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中,韓信是如何打敗西楚霸王項羽的?

風過初夏雨過天晴


垓下之戰,是劉邦軍團和項羽軍團的一次總決戰。在總決戰之前,項羽軍團還有10萬人馬。韓信組織了30萬人馬,把項羽團團包圍起來,但幾乎沒有預想中的絞肉機式的慘烈廝殺,項羽軍團就迅速失敗。項羽只帶著八百人突圍。最後突到烏江邊的時候,項羽身邊只有28騎。這時候項羽意氣盡失,拔劍自刎。

說起來項羽有10萬人馬,而且楚軍向來以少勝多,戰無不勝。如果項羽這10萬人馬和韓信的30萬人馬正面對決。韓信絕對不是項羽的對手。那麼,為什麼項羽並不組織大戰,就丟掉自己的那10萬人馬,倉促突圍呢?就算當年趙括在長平之戰中,被白起圍困起來,又截成了幾段。趙括依然組織軍隊進行了五六次突擊。直到趙括身亡,趙軍才投降。項羽難道連趙括都不如啊?

(項羽劇照)

我認為項羽之所以最終失敗,是他有幾個嚴重的誤判。

一、項羽誤以為劉邦真的要和他共享天下。

楚漢戰爭發動的初期,項羽其實一直沒有和韓信有過正面對決,他所打的都是劉邦的軍隊。而劉邦在和項羽對決的時候,幾乎每次都是失敗。不過劉邦雖然多次失敗,但是他有效地把項羽的軍隊給拖住了。讓韓信可以在外圍自如地滅魏,破趙,敗齊。迅速之間,就打下了一大片地盤,一下把自己的威名打出來了。

而項羽這邊呢,雖然多次打敗劉邦,但劉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強,總是會又活過來。等到韓信那邊把該打的都打敗了,回過頭來圍攻項羽的時候。項羽雖然還沒有和韓信有過什麼交手,但其實他心裡已經害怕了。也就在這時候,他提出了劃定鴻溝為界,分治天下的想法。

當時劉邦是同意了的,而且確實也在收拾行囊,準備往西回撤。不過這時候,張良與陳平給劉邦出主意,讓他乘勝追擊,“宜將剩勇追窮寇”。所以劉邦集結部隊,朝項羽追擊而去。

劉邦的這一追擊,給項羽的衝擊是挺大的。他完全沒有準備,他的士兵們也早已厭戰,正準備回家過太平日子。這種沒有準備,心慌意亂,又倉促應付的戰爭,顯然是註定不會有前景的。

(楚漢戰爭)

二、項羽誤判了天下諸侯都在同仇敵概打他。

當時除了劉邦和韓信的軍隊圍攻項羽外,彭越與英布的軍隊也合圍過來。這讓項羽錯誤的以為,天下的諸侯都在合起來打他。

事實上他沒有想到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其實和劉邦是貌合神離的。他們先前並不聽劉邦的話,並沒有參與合圍項羽的行動。劉邦在和項羽一開始打的時候,又被項羽打得節節敗退。最後是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給韓信和彭越劃分了地盤,他們的精神頭來了,才參與到圍攻項羽的行動中來的。

項羽要是瞭解了這樣一種情況,採取相應的對策。比如鼓動韓信、彭越、英布趁機擁兵坐大等等,他還是有機會的。

但是項羽沒有這些行動,沒有分化劉邦集團。而是一個人和劉邦集團的所有人硬拼,把自己放在孤立的位置上。

(劉邦劇照)

三、項羽誤判了他的軍隊都背棄了他。

韓信在把項羽包圍起來以後,並沒有馬上和項羽作戰,而是繼續和項羽打心理戰。他的心理戰有兩條:一是四面楚歌,二是拔旗易幟。

應該說,四面楚歌和拔旗易幟,確實讓項羽的軍隊裡面有不少人逃跑。但是相對於項羽的10萬人來說,這逃跑的其實是少數。我為什麼說是少數呢?因為最後項羽在突圍以後。楚軍因為群龍無首,被漢軍基本捉光。當時,漢軍一共殺了楚軍8萬人,還有很多是沒殺的。所以算起來,真正逃跑的,可能也就是幾千人。

項羽當時面對這樣一種情況,他實在應該冷靜分析,及時地處理這個問題。可是那時候他在幹什麼呢?他並沒有出去巡查,並沒有斬殺一個逃兵,以儆效尤。而是躲在軍帳裡,唱什麼“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這種讓人灰心喪氣的歌。而且還和虞姬搞得纏綿悱惻,演出了一場《霸王別姬》的好戲。你是楚霸王啊,你還有數萬人馬呀,這些人還都對你忠心耿耿啊,你為什麼要意氣用事,丟掉這些兄弟們,只帶了800人突圍逃跑呢?你把兄弟們丟在那裡,任由漢軍宰殺,應該嗎?

