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飞行员,蓝天中最绚丽的玫瑰红

1903 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从此人类插上了翅膀。航空飞行不断刷新速度纪录,把世界变小了,最终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一百多年来,军民用航空豪杰辈出,众多中外巾帼英雄在蓝天上留下了自己的航迹,让蓝天抹上了浪漫的玫瑰红。在《一代天娇》这本书中,作者搜集了大量史料,还原了众多中外早期女性飞行者的历史细节,使得蓝天上的这片玫瑰红更加绚丽,更加真切。

女飞行员,蓝天中最绚丽的玫瑰红

本书第一作者苗晓红,是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另一位作者何孝明,年轻时和苗晓红在同一部队服役。因志趣相投,两人结为终生伴侣。退休后,又共同致力于女性航空题材的文字创作,有纪实,有小说,先后出版过《我是蓝天的女儿》《女飞行员》《女飞行员之恋》《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女人的天空》五部著作,《一代天娇》是他俩创作的第六本书。他们特殊的经历,使得作品不仅文字好看,专业细节也非常扎实。其实,衡量一部原创作品的质量,更为重要的还有一个“情”字,他俩是用情写作。如书中有一段“教室风波”的故事,其背景是苏联有一批空军高级指挥员到空军学院深造,教员中有位年轻的女飞行员,这群战功卓越的将军们瞧不起她,集体罢课,要求换教员,遭到院长狠批。后来女教官用实际行动征服了这群天之骄子,本故事讲述了最后一课的情景:

女飞行员,蓝天中最绚丽的玫瑰红

拉斯科娃给指挥班学员上最后一课,讲评毕业考试成绩,当她拿着考试试卷走进教室时,愣住了,只见班长捧着一大簇鲜花站在讲台边,没有等他下“起立”口令,全体学员都自动站了起来,热烈的掌声顿时响起,在教室四壁回荡。从小有假小子之称的女汉子,脸上露出了少见的羞涩,美丽的大眼睛里滚动着泪花,她被鲜花与掌声感动了。更让她激动的是班长的报告词。班长献过花,敬过礼之后,来了一段代表全班学员心声的报告词:“拉斯科娃同志,你不仅教会我们领航知识,还教会我们如何尊重女同志。希望我国有更多像你这样的女飞行员,你们一点也不比男同志差,甚至更好。”拉斯科娃含在眼里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成串往下滴。作为女教员,这是学员对她最高的评价;作为女飞行员,这是男飞行员对她最好的肯定。

我相信,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作者写不出这么温情、细腻、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这种真情实感,最终变成了贯穿于时空的使命感,使历史的气血前后相连。这是女飞行员写女飞行员的最大优势,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当我得知他俩推出这部反映中外早期女性飞行者的新作品,第一反应是毫不意外,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为填补航空史的空白,为了史料的真实,他们不辞辛苦,以高龄之躯,走访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有时就为了考证一个具体的历史细节。他们一定会做这样的事,也只有他们才会做这样的事。这本书,本来就是空军老兵对理想的特殊敬礼,本来就是老一辈蓝天情怀的见证。

女飞行员,蓝天中最绚丽的玫瑰红

苗晓红、何孝明也是我的老作者。很多年前,他们俩就给我所在的杂志写过稿子。那是我喜欢的文字,真实,质朴,不做作,有一说一。写序前,我又见到了二老,说起飞行时,苗晓红的姿势和表情再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只见她右拳收紧,仿佛握着操纵杆,左手掌心向下,向前伸出,模拟着飞机的飞行姿态。眼前的书房,一下子变成了1987 年深秋的北京西郊机场,而她眼神里突然闪现出的光芒、专注、决绝,让时间又回到了那个大雾弥漫的凌晨。那次,她驾驶“三叉戟”专机,在能见度只有八九百米的极限条件下成功降落,为抢救机上危重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女飞行员,蓝天中最绚丽的玫瑰红

图书策划:刘凤云(图左, 右为苗晓红),空军第四批 女飞行员,大校军衔。

类似这样的历险,作者苗晓红经历过不止一次。在她的同行姐妹中,在那些早期从事航空事业的中外女性中,很多人同样经历了各种险情,有人甚至奉献出了生命。

飞行,是属于勇敢者的事业,对飞行者技术上的要求,不分性别。正因为如此,当年那些女性在航空萌生的时代,投入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以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敢精神,证明了女性这个性别的胆识。书中每一位女性飞行者的故事,在当下看来,都堪称励志传奇。而在那风云际会的大时代里,蓝天玫瑰们和众多男性飞行员一样,不畏艰险,敢为人先,挑战自我,一飞冲天!

那些隐没于历史中的中外女性飞行者,通过作者的记述,在本书中再度鲜活了起来。那些飞过的心灵,永远博大。那些飞过的灵魂,穿越时空。她们的精神,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掩去光芒。

正如著名摇滚乐队“唐朝”曾在那首《飞翔鸟》中唱道:

每个人都曾渴望成为飞行的鸟

在天空和太阳之间穿行

飞过那无穷的漫漫荒野

自由在大地上空飞扬

她们,那些开创了和开创着飞行事业的杰出女性,永远是蓝天中最绚丽的玫瑰红!

(本文作者吴佩新,媒体活动策划人。曾任《环球飞行》杂志执行主编,现任《航空知识》杂志高级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