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和京東兩個企業誰的未來前景更好?

益之家


親身體驗,京東這幾年越來越差了。以前京東物流多快啊,態又好。去年在京東買個電飯煲,說有贈品,結果收貨一個禮拜了都沒看到贈品。後來問客服,客服才發。今年又在京東上買個微波爐,快遞跟我說他要我全天在家等著,不然不送,真是活久見。反觀蘇寧易購,從來都是根據我的時間來送貨,而且現在售後服務水平是真上來了。所以現在同樣的電器我肯定在蘇寧易購買。我想問京東,你的初心還記得嗎?


鬼藏風雷


不好拿蘇寧跟京東比,沒有可比性。廋死的駱駝都比馬大,何況京東現在還在是馬化騰的庇護下。

應該拿蘇寧易購跟京東商城比。

蘇寧15年引入了阿里283億的投資,也就是阿里是蘇寧的第二大股東佔股份19.9%。而騰訊雖然入股京東,佔股15%。但而今,淘寶參與定增如今仍然浮虧6.66%,浮虧金額為18.8億元。

所以蘇寧跟京東的對量其實可以看作是背後兩大勢力的較量。但這次,站京東。

為什麼呢?關鍵就是在於作為顧客,我們更關注的是購物本身。而蘇寧易購真是讓大眾來了把夏日透心涼。對於售後和物流,京東做得算得上上乘,而蘇寧呢,都讓人有種好像沒有“售後”和“物流”這兩個分支存在感覺。

很多小夥伴在蘇寧易購購買過一些貴重的物品,比如手機,電腦,筆記本,家電。但很多表示老久都收不到貨,商品出現問題根本就不給處理,甚至有店大欺客的嫌疑。

蘇寧是做家電零售的,在全國擁有1600多家門店。這也是阿里看上它的原因,打通線上線下。可近年來京東的年收營增速都是比蘇寧高且高很多。蘇寧本就是大山還靠上了阿里這樣的大山,在物流和售後這樣基本的服務上卻比不上京東。

只能說蘇寧帶有傳統零售的弊病,在線下的資質很高,很穩好涉獵了很多其他領域。可如果在線上的服務做不到位,日後還能得民心嘛?


鎂客網


因為工作關係,和京東、蘇寧都有接觸。

先不說京東的體量比蘇寧大。京東的用戶體驗比蘇寧易購的用戶體驗要好。

僅從京東和蘇寧的人事和戰略佈局來說。我更看好京東。

當初馬雲嘲笑京東的視野太重。整個京東物流就有8萬人。整個事情確實發生了。於是京東也就顧不得兄弟的人設,開始讓京東物流減員增效。雖然老員工怨聲載道,吃瓜群眾幸災樂禍。但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確實帶來了效果。

京東其他的業務,尤其是地方性的信用金融,在中西部做的不錯。符合了當地社會和經濟的需要。京東的人員,也確實比阿里和騰訊的人員更加謙和一些。

至於蘇寧,確實在新零售的這塊,佔據了比京東更多的地理優勢,比方說最近還收購了家樂福。但是蘇寧本身的業務發展和人事方面。還是舉得思路不夠清晰,執行不夠徹底。很多業務的交流,相對而言,京東的落地會更快一些。

當然以上只是筆者自己的感覺,不免有管中窺豹之嫌。從企業的體量,價值和實力上來說。10年後,兩者拉開巨大的差距,應該是不大可能。畢竟企業大了,容錯能力就強。業務之間,也沒有完全的正面硬剛。

作為中國的兩家公司,都祝願他們越做越好吧


下鄉知中


題主的界定比較模糊。如果按集團比較,蘇寧要比京東強大的多,如果僅比較線上的蘇寧易購與京東商城,京東還是佔據優勢,不過蘇寧易購線上線下結合更好,增長更快,勢頭更猛。

蘇寧一共有六大產業:蘇寧金融、蘇寧體育、蘇寧置業、蘇寧雲商、蘇寧文創、蘇寧投資。事實上,許多人沒有意識到今天在中國民企裡,蘇寧早已是規模僅次於華為,位列中國第二大民營企業,沉穩中隱隱透出愈來愈璀璨的光華。

