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理解“业务代码”?为什么有人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微笑琳----


有人觉得low

1.可能是觉得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吧,用的都是一些成熟的技术框架,就是一些增删改查而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写业务代码就很简单,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业务逻辑,业务逻辑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果对业务逻辑业务背景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很难实施下去,其实现在很多专家级别的程序员并不是技术有多牛,而是对某个行业领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2.还有可能就是内心里对业务就很轻视,这个更是不应该的,因为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是业务让技术变的有价值。


小小青年ovo


在我眼里,也经常会把程序员分成两类:一种是我等这种写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另外一种是研究高深算法、造“轮子”的“科学家”...

将他们称之为科学家是有些夸张,第一次冒出这样的想法是参加一个技术大会,当别的嘉宾都在分享开发、设计、架构、管理方面的经验时,一名在腾讯工作的算法工程师(应该已经是一个小领导了),他上台分享了一些诸如:滑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神经网络基因表达式编程、SVM回归机集成学习...坐在台下的我第一次冒出这样的念头:“这**是科学家研究的东西吧。”


当然,倒也不能说写业务代码就很 low,写业务代码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写业务相关的代码,必须了解业务流程,还需要了解业务人员心里是怎么想的,也就是业务出发点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我最近遇到一个需求,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销售人员在卖一款产品,这款产品非常火,有些优秀的销售人员一周可能能卖出去几百上千单;结果我们接到一个需求,要限制每个代理人的销售数量,比如每人只能卖 10 个(之前已经卖掉的不算);这就让我们非常奇怪,本来卖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做这个限制呢?这个需求看起来就非常的不合理。

后来业务人员和我们解释了一下原因:因为这款产品公司不挣钱,销售人员为了推这个产品,花在别的产品上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出这个功能,就是让销售人员“收收心”,把精力放在其他产品上。

这么一解释,我们就立刻明白了;所以如果你不明白业务的时候,看着需求敲代码也是非常容易出错的。


有些人会认为业务逻辑就是一堆 if-else,但是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些 if-else 也是非常难做到的。

业务逻辑是人设计的,业务逻辑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不严谨和变化快;业务逻辑和那些确定性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我们写好的代码 if-else 两个分支,那么再怎么也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业务逻辑就不一样了,它是非常灵活的、不确定的,业务机会来的快消失的也快,我们很难开发出来一套全面的、完善的、灵活的的系统,去应对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需求。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可以将业务流程拆分成多个组件模型,组件和组件配合完成一个完成的业务流程;当业务发生变化或有新业务的时候,只需要重新编排这些组件,或对某一个组件做少量更改,就可以满足业务变化;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高内聚低耦合,避免过度抽象,从业务流程和动机出发,已满足业务需要为主;既然做不了“科学家”,我们就努力把业务代码写好把。


我将持续分享Java开发、架构设计、程序员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见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


会点代码的大叔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也是写代码的,我不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1.首先大家所认为的业务代码就是一些和业务相关的增删改查,涉及到的技术点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写熟了之后,就是复制,粘贴,不存在什么技术阻碍,很多人就觉得非常的简单,没有技术含量,做这些工作的人也显得非常的low,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你就错了,因为写业务代码的基本都是初级,中级的程序员,工作经验有限,不具备写一些公共方法和接口的能力,但是并不代表以后能力不会提升,如果持续努力,也会成长为高级程序员或是架构师,谁天生就是高级程序员呢,不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吗?而且就算是写业务代码也不能就是low呀,有些业务场景是非常复杂的,逻辑必须十分严谨,稍有差错可能就会出现bug,对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不是写业务代码就是很容易的。

2.除了业务代码就是非业务代码了,比如开发数据库,开发框架,或是写一些公共的方法或是接口,供初级开发者调用。写非业务代码的人技术也不一定就非常的厉害,因为就算是开发框架或是数据库之类的项目,也不一定都是高级开发,也会有一些水平较低的开发,因为写业务代码还是非业务代码和项目也有关系,如果你们团队开发的是开发框架或是数据库这种的项目,那么你们团队没有人写业务代码,也不能说明你们团队每个人技术都很厉害,只是项目性质不一样罢了。

3.业务代码这个词看你的理解吧,我认为其实所有的代码都可以成为是业务代码,无论开发什么产品,都是有业务需求的,有了需求才有开发的动力,对于开发数据库来说,数据库的需求就是业务,对于开发框架来说,框架的功能就是业务,所以我认为广义上来讲都是业务代码,没有非业务代码这一说,所以具体看你认为业务的定义是什么了。不过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去嘲笑或是去贬低别人吧,嘲笑或是贬低一类人就更不应该了。


JAVA异世界


非著名程序员:换个角度看世界,另辟蹊径,提供新思路,优质的回答。

我发现很多程序员对于处理业务逻辑都是「嗤之以鼻」。感觉自己天天写业务逻辑代码,改 Bug 都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成长?