可以說,項羽確實是嚴重的誤判了他的軍隊對他的忠誠程度,因此當了逃兵。

項羽最後逃到烏江邊上,本來他還可以東山再起。可是因為一系列的誤判,讓他心裡產生了巨大的絕望,最後拔劍自殺。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歷史上記載韓信用十面埋伏陣打敗項羽.何謂十面埋伏,字面解釋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垓下之圍漢軍六十萬.楚軍十萬.但漢軍韓信兵團大多是新招募之兵,經驗、協同性根本難敵久經戰陣且勇悍的楚軍,況且是項羽帶隊衝鋒和指揮.野戰能力強加之哀兵.但求決戰.劉邦軍團憑城牆要塞與楚軍對壘還勉強,垓下之戰前還被楚軍打敗一次,奈何楚軍軍糧不濟急於東歸而撿條性命.彭越、英步等軍團兵力有限.漢軍的優勢是各軍團領導一致決定,不能放項羽這隻老虎歸山.必須在垓下圍而殲之.六十萬新漢兵對陣十萬決心拼命的老兵.除了韓信,換做旁人做總指揮,未必能在垓下消滅項羽這隻老虎.帶兵多年的項羽明白楚漢兵力對比優劣.決戰之初還是有一定自信再創一次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的.

韓信如何用十面埋伏打敗項羽.具體情況其實沒幾個人說的清.就像漢尼拔用了什麼戰術以少勝多打敗羅馬兵團.但今天我就用一個比喻把韓信的十面戰術給各位說清楚.其實很簡單,韓信利用項羽軍糧少急於決戰的心理,把楚軍分為蛇頭、蛇身和蛇尾.各軍團圍住蛇後,避蛇頭,擊蛇身、攻蛇尾.蛇頭即楚軍衝鋒部隊.蛇身為跟進掩護部隊,多為步兵.蛇尾即後勤糧隊等.同時以帥府旗幟引誘項羽出擊,製造各軍團擊蛇身攻蛇尾的時機.垓下之戰初期,項羽的攻擊出其順暢,但蛇頭的衝鋒根本沒對漢軍造成實質傷害,但自己的部隊後方遭漢軍嚴重打擊不得不回救後方部隊.韓信把漢軍變成一個移動包圍攻擊圈.隨楚軍移動、時刻包圍,隨時攻擊楚軍薄弱環節.讓楚軍求決戰無期,帶大部隊突圍無望.真真的十面埋伏.經過幾夜四面楚歌的心理摧殘,絕望的項羽丟下八萬久經戰陣的楚軍率八百輕騎突圍而出.八萬楚軍哀兵在沒有有效指揮下成為漢軍案板上的羔羊.垓下之戰.韓信完勝.

如此精確且淺顯易懂的解釋垓下之戰,毫無抄襲他人之作,實乃本人乾貨.如果通過今日頭條Ⅴ審核,本人將完美解釋三千越甲如何吞吳國.及論遼宋蒙金戰鬥力.等等.今日你若看我不起,他曰我讓你育攀不起.


改變世界的智慧我有


垓下之戰的兵力對比

首先是劉邦方面的四大兵團:

韓信的齊國兵團,兵有銳氣、將有戰心,而且還有灌嬰的騎兵兵團,大約30萬。

彭越的梁國兵團,聽說要封王了,所以彭越舉國來戰,大約10萬。

英布和劉賈的九江兵團,漢卒兩萬,收九江兵和楚國降卒,也能有10萬。

劉邦的中央兵團,這是一支跟項羽在成皋滎陽一帶磨戰了好幾年的軍隊,大約20萬。

其次是項羽方面:

這就比較簡單了,主要是從成皋滎陽前線帶下來的,因為楚軍的龍且部20萬倍韓信給消滅了,而且韓信大軍此時也佔了彭城,所以沒有補充,應該在10萬人左右。

所以,粗略統計是劉邦70萬戰項羽20萬。

垓下之戰是怎麼打的

以少勝多,有時候靠精銳、靠戰心、靠將有死心、靠兵無退路,倒可能好打一點兒。

以多勝少,有時候真心不是啥優勢,人多麻煩就多。

劉邦能點十萬兵,這都得是名將的水平,但他可點不了70萬兵。

所以,只能讓兵仙韓信來組織垓下之戰了。

而且韓信也沒把這七十萬人全用上,他一個人坐鎮中央,也沒電報、也沒電話,根本調動不了這麼多人。

所以,真正動手幹項羽的也就劉邦軍團和韓信軍團,因為這兩個軍團最強。

而彭越軍團和英布軍團,全做預備隊。

為了防止項羽中央突破而追亡逐北,再上演一次彭城之戰,所以,韓信擺出了一個大縱深的五兵陣。

第一陣韓信領兵;左翼第二陣孔江軍領兵;右翼第三陣費將軍領兵;中央第四陣劉邦領兵;後備第五陣周勃領兵。

為什麼要這麼擺陣?揮軍衝過去就揍,揍死就喝慶功酒不行嗎?

不行。因為這是打仗,不是打群架。

劉邦他們敢衝過去,項羽就敢衝過來。

劉邦人多,人多勢眾則心不齊,所以士卒們不見得就死戰。

而楚霸王兵少,兵少就是哀兵,哀兵就會給你來一場背水之戰,直接沖垮劉邦的幾十萬大軍,然後各個擊破,繼續教訓劉邦怎麼做人。

垓下之戰還得四面楚歌聲

韓信進軍,然後被楚霸王給打回去了。

於是項羽大軍突進,就是要玩重點攻破而後中央突擊,直接衝亂整個漢軍集團。

但這時候,左右兩翼的第二陣和第三陣殺將過來。

於是,項羽軍腹背受敵,突擊也就突擊不了了。

項羽軍剛一勢弱,韓信則再次整兵突進。

於是,韓信打敗項羽。

垓下之戰首日交鋒結束,項羽損失慘重,具體數字不好統計。

反正項羽的哀兵,肯定是必勝不了了。

是日夜,四面楚歌聲,項羽楚軍軍心動搖。

漢軍之中如此眾多的楚軍將士,這說明劉邦已經平定楚地了。

實際上,也差不多平定了,因為彭城已經陷落、九江國已經降漢。

軍心散亂,深知兵法的楚霸王知道:這仗已經沒法打了,因為兵無戰心。

楚兵這時候就想著怎麼跑和怎麼投降了,肯定不回去玩命了。

於是,項羽唱了一首歌,唱死了大美女虞姬,然後帶著一隊精騎逃跑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項羽沒跑出去,於是烏江自刎。


減水書生


公元前203年,彭越繼續偷襲項羽的糧道,項羽回軍擊退了彭越,然後再回來,與劉邦對峙,而已佔領齊地的韓信,也開始率軍攻打楚軍,項羽在彭越,劉邦,韓信三路大軍的合攻下,就有點擔心,於是和劉邦達成鴻溝協議。

項羽準備撤回楚地,而劉邦也準備回到關中,這時候張良建議劉邦撕毀鴻溝協議,趁機攻打楚軍,劉邦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背約追擊楚軍。劉邦約彭越、韓信共同攻打楚軍,而劉邦到了固陵的時候,卻發現彭越、韓信沒來。

劉邦自然不是項羽的對手,被項羽打敗,漢軍也被楚軍包圍。劉邦就問張良,他們幾個人不遵守約定,應該怎麼辦呢?張良說,只要陳縣以東至東海的地給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給彭越,他們肯定來。

劉邦依計行事,彭越、韓信果然前來,劉邦另外命劉賈和英布也參加,就這樣五路大軍對楚軍合圍,垓下之戰開始。

此時楚軍約有十萬,而韓信率三十萬軍在正面,孔將軍在左面,費將軍在右面,然後劉邦在韓信的後面,劉邦的身後是周勃與柴將軍,也就是說劉邦這邊總共至少有五十萬,其中韓信是主力。

韓信與項羽第一戰,韓信戰敗,往後撤,左右兩翼的孔將軍、費將軍夾擊楚軍,楚軍劣勢,韓信趁機反攻,楚軍大敗。夜晚的時候,漢軍唱起了楚歌,楚軍以為楚地全部被漢軍佔領,項羽淚別虞姬,帶著八百精騎突圍,而楚軍潰敗。