張近東是內斂而進取的企業家,這些年蘇寧遊走於房地產和商業之間,友情拿地、批量租房、打包代建、直接買房…這些年張近東以地產孵化商業,以商業促進地產,已搖身成為最大的商業地產企業。任志強多年前說,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商是蘇寧,蘇寧持有的物業比萬達多多了,只是蘇寧從來不公開強調自己持有的物業數量。

張近東財技驚人,前投阿里股票,賺了一百多億。又先後持有和投資華泰證券、萬達商業、愛國康賓、獨角獸商湯科技、江蘇銀行、中國聯通等。張近東在阿里身上賺到的140億,一分錢都沒有浪費。年初蘇寧易購花89億收購了萬達百貨,最近又出48億收購家樂福,兩筆大收購才花掉137億。

無論是當年單挑國有商場、帶領蘇寧全面轉型、槍挑國美、劍指京東,還是如今吞下萬達百貨、家樂福中國,佈局八方。張近東借力阿里全力出擊線上,但線下火力更猛,它整合線上線下零售渠道的意圖也越來越強烈,以房地產和電器銷售兩套內功打通經脈,蘇寧已經形成“百貨、家電、影院、嬰童、超市、便利店”的線下門店一條龍。

再看京東,它是與阿里並列的互聯網電商平臺,並在此基礎上孵化出京東金融 、京東雲、JIMI機器人等。草根出生的劉強東在創業過程中,敢於放棄短期利益去博長遠,捨得放下身段去做最苦最累的活。他的商業嗅覺和魄力,讓他能迅速抓住市場機會;而他強大的執行力,又讓他能把這些機會做成。可以說京東的線上體驗尤其是物流極佳,這方面可以說目前蘇寧易購還有不小差距。

然而強悍的劉強東“亢龍有悔”,擁有過絕對權力的他遭遇了大廈將傾,“性侵門”將京東這艘巨輪和它的掌舵人,捲入全球輿論浪濤之中。風雨飄搖的京東何去何從?蘇寧能否借勢崛起?讓我們拭目以待。




柳明先生


首先說一點:京東有的,蘇寧都有,京東沒有的,蘇寧照樣有。

京東說到底還是個線上商城,而蘇寧線下有著龐大的廣場商鋪、金融、體育、房地產、商業地產,大家日常比的“蘇寧”和“京東”,只是“蘇寧易購”線上商城和京東而已,根本不知道蘇寧是個什麼樣的龐然大物。

京東號稱也做金融,至今連牌照都沒有拿幾個,而蘇寧銀行早就開業,完成了商業閉環。蘇寧的影響力深入到了各個領域,甚至直接控股許多國際大牌製造業,你們看到的許多名牌電器產品,其實真正的大老闆是蘇寧。

2017年上半年,蘇寧所有門店合計4478家,覆蓋地級以上城市297個。儘管目前京東也在佈局線下開店,京東之家+京東專賣店合計92家。這才是真正的實體經濟,就連馬雲都講了,線下才是未來的王道,O2O才是王道,網購已經不是風口,互聯網的紅利早已吃盡,幾乎所有的大企業都在佈局線下,這方面,京東差的很遠。

不要什麼都看市值,市值這東西不能說明一切,因為公司在這裡開著,劉強東也絕不會買了公司數錢,所以市值沒有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京東連續十多年的虧損,在美國那邊,早就讓投資者開始失去耐心了。去年,華爾街就公開宣稱:“京東的股價不能更危險了”!

