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或許是青島實現躍遷的絕佳機會

風雲變幻,觀其妙;萬象紛繁,察其理。

用敏銳的洞察、獨到的視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覓真相。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觀象山

有可能觸及到的利好,才能被稱作是真正的機會。在漫長的城市發展史上,真正的機會其實並不多見,但只要抓住了,就能實現“躍遷”。

眼下,“新基建”熱得發燙,風頭正勁。“新基建”不是簡單的基礎設施建設,而是與產業化應用配套推進的體系化存在,背後是產業的迭代與核心競爭力的重塑,關係到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的主動權,關乎全球核心價值鏈的未來分工地位。

正是認識到“新基建”的極端重要性,各地紛紛加快佈局,唯恐落後。青島擁有這樣的實力嗎?青島如何抓住這一機會?

當中國9億網民在網上衝浪的時候,或許不會知道,與國際互聯網海量數據的交換主要是通過一條連接中美、長達3萬公里的海底光纜實現的。這條海底信息高速公路在中國大陸3個城市登陸,而青島就是其中之一。

“新基建”,或许是青岛实现跃迁的绝佳机会

這也是三大電信運營商在青島建設其互聯網數據中心,以及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包括華為這樣的全球領先信息與通信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將數據中心落在青島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些年來,青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的成績不俗,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撐能力日益增強——

互聯網城域網出口帶寬達到5540G,光纖改造全面完成,光纖網絡覆蓋率100%,基本建成全光網城市;無線網絡建設加速推進,移動基站數量超過54000個,4G網絡基本實現城鄉深度覆蓋,5G基站建設和網絡試點獲國家批覆並全面展開……

應該說,青島擁有了參與這一輪競爭的實力。當然,城市間的競爭絕不僅僅是看“賬面數據”,就如同汽車比賽不光要看發動機的馬力,更要看車手的駕駛技術一樣。

面對“新基建”這一新風口,青島沒有觀望,早謀劃,早下手。去年6月,青島就提出抓住新興產業投資機遇,加快發展5G商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

2019年12月18日舉行的青島市城市建設重點項目推進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用新一代基礎設施支撐新興產業突破;

2019年12月31日召開的青島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要加速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率先推出市場化運作的5G基站共建共享共用新模式;

在今年1月13日公佈的144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中,將新型基礎設施單獨列出一類,項目數量達20個,總投資632億元。

可以說,在“新基建”這輪競賽中,青島已經“起跑”,如果能在前半程持續發力,應該可以取得不錯的位次。

在傳統基礎設施時代,因為處在交通的末梢,青島沒少“望洋興嘆”。“新基建”或許是青島打破這一局面,實現“樞紐”夢想的絕佳機會。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我們逐一看看青島在這些領域的優勢和不足。

1 5G——

構建全國領先的“5G+”融合創新生態圈

5G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是實現萬物互聯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量,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伴隨著5G到來,行業應用將呈現出差異化、垂直化、個性化的特徵,將開闢一片新的藍海,不管是從未來承接的產業規模,還是對新興產業所起的技術作用,都不可限量。

實際上,我國重點發展的各大新興產業,如工業互聯網、車聯網、企業上雲、人工智能、遠程醫療等,均需要以 5G作為產業支撐。這也是5G能夠領銜“新基建”七大領域的主要原因。

“新基建”,或许是青岛实现跃迁的绝佳机会

青島對5G重視程度非同一般。5G要形成產業鏈,基站建是前提。目前,青島5G基站建設和網絡試點獲國家批覆並全面展開,截至2019年年底,已經建成5G基站6000多個、佔全省一半以上。

根據2019年10月18日發佈的《青島市5G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9-2022年)》,到2020年,青島將建成5G基站1.3萬個,實現城區重點區域5G信號連續覆蓋。到2022年,全市將建成5G基站3萬個,實現重點城鎮5G全覆蓋,提升用戶網絡感知體驗,打造針對各類業務場景的差異化定製網絡與智能服務能力。

在基站等5G硬件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青島正依託5G精品網絡,以5G產業集群為主力軍,以5G產業賦能為主攻方向,攻堅“網用產研”四大目標、十大工程,聚力構建全國領先兼具青島特色的“5G+”融合創新生態圈。

