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一农,永不受穷”,大家对工农组合是怎么看的?

卫礼子


这如果说的是夫妻,那就是瞎说!

看起来好像旱涝保收,最佳组合,但是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这样生活过!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

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则未必然。

首先,农村的工作机会并不多,要想打工一般都要进城。 一个打工的一个务农的势必会造成夫妻两地分居,常年分居会导致各种家庭问题。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习惯。会有第三者插足,最终会破坏家庭!

再一个,农活一般情况下是要两个人帮衬的,特别是经济作物,一个人很难独自操作。一个人干农活很多时候就像少了一只手一样!如果不种经济作物,只种粮食的话,按照这几年的价格,基本都是杨白劳!

当然不排除少部分一工一农也过的挺好的,但是是很少很少一小部分人群,不能拿出来误导大众。



莫名s奇妙


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大的方面是指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就提出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立国之本。农业养活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依存。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三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工农业齐头并进的发展。也证明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治国理念是完全正确的。

小的方面是指家庭。这需要从两个层次去理解。1,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是吃财政的或者是在企业工作的,另一个是种地的农民。这样一工一农的家庭组合,是旱涝保收,双保险。2,如今的农民,人多地少,粮食贱,种地赚钱少,丰产不增收,在这种生活压力下,有头脑,有技术的农民开始从事经商,无技术的农民外出打工,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迈向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我们也可以把经商,打工作为农民的的“工”,农忙种好田,农闲忙做工, 有粮吃,有钱花。这也是“一工一农,永不受穷”。

由此看来,无论大家还是小家,只有坚持一工一农,我们才永远不会受穷。


三友话三农


其实“一工一农,永不受穷”这句话是有历史出处了,在源于二战时期前苏联苏维埃政权,当时当时前苏联就是利用工农结合击败了东进的希特勒,也粉碎了纳粹德国的帝国梦。后来我们国家的发展,请大家更为清楚,我们国家本来就是一个千年的农业大国,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欧美等殖民国家留给我们的工业仅仅是火柴厂这种企业和技术。

新(请无视)中(请无视)国建立之后,我们国家的GDP刚开始还是农业站大头,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的发展,我们国家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直到后来完全的超越农业,再到后来就到了大家所知道的工业反哺农业,而且国家还免除了咱们中国人千年以来头上的农业税,可以说这个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项改革。

“一工一农,永不受穷”这句话从大的方面来讲,说的是国家的工业和农业两条腿,只有工业和农业都并驾齐驱,才能实现咱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工业和农业是我们国家发展和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双引擎,只有发展的自然才不会受穷。不过“一工一农,永不受穷”有话放到咱们一个家庭里面来说,其实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实这次疫情的发生,更让很多人意识到了一个家庭结合的重要性。

小吴的父亲是我们市公交公司的正式员工,而小吴的母亲是一个农民,一直以来父亲虽然不是个大人物,但是比起在家里务农的母亲来说,每个月稳定的收入一直以来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今年春节的时候,本来小吴的父亲是要安排值班的,不过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于是就在家里面一直待着,而且直到前几天公交公司才陆续恢复了几条线路,而小吴的父亲现在还在家里面歇着。

因为小我不喜欢吃腊肉,而且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所以其实过年家里备的蔬菜肉类也不多,到了正月初七八那几天,我们这里蔬菜价格很贵,而且限制购买,这个时候小吴的父亲的很多同事家里面吃的都很差了,可是由于小吴家里在农村住着,母亲在家里面还种地种菜,所以小吴家里面一直新鲜蔬菜不断,饮食方面完全不受疫情的影响。

虽然工农结合这种夫妻家庭组合或许比不了两个职工的家庭组合这样赚钱能力强,也不可能像双职工家庭这样老了之后两个人都有退休金,但是工农结合着总觉得遇见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这种组合的优势就会完全体现出来,抗风险能力更高,而且不愁吃穿,发生瘟疫疾病的时候,因为居住在农村,所以被感染的风险也小很多,所以老张觉得“一工一农,永不受穷”这句话还是很有很有意思的,也说的很有道理,不知道你是否赞同?


老张谈三农


一工一农永不受穷的意思是:一对夫妻要一个户口在城市,一个户口在农村才会使家庭永远不受穷。如果两个人都在农村,那不好。处处受到歧视,及时处于拆迁范围的城乡结合部也不理想,因为中国的教育讲究户口与住房都必须一致才能就读好学校,如果两口子的户口都在城市那风险更大,一旦双双下岗就得拼命去打工,这个经济压力是相当大的。

在当今这个年头里,一方是富翁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龙配龙凤配凤。乌鸦配麻雀打地洞,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一个人的父母如果是当官的,那么他的子女也必将会从政。一个说相声讲评书的艺人,他的子女还会继承他的事业。因此平民百姓家的子女要想翻身还是要靠教育来改变。如果天天做着美梦,鱼跃龙门那是不可能的。不如选择一个做事踏实勤劳对自己好,且两口子户口亦工亦农的是最佳搭配,进可享受城市优等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以及优质的治疗条件,退可以回乡务农,自给自足。因此在当今社会以至以后的社会,一工一农是最好的搭配。




地主世家


工人的话,工资比较稳定,会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而做农民的话,可以提供最基本的食物来源,这个算是传统的看法,但即使在当今这个社会,这种想法也是正确的。