早在去年5月份,美國知名財經雜誌巴倫週刊就引用投資分析師的話指出,外界總喜歡把京東比成中國的亞馬遜,然而亞馬遜是一個持續不斷地科技創新者,亞馬遜雲計算服務年度營收已經超過150億美元,而京東卻連續13年沒有年度盈利。該分析師還指出,他相信京東已經陷入了“無利潤的黑洞”,賣貨也不是,不賣貨也不是,怎麼都是虧。這也是該分析師認為京東至今沒利潤的原因。

3月2日晚,京東發佈了2017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發佈當天,由於收益不及預期,京東盤前大跌7%,收跌5.22%,按照總股本計算市值蒸發約218億元。

雖然京東本季財報仍未列出GMV增速,但其增速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經計算顯示,京東第四季度GMV 增速為33%,是IPO以來增速最低的一季。自從上一季度京東營收同比增長首次降到40%以下以來,其增速下滑仍在不斷延續,第四季度增速為38.7%,同樣創下歷史新低。在京東財報中,對於下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指引為30%-33%,同樣為IPO以來最低。京東周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截至12月止的三個月淨虧損9.092億元人民幣(1.43億美元)。相比之下,分析師預計的是虧損5.22億元人民幣。

京東本質上是個物流公司,年年砸錢就花在物流快遞的投入上,而現在,蘇寧這方面已經不在京東之下了。蘇寧從1995年開始投入建設物流系統,募集資金中絕大多數都已按照計劃投入到物流建設中,都是真金白銀買地,然後建設物流倉儲,折舊後的物流資產淨值就超過了100多億。且還有大量的物流土地儲備。

2011年,京東大張旗鼓提出物流的“亞洲一號”計劃, 其中之一即是打造10萬平米的上海倉儲中心,這邊廂才剛完成,那邊蘇寧已靜悄悄在江蘇雨花臺打造的蘇寧雲倉超過20萬平米。

以京東的上海亞洲一號基地為例,其中投入運行的一期定位為中件商品倉庫,總建築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運營支撐能力:普通客戶訂單處理能力為每日均值10萬單;庫容量方面,最大可支持10萬中件SKU,可支持約430萬件商品存儲需求。

而位於江蘇南京雨花臺的蘇寧雲倉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相當於28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由5個大型倉庫組成,分成小件商品、中件商品、異形品、貴重品和溫控商品五個區域,可存儲2000萬件商品,日處理包裹181萬件。而且,從訂單生成到商品出庫,最快的時間只要30分鐘。單從數量上已京東已被蘇寧秒殺。按照此數據,京東此前號稱的中國第一的物流基地,被蘇寧悄無聲息地完勝。

早在2015年的時候,蘇寧物流倉儲就是京東的兩倍以上了。


蘇寧有著江蘇的企業一貫低調的氣質,往往都是“悶聲發大財”,很少參與到高調炒作中去,沒有京東的網紅氣質,但你不知道的,不代表人家沒做啊,更不代表它不強大啊。畢竟這個世界不只有網購,這個世界的主體也不只是網上買二手手機、組裝電腦的學生。

人家一直在穩步推進自己的戰略,而京東這幾年高調炒作,卻一直未能找到真正的盈利點,恕我直言,現在的一線企業中,最危險的就是京東。


未來探索者


二者在多個領域都有競爭,就目前市值而言,京東高於蘇寧,但事實究竟如何,我們仔細分析下!

首先,京東背靠騰訊,坐擁微信月10億活躍用戶流量入口,要錢給錢要流量給流量,多個方面直接和行業老大阿里競爭,根本無視蘇寧的存在!而蘇寧從線下到線上,背後有阿里的支持,逐步在電商領域擁有一席之地!雖然市場份額很小,但是蘇寧有天然優勢,線下實體店達到1600多家,新零售這一戰中可以反敗為勝未嘗不可!

