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看待萬事萬物。那麼,平常心是一個怎樣的狀態呢?

海海成長社


我來說一下平常心是一個什麼狀態。

平常心既做事積極主動,不消極,不懈怠。無論什麼事,只要盡力而為,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做的到位或者完美。不愧於心,不留遺憾就好,也就是那句話:我盡力了,我不後悔。

平常心,有從容淡定的自信心,遇事處變不驚,努力解決,不怨天尤人,相信自己不懈努力會有好的結局,因為萬事不會因為你的高興或傷悲而改變。

你高興過是一天,不高興也是一天,那你為啥不高興過呢。有些事過去了就過去了,有些人走了就是走了。破碎的不必修補,脫離的不必挽留。有些東西是你的終歸是你的,不屬於你的你永遠得不來也帶不走。

不要對過去執著,不要對現在失望,樂觀看待這世界,心存善念對待別人。學會放下,坦坦蕩蕩。

平常心也是不嫉妒別人,別人比你強總有比你強的理由,我們學會去欣賞別人,之後以他為榜樣激勵自己成為那樣的人。平常心是不憎恨別人,為何讓自己的人生帶著憎恨而過,心裡面太重了,又怎能走的輕鬆。

人生短暫,我們來過,走過一遭,保持平常之心,帶著微笑生活,感恩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切,輕鬆做人,和善做事,不枉一生。


情感茶聊坊


修得平常心,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

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

莊子講了一個故事:魯國的木匠名叫梓慶。他的職業是“削木為鑲”。鑲,是是一種樂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樣子。這木匠把鑲做成了“見者驚為鬼神”,看見的人都驚訝無比紛紛詢問其中的奧秘。

梓慶很謙虛,說我根本沒有什麼技巧啊!他對魯侯說:我準備做這個鑲的時候,只是用心去齋戒。齋戒的目的,是為了“靜心”,讓自己的內心真正安靜下來。

“在齋戒的過程中,齋戒到第三天的時候,我就可以忘記“慶賞爵祿”了;齋戒到第五天的時候,我就可以忘記“非譽巧拙”了;到第七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卻我這個人的“四肢形體”,也就是說,到第七天,達到忘我之境。這個時候,我就進山了,觀察樹木的質地,看到形態合適的,彷彿一個成型的鑲就在眼前。然後我就把這個最合適的木材砍回來,順手一加工,它就會成為現在的這個樣子了。梓慶最後說,我做的事情無非叫做‘以天合天’,這就是我的奧秘。”

木匠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要摒棄成心、機心、分別心、妄想心,才能做到“以天合天”,讓自己的心接近大道。才能把事情做到極致。

木匠告訴我們一個樸素而又玄妙的道理,要穿越三個階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能做到這三點,你就會知道世間大道的規則,做到“以天合天”。這個很難嗎?並不難!這只是需要我們在心中,把很多樸素的東西重新撿回來,這就是所謂的“見素而抱朴”。

外化內不化,乘物以遊心

在《知北遊》一篇中,莊子曾借孔子的口提出了一種人生價值觀:“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

“外化而內不化”的意思是說,外表隨物變化,而內心有所堅持,凝靜不變。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他自己,正是在於自我的獨特性。其獨特的價值觀、獨特的風格和內心的秉持構成了獨立的人。一個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隨和,非常融通,但他的內心一定要保持住自己的獨特,有自己的堅持,這就叫做“內不化”。

生存隨遇而安,生命有所堅持。面對外在的世界,應該通達和順應,而內心則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不要隨波逐流。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處世八面玲瓏,而內心始終固守著最初的人生觀、價值觀,那麼他就已經達到了較高的人生境界,外事外物都無法動搖他的初心。

只有我們做到“外化而內不化”,才能真正達到乘物以遊心的境界。所謂“乘物”,就是駕馭自然規律、知識思想和法則。要乘物首先要順物,就是要外化。但又要堅持自我的本心,就是要內不化。

只有最大限度地順應自然,又最大限度地堅持自我,才能夠“乘物”“遊心”--以實現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真正的快樂

莊子在《天道》中說:“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認為快樂分兩種,一種是人樂,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樂;一種是天樂,就是那種超脫的樂,與天地相和諧的樂,是那種達到極至的樂,又稱至樂。