劉邦是到天亮的時候才知道項羽已突圍出去的,所以派灌嬰率五千騎兵前去追項羽,項羽渡過淮水的時候,身邊只剩下一百多騎,到了陰陵的時候,迷路了,就問一個農夫,農夫給他指了一個錯誤的路。

又被漢軍追到,項羽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項羽帶著這二十八騎三次衝擊,最後一個人到了烏江,烏江亭長要帶他渡河,項羽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所以自刎於烏江,死的時候三十一歲。


歷史簡單說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撕毀鴻溝約定,率部出固陵東進,同時命韓信南下,彭越西進,漢將劉賈會同英布北上,會戰霸王項羽

12月,雙方在垓下展開最終的決戰,楚軍兵力10萬,漢軍及諸侯軍兵力70萬。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漢軍的指揮官換了,霸王項羽面對的不在是那個在他手下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的老對手漢王劉邦了,而是那個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大將軍韓信。普天之下,唯一能跟霸王一戰的韓信!

這是當世最強的兩位軍事家之間的較量,一個是兵形勢的最強存在,個人神勇,千古無二;一個是兵權謀的最高境界,世稱“兵仙”、“神帥”。(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兩人自掌兵來,皆無敗績。霸王項羽,靠的是他那強力的攻擊力,鉅鹿之戰也好,彭城之戰也罷,普天之下,沒有任何人能抵擋住他天生神勇帶來的強大沖擊!而韓信呢,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擊齊,百戰百勝靠的是胸中的兵法權謀與韜略。今天他相信自己即將成為抵擋和破解項羽攻勢的第一人,在他那長長的軍功上在加上一筆滅楚的功勞。

對決正式開始,韓信命令劉賈、英布自南包圍楚軍,彭越自北包圍楚軍。韓信自己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漢王劉邦率部跟進韓信,將軍周勃在劉邦後面斷後。

而被圍在中間的十萬楚軍,一無援兵,二無糧草,進不是,退不能,守也不成。此時此景,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等死。但是,等死永遠都不會霸王項羽的選擇,進攻才是霸王項羽的風格,面對韓信的十面埋伏,他率領自己的鐵騎,準備向韓信、劉邦所在地發起了進攻,實施斬首行動,可惜了這注定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計劃,韓信前面有30萬大軍,劉邦前面有韓信的30萬大軍和自己的10萬大軍,即將項羽搞定了這40萬大軍,劉邦後面還有周勃的軍隊可以掩護逃跑。

此時的項羽並沒有想這麼多,他率領自己的10萬大軍,騎兵在前,步兵在後,不計後果,狂放暴雨般向韓信殺將過去。韓信大軍抵擋不住,迅速後撤。霸王實在太勇猛了,一馬當先,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一連攻破漢軍數道防線,直衝韓信本人而來。在這緊要關頭,漢軍的左右兩翼部隊一起出動,圍攻楚軍,並將楚軍沒有跟上的步兵跟項羽截開,分別消滅,項羽無法繼續進攻了,只能回軍救援後方步兵。可是當他剛剛回頭的時候,一直後退的韓信立馬全軍壓上,瘋狂反撲。

項羽再也無力攻擊了,只能全軍突圍,退回垓下,暫作休整。當天夜裡,漢軍重重包圍了楚軍。夜深人靜的時候,對面漢軍突然傳來了若隱若無的楚歌,慢慢的唱的人越來越多,楚歌的聲音越來越大。悲愴的歌聲響徹了夜空,衝擊著每一個楚軍士兵,喚起了他們的思鄉之情,他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白髮蒼蒼的父母,想起了期盼自己回家的妻兒。漸漸的,楚軍軍心大亂,紛紛棄軍而逃。

這時候,項羽也被歌聲驚醒了,難道劉邦已經把所有的楚地拿下了嗎?怎麼這麼多人會唱楚歌。聽著悲愴的楚歌,看著漸漸動搖的軍心和不斷逃亡的士兵,面對著已去的天下大勢,望著自己心愛的女人虞姬,撫摸著跟隨自己征戰多年的寶馬烏騅。霸王項羽不由得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完後,霸王項羽心如刀割,淚如雨下,左右皆泣不已,一旁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完後,為了不拖累霸王,為了讓項羽儘早逃生,虞姬揮劍自刎!項羽還沉寂在悲傷中,他心愛的女人已經倒地身亡了。他向前一步,抱住倒地的虞姬,就像抱著一把絕望的空氣,只能縱淚而流,誰說霸王無情,誰說英雄無淚,無情無淚只是沒到傷心時!!!

