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望夫山》,短短的四句話,卻寫出了刻骨銘心的愛

古代民間傳說中,講有一位男人因為參軍,一直沒有回家,這個婦女每天都在思念丈夫,她長久地立在山頭眺望著,盼他早日歸來,天長日久竟化為一塊石頭,人稱望夫石,這座山也被稱為望夫山。

劉禹錫《望夫山》,短短的四句話,卻寫出了刻骨銘心的愛

望夫山

劉禹錫(唐)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

日出日落又一天,月圓月缺又一月,時光如同一條小河,在身邊靜靜地流淌著,春來冬去,斗轉星移。

等待是漫長的,曾有過希望,雖然最終等到的只有失望,但她始終不改初心,像當初一樣,將手搭在額頭上,踮起腳,望著重重疊疊的山巒,凝望著遠方的他,多麼希望遠方的那匹馬上是那個熟悉的身影。

儘管沒有盼到她的歸來,但是這份痴情,已經將他們的愛化為了天長地久,最終成為堅不可摧的磐石。

這首詩中,出現了三個“望”字,作者圍繞“望”字,層層深入,將女子的苦戀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全詩語言樸實,但情真感人,宋代陳師道 《後山詩話》 中評價此詩說:“語雖拙而意工。”

劉禹錫《望夫山》,短短的四句話,卻寫出了刻骨銘心的愛

望夫山的痴情女子,你可曾有過一絲的後悔?王昌齡的《閨怨》中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古代描寫閨怨的詩歌很多,這也說明長相廝守這個簡單的心願,對古代女子來說有多難。而望夫石,更成為眾多詩人的一個題材。李白、王建、賀鑄、陸游、王安石等人都以望夫石為題寫過詩歌,比較著名的有王建的《望夫石》:“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 ”

遠古時代,人們就有石祟拜,石頭代表著堅貞、永恆;自然界中,有著人形的石柱就很容易成為人們寄託情感的載體。

是什麼原因促使女子明知丈夫難歸,卻仍然要執迷不悟的守候?這裡蘊含的就是封建社會中,女子對丈夫一種不自覺的“團聚心理”。由於封建社會中,女性一生只能有一次愛情婚姻,因此“望夫石”這種審美中,無疑帶著悲劇色彩。

劉禹錫《望夫山》,短短的四句話,卻寫出了刻骨銘心的愛

從而,“望夫石”在古代成為了一個意象,它一方面寄託著婦女的相思之苦,另一方面又是忠貞愛情的代名詞,承載著古人對夫妻不得不分離的同情、對純潔愛情的嚮往、對貞節婦女的歌頌等等。

而當代女詩人舒婷在《神女峰》一詩中,描寫出了新意:“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這首詩語言很美,作者以一個懷疑者、反思者的身份,對望夫石這一典型意象提出了質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