比如在“5G+高新視頻”領域,去年5月,青島就發佈《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提出用4年時間,將青島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超高清視頻產業高地,目標產業總規模超過1000億元。

可以說,青島在5G發展上天資不錯,再加上提前佈局,已經取得不錯的開局,在“新基建”這個風口上,機會很大。

2 特高壓——

有需求,有潛力,也有行業好手

特高壓大大提升我國電網的輸送能力。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特高壓輸電項目投入商業運營的國家,早在1986年就開始特高壓建設。我國特高壓建設潛力依然龐大,目前已經規劃的各類特高壓項目大概在 50-60條之間。2019年,我國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23042萬千伏安,市場潛力很大。

作為全國少數幾個十九世紀末就使用電力的城市之一,青島已有120年的用電歷史。隨著經濟體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島對電力的需求不斷上升。2019年1-11月,青島全社會用電量達4111850萬千瓦時,幾乎相當於三峽電站半年的發電量。

“新基建”,或许是青岛实现跃迁的绝佳机会

青島需要特高壓輸電。2011年2月28日,±660千伏銀東直流輸電工程雙極投運。該工程線路多項技術在當時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國內外均無可借鑑的帶電作業標準及經驗,各項指標均屬技術空白。青島也由此電力開啟了超高壓、智能化、清潔化的發展新紀元。

目前,青島形成了以青島發電廠和黃島發電廠為發電主力、新能源發電廣泛接入的電力供應格局,以±660千伏直流、500千伏交流輸電為主要走廊,以220千伏、110千伏輸電為主的網架結構。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先進科技的實踐應用,電網帶電作業、配電自動化和變配電站智能巡檢等先進技術不斷深化應用,青島電網的潛力很大。在這一輪“新基建”中,青島電網的升級也將為青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並且,在這個領域,青島有著不錯的企業。比如,青島漢纜和東方鐵塔。早在2000年,青島漢纜就從國外引進代表國內最高水平的500kV立式交聯電纜生產線,並著手研發代表著當今電纜工業的最高技術水平的高端電纜。如今,青島漢纜產品出口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東方鐵塔同時擁有特種設備製造許可證以及廣播電視全系列生產許可證和輸電線路750kv生產許可證,是國內能夠生產最高電壓等級1000kv輸電線路鐵塔的企業之一。

面對“新基建”機遇,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3 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

青島面臨的機遇是double!

高鐵是中國技術面向世界的名片,也是中國交通的大動脈。2019年,我國新建高速鐵路5474公里,累計運營里程突破3.5萬公里,約佔全球高鐵網的七成。

青島的“高鐵機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速鐵路包括軌道交通的建設對經濟的強勁拉動,當然,這是所有城市共同的機遇。其實,青島的在這個方面並不佔優勢。這是整個山東面臨的問題。

2011年,山東被京滬高鐵“捎帶著”進入高鐵時代,7年後的2018年年底,擁有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高鐵——濟青高鐵建成通車。時至今日,山東高鐵無論是通車裡程,還是標準等級,都與先進省份存在不小的差距。

“新基建”,或许是青岛实现跃迁的绝佳机会

接入全國高鐵線網,青島凸顯鐵路樞紐新價值。2018年12月26日,隨著全國鐵路網中的“一橫一縱”——濟青高鐵、青鹽鐵路同步開通,青島步入了高鐵時代,時速350公里高鐵實現零的突破,長久以來缺失南北向鐵路通道的歷史就此終結。山東快速延伸的高鐵佈局將青島“鏈接”到全省、全國的高鐵經濟之中,隨著後發優勢的釋放,青島將迎來一波提速追趕的浪潮。

在城市軌道交通方面,2019年底,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超過6600公里,有近50個城市開通了軌道交通。作為其中的一員,青島也在加快佈局。2018年4月23日和12月26日,地鐵11號線和13號線分別開通試運營。一年之內,兩條地鐵“雙線齊發”,這在青島歷史上尚屬首次。目前,青島地鐵運營線路達到4條,通車裡程超過170公里,躋身國內地鐵先進城市行列。