虞姬死了,霸王項羽擦乾了眼淚,帶著800名騎兵,趁夜撕開了漢軍的包圍圈,向南遁去。等到天亮的時候,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跑了。這還得了,趕緊派人去追,於是騎將灌嬰率五千騎兵發瘋似的追向項羽,前邊項羽拼命的跑,後面灌嬰發瘋的追,等到項羽渡過淮河,身邊就只剩下100餘名騎兵了。

沒辦法,虎落平陽,形勢比人強,他只能接著繼續逃,等逃到陰陵的時候,不幸的是項羽迷路了,更不幸的是,他問路邊一個農夫通往彭城的路,這個農夫不知是無意還是有意,把他引向了一條通往沼澤的路。霸王鬱悶極了,但也只能原路返回,結果碰到了追來的灌嬰。

沒辦法,既然碰上了,那就開打唄,一陣衝殺後,霸王再次衝突重圍,向東遁去,當他到達東城時,身邊只剩下了區區28騎。而追上來的漢軍騎兵有數千人。28人對幾千人。項羽知道自己這回徹底不能逃脫了。這反而激發了他的英雄氣概,他對身邊的28名部下說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然後將28人分為4隊,各自向四個方向突圍。這時,漢軍從四個方向密密麻麻的圍了過來,可是,在霸王眼裡,這無數的漢軍又有何懼,他對身邊的騎兵說:我先給你們斬殺一將。說完像一陣龍捲風一樣,向漢軍衝去,漢軍看這陣勢,紛紛潰退,一名將領瞬間就成了霸王手下的冤鬼了。

但是,漢軍還是鍥而不捨,當霸王跟衝出重圍的騎兵匯合後,漢軍再次追了上來,霸王怒了,他猛虎一般一樣向漢軍衝去,瞬間斬殺漢軍都尉,殺漢軍數十百人,自己僅僅傷亡2人。然後趁著被打蒙的漢軍沒緩過神的時候,帶著剩餘26騎向烏江逃去。

這時烏江亭長正在泊船以待,隨時等待霸王到來,等項羽到了烏江後,他對項王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霸王笑了,這笑是悲涼的,也是欣慰的。欣慰的是,當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江東父老還惦記著他,這天下還有自己的一塊立足之地。悲涼的是他曾經叱吒風雲,號令天下,如今落魄歸來,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這一刻,他決定放棄渡江: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此時,漢軍又追了上來,霸王將寶馬烏騅送給烏江亭長,然後命令所有騎兵全部下馬,手持兵器,迎戰漢軍,他率先衝入漢軍軍中,獨自擊殺數百人,身上只不過負了十餘處傷而已。正當他殺得起勁時,突然看到一個老熟人,漢騎司馬呂馬童,他停下了廝殺,指著呂馬童說:這不是我老友呂馬童嗎?呂馬童定睛一看,果然是霸王項羽,他指著項羽對身邊的王翳說:“他就是項王,千萬不能要讓他跑了”

罷了,罷了,本是故人,成全他功名就是了。於是對呂馬童道:“我聽說劉邦花千金加封萬戶侯,來購買我的人頭,相識一場,今天我把人頭就送給你吧”,說完自刎而死。

西楚霸王死了,王翳一刀砍下了他的人頭,接著,漢軍騎兵一下子湧上來,對著霸王的屍體狂砍亂切。最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四個人把霸王的屍體拼湊,接上王翳砍下的人頭,不錯,正是傳說中的西楚霸王項羽。

西楚霸王死了,這個歷史上最勇猛的人最終還是謝幕了。但他在青史裡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傳唱,著名杜牧有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宋代著名女詞人有詩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雖然死了,他雖然敗了,但是,千百年來,無數的人都為他的烏江自刎惋惜落淚,為他的不肯過江東而扼腕嘆息,為他和虞姬之間的愛情而潸然淚落!!!