但是,作为程序员来讲,如果不是做底层基础技术研发的话,大部分的工作不就是做这些拧螺丝的工作吗?其实拧螺丝有那么容易吗?可能拧螺丝很容易,但是拧好螺丝就不那么简单了。


别小瞧业务逻辑代码,如果真正写好,要把逻辑写得清晰简单易用,功能健壮稳定,性能同时达到要求的话,其实是挺难的。

最近和一个刚接触编程的程序员聊天,问他喜欢编程吗?他说非常喜欢,所以就干了这行。由于是初学者,前期兴奋,喜欢正常,干了两个月后,再问他喜欢吗?他说最近有些浮躁,好像并不是那么喜欢了,感觉编程就那样,整天写写界面,处理一下业务逻辑,改改 Bug ,真没什么。

其实很多程序员都跟他一样,都在痛苦的编程,一方面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又嫌弃现在写的代码没有技术含量。又有更高的要去和希望,又嫌弃现在的工作,就是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不去付诸行动。还不停的抱怨:感觉自己天天写业务逻辑代码,改 Bug 都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成长?


到这里,我们不禁一问:那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正确看待写业务逻辑这些代码就行了。

坚持不懈的写好业务逻辑代码

就像我在上面说的:别小瞧业务逻辑代码,如果真正写好,要把逻辑写得清晰简单易用,功能健壮稳定,性能同时达到要求的话,其实是挺难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写业务逻辑的代码,应该摆正心态,坚持不懈的去写,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就是这个道理。写业务代码,积累代码量,一力降十会,在积累了巨量的代码量之后,几乎任何所谓的有技术含量的东西都构不成挑战性。当然,要想真正的通过自己写业务代码,写好业务代码还应该有接下来的这个思考。


业务逻辑代码同样可以玩出很多花样

其实业务逻辑代码一样可以玩出很多花样,而这才是能够提升你能力的本质。比如:你写了一个处理单任务的业务逻辑,虽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你这时能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呢?单任务虽然是功能实现了,但是效率可能不行,处理慢,那搞个多任务处理的逻辑怎么样?任务池、线程池、内存池、并发、同步等等这些技术点都来了。如果你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而你自己有追求的话,就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做到这些,你做到了,你能力就提升了。


同样,很多人感觉处理业务逻辑,就是一些各种循环,条件判断,只要逻辑稍微严谨点,功能就都没问题,就都实现了,确实是这样的。这就是你对于业务逻辑没有兴趣的根点所在。


那你为什么不想想:如何使用循环和条件判断可以提升效率呢?满足了功能的那些需求,是不是有些地方可以优化一下呢?是不是可以提升一下性能呢?


其实,这个技术的进步和积累,就在于自己内心对自己有没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这是大实话,也是大白话。很多人就感觉只要实现了功能需求就够了,满足了用户就行了。然后,这个项目完事了,下个项目遇到差不多的逻辑,还是这么处理,又完事了,每个项目,每个功能都是这样重复的处理,从来不思考最优的实现方式,你感觉能够进步吗?你能不烦气吗?十年如一日的工作,10 年也就积累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在重复使用。

业务逻辑的最优方式,就是思考如何大道至简

通过一个业务逻辑实现一个功能,基本上只要是程序员,脑子不笨,都能做出来,做出来是一回事,但是做好是另外一回事。大道至简,我们要做就得想办法做到最好。这里的好有很多层意思。


比如:你写的业务逻辑代码 是否能够做到准确,稳定,高效,易读,易扩展,易维护,兼容性强呢?问自己一句,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确实是好。如果做不到,你还是处理初级水平,当然不行,这就是你在工作中提升能力的机会。别说没时间,都是借口。

精益求精是对代码大道至简的永恒的追求,也是我们在处理业务逻辑代码中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


明明自己水平初级,就容易骄傲自满,感觉可以了,我想学更高的技术,那么更高的技术是自己在处理业务逻辑中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不是干了初级的活,不用积累,直接学高级的技术,就能高级了。


我特别喜欢网上有个网友写的一段话:

有的人在一个行业写 10 年业务逻辑代码,那他就是这个行业的大牛,

有的人在各行各业写 10 年不同项目代码,那他就是互联网界的大牛,

有的人喜欢精于钻研某一项技术,那他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有的人善于整体把握系统的架构,那他就是软件行业的专家,

