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闯关东”历史:有不少山东人,是在明末被掠至关外

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知者甚多,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

不过,如果仔细阅读史料,在老话题当中,也会不断发现“新”的故事,比如这次要介绍的一个特殊的“闯关东”群体。

他们之所以特殊,在于他们“闯关东”的方式另类。如果说大部分人闯关东,是为了生计而主动前往关外;那么,这一群体“闯关东”完全是被动的方式,直白点说,是被裹挟到关外的。

“裹挟”这种事情,显然不太容易在承平时期成规模的出现,而通常在战乱年代多见。因此,这种另类的“闯关东”情形,集中出现在明朝末年。

另类的“闯关东”历史:有不少山东人,是在明末被掠至关外

明崇祯年间,关外的满清势力越来越强,但受制于关宁防线的阻击,迟迟不得入关,因此,皇太极逐渐改变策略,绕开山海关,从边墙其他隘口入塞,进攻明朝内地。皇太极在位期间,清军入塞六次,其主要目标并非占领土地,而是劫掠财富和人口。山东作为畿辅要地,也多次遭到清军侵扰。不少山东人就在此过程中被掠至关外。

在历史上,有多少山东人是以这种方式“闯关东”,已经难以详细考证,其中有一些名人的例子,可借此管窥一斑。

另类的“闯关东”历史:有不少山东人,是在明末被掠至关外

这一群体当中,知名度较高的,当属在清初曾官至巡抚的李士桢,李士桢的儿子李煦在康熙朝任苏州织造,通常被认为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原型之一。

关于李士桢的籍贯,《钦定八旗通志》记载为汉军正白旗人,但《江南通志》又记载为昌邑人,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清人收录的李士桢墓志铭中有详细的解释:“公本姜姓,世居东莱之都昌(昌邑古称)。……壬午,从龙辽左,继正白旗佐领西泉李公,即以李为氏。”

也就是说,李士桢原本是昌邑的姜姓,明崇祯壬午年间,来到辽东,被人收继入旗,改为李姓。

而查考《昌邑县志》,崇祯壬午,阿巴泰率清军入塞,攻潍县不克,遂围昌邑。昌邑军民经过抵抗之后,城破,当地涂炭甚苦。李士桢就是在此时,从昌邑老家,被劫掠至关外。

值得一提的是,李士桢、李煦父子虽然改为李姓,但一直心系昌邑姜氏。根据昌邑姜氏族谱的记载,在续修族谱时,族人曾派代表到李煦那里寻求帮助,李煦表示“此余独任也”,慨然出资。

与李士桢从山东老家直接被掠到关外不同,还有一些山东人,是从其他地方被清军掳走,典型的例子是威海卫人黄承宗的两个儿子。

黄承宗在《威海卫志》中有传,根据记载,他是贡生出身,明末任庆都县(河北)知县。明崇祯戊寅年(公元1638年),清军从墙子岭和青山关毁边墙而入,兵锋南指,攻到庆都县城下。黄承宗作为知县,率众坚守城池达十余日之久,因有内奸接应,城池被清军攻陷。黄承宗身中数箭 ,仍坚持巷战,最终壮烈殉国。

另类的“闯关东”历史:有不少山东人,是在明末被掠至关外

他有四个儿子,长子黄朝鍹战死,有两个儿子黄朝钺、黄朝铠被清军抓走,被编入正黄旗当中,被改 名为王世功、王世禄,后来都做了官。而根据《威海市志》记载,黄承宗还有一个小儿子黄朝钦,没有改姓,后来迁居威海的黄家皂村。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山东人被掠至关外之后,基本都要改姓更名。不过,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忘先祖,在特定情况下,会申请换回原来的姓氏。清雍正年间曾任广西巡抚的金鉷,就是一位改回原姓的“闯关东”后裔。

另类的“闯关东”历史:有不少山东人,是在明末被掠至关外

根据《清史稿》记载,金鉷,字震方,汉军镶白旗人,世居登州。父延祚,從世祖入關,官至工部侍郎。由此可见,金鉷祖上为登州人,他虽然隶属汉军镶白旗,但属“闯关东”后裔,应无疑问。

不过,金鉷的父亲在史料中记载的姓名并非金延祚,而是郭延祚,在雍正前期的奏折当中,金鉷的姓名也是郭鉷,这其中有何委曲呢?

值得一提的是,金鉷在广西巡抚任上,曾与清代大才子袁枚有过交集,他称赞举荐过袁枚,袁枚对他也心存感激。金鉷去世之后,袁枚为他撰写祭文,即《广西巡抚金公神道碑》,对金鉷的家世有详细记载。

碑文称:“公讳鉷,字震方,一字德山。祖友胜,本姓金,袭明金带指挥,世居山东登州。流贼破城,友胜死之,存三岁儿名延祚。太夫人余氏将死,属诸侧室赵氏……赵氏挈儿至辽阳,转适郭氏。既长,从本朝入燕,历任工部侍郎,生公。及公贵,始复姓。”

以上记载,与《蓬莱县志》、《山东通志》的说法相吻合,应属可信。

按此,金鉷的祖父名为金友胜,为明代登州卫指挥,崇祯四年,孔有德发动叛乱,攻陷登州,金友胜战死,其正妻余氏殉难,辞世之前,余氏将三岁的儿子金延祚嘱托给妾赵氏。赵氏带着金延祚辗转来到关外的辽阳,改嫁给郭姓人,金延祚因此改姓为郭,就是后来的郭延祚。郭延祚的儿子就是郭鉷,郭鉷后来显贵,重新将姓氏改为金。

另类的“闯关东”历史:有不少山东人,是在明末被掠至关外

赵氏是如何带着金延祚来到关外?史无明文记载,但根据蓬莱县志的说法,金友胜生前与耿仲明(同为登州守将)交好,登莱之乱时,金友胜战死,耿仲明还为其收殓。后来,明军围攻登州叛军,孔有德和耿仲明乘船渡海,到关外投靠皇太极。考虑到金友胜与耿仲明的关系,赵氏母子有可能是裹挟在耿仲明军中一同北上。

被裹挟至关外改姓更名,有机会认祖归宗已非易事,回归故里更是一种奢望,不过也并非完全没有人实现。根据史料记载,现在青岛莱西市辇止头的任氏家族,祖上就有一位人物,属于这种情况。

另类的“闯关东”历史:有不少山东人,是在明末被掠至关外

在辇止头村,有一处古井清泉的景点,景点内有一块碑文,记载了清初该村名人任惟灿的事迹。

任惟灿,字四光,生于公元1628年。在他还没弱冠之前,公元1643年,阿巴泰率清军入塞,劫掠山东,不仅之前提到的昌邑被攻陷,莱阳县也遭劫难,当年为癸未年,后世多称莱阳“癸未邑难”。在此次变乱中,十多岁的任惟灿被掠至关外,编入汉军蓝旗(正蓝或镶蓝未详细记载)。

在清代,汉军旗人在做官时的顺位比较优先,因此任惟灿后来也入朝为官,官至千总、武略骑尉、文林郎。

任惟灿同样心系故里,在七旬左右辞官后,他选择回到辇止头村居住,多有善举,民间颇有口碑。

实际上,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物,只是明末被掠至关外的山东人当中的很小一部分。根据清代史料记载,仅阿巴泰入塞一役,清军就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共八十八城,抢走黄金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九千余。

这些人当中,有的因为后来出人头地,家世资料保存相对较完整。但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被掠至关外后,数代之后,祖籍地就已经很模糊了,只是勉强记得登州府或者莱州府、济南府这种大范围的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