最近發佈的青島200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中,地鐵佔據了5項,包括地鐵6號線一期、1號線、4號線、8號線、2號線西延(輪渡站—泰山路站)等。根據遠期規劃,青島地鐵將實施“18448”工程,即規劃建設18條線路、400個站點、總投資4000億元、營運800公里,最終形成覆蓋城鄉的軌道交通線網。

青島的另一個“高鐵機遇”是隨著高速鐵路、軌道交通建設帶來的軌道交通裝備需求增長的機會。這可以說是青島與少數幾個城市獨享的機遇。

高鐵是青島製造的新名片,這座城市誕生了中國高鐵的多個第一。此前,獲得國家鐵路局製造許可、具有高速動車組資質的生產廠家僅有四個,其中有兩個位於青島,一個是中車四方股份,另一個是四方龐巴迪。在市場佔有率方面,青島當仁不讓,佔據了國內動車市場的半壁份額。

2019年5月23日,中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這標誌著,中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落地倒計時已然可期,也意味著,青島已經站在了行業的前端,理所應當受到這一輪的“新基建”的青睞。

4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產業基礎、硬件設施“雙輪驅動”

新能源汽車無疑是引領未來的產業之一。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將有力推動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消費革命,重塑出行體驗,甚至生活方式。青島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很猛。目前,新能源汽車建成產能近50萬輛,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擁有一批新能源整車企業和汽車零部件企業。

充電樁可以說是新能源汽車的“加油站”。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全國公共類充電設施保有量53.1萬臺,同比增長55.4%。

“新基建”,或许是青岛实现跃迁的绝佳机会

青島很早就開始規劃建設充電樁。早在2016年,青島就出臺了《關於加快全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在全市建成充電站200座、充電樁49000個,形成車樁相隨、佈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去年以來,青島對充電樁的規劃建設再度加碼。根據2019年9月23日發佈的《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青島規劃了總投資350億元的充電配套基礎設施,計劃新建50000個充電樁、200座充電站、30座加氫站,努力形成產業發展與推廣應用的協調互動與良性循環。

除了需求端的巨大潛力和超前規劃外,青島在充電樁的供應端同樣有優勢。特來電是全國投建和運營充電樁數量最多的企業。青島地區由特來電建設的充電樁就有17000多個,其中快充終端6000餘個,實現2公里公共快充服務圈。在主城區,1公里內就可以找到快充充電樁,實現緊急充電。這家青島成長起來的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為這個城市搶抓“新基建”的“充電樁機遇”提供了新的可能。

5 大數據中心——

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大數據中心,可以說是海量信息時代的“諾亞方舟”。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將大量依賴於數據資源,因此從國家政務到各大行業,建立數據中心將有助於促進行業轉型和實現企業上雲。

如前文所述,海底光纜登陸地、地質結構較為穩定,青島天然就是大數據中心。這些年來,青島大數據中心設施加快建設,三大電信運營商等一批互聯網數據中心在青島建設完成,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等企業數據中心相繼落地,為打造“大數據集散服務中心、研發創新中心、應用引領中心和產業集聚高地”奠定了基礎。

早在2013年,我國北方最大的數據中心——聯通青島雲計算中心項目就建成並投入使用。這項投資5億元的IT大項目使青島的服務器承載能力增加一倍多,達到10萬臺的規模,使青島一舉進入全國一流城市行列。

“新基建”,或许是青岛实现跃迁的绝佳机会

根據2019年12月9日發佈的《數字青島發展規劃(2019-2022年)》,到2022年末,青島將初步建成城市大數據中心和城市數據樞紐,大數據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基本形成促進數據資源共享、流通交易、開放開發的基礎設施、管理制度、人才隊伍、體制機制,在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產業發展、創新創業等各領域形成一批模式創新、成效顯著的大數據示範應用,城市大數據資源彙集、共享、開放、應用、治理等水平和能力全國領先。