小雷閒話歷史


垓下之戰中,不是韓信,而是劉邦最終指揮打贏項羽的。 垓下戰役,是劉邦早已決策部署的打了一連串的戰役(京索之戰,陽夏固陵之戰,陳下之戰。)的最後一戰役。 垓下,劉邦還是漢(軍)兵 ,總指揮。韓信,只是最後一戰役的初始階段的(合圍的)正面部隊的前線指揮。[還有幾個合圍的漢兵(諸侯)指揮] —— “高祖五年(前 202 ),…………十二月,漢兵合圍項羽於垓下。項羽夜間聽到四面都是楚歌,知道漢兵已經完全控制了楚兵周圍陣地, 就率數百騎棄營突圍, 楚軍無主而大敗。灌嬰追斬項羽於東城。” 《漢書》。 ——後期,還是 “漢王(劉邦)派騎將灌嬰追殺項羽,一直追到東成,殺了八萬楚兵(楚軍約10萬),終於攻佔平定了楚地。” 《史記》。 是劉邦最終指揮打贏項羽的。


H趙張劉關蘇呂陳範杜


我覺得項羽在垓下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有幾個,前面看到幾個回答,感覺都不怎麼點到真正的原因上,所以自己也總結了項羽失敗的三個原因。

1、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後30萬兵馬圍攻項羽,項羽這時候始料未及,但是他有10萬精兵,而且他一直以來打仗都是以少勝多,所以項羽真的跟韓信劉邦硬碰硬未必項羽會輸,只是劉邦很瞭解項羽的弱點,知道他心高氣傲,所以讓項羽感覺已到末路,劉邦聯合天下諸候來攻項羽一個人,劉邦是從心理上孤立項羽,消滅項羽的鬥志。

2、劉邦韓信聯軍30萬圍困項羽,項羽軍隊人人自危,韓信再命人唱起楚國的歌,就形成(四面楚歌),最終軍隊裡面人人都想著家,項羽軍隊毫無戰鬥力,項羽才領著300騎兵突出重圍到烏江。

3、項羽逃亡到烏江看到地上幾個大字,寫著《西楚霸王亡於此》,看到這樣的奇觀,項羽也真的以為老天要亡他,隨後自刎於烏江。

其實這幾個大字是韓信讓人用糖在地上寫下來,然後螞蟻喜歡吃糖就跑過來吃,最後就形成了這個奇觀。

注:劉邦知道正面交戰打不贏項羽,所以劉邦改用心理戰術,劉邦知道這就是項羽的弱點,內心接受不了失敗,因為項羽是一個英雄,而劉邦是一個梟雄。




紹年英雄


具體戰鬥過程不必贅述,只想就項羽其人說幾句話。

項羽戰敗身死並不意外,他是典型被寵壞的孩子。就個人武勇而言,他非常出色,做一個方面大元一定合格,但他不適合做統帥,更不適合做國王君主。

能做統帥的,必須可以聽進下屬的勸告,做到會識人會用人。能做到君主的則不但會識人用人,還需要懂得平衡各方勢力,需要隱忍時就能隱忍,需要心狠手辣時則毫不手軟,不會瞻前顧後。看看項羽一生的對手,劉邦夫妻二人都是這樣的角色。

項羽逃出包圍後,只不過因為無臉見江東父老就自刎烏江,其實他不是無顏見江東父老,而是不能接受自己會失敗,一次慘敗就徹底擊垮了他的自信。

他一生過於順利了,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風浪,尤其是他從內心根本看不起對手,從沒有把劉邦與韓信看做是和自己一個量級的競爭者。因為過於強大的自信,他才在鴻門宴上輕易放走了劉邦;因為過於自信,他才氣死亞父範曾不放在心裡;也因為過於自信,像韓信這類英雄豪傑一定有不少離開他,而他卻從不在意。

垓下被圍原本只是一次失敗而已,雖然狼狽卻並沒有到絕路,就算他的精銳部隊盡失,可只要逃了性命照樣可以捲土重來,韓信當年受胯下之辱比這慘多了,劉邦為了逃命親骨肉都踹下車,哪個都比項羽差得多,可他們都能振作精神,唯獨霸王項羽精神上受不了,只能一死了事。

年輕時候受一些挫折,看來還是非常重要的,要比天下揚名後再受挫折強得多。


何處是家鄉


若論垓下之戰,應該從成皋之戰說起,如果通曉劉邦集團的戰略部署,就會知道韓信即便有光輝的戰績,但在整個局勢中不過是一個能打戰的將帥,而不是操盤手,垓下之戰也是。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帶各路諸侯攻打彭城,被項羽奇兵突襲打得慘敗,潰退到滎陽,這時韓信也應該在其中,漢軍藉助關中新徵的兵源和地理優勢,穩住了陣腳,在滎陽、成皋一帶與項羽展開了為期二年零三個月的拉鋸戰。