騰訊、阿里都在佈局新零售,搶奪線下市場,目前線上零售市場份額基本已經成了定局,雖然有小範圍波動但是很難再出現大的變化,未來能取得勝利的一定在線下,所以蘇寧、萬達、大潤發等實體巨頭成了香餑餑。

京東從1998年創立到18年已經走過20個年頭,目前在中國互聯網企業有BATJ之稱,J就是指的京東,京東商城在中國B2C市場份額中成為僅次於天貓的存在,雖然市場份額僅為天貓一半不到,但是京東物流一直成為劉強東引以為傲的點,從京東創立到現在,京東物流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劉強東融資基本都是為了它,所以京東連續虧損10多年,到15年才開始盈利,目前京東物流獨立發展,京東甩開包袱或許能發展更好!有中國亞馬遜之稱!但是京東目前能拿的出手的也就京東物流這麼一個,B2C市場份額僅為天貓一半,還不加上淘寶份額,京東金融相比較螞蟻金服而言還太幼小,京東在雲計算上基本沒啥建樹,在新零售佈局上也是緊跟大股東騰訊步伐,雖然在多方面和阿里展開競爭,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除了物流有優勢其他方面一直被阿里吊打!

蘇寧,成立於1990年,經營商品涵蓋傳統家電、消費電子、百貨、日用品、圖書、虛擬產品等綜合品類,線下實體門店1600多家,線上蘇寧易購僅次於天貓、京東,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成為新零售時代最大的亮點!同時,依託阿里巴巴大數據技術,比如雲計算、菜鳥物流以及阿里最新成立的喵遞宅配解決最後一公里問等技術,蘇寧在未來和京東相比,優勢會非常明顯!

綜合以上分析,短期內5年左右京東發展會比蘇寧好,但是未來10年及以後我更看好蘇寧!


武當黃酒小哥


我曾經買過蘇寧易購的股票,對蘇寧瞭解不少。

蘇寧易購這幾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一直是負增長,也就是說他的主業一直都是虧損的。為了維持他在A股上市,也為了業績好看,保住股價,他就不斷地出售阿里巴巴的股票,靠出售阿里巴巴股票的投資性收益來掩蓋他年年虧損的事實。

再從他的經營上看,就不難看出他虧損的原因。

首先是收購

1、收購家樂福。

蘇寧的戰略大家都清楚,也就是馬雲所說的新零售。但是從阿里巴巴收購的大潤發就可以看出來,大潤發被收購幾年了,依然不見起色。可見改造大商場,利潤再次增長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2、京東自建物流,蘇寧來不及自己建物流體系了,於是就收購了天天快遞。不是說收購不好,收購可以加快佈局,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但是蘇寧收購可以說是失敗的。天天快遞被蘇寧收購已經三年了,天天快遞再加上自己原有的物流體系,三年還不能整出一個面向社會的蘇寧快遞嗎?

其次,從蘇寧的戰略上來看,可以看出蘇寧現在就是隻無頭蒼蠅,早已盲目不知所措。蘇寧的多業態店就是個敗筆,幾百平米開一家蘇寧體育店,這是哪位脫離實際的高層想出來的主意?

蘇寧小店,我本人去逛過。蘇寧小店的東西比一般小店偏貴,而且店員都是那種面無表情、愛理不理的。買完東西,我發現一個與傳統小店大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掃碼小票可以直接開發票,這可能就是自營的唯一好處了。

對比京東小店,京東的模式我更看好。京東只提供牌子,供貨,其他由店主自己決定。京東的這種模式保證他可以輕資產運營,又由於京東的議價能力,可以說這種模式是隻賺不賠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蘇寧前景堪憂,如果再繼續盲目地擴張,重資產運營,倒閉都是有可能的。而京東的戰略很清晰,線上已經穩居第二位,自營+京東物流的體驗遠比其他快遞要好,京東快遞在這次疫情上的表現有目共睹。


GRIDMAN


線上京東確實落蘇寧很多很多,線上數量好像不是一個體量的,但是兩家每年批發量很大,說白了就是賣給各個品牌的經銷商了。

再說兩個老闆,劉愛出頭露面,非常高調,靠自己炒作打廣告,與格力老闆一個坐車,這說明太還不夠強大,爾蘇寧的張很低調內斂,兩個老闆風格迥異,曾經的馬雲也是高調,但看現在的馬雲還出頭露面嗎?京東雖然勁頭十足,但蘇寧更穩重,更長遠,張是在真槍實彈中起來的,畢竟他的對手曾經是個神話,雖然不是他打敗的,但蘇寧電器畢竟線下全國第一的。


herolong1982


1、蘇寧易購日均流量30萬左右,京東商城日均流量3000萬;