就这次疫情来看,农民,几乎是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的,毕竟农村里的地,还安安静静的躺在那里,虽然说大城市疫情比较严重,但是农村由于人口流动性比较小,很多农民还在踏踏实实的种地,就会导致接下来的收入比较稳定。

工人的话,由于现阶段大部分工人的工资都不是说特别的高,如果说能吃住家里的,那么他每个月的工资都可以省下来,内心就会比较安稳,幸福喜乐,人生大多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只要你不攀比,就一定会很快乐,所以说一工一农,永不受穷,并不是说富裕,而是内心的一种富足,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富足吧,毕竟现在农民和工人的收入都算是比较低水平的,要想赶上富足的水平,还是比较难的,毕竟现在农村买房也是比较困难的。











壮壮的乡村校园生活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盍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耕曷难乎?子之速耕者,殆难也。夫子一息而数锄,则作者常少,而辍者常多;余数息而一锄,则作者常多,而辍者常少。以其所常多者,较其所常少者,以其所常少者,较其所常多者,孰为速而孰为迟乎?孰为逸而孰为劳乎?"行者服而退。




乐业天涯0000


我觉得要以农为本,工业的发展应该更好的去促进农业的发展,才是对的。

袁隆平接受一个采访的时候,然后这样说过:

七天不上网,七天不看电视,七天不拿手机,我们可以好好的活着,但是如果七天不吃饭。那会是怎样?

所以说:农为天下之本。

许是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太久了。大家忘了旧社会挨饿的日子不过挨饿的社会是怎么样?一个社会。那我们又怎么能够保证我们接下来的?发展会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农机,大家看看德国的农机。从插秧施肥,包括整个绿化 都是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在操作,日本也是。在美国生产一斤玉米的成本大概是三毛钱那在中国的生产成本,大概是要到六七毛钱。

工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能够大大的减少农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尤其是在机械化,我们为什么不用工业的,现代化的科技反哺到农业当中,让农业的生产在一亩地产值提高,让每个单位的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

说温饱解决了,就解决了。


怀揣梦想睡不着的人


这句话应该是针对我们广大的家里有地的农民工来说的。可以理解为“一人兼两职或一个打工的,一个在家种地的”,种着地又打着工,“旱涝保收”,日子过的错不了。

是的,对普通人来说,农民自己既有在外上班的收入,又有家里种地的收入,是比城里人单纯挣工资有优势的。“上班”就好比“要饭”,现代的社会不是以前“铁饭碗”的年代了,吃人家的饭,就的看人家的脸,服人家的管,搞不好哪天还能失业。然而,我们农民孬好还有那一亩三分地,至少有点收入,不管多少,总不至于饿着,就这一点上,“一工一农,永不受穷”是非常的有道理的。

但是,仔细想想,“一工一农”,也受益不了多少。单纯种那点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也多收入不了几个钱,除非是自己在上班的同时,搞一些“收益高”的农业,比如搞个大棚,多种些经济作物等,当然这的有精力,没精力是不行的,但不管怎么说有额外收益还是好的,不管多少!

然而更进一步的,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广大的农民将会“失去土地”,土地将会流转到少数人手里,我们也变成了“失地人”,“一工一农,永不受穷”的说法将不会再存在。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只有通过自我不断的学习努力,才能跟的上社会的发展,才不会被淘汰,进而让自己的日子过的更好。


人我行9


大家好!所谓“一工一农,永不受穷”,那是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一个是城市户口,在国企上班,一个是农村户口,在老家种田;两者结为婚姻,在国企上班的有工资拿,在农村种田的有粮食和新鲜的蔬菜吃,这样就不会贫穷了!

然而现在就不一样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国企上班的也不是铁饭碗,随时都面临着失业的危险;那些下岗了工人,放不下面子再就业、创业,整天无所事事,很难赶上时代的步伐!

在农村种田的,也要改变思维,不能再用传统模式去种田,否则一年算下来,不会有多的剩余。现在要响应国家政策,发展高新农业产业,做新型农业产业的领头羊!

历史的车轮,是谁也无法阻挡的,要做到永不受穷,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喜欢我的评论的,可以加关注!

谢谢关注!


辉哥42


穷与富是相对的,它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受人均收入的影响。

一工一农的组合要对比着来评论。如果和只懂种几亩小麦、玉米的农村家庭来对比,这一工一农的组合,还是比较好的。最起码收入比这样的农村家庭好上很多。不会因为钱的问题而有许多愁。农村家庭会因钱的问题犯愁。仅有的几亩田,收益有限。家庭支出也不少。这方面,一工一农家庭的组合人均收入就高,生活质量好一些。是不受穷的。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工一农的组合赶上破产了,工人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少许的田地的收益,这样一工一农的组合,只徒有虚名,收益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下降。相比较而言人均收入可能不如有几亩地的农村家庭。这样有可能受穷。

人也是不断学习进步的。有几亩地的农村家庭,与时俱进,除了会种几亩小麦、玉米外,还能农闲时去打工,干点技术活,甚至能干淘宝,电商,这方面的收益又很好。这样人均收入就高过一工一农组合许多,这样一工一农组合,算不上多富有。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改变了许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与一工一农,永不受穷可有一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