在戰事相持中,劉邦集團高瞻遠矚做出了戰略部署:正面牽制、兩翼夾擊、後方侵擾。兩年多時間,劉邦多方動作,終於扭轉了楚漢戰爭的不利局勢。



第一,左翼包抄

這個戰略佈局中,韓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韓信從楚漢相持中撕開一個缺口,開闢了北部根據地——平定魏國、拿下代國、擊敗趙國、降服燕國、攻下臨淄,打敗了楚將龍且率領的二十萬的救齊大軍。龍且戰死,如同卸掉項羽的左膀右臂。

第二,組建騎兵

彭城之戰失敗,漢軍領略到騎兵的厲害,開始組建騎兵兵團。有原先的秦國通曉騎兵訓練的將軍李必和洛甲為左右都尉,灌嬰為主帥。

這支騎兵在侵擾項羽後方,破壞糧道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垓下之戰,項羽突圍後,就是灌嬰率領的這支騎兵負責追擊,逼迫項羽自刎烏江。



第三,侵擾後方

灌嬰率軍渡過淮河北上,在下邳擊敗了項聲,郯公,並將薛公斬首,拿下下邳。在平陽擊敗了楚軍騎兵,接著就降服了彭城,俘獲了楚國的柱國項佗,降服了留、薛、沛、酇、蕭、相等縣。

第四,離間項羽集團

劉邦採用陳平的離間計,逼走范增,策反項羽曾經最為倚重的虎將英布、周殷,導致鍾離昧與項羽離心。劉邦四處搞動作,項羽忙於救火,疲於應付。

成皋之戰以訂立鴻溝之盟為終點,在兩年多的相持中,項羽從優勢地位急轉直下,以前分封的諸侯,被降服的降服,拉攏的拉攏。項羽的親信被離間,背叛的背叛、戰死的戰死(龍且、項冠、項悍、項聲戰死,曹咎、司馬欣、董翳自殺),損兵折將,多地城池丟失,連彭城都陷落。


倨傲如項羽不得不接受鴻溝協議,割地議和,準備東撤回江東修整。可是劉邦集團又豈會放過大好時機,放虎歸山呢?垓下之戰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爆發。

公元前203年8月,鴻溝之盟達成,項羽放回劉邦的老婆和老父,帶著十萬楚軍東撤,哪知盟約墨跡未乾 ,劉邦就肆意撕毀,派兵追擊到陽夏南面。本約好韓信和彭越一起南下合攻項羽,二人沒有如約而至。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退守營壘,不得不深挖壕溝堅守。



困窘中劉邦問計張良,張良提出"裂土封侯"為誘餌,調動韓信和彭越盡數揮軍南下,周殷、劉賈、英布帶兵聚攏垓下。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韓信從齊國起行,劉賈的部隊從壽春和他同時進發,屠戮了城父,到達垓下。大司馬周殷叛離楚王,以舒縣的兵力屠戮了六縣,發動九江兵力,隨同劉賈、彭越一起會師在垓下,逼向項王。

項王的部隊在垓下修築了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把他團團包圍了好幾層。

公元前202年,垓下決戰爆發

《史記》對這次戰役有詳細記載:

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與楚軍正面對陣,他的部將孔將軍在左邊,費將軍在右邊;漢王領兵隨後,絳侯周勃、柴將軍跟在漢王的後面。

項羽的軍隊大約有十萬。

韓信先跟楚軍交鋒,不利,向後退卻。孔將軍、費將軍從左右兩邊縱兵攻上去,楚軍不利,韓信乘勢再次攻上去,大敗楚軍於垓下。



被包圍垓下的項羽是一支孤軍,沒有增援沒有補給,韓信佔著兵力優勢,採取了最笨也最管用的"車輪戰":

第一輪,韓信拿十萬對陣項羽十萬,韓信軍敗,項羽軍有死傷;

第二輪,韓信讓左右將軍二十萬對項羽已經有損傷的軍隊,項羽這時候已經感到吃力,處下風,軍隊也有了更大的損傷;

