反抗的。为了父亲,为了回报养育之恩,窦娥情愿牺牲自己。窦娥年少守寡,内心凄苦。对于窦娥这样一个年轻的寡妇来说,捍卫自己的贞操成了今生一个重要的信念。

在这部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她勇于反对封建势力,最能体现她这种精神的便是在刑场之时的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突出表现了窦娥感天动地的沉冤和她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既是被压迫者负屈含冤的痛苦呼喊,也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和抗议。

窦娥到底有多冤?窦娥死前诅咒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诚然,窦娥含冤而终,她没有错,错的是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一级那个时代腐朽的礼教。《窦娥冤》是一部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悲剧。关汉卿通过典型人物窦娥,深刻分析了“孝”“贞洁观”等对中国人,尤其是对中国女性的深刻影响。虽然窦娥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是她的反抗终归是徒劳,是一种彻底的惨败,终将败给传承了千百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