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之北魏篇

蔣志格


北魏

太祖天賜元年,立大師、小師以辨姓族。

按《魏書太祖本紀》天賜元年十有一月,上幸西宮大選朝臣,令各辨宗黨,保舉才行。 按《官氏志》天賜元年十一月,以八國姓族難分故國,立大師小師,令辨其宗黨品舉人才,自八國以外,郡各自立師職分如八國,比今之宗正也。宗室立宗師,亦如州郡八國之儀。

太宗   年賜赫連若豆根,姓宿氏。

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宿石傳》石朔方人也,赫連屈孑弟,文陳之曾孫也。天興二年,文陳父子歸闕。太祖嘉之,以宗女妻焉。賜奴婢數十口,拜為上將軍。

祖若豆根,太宗時,賜姓宿氏。

世祖   年賜禿髮賀,姓源氏。

按《魏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源賀傳》賀自署河西,王禿髮,☑檀之子也.□檀為乞伏熾盤所滅,賀自樂都來奔.賀偉容貌善風儀.世祖素聞其名,及見器其機辯,賜爵西平侯,加龍驤將軍.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

高祖太和十九年詔定族姓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太和十九年,詔曰:“代人諸胄,先無姓族,雖功賢之嗣,混然未分。故官達者位極公卿,其功衰之親,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隨時漸銓。其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自此以外應班士流者,尋續別敕原,出朔土,舊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來,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職官三世尚書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間不降官,緒亦為姓。諸部落大人之後,而皇始己來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三世有令,已上外為副將,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為族。凡此姓族之支親,與其身有緦麻服,已內微有一二世官者,雖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則各自計之不蒙宗人之蔭也。雖緦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則入族官無族官,則不入姓族之例也。凡此定姓族者皆具列由來,直擬姓族以呈聞,朕當決姓族之首,末其此諸狀,皆須問宗族,列疑明,同然後勾其舊籍,審其官宦,有實則奏,不得輕信其言,虛長僥偽不實者訴人,皆加傳旨問而,詐不以實之。坐選官依職事答問,不以實之條令,司空公穆亮,領軍將軍,元儼中護軍,廣陽王嘉尚書,陸琇等詳定北人姓務,令平均隨,所了者三月,一列簿帳送門下,以聞於是升降區別矣。“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則以家與諡官有世功,則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則表其所由生氏,則記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魏氏本居朔壤地,遠俗殊賜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長勺、尾氏終葵之屬也。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併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別族為內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閒有之矣。今舉其可知者

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

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

次兄為拓拔氏後改為長孫氏

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

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

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

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

七族之興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嗣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

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為車氏

凡與帝室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國之喪葬祠禮,非十族不得與也。高祖革之,各以職司從事。