第三輪,韓信再用十萬掩殺項羽殘餘的部隊,楚軍再頑強也是人,連著三場下來肯定支撐不住,大敗。

後面就是大家熟悉的四面楚歌,虞姬自殺,項羽突圍後自刎烏江的故事,這裡就不細說了。

垓下之戰項羽大概有十萬兵力,被斬殺八萬,還有兩萬應該是在四面楚歌中投降或逃離,其中就有項羽曾經非常倚重的大將鍾離昧。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麼從圍的鐵桶似的戰場逃離的。

從成皋之戰說起講到這,大家也許就清楚了。項羽敗,不在軍事上是在謀略上。

劉邦集團集結了張良、陳平、陸賈、酈食其等頂級謀士,有曹參、灌嬰、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一大批劉邦的親信將領,韓信確實在楚漢爭霸中貢獻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但他也只是劉邦集團全盤佈局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環。

如果沒有前期的戰略部署,沒有有力的手段離間項羽君臣關係,策反項羽手下諸如英布、周殷、鍾離昧這樣的虎將,沒有聯合各路諸侯一起作戰,沒有斷了項羽的後援和補給,僅憑韓信帶三十萬大軍跟項羽對陣,鹿死誰手未可知。



資料鏈接

地理位置:滎陽及其西面的成皋,南屏嵩山,北臨河水(黃河),汜水縱流其間,為洛陽的門戶,入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楚漢戰道:臨淮關東霸王城經府城、官溝、曹店、南山的霸王寨至定遠縣的陰陵,全程約110裡,這條路是項羽垓下兵敗南逃的路線。

開涮歷史


任何戰鬥的勝敗,都不止於戰鬥的本身,而在於前後的謀略和措置。垓下之戰的勝敗,也並不完全是垓下之戰這短短几天時間能決定的,前因後果有很多其他因素的牽扯和決定。

首先是戰略的變化。前205年春,劉邦乘項羽北攻齊地之機,組織了56萬大軍,直撲楚都彭城,一舉攻下了項羽的老巢。誰知,項羽得知彭城被奪,氣憤之下,帶領2萬輕騎兵,從齊出發,千里奔襲,竟將劉邦和諸侯56萬聯軍給打得大敗,劉邦僅只身逃跑,劉邦經營關中積累的優勢幾乎毀於一旦。

隨後,劉邦逃到滎陽,重新組織蕭何從關中發來的人馬和補給,成功將項羽的楚軍阻擋在滎陽以東,然後,據守滎陽、成皋一線,掙扎著與項羽交織、對峙,才慢慢緩過氣來。此後,與項羽對峙兩年之久。期間,劉邦與項羽正面拉鍊對峙,安排韓信開闢北方戰場,韓信平魏、下代、滅趙、攻齊,安排彭越長期偷襲項羽糧道,以此多方牽制項羽。

韓信在齊國打敗了項羽派去增援的龍且,滅其軍隊20萬,使項羽的楚軍僅剩下他身邊的10萬兵馬。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通過設計收買項羽部將,如以高官厚祿收買英布、周殷,以重金離間了項羽和范增,導致范增離項而去、發疽而死。

在項羽眾叛親離之後,項羽已經無力完敗劉邦,劉邦也不想久拖於此,於是在廣武澗簽訂和約,確定“鴻溝為界,劃分天下”,然後,劉邦向西,項羽向東。

戰略的轉變是張良、陳平挑起的,他們看到了項羽此時的孤立,認為楚軍心不齊、兵不足、糧不夠,正是天賜良機,此時不滅楚,何時能滅楚?因此建議劉邦撕毀和約。於是,劉邦依計而行,率軍從後面偷襲項羽,追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被項羽打得大敗。

在這種關鍵情況下,必須韓信、彭越等大將協同,才可能打敗項羽,劉邦聽從張良之計,力邀韓信、彭越參戰,承諾將陳縣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

韓信這時才正式參戰,彭越也隨即進兵,最後,劉邦、韓信、彭越、劉賈,幾路大軍共計30萬兵馬以上,形成合圍之勢,與項羽十萬兵力會師於垓下,與楚軍作最後的決戰。垓下之戰,韓信居中指揮,先與項羽直接交鋒,且戰且退,以誘敵深入之計,通過十面埋伏的手段,將項羽的軍隊分割,各個擊破,最後終於打敗楚軍,逼迫項羽烏江自刎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