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处决罪犯为什么到菜市口?

司马长史


没有别的,就两个字“热闹”,能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人们常说的“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就是拉到菜市口砍头。文天祥、郑芝龙、肃顺、戊戌六君子等人,都是在菜市口被斩首的。

北京菜市口的历史比紫禁城还要久远,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菜市口区域是安东门外的郊野;到了后来的金朝,此处是施仁门里的丁字街;再到后来的元朝,菜市口所在的檀州街已是闹市之区,元末因战乱菜市口区域繁华不再。

到了明朝时期,菜市口成为京城最大的果蔬市场,沿街菜摊众多,人流不息;到明朝嘉靖年间,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命名为菜市大街;清朝乾隆年间,菜市大街被正式命名为菜市口。而菜市口作为刑场来使用,还要追溯到清朝顺治年间。

在这之后的200多年间,菜市口地区一直生意兴隆、文化昌盛,此处的众多客栈茶楼云集,商铺酒肆林立,终日行人不断,热闹非凡。这一区域也成为当时京城三大商业中心之一。在此处斩首人犯再合适不过,既能起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又能靠巨大的人流进行快速宣传。

菜市口之所以能名声大振,其主要原因就是被清朝选为行刑之地。在此之前的明朝行刑地是在西市(西四牌楼),清朝将其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据说当年每到冬至前夕就将被砍头的囚犯推入囚车,经过宣武门,来到菜市口,刽子手便手执鬼头刀将囚犯的头砍下来,挂在木桩子上示众。

当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掌握实权后,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的肃顺,就是在菜市口被杀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将谭嗣同、刘光弟等六君子也在菜市口砍头。一般在菜市口被砍头的犯人,死后尸体被人抬走,血迹用黄土垫盖。

据说谭嗣同在走向菜市口的路上,站在牢笼中从容自若,而监斩官就是当朝有名的军机大臣刚毅。谭嗣同在临刑前,突然向刚毅喊话,刚毅急忙叫人带走谭嗣同尽快行刑。相传菜市口作为刑场很邪气,不能与死囚说话。

其实在菜市口被杀的名人不只是清朝时期,据说在菜市口被刽子手的鬼头刀斩首的第一个名人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文天祥。那时的北京城名称为大都,菜市口区域也不叫还不叫菜市口,此处是卖柴的地方,叫做柴市口。

几百年过去了,人们一提到菜市口,马上想到的就是砍头的刑场。辛亥革命后,菜市口的刑场被转移到它处,这一带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菜市口作为刑场的历史结束了,但关于它的传说并没有结束。流传的刀伤药和裁缝铺的诸多传说,当然了这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些说笑而已。

综上所述,菜市口作为清朝的刑场,主要原因就是与紫禁城和刑部等地方的距离适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此处人流大,繁华热闹,这正是清政府所看重的,既能起到震慑群众的作用,又能达到尽快普法的目的。


野史也是史


菜市口是清代北京城杀人的刑场,位于宣武门外,这个地方同时还是个卖菜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农贸市场,所以有菜市口之称。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大臣犯了事儿时,皇帝一怒之下会将其退出午门斩首,其实这是个误会,斩首并不在午门,而是在宣南的菜市口。

清代为什么选择菜市口作为刑场呢?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答案只有两个字“热闹”。朝廷在这个繁华热闹的地方杀人目的就是为了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而菜市口就是人多,所以在这儿杀人,其宣传功效绝对超过今天的央视。

菜市口地处宣南的交通要冲,据史料记载:“每逢秋后朝审,在京处决犯人众多时,由东向西排列。刽子手亦由东向西顺序斩决。”行刑时,京城的老百姓都来此看热闹,有的还高声叫好,就像在戏园子喝彩一样。为什么老百姓不感到刑场晦气,大家都愿意来这儿看出红差呢?我觉得这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看客心理,就像鲁迅在散文《藤野先生》所描述的那样。

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当年在菜市口有一处鹤年堂药店,监斩官在此临时歇脚,刽子手的大砍刀也请药店代为保管。作为回报,鹤年堂药店有权使用囚犯颈血做人血馒头。看来,鲁迅在《药》中所述并非虚构。


民国年间那些事


清朝处决死刑犯的地方就是在菜市口 。而且,押送犯人的路线也是规划好的。犯人先被押出宣武门(顺承门),然后过断头(魂)桥,再经迷市,最后到达菜市口法场。如果,在京处决的犯人比较多,犯人会被由东向西排成列。然后,刽子手拿刀由东向西,按照顺序依次斩决。



