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温登篾匠,更多的已是记忆。


我的老家在位于云南剑川西北的一个小山村——温登村。温登村世世代代以编竹篾活为生,几乎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能编制竹篓、皮箩、提篮、筛子、簸箕……


在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我走过了我的青少年时代。2000年,15岁的我离开了故乡到丽江求学,毕业后在丽江工作、娶妻生子、安家落户。


每一次回老家,看到只有近十家老篾匠人还在坚守编篾制品时,儿时的记忆不知不觉就扑面而来,为了生计劳碌又充实的日子,深深刻在脑海里,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如今这些篾匠技艺却渐行渐远……


而当我用纪实摄影的方式完成我的心灵之旅时,那一幅幅令人激动的破篾片、编篾器、卖篾货场景,使我的心灵再一次地受到了洗礼。冥冥之中,仿佛我又回到了和父辈们在一起的童年的美好时光;冥冥之中,让我也真正感受到了温登篾匠人的坚守和执着。


如今,随着蔑器被现代塑料制品取代和父辈的逐渐老去,老蔑匠的身影正消失在小村窄巷里,坚毅执著的篾匠人精神却不知不觉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劈蔑是篾匠人难度大要求高的一道环节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行走在山间小路的篾匠人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60岁的篾匠人李佳柱扛竹子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与竹结缘,篾刀作伴,用一双像老树枝般粗糙的手,把竹子对半剖开,又把半片一分为二,如此二而四,四而八,直到竹片分成薄丝。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篾匠是门苦手艺。晚上,巧手的温登人利用刀子、牙齿和双手的不间断作业,可以把厚厚的篾片分成纸一样薄的几层,这个过程叫做“间篾”。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56岁的篾匠人张育祉在编簸箕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篾匠手指飞舞间,一件精美别致的竹编手艺逐渐成型。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66岁的篾匠人赵石新说,在他年轻时,篾匠这个行当挺吃香的。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村子里的老人一边闲聊、一边编篾器。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74岁的张中农和72岁的张桂花老两口与编好的背篓合影留念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在检查竹篓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编织着坚韧的岁月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篾匠的生活,总是这样终日的坐着。日子,也在这翻飞的竹丝间慢慢老去,在竹丝间慢到坏了腰、驼慢流走。直了背……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70岁的老人赵秀元在编簸箕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竹编的精细全在手脚上,30多年的累积,早已让篾匠人的手脚生满了老茧。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82岁的老篾匠人赵神奇和83岁的赵文慧在以前编制的篾器前留影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正在作簸箕出货前的修补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温登村的篾制品随处可见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给簸箕洒点水,让簸箕更加严密、好看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准备把簸箕拴好。它们将满载一家人的希望,出发去集市。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收拾编好的簸箕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遵循马登镇周二赶集交易的惯例,以每个星期为一个周期,村里的人们按照“街后天采集原料--加工编制--街前天制作成品--街子天(周二)售卖”的节奏不断重复,日复一日、街街奔波。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周二的街子天上,篾匠人背着自己精心篾制的筛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最后的手艺,剑川温登篾匠

卖篾货的场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