2、蘇寧全產業年規模5000億,京東商城19年GMV近21000億;

3、蘇寧全產業員工18萬,京東22萬;

4、蘇寧到了賬期不付供應商款,京東按期支付;

5、兩家公司同樣加班嚴重,蘇寧無效,京東有效,結果證明一切;

6、蘇寧平臺體驗不好,客服回應慢,解決問題拖拉,商品不全,貨量不足,部分區域送貨時效將就,大部分區域物流爛。京東客服回覆塊、專業,解決問題塊,物流體驗非常好,產品很多很全面,都是自營有保證的;

7、蘇寧市值地,國內上市,買入有風險,機構都不看好。京東納斯達克上市,市值高,投資機構評定買入,看好;

以上,歡迎大家補充!


老杆子在金陵


蘇寧、京東是自營B2C綜合電商的代表。它們在平臺模式、收入結構、業務版圖方面均有類似之處。從行業格局上看,中國零售電商的自營B2C領域,蘇寧和京東的勝負將在下一個十年見分曉。其中物流是最為關鍵的一環,說“得物流者得天下”,一點都不為過。迴歸業務層面,在電商線上獲客越來越難的情況下,用戶爭奪的首要籌碼就是以物流為基礎的配送服務及售後服務。

京東從 1998 年創立到 2020 年已經走過 22 個年頭,目前在中國互聯網企業有 BATJ 之稱,J 就是指的京東,京東商城在中國 B2C 市場份額中成為僅次於天貓的存在,京東物流成為京東引以為傲的點,2017年底,京東物流倉儲面積攀升至1000萬平方米,比2016年暴增近一倍,有中國亞馬遜之稱!

作為顧客,我們更關注的是購物本身。對於售後和物流,京東做得算得上上乘,而蘇寧呢,都讓人有種好像沒有“售後”和“物流”這兩個分支存在的感覺。

從目前的物流體驗來看,京東物流的使用體驗甚至超過了順豐,如果這種體驗的配送範圍進一步擴大,也會強勢拉動京東集團的整體業務增長。

京東背靠騰訊,坐擁微信月 10 億活躍用戶流量入口,要錢給錢要流量給流量,多個方面直接和阿里競爭,根本無視蘇寧的存在!

蘇寧易購跟京東是直接競爭關係,雙方的戰場主要集中在電商或者說是零售行業。蘇寧曾經是零售行業的霸主,但是,目前已經被京東反超。

線上市場,京東遠超蘇寧,無論是sku種類,還是人們已經養成的購物習慣。這兩年蘇寧都在全力追趕。

眾所周知,對於家電產業來說,京東與蘇寧是兩家重要的零售平臺。唯一不同的是,蘇寧是上一個時代的主角,而京東卻是這個時代的領跑者。

已經20多年的蘇寧,當年憑藉連鎖經營模式迅速在家電市場做大,並與國美一起開創了家電連鎖大賣場的業態,成為那個時代的主角之一。京東雖然進入家電零售行業的時間不長,但在短短10年內藉助時代變革的力量,憑藉電商平臺快速崛起,成為這一輪家電零售渠道變革的推動者,開啟了家電產業的無界零售時代;

無論是成為家電消費主流的80、90後,還是曾經的消費主流60、70後,他們如今已經習慣“網購家電”。與此同時,在大中城市的家電連鎖大賣場,無論是工作日還是週末,門店的導購員都要比買家電的消費者還要多。這意味著,在時代的快速更迭下,中國家庭選購家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一二三線大中城市,還是四至六級的鄉鎮農村市場,網上買家電已成為首選,而京東則成為主要平臺。

蘇寧是做家電零售的,在全國擁有1600多家門店。這也是阿里看上它的原因,打通線上線下。可近年來京東的年收營增速都是比蘇寧高且高很多。蘇寧靠上了阿里這樣的大山,但在物流和售後這樣基本的服務上卻比不上京東。二者之間的競爭,各有優劣,但總體上,更看好京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