为什么选择菜市口,这要从汉朝说起。汉朝时,开始执行“弃市”,在闹市处决犯人!这样做首先可以让犯人“臭名远扬”;同时还能“以儆效尤”,起到宣传教育百姓的目的。中国人爱看热闹,在人多的闹市处决囚犯,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法律的严酷。

汉朝时,藩王割据。晁错向汉景帝进言削藩,以此加强皇权。这下犯了众怒,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兴兵反叛。景帝不敢背锅,于是杀晁错以平众怒。晁错被“朝服斩于市”的。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古代市场情景)

清朝的菜市口,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这里人流密集,在这里处决犯人,宣传效果最好。每次犯人被杀后,尸体马上回被人运走。有苦主(犯人亲属)的被苦主收敛,没有的就被侩子手卖了,或者扔乱葬岗!血迹也会马上被人用黄土盖上去。紧接着小贩们就开始贩卖蔬菜。菜市口的生意不仅不受影响,反而更加兴隆,故菜市口也由此而得名。

最后,补充一个知识点。说起菜市口,必须要说“推出午门斩首”这句清宫戏“名言”。这句话误导了很多人,很多清宫戏的观众都以为是把人拉到午门外直接就给砍了。这肯定是假的,我们看下午门所在的位置,就知道这里不能杀人。(如上图)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明清两代,皇家处罚犯人,一般会选择在午门和菜市口,午门就是天安门背后的那道门,是整个紫禁城的入口,是皇帝举办各种仪式的地方,如颁发诏书,比如皇帝大婚,还有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等也都在这里举行。但是明代有特别,皇帝们会把犯了错的大臣拖到午门外打板子。



明代打板子非常狠,板子是用实心的栗木做成的,接触屁股的那部分被削成棒槌的样子,外头还要过上厚厚的铁皮。这样残酷的刑法,有的大臣没打几下就挂了。

菜市口是宣武门外的一个地方,为啥要特别强调宣武门呢,因为宣武门是紫禁城的西门,西是太阳落山的方位,因此皇帝会选择在西门杀人。



但杀人也有规矩,在时间的选择上,一般都是秋后的午时三刻处决。

在处决犯人的刀上面,讲究更多,级别越低的人,刀磨的越锋利,基本上一刀就会结果性命。级别越高的大臣,刀磨的越钝,皇帝的意思是,你身为国家重臣,竟然知法犯法,应该让你受更多的罪,以示警戒。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是在菜市口被斩首的,当时的侩子手拿着一把无刃的大将军刀,整整砍了谭嗣同30刀,血流成河,看上去非常残忍。



除了斩首,处决犯人还有以下几种方式:腰斩、凌迟和弃市。腰斩就是将犯人的身体从腰部砍成两段,这种刑法在雍正后期就被禁止了。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被腰斩的,比如汉景帝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晁错。弃市一般和枭首、腰斩并用,将尸体弃之荒野,毫丝毫不尊重人权。还有一种刑法是凌迟处死,这个最残忍,民间说法叫千刀万剐,用小刀割犯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的,直至他咽气。明朝末年的袁崇焕就是被凌迟处死的,割了3500刀。


刘忙观点


震慑民众,杀一儆百,无过于公开行刑。菜市口身处闹市,清廷当然要在这里处决犯人,号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明清时代无数仁人志士血溅菜市口,碧血沁入土,菜市口逐步成为刑场的代名词。当然也有很多罪大恶极的江洋大盗或杀人越货的罪犯。可以说既有冤魂枉死的忠良,也有确实该死、天理不容之辈。

清代北京城有九门,菜市口位于宣武门外,人员集中,商业贸易发达,内外城交界之处,店铺繁多,北京的老百姓很多都来此买菜。

每年冬至前后,那些被刑部及顺天府等衙门判处死刑、被皇帝亲自勾决的犯人,在天还没有亮前后,牢狱里吃过断头饭,监牢的衙门也开始准备被杀事宜。

一切停当之后,犯人们被戴枷上镣或者五花大绑,押送到囚车上,过断头(魂)桥一带再经迷市,绕一圈后走宣外大街出宣武门到菜市口,沿途就有观看的民众。为了防止出现或突发意外情况,那些监斩官带着大牢的衙役们,骑着高头大马,左右戎装持刀,杀气腾腾。特别是押解的官兵刀出鞘箭上弦,专人鸣锣开道,在气势上煞是森严。

