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蕩深處一古村——興化時堡村

時堡村位於興化市西北地帶,與高郵、寶應、鹽城交界處,距市區約27公里,西接仲寨、東鄰崔垛、南毗傅堡、北望沙溝,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是水鄉一座著名的古村落。

相傳,時堡是古射陽湖上的一個小島。2000多年前,秦始皇之孫子嬰下令開鑿子嬰河,經時堡至沙溝入射陽湖。據《興化市志》(1990年)中記載的興化“五湖十二蕩”,時堡就佔四個。

村子西側有郭正湖(又稱大湖);北側有花粉蕩(又稱小湖);東側有時堡東蕩(與沙溝南蕩相連);南側有時堡南蕩(又稱馬家蕩),四周湖蕩相連、河溝交織,水域寬廣。

幾千年來,時堡先民們在湖蕩沼澤地裡生產生活,捕魚取蝦、掏蟹捉鱉、割柴治業、壘岸種植,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從空中俯視時堡,猶如一隻烏龜俯臥在子嬰河的北岸,頭朝南尾在北。烏龜一伸頭就可以喝到子嬰河裡的河水、逮到河裡的魚蝦。

在民間還流傳著高郵東北十八鄉的民歌,其中有一句“金眼懶貓時堡鎮”,用了一個“懶”字,形象地描述了時堡村形態。

村子東西方向原有兩條寬闊的護莊河,如今已成為兩條夾河。子嬰河的水從烏龜嘴處向東西兩護莊河分流向北,至莊北頭,兩河又一起匯入沙溝河,流向郭正湖。

在兩河交匯處,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大尖,猶如烏龜的尾巴。至今,村民們還稱此處為“烏龜尾子”。兩條護莊河上分別建有兩座橋,恰似烏龜的四隻龜爪。橋下長年流水不斷,好像龜爪不停地划動著,慢慢地遊動著。

村莊分佈著橋、寺廟等眾多古建築物

時堡村在全國解放前,因地勢低窪三年一大災、兩年一小災,夏季洪水氾濫,冬季水落河底,舟楫不通。

民間曾流傳一首詩:“湖蕩積雨千村哭,一村無有稻一斛。高郵湖堤又潰防,處處逃亡無破屋。爾今去此欲何依,天災流行到處酷。”

逃亡無處去,不逃又無法生存,除了飢餓,還有災後的病疫,更是民不聊生。

在那個科學技術落後的時代,村民們叫地不應、叫天不靈。於是,就把希望寄託在“仙佑蕩”(東蕩)裡的神仙身上,祈求佑護時堡,紛紛集資建橋,並命名為“迎仙橋”。

“迎仙橋”因用上百塊青條石建造,呈拱形,稱為石拱橋。橋身敦實、堅固,高約5米、寬約3米、長約15米。始建於明朝初期,歷經數百年滄桑歲月,基本保存著原態原貌。如今,成了村莊的“地標”式建築物,構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夕陽下,猶如一道彩虹橫跨在東夾河上;月光裡,橋身與水中倒影相接,猶如一塊白玉盤懸掛在河面上。村外人到迎仙橋必稱奇,紛紛領略古橋風韻,聆聽建橋故事。2013年,在東南大學出版社的《水鄉的橋》書中,亦稱為“迎仙橋”,現為興化文物保護單位。


迎仙橋

湖蕩深處一古村——興化時堡村

湖蕩深處一古村——興化時堡村

據記載,時堡古時曾有一殿、二寺、三庵、四廟,俗稱“十大古廟”。一殿,即:三官殿;二寺,即:保安寺、護國寺;三庵,即:同鎮庵、金蓮庵、如意庵;四廟,即:東嶽廟、財神廟、福神廟、龍王廟。始建於唐代,共有285間半、僧尼70多人。

其中,比較出名的為保安寺,是一座前後三進的建築物。除主體的大雄寶殿外,另設金剛樓、時公祠、經堂、佛堂、齋房等60多間。

供奉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大慈佛、觀音、四大金剛、哼哈二將、羅漢堂、千手千腳觀世音菩薩、奶奶菩薩、地藏王菩薩、十殿閻羅王、東嶽大帝、英武大帝、協天大帝、都天大帝等雕塑。整個建築物壯觀,內部設施齊全,在裡下河地區罕見。每逢重大節日,四鄉八鄰的村民紛紛湧到廟裡燒香、拜佛。

保安寺

湖蕩深處一古村——興化時堡村

保安寺起初為“靜堂”老和尚募化修建,至清代寺房失修,由“事宏”老和尚募化重修。1940年農曆10月21日,韓德勤的國軍撤離時堡,日本人縱火三天三夜,保安寺被毀,只殘存一些古石碑、蓮花禪寺古罄、佛像。

幼年在寺內出家的“來舟”和尚從南京募化佛像雕塑至此,供村民們進香。之後,村民們又紛紛捐資,決定在原寺廟北側新建一座保安禪寺,並將殘存的一些古石碑、蓮花禪寺古罄、佛像等鑲入大門、牆壁,展示寺廟的前世今生。

已成功重建以大雄寶殿為主體的工程,前後三進十九間,包括寺廟前廣場,約4180平方米。現被國家民宗局定為“一星級”宗教場所。

湖蕩深處一古村——興化時堡村


湖蕩深處一古村——興化時堡村

村莊的時氏家族在宋代人才輩出

北宋元佑年間,時丹立祖籍徐州沛縣,見高郵東北角的時堡村民風淳樸、風水宜人,猶如一處世外桃源、人間仙境,遂買田而居之。

其闢薦為宣議郎(七品),任高郵州司寇院司理,掌獄訟。蒞政仁恕,民多德之。積勞成疾,卒於任所。秦觀與之交好,歿後,曾作《時宣議輓詞》為吊,贊曰“懸知青史上,又載一於公”。時堡時姓後人以其為驕,多以“仁恕”為祠堂號,並撰楹聯“時堡流芳”。

時氏家族從北宋景祐(1035年)至南宋末年(1279年),達到鼎盛時期,歷代子孫家國情懷重,在朝廷為官者多,被後世譽為: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保家護國。

二世時彥五,生於1065年,字廷傑。闢薦為官,任殿中侍御史,至中書省侍郎。師從北宋理學一代宗師程頤,長於經學,節操方正、剛直敢言,視其為“真御史”。1133年卒,後追贈“尚書右僕射,諡忠敏”,二品官員。

七世時夢珙,南宋度宗鹹淳四年(1268年),舉進士,知桐廬縣。初任天長縣令,後任桐廬縣令,三任揚州節度使。

其生逢南宋末年,留南宋左丞相李庭芝幕下抗元守揚州。李庭芝遇難後,時夢珙迴歸故里,元派官勸入朝。其燒盡所讀之書,痛曰:“臣世受宋恩,元吾仇國也,胡人違逆天常。願我子孫毋讀書、學劍”。從此,其杜門謝俗,緘口不言時事。

他是興化史上第一個文科進士,興化四牌樓設第一塊匾額“開科第一”。

湖蕩深處一古村——興化時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