神元皇帝時,餘部諸姓內入者

丘穆陵氏後改為穆氏

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

賀賴氏後改為賀氏

獨孤氏後改為劉氏

賀樓氏後改為樓氏

勿忸於氏後改為於氏

是連氏後改為連氏

僕闌氏後改為僕氏

若干氏後改為苟氏

拔列氏後改為梁氏

撥略氏後改為略氏

若口引氏後改為寇氏

叱羅氏後改為羅氏

普陋茹氏後改為茹氏

賀葛氏後改為葛氏

是賁氏後改為封氏

阿伏於氏後改為阿氏

可地延氏後改為延氏

阿鹿桓氏後改為鹿氏

他駱拔氏後改為駱氏

薄奚氏後改為薄氏

烏丸氏後改為桓氏

素和氏後改為和氏

吐谷渾氏依舊吐谷渾氏

胡古口引氏後改為侯氏

賀若氏依舊賀若氏

谷渾氏後改為渾氏

匹婁氏後改為婁氏

俟力伐氏後改為鮑氏

吐伏盧氏後改為盧氏

牒雲氏後改為雲氏

是雲氏後改為是氏

叱利氏後改為利氏

副呂氏後改為副氏

那氏依舊那氏

如羅氏後改為如氏

乞扶氏後改為扶氏

阿單氏後改為單氏

俟幾氏後改為幾氏

賀兒氏後改為兒氏

吐奚氏後改為古氏

出連氏後改為畢氏

庾氏依舊庾氏

賀拔氏後改為何氏

叱呂氏後改為呂氏

莫那婁氏後改為莫氏

奚鬥盧氏後改為索盧氏

莫蘆氏後改為蘆氏

出大汗氏後改為韓氏

沒路真氏後改為路氏

扈地幹氏後改為扈氏

莫輿氏後改為輿氏

紇幹氏後改為幹氏

俟伏斤氏後改為伏氏

是樓氏後改為高氏

屍突氏後改為屈氏

沓盧氏後改為沓氏

嗢石蘭氏後改為石氏

解枇氏後改為解氏

奇斤氏後改為奇氏

須卜氏後改為卜氏

丘林氏後改為林氏

大莫幹氏後改為合氏

綿氏後改為綿氏

蓋樓氏後改為蓋氏

素黎氏後改為黎氏

渴單氏後改為單氏

壹鬥眷氏後改為明氏

叱門氏後改為門氏

宿六斤氏後改為宿氏

馝邗氏後改為邗氏

土難氏後改為山氏

屋引氏後改為房氏

樹洛於氏後改為樹氏

乙弗氏後改為乙氏

東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時東部此二部,最為強盛,別自有傳。

南方有茂眷氏後改為茂氏

宥連氏後改為雲氏

次南有紇豆陵氏後改為竇氏

侯莫陳氏後改為陳氏

庫狄氏後改為狄氏

太洛稽氏後改為稽氏

柯拔氏後改為柯氏

西方尉遲氏後改為尉氏

步鹿根氏後改為步氏

破多羅氏後改為潘氏

叱幹氏後改為薛氏

俟奴氏後改為俟氏

輾遲氏後改為展氏

費連氏後改為費氏

其連氏後改為綦氏

去斤氏後改為艾氏

渴侯氏後改為緱氏

叱盧氏後改為祝氏

和稽氏後改為緩氏

冤賴氏後改為就氏

嗢盆氏後改為溫氏

達勃氏後改為氏

獨孤渾氏後改為杜氏

凡此諸部其渠長,皆自統眾,而尉遲已下不及賀蘭諸部氏

北方賀蘭氏後改為賀氏

鬱都甄氏後改為甄氏

紇奚氏後改為嵇氏

越勒氏後改為越氏

叱奴氏後改為狼氏

渴燭渾氏後改為味氏

庫褥官氏後改為庫氏

鳥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一□蔞氏後改為蔞氏

羽弗氏後改為羽氏

凡此四方諸部,歲時朝貢登。國初太祖散諸部落,始同為編民。

太和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詔改姓為元氏。

按《魏書高祖本紀》云云

按《續文獻通。考魏道武詔以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世宗   年遣尚書於忠等,量定代人族姓。

按《魏書世宗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世宗世代人猶以姓族,辭訟又使尚書於忠、尚書元匡、侍中穆詔、尚書元萇等量定之。

 按《於忠傳》忠為衛尉卿,河南邑中正。詔忠與吏部尚書元暉、度支尚書元匡、河南尹元萇等推定代方姓族。

肅宗孝昌三年詔改元鑑姓

按《魏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安樂王傳》安樂王長樂子詮,詮子鑑襲後,除相州刺史北討大都督討葛榮,仍兼尚書右僕射北道行臺尚書令,與都督裴衍共救信,都鑑既庸才諸弟,粗暴見天下多事,遂謀反降附葛榮,都督源子邕與裴衍合圍鑑,斬首傳洛,詔改其元氏,莊帝初許複本族。

按《通鑑綱目》孝昌三年秋七月,安樂王鑑以鄴叛降葛榮。八月大都督源子邕拔鄴城,誅元鑑。孝武帝永熙三年,宇文泰改韓姓侯呂陵氏。王德姓烏丸氏。


姓氏起源之北魏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