到了菜市口行刑的地方,刽子手提前准备,俗称出红差,身着一身粗麻赤红行头,头裹红头巾,怀里抱的鬼头刀,随时待命。
坐在西鹤年堂店门口岿然不动的监斩官,等到时辰一到,旁边的报时官扯破嗓门,开始大声喊:时辰到了!监斩官这个时候手握朱笔,连连勾画,派人验明正身,宣布朝廷旨意。

犯人此时被由东往西排好,技术娴熟的刽子手也站成一排,听候指令下达,就提刀斩首抬脚蹬尸,犯人的头很快就被砍下来。然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震慑那些看热闹的老百姓。

大概在中午过后不久,处死犯人的尸体被亲属或官府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清代光绪初年,有一个菜市口行刑人数最多的盗皇陵案件,皇家震怒,牵连甚广,一次性斩杀了七十多人。

再诸如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肃顺等人,也都是在菜市口刑场最终断送了性命。民国之后,菜市口一带倒有不少临时剃头摊子,颇为讽刺地折射了时代的变迁。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清朝时期,因为京城实行满汉分治,刑场从西市转移到菜市口。

明朝的刑场设在西市,清朝实行满汉分治后,刑场从西市转移到外城菜市口。同时菜市口客栈会馆云集,商铺茶楼林立。旧京时期,进京主要道路两条,一是运河,二是广安门,广安门迎面就是菜市口。

菜市口为刑场,宣武门走囚车。

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在菜市口就义。

在影视剧中经常听见“推出午门斩首”,这里指的便是拉到菜市口“出红差”。

旧京时期,菜市口是一大看点,“出红差”甚至比戏院还要红火。每逢秋日,被判死刑的囚犯出宣武门到菜市口,有身份者坐骡马拉的站笼车,无身份者戴枷上镣,闹市游行。

清朝灭亡后,斩首取消,菜市口刑场转移,逐渐成为宣外大街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


五味社


“押到菜市口,于时三刻斩首示众”,相信小伙伴们对这句台词不会陌生,绝对是清宫剧的经典台词。那么,犯人斩首为什么非要选在菜市口执行呢?

这个惯例是从历史上一点点演变流传下来的。汉景帝时期,诸侯藩王割据,势力膨胀。有一位御史大夫晁错向景帝进言削藩,其主张的一刀切模式严重的损害了诸侯王的利益,遭到诸侯王群起而攻之,纷纷以清君侧、铲除晁错之名,兵临都城。加之晁错行事激进遭到景帝怀疑,权衡利弊,景帝决定诛杀晁错以平息叛乱,而此时晁错毫不知情。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谎称召他上朝议事,马车经过长安东市的时候,中尉停车宣诏,腰斩晁错。尚着朝服的当朝御史大夫就被处死在闹市街头。

此后,对于罪大恶极者处死不足以平民愤,便将其尸体暴于街头,是为“行人于市,与众弃世”,弃世便成为了死刑的同义词,这种行刑习惯流传了下来。

清朝时期,闹市中行刑后以炉灰掩埋血迹,继续卖菜,“菜市口”因此得名。

菜市口四通八达,沿街商贩、买菜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是京城之中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中国人爱凑热闹,选在此地执行死刑,可以充分满足国人的好奇心。

公开处决还能起到凌辱犯人的作用;残忍的行刑手段和血腥的场面,可以震慑百姓,令其奉公守法,以此为戒。

古人皆信奉鬼神和轮回之说,认为犯人被斩首后阴气极重,容易阴魂不散出来报复,必须很强的阳气才能镇住。而菜市口每天人流最多,阳气最重,有助于压制阴魂。行刑时刻都选在午时三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古人认为午时三刻,太阳最毒的时候,也是人的阳气最强之时,阴气最弱容易压制。即使烈日炎炎,行刑官和刽子手都会老老实实的等到午时三刻再动手,毕竟谁也不想招惹忌讳!

清朝统治的几百年里,菜市口斩过作奸犯科的恶人,也死过无辜蒙冤的百姓,更不乏有志之士的英魂,是非成败,如今皆成尘埃!


史论纵横


我们看清宫剧经常听到“午门处斩”,这里的午门并不是真正的午门,而是指的宣武门,也就是死门,也是犯人执行死刑时的必经之路,出了宣武门就是菜市口,犯人押送到菜市口,被斩首示众,留下的血迹被黄图掩盖,百姓放在这里卖菜,生意出奇的火,所以就有了菜市口,是清朝人流量最集中的地方。


这里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菜市口处决犯人?