裝上“數據引擎”後,青島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城市治理都將受益不淺。

6 人工智能——

有國家“先導區”,有行業“共同體”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同樣也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與IT產業、移動互聯網產業等幾波信息化發展大潮“擦肩而過”的青島,敏銳地看到了“趨勢與未來”。2019年以來,青島加快實施“高端製造業+人工智能”攻勢,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進入加速上升期。憑藉實力與決心,站在了人工智能這個“超級風口”。

“新基建”,或许是青岛实现跃迁的绝佳机会

目前,青島人工智能骨幹企業、重大項目加快集聚。海爾集團、海信集團、東軟載波、歌爾聲學、雙星集團、澳柯瑪股份等企業加快佈局人工智能,商湯科技、科大訊飛、曠視科技等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加快來青聚集合作發展,全市人工智能骨幹企業近100家,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產業的“青島隊”。

2019年10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批覆支持山東省創建濟南—青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這是繼上海(浦東)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之後,全國第二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受到行業的關注。2019年11月30日舉行的2019人工智能產業共同體青島會議上,華為、科大訊飛、商湯科技、曠視、海康威視等人工智能全球頭部企業,以及海爾、海信、歌爾等本土行業領軍企業聯合發起國內首個《人工智能產業共同體青島宣言》。

青島的目標很遠大,那就是要為中國的人工智能應用開出一條路子來,成為引領新時代人工智能應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思想的全球策源地!

遠大的目標輔以科學的路徑和打法,青島人工智能前景可期。

7 工業互聯網——

努力打造工業互聯網領軍城市

工業互聯網是智能製造發展的基礎,可以提供共性的基礎設施和能力。我國已經將工業互聯網作為重要基礎設施,為工業智能化提供支撐。

2012年,“工業互聯網”被提出;2017年年底,國家出臺工業互聯網頂層規劃;2019年,“工業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業互聯網逐漸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

工業互聯網先要有工業,青島以工業立市、興市、富市、強市,工業在青島城市經濟中長期居於主導地位。青島擁有門類齊全、結構完備的工業體系,涵蓋了41個行業大類中的36個大類,擁有像海爾、海信、青啤、中車四方等一批世界知名的製造企業。青島一直是中國製造業的領頭城市之一,擁有1200多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

“新基建”,或许是青岛实现跃迁的绝佳机会

也就是說,青島有著發展工業互聯網的肥沃土壤。青島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早在2015年,青島就出臺了《青島市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關於促進先進製造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推進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先導作用,努力打造工業互聯網領軍城市。

這些年來,青島的工業互聯網實現了蓬勃發展:海爾的互聯工廠、雙星的服務4.0生態圈和工業4.0生態圈、青啤的流程製造自動化生產線、中車青島四方股份的設計裝配與試驗驗證仿真一體化平臺,青特、德盛機械的離散製造數字化車間,賽輪金宇、森麒麟的輪胎智能工廠,特來電的電動汽車群智能充電服務……都令人耳熟能詳。

2019年,青島發起“高端製造業+人工智能”攻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引領,堅持創新驅動、改革推動、融合帶動,力促高端製造業與人工智能融合共生,著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3月5日召開的海爾集團發展規劃工作專題座談會,研究了《四年5000億,再造一個新海爾》發展規劃,提出整合全市資源,全力支持海爾平臺建設,發揮好海爾平臺作用,整合全球資源,將青島打造成為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

這次座談會透露,青島將制定專項政策,鼓勵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青島拓展應用場景和深度,支持企業進行數字化“重生”,吸納全球的產業、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融入工業互聯網發展進程,凝聚全球力量,共同把青島打造成為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

應該說,發展工業互聯網,青島有基礎、有路徑、有行動,在“新基建”的利好下,青島機會很大。

綜上所述,在“新基建”所涉及的七大領域,青島都有涉及,不少領域擁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青島只要善於發揮好這些優勢,就能夠抓住“新基建”這輪機遇,推動各個領域的長足發展,重新塑造城市核心競爭力,實現城市能級的躍升,重新站上與城市資源稟賦相一致的應有位置。

(作者 沈默 來源 青島日報新聞客戶端“青島觀”)

“新基建”,或许是青岛实现跃迁的绝佳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