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文物精粹——北魏•石刻銘文造像碑


淮安文物精粹——北魏•石刻銘文造像碑


碑高76釐米,寬38.2釐米,厚11.5釐米。
1993年8月出土於淮安城內西長街原法院工地。
碑的上部為一雕刻佛像,佛高45.5釐米,結跏趺坐於束腰仰覆蓮花座上,火焰文背光,細密華麗,彎曲有序;佛像面容略顯方圓,眉目舒朗、安詳,面部除鼻部略突外,較為平坦;螺狀髮髻低平,雙耳低垂,尚未及肩;雙目微閉,嘴角上翹,唇下淺刻一道臥蠶陰線,使得下顎略略突起,面相豐滿。身著圓領通肩長衫,長方形披帛,自肩披於胸前左右兩側,內著僧祗支,胸正前方有一如意狀裙帶結;雙手置於腿部上端,拇、食指尖相觸,施十指相對的手印;大裙下襬密褶向外擴張,衣裙悉垂蔽於蓮花座內;蓮座呈束腰形,上下分別為仰覆蓮花瓣,花瓣錯落有致,瓣紋精細;蓮座束腰兩側分別雕刻著三葉蓮瓣向左右伸展,使得構圖嚴謹,繁縟華麗。下部連接長方形彌座,長38釐米、寬18釐米、邊沿寬1釐米,饒有風趣的是彌座內雕刻有茂密的卷草紋,一隻體態豐腴的大象和一隻矯健的雄獅徜徉於卷草叢中,大象作回首狀,雙耳雕刻似木葉形,腿部粗短圓渾。雄獅昂首揚尾,口銜香草,威武挺拔,與大象左右呼應,增強了畫面靜中有動的韻律。


  

淮安文物精粹——北魏•石刻銘文造像碑

碑背銘文,從左至右,共七行153字。全文為:“唯大魏武定五年,歲次丁卯,七月己丑,朔三日壬辰,遵義鄉揭嶺村法儀等眾,敬白十方諸佛,一切聖賢,竊惟人生無常,財非己有,鹹共割捨,仰為:皇帝陛下,州牧守令,己身眷屬,敬造佛像一軀,刊碑記之。緣此功德,上祝國祚無窮,三寶永隆,世界眾生,鹹同福慶。邑正袁濱,法儀劉文,法儀賀洛,村正康永睿,化主劉伯祥,邑子王方雋、邑子樂長恭、邑子孟蘅貴、邑子李恢、邑子劉文璜、邑子韓鴻儒。”字跡遒勁雋秀,字體介於魏碑和楷書之間。
  

淮安文物精粹——北魏•石刻銘文造像碑

從這塊造像碑分析,東魏時佛教已相當盛行。其雕鑿於大魏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當時是北朝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時期。其時,戰爭連年不斷,民不聊生,而佛教思想中宣揚“極樂淨土”,對處在劫難中的人們以來世幸福安寧的精神寄託,加之“正光以後,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於是佛教興盛,開窟造像蔚然成風。自北魏太武帝滅佛至文成帝復佛,佛教中興至孝靜帝,分裂為東魏、西魏,孝靜帝遷都鄴城後,十分推崇造像的銘記,正反映了統治階級竭力提倡下佛教盛行的歷史真實。從碑文上看,造碑人分別為:邑正、法儀、村正、化主、邑子等職名稱謂集資刊碑,其目的是為皇帝陛下、諸天賢聖、群僚百官、己身眷屬,以及主師僧和法界眾生等,祈求國祚無窮、三寶永隆、家口平安等,這些又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對現世動亂、人生無常、充滿患苦的失望與不滿。同時流露出對美好、安定、幸福生活的企盼。
淮安市淮安區博物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