其实在明朝的刑场是在西四牌楼,到了清朝才迁到宣武门的菜市口,准确的来说是柴市口,卖柴火的,后来才逐渐成为卖菜的,之所以把刑场设置在菜市口。

首先:京师的防卫非常严密,除了巡城御史和兵马司,还有步军统领衙门,此外还有城外的锐健营。所以说在京师劫法场,即便能够成功,也根本出不去。因为人口密集,防止在京师劫法场,人多容易被堵,虽然劫法场的人好藏身,但是官兵也一样好防守,他们把犯人周围清空,全是官兵把守,一般来说劫法场是相当困难的,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容易,提起人就飞走了。



其次:当时的菜市口也算的上是个商业中心,说人山人海有些过头,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还是有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执行死刑,自然可以起到震慑、杀鸡儆猴的作用,这样处决犯人无非就是做给百姓看的,无非就是告诉他们和朝廷作对就是这样的下场。


最后:没有哪个皇帝是为了杀人而杀人,他们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天下人不反他们,所以死刑犯的执行并不是我们看的那样,监斩官并不是丢下令牌,说一声开斩就完事,他们在斩之前要告知在场的人,犯人犯了什么罪?有没有认罪?都会宣告大家,再执行。

所以设置在菜市口,这里人多,看的人也多,传播的自然就快,回头就会有人说某某某犯了什么罪,我们最好注意些,大家都有了这样的觉悟皇帝才会高兴。潜在的给百姓普及法律知识,再强调政权的合法性。


猫眼观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菜市口?就这三个字,太有名了,搁大华夏咱这地界,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就没有不知道的。

这全赖电视剧的宣传,毕竟搁咱电视剧里边,尤其是满清的电视剧每次到了高潮的时候,那皇帝一准指着人的鼻子:“拉出去斩首!”

一听这斩首,底下一帮子人这就开始议论菜市口。就这知名度和那天天演的九子夺嫡一样的高啊。

那么菜市口是个啥地方呢?

多新鲜啊,啥地方?用咱大白话这就是杀人的地方,用官方的话,这就是个出红差的地。哪脑壳抱着红头巾,怀里抱着鬼头刀的刽子手,砍人脑壳,哪是咔咔的,都不带眨眼睛的。

这帮子刽子手,那刀把玩的太好了,您要是给到位了,他能给你来个断头不掉头。

当然当局一定要砍下来的,他这手艺你别管给多少,他也不会露给你。

而且这尸体一准也拉不走,就搁这示众,那脑瓜子也会挂到木头柱子上晒着,一直到当朝者感觉这教训够了,才能拿下来。

哎!这扯远了,咱把话头拉回来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咱老叫这地菜市口,菜市口的,这地难道就是个买菜的?”

呵呵!这家伙您体会到了咱大华夏文字的博大精深了吧,确实,这地就是个买菜的地。

也就是说这地平时买菜,用时这就用来砍人脑壳的。

菜市口的介绍

咱先了解一下这菜市口的原型。其实这地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片荒地,辽的时候这充其量就是个郊外,到了金代的时候这里就成了施仁门里的丁字街。

到了元代的时候,这地叫柴市。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柴市?你不会是整错字了吧!不是菜市口吗?”

没错,到了元代确实是柴市,也就是说这里就是个卖柴火的地,一年四季北京这四九城的人全都到这地来卖那柴火烧。

到了明代的时候,这地就被改成了卖菜的地,这地开始叫菜市街,这到了满清的时候,这地才叫菜市口。

清代一般就喜欢搁这菜市口来砍人。

那么说道这里,咱就回到了题主的问题上了,满清为嘛这么喜欢在菜市口砍人呢?

为什么?

简单,搁过去北京这四九城有这么一个说法:“东富西贵,南贱北贫”。

为嘛会有这么个说法,那会满人统治的时候,就喜欢在重要的城市里边,划一条线,在这线上再建立一道城墙,把个好端端的城市一刀切,切出来的这块,就建立满城。

听这这两字——满城,大家伙就明白,这满城里边居住的全部都是满人,汉人压根就进不去,就算你原来在这地世代居住,他也把你哄出去。

北京城这地虽然没建啥城墙,但人心里的那条线是有的,这南边就成为了咱汉人的聚集地。

而那会汉人穷人也多,地位也低。那么满人为了震慑汉人,所以就搁这南边最为热闹的菜市口,就建立了这么个法场。

目的就是让大家伙瞅着,别干那些个事。

这地一次性最多杀过七十多人,据说是一帮子盗取皇陵的家伙,为砍这帮人光出动维持治安的绿营兵就多达数百人。

后来慈禧最重要的一次政变——辛酉政变,一家伙掀翻了咸丰遗留的八大臣,其中的肃顺,也是在这里执行的。

当时肃顺不服,宁可站在也不跪下,让刽子手生生的打断了双腿才执行的。

咋说呢?这地坏人也杀,好人也没放过,和当朝者是政敌的死的也很多。

后来试图进行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他们也是在这里执行的。

其中戊戌六君子中的刘光第遇难的时候, 这血流入柱,无首的尸体屹立不倒。

当场就把众人惊到了,整个菜市口鸦雀无声,后来还有焚香求祥的。

哎!这事说的心酸啊!