只要你喜欢你的工作,你就会去主动的学习,成长。

其实很多技术大牛和技术专家,都是从业务逻辑做起,慢慢积累思考起来的。比如:在处理业务逻辑之前,会思考如何设计这个架构,可以让代码更好的扩展和维护。在处理业务逻辑的时候,思考如何的处理才能提高性能和效率?一步一步的实验和总结,积累,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


所以,不要对处理业务逻辑嗤之以鼻,不要以为能够满足需求就够了。你重复不思考的粘贴和复制肯定是不行的,必然会对编程失去兴趣,自然无法更好的成长和进步。应该在编程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要求,寻找更高的兴趣,这样才能让你持续进步,从而进阶。


非著名程序员


首先,我认为写业务代码不“low”,但是大部分不假思索拷贝粘贴的业务代码比较“low”,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五年工作经验就是把第一年的工作重复了五遍。

技术人员成长一般有两条线,一条是成为技术专家,一条是成为领域专家。所谓的转管理我理解也就是领域专家,毕竟不懂得领域知识是无法做好管理的,比如说你是互联网金融某个业务部门的leader,那么你肯定要懂金融。领域知识就是在不断的写业务代码和思考中积累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义业务,比如说“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这是一个业务需求,看起来很low,但是如果业务需求改成“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并发10k,响应时间不高于10ms”,那这个需求就有挑战。说这个问题想说明白一件事情,如果做业务不要停留的在业务表面,仅仅满足于实现功能,要主动思考。

最后总结一下,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业务的技术。技术是内功,业务是招式,内功不足,后续成长乏力,没有招式,内功也不能发挥威力。这是也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大了之后要技术转型的原因。



攻城狮Bilbo


业务开发的难点不在于代码,而在于数据模型建立,以及代码组织结构。在研发初期,可能有非常多的概念要去理解,然后逐渐建立概念、逻辑、物理数据模型。在研发中期,要充分利用设计模式进行代码结构规划,以便业务的更改,常见的比如有通过修改配置改变业务模式,通过配置动态组合业务流程等。在交付软件后,难点就在于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去直线客户千奇百怪的需求调整以及新需求,避免大改、推翻重写。尽量能通过流程替换、流程复用、配置修改等方式,一句最小的代价去实现。所以我个人认为,业务开发的难点在于对行业的数据模型、业务模型的理解,以及对面对客户突然来的需求的巧妙处理。


潘烨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知道你说的有人是指多少比例的人。我的理解代码可以分为两类:1:工具栏或者框架类2:业务类。写工具类偏重于健壮可拓展可复用;写业务类偏重于逻辑严谨没有漏洞,化繁为简。毕竟有些时候需求或者业务都不甚清楚他们想要的逻辑。有时候复杂的业务流程你捋都不顺,更别说代码写的好了。当然,工具类到高深,工具好用,框架优秀确实需要的技术功底深厚,比业务类要考虑的东西也多,但不代表写业务类代码很low。当然,不管写什么代码,完全复制黏贴而不去考虑与实际场景结合,不去想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案是比较low的


半仙绊神儿


相对而言吧,如果你在一家开发编译语言及编译器的公司,什么是业务?如果你在一家开发操作系统的公司,什么是业务?如果你在一家开发数据库的公司,什么是业务?如果你在一家开发中间件的公司,什么是业务?如果你在一家开发界面组件的公司,什么是业务?如果你在一家提供erp基础服务的公司,什么是业务?如果你在一家对erp进行二次定制开发的公司,什么是业务?可能是因为我们太浅显了,所以回答这些问题时总把自己当搬运工而不是创造者,才造就了写业务代码很low的感觉。


无尽的代码


写业务代码,看写什么样的业务代码了!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业务部门服务的,当前许多公司都成立中台部主要解决公司一些公用的技术模块,避免重复造轮子;中台虽然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但是大部分绩效都还是靠业务部门去挣,像腾讯大部门人都知道微信或者QQ,但极少有人知道TEG;如果在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业务部门,那部门的绩效杠杠的,年终奖金也是很有保证的!


南境之南


业务代码就是:

接收用户的请求——>解析用户的请求意图——>根据用户的请求操作数据库——>将操作结果返回给用户。

表面看起来确实很low。

如果实行:多用户、实时响应、容灾处理、数据恢复和备份、业务的频繁变动、服务器的压力分流……还是挺麻烦的。

麻烦的原因并不是业务本身,而是能够得到一个适用于当前业务的系统工具,No low的代码就是在于制造这些工具的代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