莊子在《至樂》中說:“至樂無樂,至譽無譽。”意為達到極至的快樂是在內心深處,是沒有表現的。真正的榮譽是沒有讚揚、沒有名輝的榮譽。

真正的快樂是與自然相融合、與天地相感應的樂;是虛無恬淡、怡然自得的樂;是無憂無慮的樂,是無聲無形的樂。

所以,真正的快樂與地位無關、與財富無關、與事業成功與否無關,這種快樂,並非物質或地位等因素所決定,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精神境界,而只與我們的心有關。




爍幗


平常心指的是既無特別的慾望想得到,也有做事情的初始動力,回到生命和生活的本質去平衡所有的問題。既有領悟佛性的悟道,但又不求成佛取得真經。

平常心是一種平衡狀態,人生既有投石擊水的動態,也要有不激起水花的穩定性。

平常心是做人做事跳出問題的本質,俯看包容接納的高度,同時也不失去對問題本身的興趣。

所以平常心似真非真,似道非道,既有量也無量,既滿足也求渴,似人非人,似神非神的狀態。

平常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有點像一腳踏入淨土,一腳留在凡塵的悟道非道的狀態。


菲森科學


1.處理任何事情不情緒化、有正確的判斷、不勉強也不輕易放棄。做事有的放矢。

2.為人處事、平和不卑不亢。

3.做事積極主動、但是順勢而為不強求。

4.不因外在客觀因素、比如:別人的誤解詆譭、生活的巨大壓力,保持寵辱不驚的從容和淡定。

平常心不是平平淡淡、半死不活的俗氣。而是認真做事之後而不執著於結果,付出真心之後卻不執著於真心,是一種心境。來去隨緣、不苛求、不奢望、不追悔。



木子因


我理解的平常心是隨緣自在,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舞,學會接受人世無常,生命短暫。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達到心靈的平靜和淡然,真正的超越悲喜,不分人我,沒有對立,與宇宙萬物渾然一體。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潛心修行。“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微瀾363


首先,坦然。

面對所有事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不憂不懼。不過分擔心害怕,不杞人憂天,無論什麼事都能正常平和地看待。

其次,淡薄。

不我執。不過分看重一物,看輕另一物,也不非糾結於一事,而是看透事物的本質,盡人事聽天命。

最後,智慧。

平常心不是平庸心,它是一種很高級的心態,需要經歷許多事後慢慢沉澱,修煉而來的,不是天生就有,也不是憑空而來。

通常,太年輕的人很難有平常心,平常心是對閱歷和年齡的某種獎賞,前提是對內要認識反省自己,對外得觀察萬事萬物,任何時候不能停止思索。





思想碎碎念


現在大多數人都以平常的心態看待一些事物,他們在生活中,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一切,根據自己的能力去發展,於舉世無爭的心態,做自己該做的事,雖然大家都有追求和希望,但是回過頭來,首先要看看自己的能力,面對現實,選擇自己該走的路,作人首先要以能力去發展自己,選擇自己的一切,以自身的能力和價值的大小,擺正自己的心態,如果沒能力,你心目中的一切想象都是紙上談兵,奮鬥了一生最後還是一張白紙,尤其現在的社會,人們對事業的追求都很激烈,做人不要錯估了自己的能力,選錯了自己的行業,女怕選錯郎,男怕選錯行。平常心,就是人們,以能力選擇自己的追求,過來過去就行,使人們對一些事物沒有過分的強求和要求,做事量力而行,不誇張沒追求,以平常心看待萬事萬物。以祥和的心態創造自己完美的一生。


幸福的源泉599


很喜歡的一句話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平常心也不過如此吧



網紅檔案


【曉米心靈對話】觀點:第一種狀態下的平常心是指自己沒在事情的得失之中時的心態,更象是一種旁觀者的心態,因為置身事外不涉及自己的得與失心是平靜的。第二種狀態下的平常心雖然自己身在事情中涉及自己的得與失但知道凡事有利有弊有得有失,事前有正確的認知所以能接受所有可能的結果,得與失都接受,所以心也是平靜的。【曉米心靈對話】觀點:尊重各種結果的存在都有可能的客觀事實不以自己的得失為準則快樂或悲傷的一種平靜心態。



曉米心靈對話


看待萬事萬物,就是要正確的認識客觀存在的任何事物。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具有端正的態度是十分重要的。題主所說的“平常心”,就是好的心態。

這種心態必須是以科學的結論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而不是遵循偽科學,更不能反科學。

而要做到這一點,始終保持心理平衡,不驕不躁,內心有一個好的心態至關重要。

“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對平常心的最好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