好了接着说。

那么菜市口做为行刑的法场,直到1911年满清彻底玩完,这菜市口的历史使命也得到了终结。

民国的时候,这法场就被转移了,这菜市口就变成了宣外大街最为繁华的商业街。

现在谁能想到这地就是当年的菜市口。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法度刑罚除了惩罚当事人之外,另一大功用就是,震摄民众中的潜在犯罪的动机。这种震摄民众的方法分为二种,一种是用游街和公开处决来羞辱罪犯的人格,一种是利用血惺的斩杀或凌迟来震摄潜在的犯罪动机。当然,这要有个前提,民众要爱看这类血惺的热闹,而恰恰国人都很喜欢看热闹。见了什么热闹,使劲往前挤,挤了还看不见的,就尽力踮起脚,伸长个脖子,憋着气摇摇晃晃地,使劲往人头簇动的间隙中,有一眼没一眼地去看。

如此以来,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就是个一顶一“弃市”的好地方。菜市口在明代,就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每天从凌晨到傍晚都没断过人。选这么地儿,让清政府在纠集观刑时,都不用去发公告。这地方,见天的人挤人,等于是全天候地候着观刑。而且普通百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嘴碎,一传十,十传百的,都不要半个时辰,满京城就尽人皆知了。震慑潜在的犯罪,那个现场教育和光速传播效果确实是顶呱呱的。这就是大清朝,为何选菜市口作为行刑地的原缘。


再来说下“弃市”,源于《礼记》的“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众所弃之即唾之,从精神层面去羞辱罪犯。当然,羞辱罪犯,对待斩之人是没用的,人家都要死了,还在乎在那儿死吗?主要是为了震慑百姓,瞧,死也要死得这么丢面子。国人自古以来都好面子、怕丢份。所以观刑的人,有一类不惧死的二楞子,看“弃市”前的游街,心中不免会一惊。妈呀,这么血惺不算,还那么丢份,这类犯法丟面的事不能干!

从清政府的角度来说,不求实打实的都拦住潜在犯罪,但这类人中,终究会有一部分人的动机给吓没了,让清政府也省却了好多的司法资源。所以“弃市”,就成了处决罪大恶极、恶贯满盈的高官、或一般犯死罪的平民,必然的附加刑,这就是清政府统冶中的算计。附带说一句,“弃市”一般不针对高官显贵,毕竞百姓好个面,统治者也一样好个面。这是中华文化的共性,谁也跑不掉。


但高官贵胄被“弃市”处斩有没有?有,不过,相比平民的必然“弃市”,应该算是凤毛麟角、泛泛可数的。如唐朝酷吏、御史中丞来俊臣,是武则天时代的副部级高宫。那小子当权时罗织罪名、大兴刑狱杀了不少朝庭重臣,最后惹得人神共愤、朝野齐怨。被大唐武皇帝判处“弃市”处死。他被处斩后,据《资治通鉴》记载,仇家是争先恐后、扑向其尸身割其肉吃。肉吃完了,挖眼、剖心、还被踩成肉泥。这小子,该有多少仇家呀?

还有一个,是大清王朝的御前大臣肃顺。生前可谓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这个人施政有个特点,锐意改革、重用汉臣、铁腕肃贪、对外强硬。待咸丰帝驾崩后,被慈禧设计密捕。最终可叹,也被判个“弃市”处斩。实际上,这个级别的满族官员、又是皇亲宗室,本来根本不用“弃市”之法羞辱之,赐条几尺白绫,让他自己吊死就行了,也好息事宁人。可能肃顺得罪慈禧太后狠了,召集众臣讨论处罚肃顺时,老佛爷这娘们直接独断乾坤,偏要“弃市”处斩,以震慑潜在犯禁的满清宗室,下面自是一片噤若寒蝉、诺诺称是。下图就是肃顺被“弃市”的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幽探微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